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研究成果

本研究試圖以區域比較的方式觀察兩縣有機稻米產業之發展,以花蓮縣的發 展經驗,評估宜蘭縣發展有機稻米產業時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為達成三項研究目 的,透過文獻整理、資料收集及田野調查,進行歸納與書寫,本研究得出以下三 項結論:

(一) 比較宜蘭縣與花蓮縣有機稻米產業之產銷結構

花蓮縣有機稻米產業於民國 85 年開始發展,主要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招募 而設立有機稻米產銷班,富里鄉因此較早發展有機稻米產業,富里鄉的產銷班數 量為該縣最多者,種植面積廣大為該縣有機稻米主要集中區。相對於花蓮縣,宜 蘭縣有機稻米產業發展較晚,民國 80 年代中期,位於礁溪鄉最早設立的產銷班 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給予技術指導。至民國 90 年後產銷班數量漸增,目前該縣 有機稻米產銷班以三星鄉數量最多,該鄉的有機稻米種植面積最廣。

參考 Bowler(1992)農業糧食供應系統圖,將有機稻米產業產銷結構分成 農業投入、農業生產、產品處理、產品銷售管道等調查項目進行訪談。「農業投 入」此項目包含秧苗、肥料、機器及栽培管理等,宜蘭縣與花蓮縣差異不大。而

「農業生產」的部分,宜蘭縣有機稻米產銷班的農場規模以三星鄉種植面積最廣,

花蓮縣則是富里鄉,推測可能與發展時間較早有關,又宜蘭縣有機稻米產銷班之 農場規模大約為 2 至 50 公頃,平均為 28.06 公頃,而花蓮縣有機稻米產銷班之 農場規模大約為 3.8 至 170 公頃,平均為 43.07 公頃,可發現花蓮縣有機稻米產 銷班的農場規模較大。農業的勞動力多為同鄉鎮的人;農地所有權可分為自有與 承租,其中承租比例較高,整體而言,兩縣在農業生產的部分大致相同。

再者,兩縣有機稻米產業於「產品處理」的過程,皆可分為由產銷班進行後

100

續加工、農會進行後續加工以及其他;兩縣之「產品銷售管道」大致相似,可分 為三種銷售類型,一為產銷班自行銷售;二為農會銷售;第三種歸類為其他。交 由農會銷售的產銷班,不須擔心之後的銷售問題,例如包裝、銷售通路等;而產 銷班自行銷售之消費者多為親戚朋友,或是經由口耳相傳而來,以及賣給有機商 店,有些產銷班則是找尋大賣場、百貨公司等。其中產銷班自行銷售又可依班長 角色、經營方式不同分為「大規模經營」、「小規模經營」等兩類,大規模經營之 產銷班班長同時是糧商的角色,和農民收購稻穀後,負責產品處理及產品銷售等 部分,分擔農民的時間,賺合理的差價。小規模經營之產銷班班長和成員關係較 緊密,成員會到廠房協助稻穀加工處理,整體投入的資本較少。

梳理訪談所得資料,比較宜蘭縣與花蓮縣的有機稻米產業產銷結構,發現兩 地產銷差異並不顯著,因此產銷結構並非造成兩縣有機稻米種植面積、產量差異 之原因。

(二) 分析花蓮縣有機稻米產業地理條件

以「自然環境條件」、「工業發展程度」;「與休閒活動的結合」等三個指標分 析花蓮縣有機稻米產業的地理條件。在自然環境條件中,比較後認為土壤並非關 鍵因素,而氣候溫暖、水質佳成為發展有機稻米產業的「地點」條件;再者,該 縣「位置」條件使其工業發展程度不高,環境汙染的疑慮較低,此外,農業就業 人口尚多,在缺乏就業機會的情況下,部分從事農業的勞動力遂積極投入有機稻 米產業。最後,與休閒活動的結合層面,由於縱谷地形的「地點」條件,玉里鎮 與富里鄉為花東縱谷中旅遊路線必經之地,因此玉里鎮與富里鄉的有機稻米產銷 班以形式多元的休閒活動推廣有機稻米;富里鄉農會亦利用此地點條件,在此設 置展售中心,成為提供用餐、休息、販賣有機稻米之場所,促使有機稻米產業能 和休閒活動結合,利於推廣該產業的知名度。綜上所述,花蓮縣由於地點、位置 等因素,而具有發展有機稻米產業的優勢。

101

(三) 以花蓮縣發展有機稻米產業的地理條件分析,探討宜蘭縣發展有機稻米產

業時可能遭遇的地理條件限制。

以分析花蓮縣有機稻米產業地理條件作為基礎,探討宜蘭縣發展有機稻米產 業可能受限之處。在自然環境條件指標,相對於花蓮縣,該縣有效積溫較低,加 上東北季風使 10 月至 11 月平均最低溫度小於花蓮,且雨量過多,不利宜蘭種植 第二期稻作;水質部分,該縣河川汙染指數略高於花蓮縣,僅某些河流的上游較 適合用來灌溉,「地點」條件造成發展該產業有限制性。

