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 、 、 、領導理論的發展歷程 領導理論的發展歷程 領導理論的發展歷程 領導理論的發展歷程

參 參

參、 、 、 、領導理論的發展歷程 領導理論的發展歷程 領導理論的發展歷程 領導理論的發展歷程

領導理論發展由來已久,在多元主義與多元派典理論的學術風潮下,領 導理論、模式亦呈現百家爭鳴的盛況,二十世紀初葉以來,領導理論可說隨 著時序的推移與時代的變遷而產生不同的理論期。

對於領導理論的觀點及研究,從領導定義所顯現出的繽紛,可以反映出 研究者對於領導者與領導過程在認知上的分歧 Yukl(1994)。綜觀相關文獻,

領導理論發展至今,有關領導理論的科學研究,多數學者將領導研究概以分 成「傳統領導理論」及「新興領導理論」兩大階段。另有將領導理論的發展 歷程細分為四個時期(Robbins,1998;張德銳,民 89),此四時期之研究重心 探討如下:

1.特質研究時期(trait period):約自 1910 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是 探討成功領導者,必有其異於常人的獨特人格,這些人格特質可以透 過研究,加以逐項描述出來。

2.行為研究時期(behavior period):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 1960 年代,此 學派強調領導者實際動態的行為表現,而非如特質論重視靜態的特質 分析。例如著名之倡導(initiation of structure)和關懷(consideration)

兩種行為研究即是典型代表。

3.權變研究時期(contingency period):自 1960 年代以迄今,主張依照 不同的情境採取的領導方式,以費得勒(Fiedler)的權變理論研究最富 盛名。

4.新興領導理論時期(轉型領導研究時期):自 1980 年代迄今。

Yukl(2002)依其對領導效能之剖析,將領導理論之演進分為五大導向,

即:(1)權力-影響力導向(power-influence approach);(2)特質導向(trait

approach);(3)行為導向(behavior approach);(4)情境導向(situation approach); (5)整合導向(integration approach)。此外,張瑞村(民 83)則將過去領導理 論歸為五大類,即:(1)特質論;(2)權力及影響力理論;(3)行為論;(4)權變理 論;(5)象徵論。

一、傳統的領導理論

(一)特質論(trait theory)

特質論的研究內涵著重在領導者的人格特性,並深信人格特性是與生俱 來的,偏向於「天賦決定論」,特質論的核心主張是強調「英雄造時勢」。

特質論者認為領導權力的形成或成功的領導作為,係基於領導者具有某些特 殊的特質,係一種「內隱的」人格特質。Bryman(1993)認為,特質研究可 以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領導者的生理特性,如:身高、體重。第二是領導 者個人的能力,如:智商、語言、知識等能力;第三是領導者的個性,如:

內向、外向。

Kirkpatrick and Locke(1991)認為,領導者與非領導者的差異,可從:

誠實正直、自信、智力、驅使力、領導企圖、及專業知識等六項特質來鑑別。

成功領導者的特質包括:監督能力、智能、成就欲望、自信、自我實現的欲 望、果斷等能力。

學者林欽榮(民 91)認為,成功領導者的特質包括:心理特質、社會特 質、生理特質、其他特質等四大類,如表 2-3-3 所示:

表 2-3-3 成功領導者的特質表

特質類型 內 涵

心理特質

主動、忍耐、毅力、熱誠、洞察力、判斷力、坦承、開放、客 觀、智慧、敏銳性、自信心、反應力、幽默感、勇敢、具創造 力、正直、具成就感、自我實現感、果斷力、樂觀、內在動機、

情緒平穩、自我察覺能力、成熟人格、具強烈權力慾望。

社會特質

同情心、社會成熟性、關懷心、道德心、得到信賴、良好人際 關係能力、支配性、協調能力、領導力、說服力、社交能力、

具犧牲精神。

生理特質 身高略高、體重、儀表堂堂、身體健康、體格強壯、具活力、

具運動能力、旺盛的精力。

其他特質

豐富的知識、勤勉、能作自我管理、具人性觀、具督導能力、

有高度的工作水準、良好的工作習慣、進取心、具魅力、負責、

敬業、有完成工作的能力。

資料來源:1.林欽榮(民 91)。人力資源管理,初版,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出版。

