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 、 、 、變革的基本概念 變革的基本概念 變革的基本概念 變革的基本概念

壹 壹

壹、 、 、 、變革的基本概念 變革的基本概念 變革的基本概念 變革的基本概念

「變革」(change)一詞,源自於古法文「changer」,意謂著「彎曲」或「轉 彎」之義(李明堂,民 95),具有改變、變化、變更、變遷、興革和革新等 義涵,從字義而言,變革是指為因應外在環境變化而產生的內部改變,即組 織因外在環境的改變而做內部調適,並隨時關注內部的改變,以便與外在改 變的步調配合(張明輝,民 92a)。

古希臘前期,著重在自然哲學的變易問題(problem of change)探討,其 中愛利亞學派(Eleatic school)主張變革為事物外貌的顯現,且新舊相傳更替 不止;赫臘頡利圖派(Heraclitus)認為,變革代表一切事物的自然法則,永 恆只是人間的幻象;原子論派(Atomists)則認定變革與永恆同時存在,變革 是各基本單位的交互作用,隨時間的推移綿延無止(吳康,民 73;鍾志長,

民 95)。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 Heracleitus,於公元前五百年即已提出「唯 一不變之道就是變」之觀點(李明堂,民 95),可見變革的概念早已深受西 方學者之關注。

一、「變革」的學術性觀點

現代所謂的組織變革,是指計畫性變革(planned change)。意味「有意 圖且為目標導向的組織活動,它不把變革視為偶發性行為」(Robbins,1998),

計畫性組織變革有兩個目的,即增進組織本身因應環境的能力,以及尋求成 員行為的改變。長久以來,國內外學者皆廣泛討論變革議題。秦夢群(民 87) 認為,變革與「革新」(innovation)的概念相似,主張將「change」譯成「興 革」;吳定(民 87)則認為,變革是由一種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狀態的自然改變,

其改變的可能性並不只是積極正向的改變,也包括負向或非計畫性、非預期 性的改變。換言之,變革是指事物變得不同,也許變得更好;也許變得更壞,

但是如果沒有變革,組織就不可能有所改進(張清濱,民 86)。彙整不同學者 對於「變革」的學術性觀點分述如下:

(一)「資源依賴」觀

「資源依賴」觀,強調環境是由動態系統所呈現的情境狀態,組織依賴 著開放系統的環境資源得以生存與成長。為了降低外在資源的依賴,進而掌 控系統中的主導能力,各組織會主動嘗試適應或改變環境,組織之間因此產 生互動與競爭關係。「資源依賴」觀的重點論述如下(Pfeffer & Salancik,

1978):

1.環境是一種動態中的表徵,當組織在開放系統環境下,若須仰賴其他 組織資源才得以生存時,組織之間即產生互動關係。

2.擁有豐厚資源的組織,才有足夠的權力(power),進而成為組織之 間的主導者。

3.組織為降低外在資源的過度依賴與不確定性,會嘗試去適應或改變環 境。

(二)「策略選擇」觀

「策略選擇」觀,強調組織要先適應環境,才能求得生存發展。組織應 依內部的優勢與劣勢,以及外部環境的機會與威脅,策略性的選擇適切之經 營方式,策略選擇是組織領導者的重要職責。「策略選擇」觀的重點論述如 下(鄭仁偉,民 84):

1.組織為求生存並圖永續經營與發展,會盡可能的選取自我調適以便適 應環境。

2.變革最常採取的調適方式是選擇改變策略。

3.策略的改變、選取與執行,是組織領導者的重要職責。

4.策略的選擇,是組織領導者在了解組織內部的優勢與劣勢,並體察外 部環境的機會與威脅,依此發展出來的一系列適當因應指導原則。

(三)「制度化」觀

「制度化」觀,強調制度與型式是組織賴以生存的最佳途徑。組織要延 續,唯有透過規範、脅迫、模仿...等制度化改造,組織才能獲得社會認 同,進而取得正當性及獲取外界資源。「制度化」觀的重點論述如下(Zucker,

1987):

1.為獲得社會的認同與生存,以求取組織的正當性(legitimacy),組 織常受制於外界的制度與型式,這些制度與型式未必利於組織的相 關作業,卻能期待長期獲取外界資源。

2.組織透過規範(normative)、脅迫(coercive)、模仿(mimetic)等 變革機制,使組織具有高度的同質性,以增強其合法性與認同度,

藉此提高組織長期生存的機會。

(四)「組織再造」觀

「組織再造」觀,強調成功的變革並非一蹴可及,通常是一個耗時而且 極端複雜的步驟流程,組織必須隨著內外環境的變遷而再造。「組織再造」

觀的重點論述如下(Hammer & Champy,1993):

1.主張組織必須改變工作流程和人力資源,以達到一個全新的組織結構 與運作機制,使有利於組織目標的達成。

2.流程的重新設計是組織再造工程的焦點,伴隨流程的改變,須從組織 結構、價值和信念的再造着手。

(五)「生態學」觀

「生態學」觀,強調所有生物的生長與進化,都是由成長機制和抑制機 制所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此,不但要催化成長機制,還要監控抑制的因素。