工業發展程度的部分,該縣「位置」條件對外聯繫優於花蓮縣,縣內工廠有 逐年增長的趨勢,對環境汙染的可能性增加;不同於花蓮縣就業者多從事農業、

服務業,宜蘭縣在就業上有更多選擇,工業、服務業等工作機會較多,少以務農 為生。

最後,與休閒活動的結合層面,受到蘭陽平原地形的「地點」條件影響,僅 三星鄉的有機稻米產銷班透過休閒活動宣傳有機稻米較有成效,但蘭陽平原的觀 光景點、旅遊路線有較多選擇,使得位於非主要道路的五結鄉夢田觀光米廠,未 能如同富里鄉農會展售中心將有機稻米產業和休閒活動做良好結合,不易藉由與 休閒農業的結合來提升有機稻米產業之附加價值。如何維持低汙染的生產環境,

因應工廠、農舍數量漸增可能產生的人為汙染問題;以及如何藉助休閒活動更有 效提升有機稻米產業,將是宜蘭縣發展有機稻米產業需要克服的限制。

綜合兩縣有機稻米產業地理條件之分析,本研究發現似乎可驗證辛克萊模式,

該模式意指遠離都市、離主要市場越遠的農業景觀反而產生越集約的現象,正因 為這些地區沒有發展的轉機,因此更積極投入農業之生產來維持生計。根據筆者 田野調查與資料整理,發現宜蘭縣、花蓮縣越遠離核心的地區,有機稻米產業的 發展呈現較為發達的趨勢。宏觀而言,花蓮縣比宜蘭縣距離臺北都會區較遠,有 機稻米產業發展較發達,符合辛克萊模式。細微而言,花蓮縣的富里鄉比該縣其

102

他鄉鎮距離花蓮市相對較遠,宜蘭縣的三星鄉比該縣其他鄉鎮距離宜蘭市相對較 遠,農民不易轉業,更加投入農業精緻化的經營,促使有機稻米產業更為興盛,

兩地的情況亦符合辛克萊模式。

綜上所述,花蓮縣在地點、位置等條件有其優勢,有利發展有機稻米產業;

相對於花蓮縣,宜蘭縣受地點限制一年僅有一期產量;位置則使該縣工業發展程 度較高,汙染生產環境的機會較高;且蘭陽平原為三角形面狀,旅遊路線選擇多 元,休閒活動與有機稻米產業結合不具交通的優勢。期盼未來宜蘭縣投入有機稻 米產業的同時,設法因應地點、位置等條件給予之限制,促使有機稻米產業能有 良好的發展與成長。

103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丁全孝、鄭書杏(1997):〈設置有機農產品專櫃開創有機農業生機〉,《花 蓮區農業專訊》,期21:頁15-16。

丁全孝、李超運(1997):〈花蓮地區有機水稻栽培方法簡介〉,《花蓮區農 業改良場農技報導》,期35:頁1-3。

中央氣象局(2002):《氣象報告彙編(臺灣)第六篇民國八十年至民國八十 九年》,臺北: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中央氣象局(2012):《氣象報告彙編(臺灣)第七篇民國九十年至民國九十 九年》,臺北: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8):〈有機農糧作物臺灣良好農業規範〉,臺北:行 政院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7):〈附表一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之水、土壤及產品 抽樣檢驗基本規範〉,《農糧產品產銷履歷驗證機構收費數額核定作業 程序》,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5):《農業統計年報(103)年》,臺北:行政院農業 委員會。

吳進喜(2000):《高雄縣二仁溪流域的開發與區域特色》,臺北: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汪瑞拱(2001):〈溫度對水稻生產之影響〉,《臺東區農業專訊》,期35:

頁17-20。

李祿豐(1998):〈宜蘭地區水稻產量構成因素對第一、二期作產量之影響〉,

《花蓮區研究彙報》,期15:頁59-66。

李健捀等(1999):〈水稻有機栽培對稻米品質之影響〉,《臺中區農業改良 場研究彙報》,期63:頁31-47。

宜蘭縣政府主計處(2014):《102年宜蘭縣農業發展概況》,宜蘭:宜蘭縣政 府主計處。

花蓮縣政府主計處(2015):《103年花蓮縣農作物生產概況簡要分析》,花蓮:

花蓮縣政府主計處。

施添福(1999):〈天庾正供與鹿港飛帆—鹿港古蹟的歷史地理考察〉,《五 十年來臺灣方志成果評估與未來發展學術研究會論文集》,臺北:中央 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1-57。

104

徐玉玶(2001):《臺灣有機稻米生產成本分析》,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農業 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陳吉村(2005):〈東部水田土壤肥力管理〉,《東部稻米產銷研討會專刊》,

花蓮: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頁75-96。

陳吉村(2006):〈花蓮縣土壤肥力概況分析〉,《花蓮區農業專訊》,期56:

頁22-25。

梁炳琨(2008):〈農業食物在地化臺東縣池上鄉米食產業的探討〉,《地理 學報》,期53:頁85-117。

許淑娟(2004):《國家與地方:旗山鄉街的時空發展過程》,臺北: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張芯瑜、吳志文、羅文冠(2010):〈水稻高雄145號之葉齡與積溫在栽培管理 之應用〉,《高雄區農業專訊》,期74:頁9-11。

張淑媚(2007):《有機蔬菜產業發展限制與社會資本的關係—以彰化縣為例》,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曾美倉(1995):〈糧食作物〉,《增修訂再版臺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一)》,

臺北:豐年社,頁37-46。

黃秋蓮、李謀監(2011):〈有機米農場經營診斷及SWOT經營策略分析:以

黃秋蓮、李謀監(2011):〈有機米農場經營診斷及SWOT經營策略分析: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