特質論主張領導者必須具備某些異於普通人的特質,才能發揮其領導同 仁的影響力。特質論是從領導者的個性立場,來分析成功領導者和一般人的 區別,是研究怎樣的人才能成為一位優秀的領導者。雖然特質論的研究,主 要是從生理和人格特質來解釋領導,然而至今仍未發現生理的特質與成功領 導的具體相關程度,而且人格特質與有效領導的相關研究結果也不太一致。

江文雄(民 98)認為,領導的特質論仍有其先天上的限制與不足之處包 括:(1)領導特質缺乏一致性;(2)領導特質與領導效能之間的相關性,並未得 到嚴謹的驗證;(3)對於英雄形象的塑造,將男性中心權力體系的宰制合理化;

(4)領導者不必然是絕對理性的;(5)女性缺乏自信與恐懼成功等特質,是源自 於領導特質論的迷思。

(二)行為論(behavior theory)

行為理論學派認為,有效能的領導(effective leadership)取決於領導行為而 非領導者的個人特質,並嘗試找出抽象但可描述的行為特性,領導者與被領 導者之間的互動是衡量領導效能的主要關鍵(呂鴻德,民 94)。

領導行為之研究,若以影響行為之構面作分類,概可分為單構面、雙構 面以及三構面等三大類。其中單構面之研究較具代表性者有:(1)Lewin, Lippitt and White 單構面理論;(2)Tannenbaum and Schmidt 單構面理論;(3)Likert 單 構面理論。雙構面理論研究,較具代表性者有:(1)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的雙構面理論;(2)Blake and Mouton 的管理方格理論。三構面理 論,較具代表性者有:(1)McCelland and Burnham.三構面理論;(2)國內學者之 三構面理論相關研究。彙整行為理論研究如表 2-3-4 所示:

表 2-3-4 三種主要的領導行為理論彙整表

構 面 學 者 主 要 論 點 內 容 Lewin, Lippitt &

White(1939)

以領導者的領導行為單一構面,分為「民主式領 導」「獨裁式領導」與「放任式領導」等,三種領 導類型。

Tannenbaum

& Schmidt(1958)

以連續構面來解釋領導行為,依領導者與部屬之決 策 權 力 與 自 由 度 之 高 低 及 範 圍 , 分 成 「 獨 斷

(autocratic decision)、諮詢(consultation)、共識

(joint decision)、授權(delegation)。

單構面

Likert(1961)

Likert(1961)依據領導者的作風與態度將領導行 為區分為:生產中心型(production-centered)和員 工中心型(employee-centered)。

Halpin(1957)

Ohio State university

以關懷及倡導作為領導的兩個構面,形成四種領導 類型:即「高關懷、高倡導」「高關懷、低倡導、

「低關懷、高倡導」及「低關懷、低倡導」等,四 種領導結構類型。

雙構面

Blake&Mouton(1964)

管理方格以「關懷員工」為縱軸、「關注成果」為 橫軸,依所組成之特定座標,將管理類型分成:無 為者(1,1)、業績者(9,1)、平衡者(5,5)、懷柔者(1,9)、

理想者(9,9)等,五種領導類型。

McCelland

& Burnham(1965)

領導者的領導效能,依管理者(manager)的權力

1-1. Lewin and Lippitt(1939)的單構面領導行為理論

Lewin and Lippitt 的單構面領導行為理論,是根據使用權力的程度作為領 導類型之分類(秦夢群,民 89)。共可分三種不同類型如下:

(1)民主式(participative)領導:領導者行使分權制,重大決策皆由部 屬的會商或討論後決定。若有任何團體人事的變動,部屬也會立即 被告知。

(2)獨裁式(autocratic)領導:領導者行中央集權制,所有決策不與部 屬商量,對其責任與行為願負所有的責任。

(3)放任式(free-rein)領導:領導者完全放棄權力與責任,而任由部 屬去決定團體的走向。

從研究結果顯示,「權威型」的領導型式在短期間內工作效率較高,但 成員的工作滿足較低;「民主型」的領導型式與工作效率和成員的工作滿足 呈現高度正相關,但決策的過程較費時;「放任型」的領導型式與工作效率 呈現負相關,成員的工作滿足亦低,但最能顯現成員的才能。

1-2 . Tannenbaum and Schmidt(1958)之單構面領導理論

Tannenbaum & Schmidt 認為,領導型式只有程度的差異,並非可以截然 劃分,故依據部屬參與決策的程度而將領導型式視為一種連續性變化關係。

領導方式依部屬參與決策的程度加以分類,大致分為四種:獨斷(autocratic decision)、諮詢(consultation)、共識(joint decision)、授權(delegation)。

然而,領導者與部屬之間影響力的比重,並非僅此四種,實質上是成連續性 的一系列各種程度領導風格,如圖 2-3-1 所示:

領導者中心式領導 部屬中心式領導

領導者權威使用區

容許部屬自由區

並向部屬宣佈領導者自作決定 部屬接受決定領導者設法使 並徵求部屬意見領導者提出決定 的暫時性決定領導者提出可改變 建議後再作決定領導者提出問題徵求 要求部屬作決定領導者界定範圍 限定範圍內自行作決定領導者允許部屬在某一

圖 2-3-1 Tannenbaum & Schimidt 領導行為連續體

資料來源:Tannenbaum & W.H.Schmidt, “How to Choose a Leadership Patter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 June.p.160-180.

1-3. Likert(1961)的單構面領導理論

Liker 的單構面領導,是依領導者的作風與態度,將領導行為分為:生產 中心型(production-centered)和員工中心型(employee-centered),說明如下:

(1)生產中心型:視員工為生產工具,僅關心生產目標是否達成,故透 過嚴密的管制來監督員工完成工作。

(2)員工中心型:重視與員工之間的互動關係,關心員工的需求及其問 題,給予員工較大的權限,並隨時提供協助。

研究結果顯示,「以員工為中心」的領導型式與高團體生產力、高工作 滿意成正相關,而「以生產為中心」的領導型式與低團體生產力、低工作滿 意相關。但根據其後續研究顯示,這兩種領導風格並不是互相對立,或背道 而馳的。換句話說,一個領導者是可以同時關心員工和生產。

2.雙構面領導行為論

2-1. Halpin(1957)的雙構面領導理論

雙構面領導行為之研究,最早始於美國 Ohio 州立大學企業研究中心(The Bureau of Business Research)Halpin(1957)所發展的「領導者行為描述問卷」

(Leader Behavior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 LBDQ)。研究結果發現影響領導 效能的主要因素,包括:「關懷」與「倡導」兩個因素(Stogdill, 1974)。

根據 Halpin(1966)的定義:「關懷」行為係指領導者與其部屬間,有 關友誼、互信、尊重與溫馨等行為。「倡導」行為係指領導者明確限定自身 與其部屬間的關係、組織的型態、溝通的管道、與工作程序的方式。

依據倡導與關懷程度,可將領導型態分為四種:(1)高倡導、高關懷(第 一象限);(2)高倡導、低關懷(第二象限);(3)低倡導、低關懷(第三象限);

(4)低倡導、高關懷(第四象限)(林榮模,民 75;秦夢群,民 78;許士軍,

民 78;黃昆輝,民 77;羅虞村,民 78; Sherman, Bohlander, & Chruden, 1988;

Pringle, Jennings, & Longenecker, 1988)。四種領導型態如圖 2-3-2 所示:

圖 2-3-2 Ohio 領導行為象限圖

資料來源:Hoy,W. K. & Miskel,C. G. (1987).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Y: Random House. P.278.

高 倡導

上述四種領導型態之意義如下:

(1)高倡導、高關懷:領導者不但重視工作的完成,也注意成員的需求,

(1)高倡導、高關懷:領導者不但重視工作的完成,也注意成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