組織唯有經由不斷的成長,才能源源不絕的持續進化。

就「生態學」的觀點,變革成為成長機制和抑制機制的一體兩面。組織 是由人所組成的群體,一個有生命的系統,就像植物或青少年的成長過程,

需要照顧而不是駕馭。有效能的變革,領導者會有個清晰的起點,善於滋養、

強化成長機制,以及削弱阻礙成長的抑制機制,催化組織自然演進。組織必 須把「學習能力的養成」納入變革策略之中,否則一個人的潛力必定無法發 揮,大多數推動變革方案的人,若只是把焦點放在希望產生變革的本身,而 忽略學習能力的重要,變革方案註定要失敗。「生態學」觀的重點論述如下

(Tushman & O’Rielly,1996):

1.變革如同生物演進的歷程,是組織演化過程的必然現象。

2.變革要成功,須經過相當長時期的孕育,且得經過環境轉移與重大變 革的考驗歷程。

3.不規則的外在變化,可能是由同質競爭、科技演進、法規訂定、政經 發展等重要變化所驅動。

(六)「改變幅度」觀

「改變幅度」觀,強調變革是組織進行不同程度的改變。「改變幅度」

觀的重點論述如下(徐聯恩,民 85):

1.變革是指為提升組織績效,所進行全面、深入的重大改變。

2.變革幅度的不同可分為:組織精簡、組織重組、策略改變、組織重新 設計、系統改變...等形式之變革內涵。

(七)「平衡狀態」觀

「平衡狀態」觀,強調組織變革是指組織進行局部或整體調整的過程。

組織行為理論把社會性的組織視為具有生命的有機體,不僅會成長而且會衰 亡。「平衡狀態」的重點論述如下(吳清山、林天佑,民 86):

1.變革是指組織從「穩定狀態」,因內外因素的衝擊轉變成「不穩定狀 態」,再經各種策略轉為「穩定狀態」的過程。

2.現代的組織變革,逐漸轉向強調計畫性的組織變革。意指組織本身依 據長遠的願景進行有計畫、有系統的調整。

3.當內外因素對組織現狀產生窒礙時,便對組織形成一股推力或拉力,

造成組織內部的緊張與不穩定。為消除過度緊張與不穩定的狀態,

組織本身必須進行調整,直到緊張與不穩定的狀況得到舒緩為止。

(八)「計畫過程觀」

「計畫過程」觀,強調組織變革須有特定的目標與計畫,以及一定的變 革程序。「計畫過程」觀的重點論述如下(秦夢群,民 87):

1.變革須有特定目標與計畫。

2.變革須有一套特定的執行程序。

3.變革要有新的理念或科技才能達成目標。

綜觀上述學者專家對變革所持的觀點,雖然在探討與論述上略有差異,

但對變革的概念卻有一致的見解。

綜合言之,組織是由動態系統所呈現的情境狀態,依賴開放系統的環境 資源得以生存與成長,如同生物的生長與進化,是由成長機制和抑制機制交 互作用的結果。組織為適應環境,應依組織內部的優勢與劣勢,以及外部環 境的機會與威脅,策略性的選擇適切的經營方式,進行局部或整體的調整與 變革。變革是為了追求組織績效,組織變革須有特定的目標與計畫,以及一 定的變革程序,是提升組織持續生存發展與永續經營的必要歷程。

二、變革的操作性意涵

變革具有正向與負向、計畫性與非計畫性改變的雙層意涵,要使變革

(change)發揮功效,至少涉及兩種變化的結合,一種是人的內在因素,包 括:價值、渴望和行為...等;另一種是外在因素,即過程、策略、做法 及制度等。

變革是組織為適應所面臨之環境,推動一項沒有終點和不可預測、連續 不斷的操弄過程,是組織透過內部的運作、行為及變化,藉與外在環境相適 應。它是一項協商過程,在變革過程中,組織中的不同團體會努力保護和增 加其自身的利益。張明輝(民 98)認為,變革的意涵有許多類似名詞,如革 新、再造、發展等,分述如下:

(一)革新(innovation):係指有計畫、有目標、審慎具體的變革。教育 組織變革,所關注的是如何經由有計畫的設計,促使組織更有效率

達成既定的教育目標。

(二)再造(reinvention):係指組織為適應外在環境變遷,檢視組織功能、

組織運作、組織結構等根本問題,透過組織的設計原則重新思考組 合方式,進行組織重組(reorganize)。教育組織,亦常透過組織再造的 變革途徑,以提升學校效能。

(三)發展(development):係指考量組織整體內外環境,以系統性思考的 方式擬訂計畫,進而長期持續改進的過程。

引述學者對於變革的操作性意涵詮釋,彙整如表 2-1-1 所示:

表 2-1-1 國內外學者對於變革的操作性意涵詮釋彙整表

學者(年份) 「變革」的的操作性意涵詮釋

Lippitt(1973) 「變革」是指組織有機體,在針對現狀情境做有計畫或潛在性的 體質改變之運作過程。

Webber(1979) 「變革」是經由改進組織的政策結構或改變人們的態度或行為,

以增進組織績效。

Carnall(1990) 「變革」是以組織效能為目標,而改變的對象包括組織成員、文 化及管理風格。

Jick(1993) 「變革」為組織針對內、外環境的壓力,所實施的計畫性或非計 畫性的調整措施。

Jick(1993) 「變革」為組織針對內、外環境的壓力,所實施的計畫性或非計 畫性的調整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