• 沒有找到結果。

肆、 、 、 、組織變革理論與學校組織變革 組織變革理論與學校組織變革 組織變革理論與學校組織變革 組織變革理論與學校組織變革

肆 肆

肆、 、 、 、組織變革理論與學校組織變革 組織變革理論與學校組織變革 組織變革理論與學校組織變革 組織變革理論與學校組織變革

學校組織在教師法的公布施行後,強化了教師會在學校行政運作中的角 色功能。其中教評會在學校行政運作過程中,進一步發揮其制衡的力量。就 學校的組織架構而言,已漸轉化成為學校行政部門、教師會及家長會三足鼎 立的局面 (張明輝,民 86a)。

一、組織的意涵與組織變革

組織的形成非屬靜態結構,它會隨著組織目標的改變而改變,在組織群 體當中,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思維和行事風格,很難以自由運作的方式去達 成既定目標,因此許多學者用「有機體」來描寫組織的動態特性。

(一)組織的意義

組織理論發展至今已近百年歷史,關於組織的定義莫衷一是。但任何一 種牽涉到社會組織的定義,無不從「人群、活動、合作、目標」等基本元素 做探討,組織定義包含以下重要內涵:

1.有共同目標的組織成員(a number of people they have a common explicit purpose or goal)。

2.分工及專業化(division of labor or function)。

3.需有組織結構(an Hierarchy of authority or responsibility)。 4.協調運作(rational co-ordination the activities)。

綜合以上所述,組織是指兩個人以上,有正式且完整之分工,為達成共 同目標,透過正式與非正式交流活動,所結合而成的社會實體(張潤書,民 87;詹中原,民 95)。

(二)組織變革的概念

Bennis(1986)認為,環境的變遷與組織的關係將愈來愈趨複雜,它具 有下列七項特質:(1)組織與環境相互依存,而非競爭;(2)環境充滿不確定性,

而非安定的;(3)工作流動率不斷增加;(4)更多的自治,更仰賴智力達成任務;

(5)目標複雜化;(6)出現暫時性的制度;(7)加強組織動機和績效(林志成,民 93)。

組織變革(organizational change)的概念源自組織行為學,是組織尋求 永續經營、提升經營成效的必備手段,更是各級政府機構及學校組織為提振 行政效能的重要法則(吳清山、林天佑,民 86)。

二、組織變革的學者觀點 Leavitt(1976)

將變革因素構面化,並強調其互動性。主張組織 變革有「結構、技術、組織人員、組織任務」四 構面,四構面並非相互獨立存在,也不可偏廢。

Donnelly、Gibson

& Ivancevich(引自 許士軍,民 84)

組織必須隨時保持在「刺激 – 平衡」的狀態之 中,故強調外在資訊刺激的發現、診斷,與組織 平衡的「組織變革管理」過程。

Bullock & Batten

(1989)

將組織變革分成探索、計畫、行為、整合四個階 段,四個階段裡又各有核心任務的互動與平衡,

強調「計畫性變革整合」概念。

Davenport(1993)

以「計畫性變革整合」為概念,反思太過重視資 訊科技、流程再造的弊端,主張組織變革的多面 向,雖仍以資訊科技再造為主,但對變革因素構 面的擴充已具意義。

French & Bell

(1995)

組織變革是一種以資訊為基礎的反覆週期活 動,並將其運用到組織管理上,強調「資訊」與

「實作活動」的重要性,將「資訊」與「實作」

整合為一的「變革實作」概念。

Hellriegel &

Slocum(1995)

學說中已重視到「人力資源」的運用,組織變革

表 2-2-1 組織變革相關學說回顧一覽表(續)

分 類 學 者(年代) 學 說 重 點 Tichy & Devanna

(1990)

組織變革強調兩個重點,一是「組織政治」,二 是「變革構面」的次序與先後,其中構面的次序 與先後是首要的概念。

Hamel & Prahalad

(1994)

Slywotzky(1996)

組織變革主張因所處生命週期不同而有不同的 體質與經營價值,其中又以配合價值期的不同建 構不同的事業設計為重點。

Senge(1994)

人不僅是企業最寶貴的資產,由於一群人在共同 願景下所展開的集體學習,使得組織創新並達成 共同目標,使組織成為一個生命共同體,是組織 最寶貴的資源。

Maira & Morgan

(1997)

企業再造過於著重流程再造的僵化及冷漠,發表

「加速度組織」調和「學習型組織」的理想,並 以「加速度」取代「急遽」改變的疏離。

Ghoshal & Bartlett

(2000)

Tichy(1993)

1981 年起迄今以奇異企業(GE)的變革實際歸 納出「革新三部曲」,雖是大企業經驗,但對一

員採用新想法或技術所產生的變革執行過程;(5)資源(resources):變革所 需的時間與支援。

三、學校組織之特色

傳統的學校組織,是在穩定環境中的科層體制。然而,今日的學校組織 強調授權、合作關係,重視學校組織成員的異質性及多元化的環境(吳清山,

民 92;張明輝,民 86a,廖春文,民 90a)。學校組織具有下列特色:

(一)學校目標(Purpose or goal)

「學校目標」是學校組織成員的核心價值,也是達成教育功能的執行方 針。學校組織常使用「目標管理」、「全面品質管理」、「學校本位管理」

等策略,便於掌握工作方向及提高組織的效能(effectiveness)。

(二)分工及專業化(Division of labor or function)

為能達成學校教育目標,組織運作的實踐過程絕非個人單打獨鬥或線性 操作可及。這些複雜的執行過程必須藉由分層負責、專業分工,才能促進成 員的專業能力的成長以提升工作效率。

(三)組織結構(Hierarchy of authority or responsibility)

所謂結構是指事物的形式架構。以學校組織而言,整個學校由上而下依 職位不同形成層級設置,構成上下從屬又權責不同的等級體系。

(四)協調運作(Rational co-ordination the activities)

一個群體有了具體目標、結構體系、權責分工之後,尚須將成員的每一 項分工活動整合成為有次序的、朝向既定目標的方向發展,如此才是真正完 整的組織運作過程。學校組織之行政運作,同樣根據相應的權責進行協調管 理等教育工作。

四、學校組織變革的概念

學校組織有別於一般社會組織,學校是非營利單位,它是一群人為達成 教育目標的鬆散結構,經由成員權責的分配及層級結構所組成的有機群體,

它會隨著時代環境的改變而自謀調適,以達成學校教育功能(吳金香,民 89)。

(一)學校組織變革的基本認知與理念

學校組織變革與發展,是教育的重大工程。改革成功,學生將受益無窮;

反之若變革失敗則全體學生受害。所以在實施變革時必須謹慎小心,才能使 組織發展朝向理想方向邁進。因此實施變革時,應把握的基本認知與理念(吳 清山,民 92)。相關敘述如下:

1.以教育本質為依歸:以學生教育為中心,力求發展高品質教育,以培 養健康、優質的國民為學校教育目標。

2.激發行政效率:學校組織變革的目的在提升競爭力,以發揮最少的成 本、時間、人力,獲得最大的成效為目標。

3.提升學校效能:學校發展,一方面要行政效率的改善,另方面要兼顧 教學成效的提升,亦即整體學校效能的達成。

4.促進學校發展:成功的學校組織變革,不但要組織效能提升,更要求 組織的卓越經營與永續發展。

林明地(民 91)指出,欲推動學校組織變革,必須採取整合系統觀,同時 考量個體與整體結構、教學工作流程、政治與行政脈絡、廣泛的學校氣氛與 文化,以及這些層面的彼此互動。

(二)學校組織變革的發展歷程

學校組織為了順應時代變遷,或因政治理念的轉變、法令規章的頒訂、

教育典範的遷移、權力系統的移動、科技資訊的發展、社會結構的更替、領 導風範的改變,學校必須從根本改革做起,必須思考學校組織結構、學校系 統運作、教學進行方式,以制定合適的學校目標(Darling-Hammond,1992;

Goodman,1995)。

依據 Hopkins and Reynolds(2001)之研究指出,各國有關學校變革和發展 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 20 世紀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主要改革,是針對當時學 校組織的游離鬆散形態為目標,即學校組織缺乏系統和連貫性等特 質為改革重心,以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的「國際性學校改進 計畫」(international school improvement project,ISIP)為代表。

第二階段:是 20 世紀 90 年代中,以提升學校經營效能為改革重點,亦 即 Caldwell and Spink(1998)所界定的自主經營學校(self-mamaging school)概念,更受諸多國家的引進實施(Caldwell,1998;Cheng,

1996;Karsten & Meijer,1999;Limerick & Anderson,1999)。

第三階段:從 21 世紀起,Hopkins(2001)認為,學校變革轉而以發展學校 特色為主,以「學校本位經營」之研究為重心。

(四)一般組織變革的相關內涵

Leavitt ( 1976 ) 認 為 , 影 響 組 織 變 革 的 四 個 構 面 , 包 括 : 組 織 結 構 (structure)、組織任務(task)、組織成員(people)、以及科技(technology)發展等 四個構面,此四個構面具有很高的互動性,是相互依賴的變項,其中任一個 組織構面變化,都將影響到其他組織構面。

陳海鳴(民 87) 分析,影響組織變革的內、外在因素如下:

1.外在因素:組織必須因應外在環境變化而進行必要的調整。例如:(1) 產品市場變動;(2)人力資源消長;(3)科技水準提升;(4)社會文化變 遷;(5)國際化的影響。

2.內在因素:組織應能設計出一套平衡內在需求之系統。例如:(1)人力 素質改變的影響;(2)工作滿足轉變的影響。

Leavitt(1976)認為,由組織變革的定義來看,組織變革相關要項概可 分為三類:

1.組織結構的變革:其係透過正式工作結構及職權關係的改善,而企圖 改善績效的管理行為。

2.人員的變革:所謂人員的變革是指員工態度、技能及知識基礎的改 變,其主要目的在於提升人員的生產力,並與他人協同一致的完成 指派的工作。

3.技術的變革:技術變革是指將資源轉變成產品或服務的任何新方法的 應用,包括機械化、電腦化等。

Damanpour(1991),依變項間的關係將組織變革的變項區分為:

1.關係變項:包括特別化、專業性、管理者的態度、技術資源、管理者 之任期和資源的充裕性等六項。

2.內容變項:包括功能差異性、正式化、集中化、管理強度及垂直差異 性等五項。

3.程序變項:包括內部溝通及外部溝通等兩項程序。

Robbins(2003)指出,組織變革的對象包括下列各項:

1.人員的變革:如勞動力結構改變、人力素質不斷提升。

2.技術的變革:如研發與創新、資訊科技化、實施全面品質管理。

3.策略的變革:如經營管理研發、行銷重新定位、創造附加價值等策略。

4.流程的變革:調整改變或研發工作流程。

5.結構的變革:如部門裁撤或非核心業務外包等。

陳光榮(民 89)依變革主體對象而言,組織變革基本上可以分為三種類 型:(1)組織結構(organizational structure)的變革;(2)組織人員的變革;(3)作 業方式的變革。

(五)學校組織變革的特色與內涵

學校組織變革有其獨具的特徵,且有階段性與連續性,變革的發生是學

學校組織變革有其獨具的特徵,且有階段性與連續性,變革的發生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