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依據研究目的,經文獻資 料分析及統計資料結果, 可以歸納出下列幾點結論:

一、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大多曾閱讀過漫畫

在本研究中,曾經閱讀過漫畫者將近九成,僅有一成左右的學童未讀過漫畫,

在蘇蘅(1994)的研究中,從來不看漫畫的學生只佔 8.6%;而林政儀(1999)的研究中,

則指出每五個學生中,就有四個曾經看過漫畫,本研究調查結果與上述調查之比 例大致相符,顯示閱讀漫畫確實是大多數學生曾有的閱讀經驗。

二、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大多在低年級以前初次閱讀漫畫

低年級以前開始看漫畫者最多,其次是中年級開始看漫畫者者,高年級才開 始看漫畫者最少。Chall(1995)提出的閱讀能力發展階段中,開始閱讀期(幼稚園~

小一)以前,學童就能夠以圖片或插圖瞭解讀物內容,而在連環漫畫中,畫面的描 繪重於角色,只要有基礎的閱讀能力,便能瞭解故事的劇情。也因此大多數人從 低年級以前便曾閱讀漫畫,到高年級才開始接觸漫畫的人佔少數。

三、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漫畫的時間和頻率並不高

兩、三天看一次者最多,其次是兩、三個月看一次者,再次是一星期看一次 者,再次是兩、三個星期看一次者,再次是每天看者,一個月看一次者最少。本 研究的調查對象為國小高年級學童,漫畫的取得來源有限,而且通常來自於學校

74

或家裡購置,通常不會自己購買,所以不會天天閱讀。也因此,能方便取得漫畫 的學童兩、三天就能看一次,但有不少人是沒有取得漫畫的管道,頂多只能兩、

三個月看一次。

一個小時以下者最多,其次是二至三個小時者,四至五個小時者最少。就每 次閱讀漫畫的時間來看,學童是在閒暇時間閱讀漫畫,而鮮少有人可以花上個半 天以上的時間閱讀漫畫,所以每次閱讀一個小時以下者最多,而能夠閱讀四至五 個小時者最少。國小學童每週花在漫畫的時數並不多,此結果與蘇蘅(1994)、林政 儀(1999)的結果相符。由此可知,雖然漫畫閱讀是學童喜愛的閒暇活動,但現今傳 播媒體多元化之下,學童有更多的選擇消磨課餘時間,如:上網、看電視、打電 玩……等,閱讀漫畫並非唯一選擇。

四、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通常不與人共讀漫畫

自己看者最多,其次是和同學(朋友)一起看者,和兄弟姊妹一起看者最少。在 與誰共讀的調查結果中,顯示閱讀漫畫是相當私密的閱讀行為,通常是不與人共 讀的;另外,本問卷中列有「與父母一起讀」的選項,但卻完全沒人勾選,或許 是大多數的父母對漫畫仍有成見,就算不禁止子女閱讀,也不會和子女共讀漫畫。

此與大多數的電視節目收看研究並不同,其原因可能漫畫為個人性的閱讀行為,

而電視則易有共視的情形產生。

五、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最喜愛動作冒險類型漫畫

喜歡動作冒險者最多,其次是喜歡輕鬆幽默者,再次是喜歡科幻/奇幻者,再 次是喜歡愛情文藝者,再次是喜歡運動勵志者,再次是喜歡推理者,再次是喜歡 歷史者,喜歡恐怖驚悚者最少。在喜愛的漫畫類型調查中,喜歡動作冒險者最多,

有 90 名(23.2%),而前幾名的類別趨向於劇情較為簡單而且可以輕鬆閱讀,而後幾 名的類別趨向於劇情較為複雜或者較不能輕鬆閱讀,可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而 言,閱讀漫畫並不希望花太多的心思去瞭解劇情,此與李淑汝(2001)的調查結果大 致相同。

六、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所認同的英雄心理素質符合保護者的特質

學生在英雄概念之心理素質層面上,其平均數為 3.16~3.70 分。整體層面平均 數為 3.50,顯示同意的人佔多數。學生所重視的心理素質依序為責任感、自信心、

樂於助人、有勇氣、勇於面對挫折、自我反省、冷靜處理問題、誠實不說謊、原

75

諒他人的過錯、很樂觀。由前幾名重視的特質來看,學生傾向於選擇有保護者特 質的英雄。White 與 O’Brien(1999)提出了學生對英雄的三種概念,分別是:英雄 是幫助者;英雄是保護者或是給予者;英雄是獨一無二的人。也就是說,學生所 期待的英雄必須是符合能夠保護自己的特質,基於此一特質,學生所選擇的英雄 類型大多為親人也就不難理解。

七、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所認同的英雄個人才能可以在團體中獲得認同

學生在英雄概念之個人才能層面上,其平均數為 2.51~3.11 分,介於有點不同 意和有點同意之間。整體層面平均數為 2.79,顯示有點同意的人佔多數。學生所 重視的個人才能依序為人際關係很好、常在競爭中獲勝、工作表現優秀、有遠大 的抱負、有創造力、很強壯、很聰明、很帥氣或美麗、口才很好、有超人的技能 、 讀過很多書。由前幾名重視的特質來看,學生傾向於選擇在團體中能獲得認同的 個人才能,而不是強壯、聰明、帥氣美麗等與團體較無關的才能,可見得這個年 紀的學生非常希望在團體中獲得認同。社會學習論者認為,認同楷模的過程,即 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Bandura(1977)指出,認同是一個人將其思想、感情與行動 採取所認定的楷模的型式展現出來;亦是一種社會化程序中的基本原理之一(時蓉 華,1996)。陳美芬(1996)表示,個體認同楷模的人格特質或團體,是因為個體可從 此過程中學習並獲得安全感,或在此團體中獲得渴望的地位,此為社會學習理論 中增強原理的印證。

八、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所認同的英雄個人行為能被學習模仿

學生在英雄概念之個人行為層面上,其平均數為 3.13~3.57 分。整體層面平均 數為 3.36,顯示非常同意的人佔多數。學生所重視的個人行為依序是會盡力完成 任務、勇於面對挑戰、會幫人度過困難、不怕犧牲自己、不向命運低頭、能在團 隊中發揮所長、總能克服難關、能超越個人極限、會拯救世界。由前幾名重視的 特質來看,學生傾向於選擇較為具體的盡力完成任務、勇於面對挑戰、幫人度過 困難,而且這些行為學生或多或少都曾經有過,比起得分較低的超越個人極限、

會拯救世界而言,是較能學習模仿的。依據 Erickson(1963)發展危機論中的心理社 會期階段,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中都有需要克服的心理危機,而在各個時期,若 能有楷模提供學習,就能將發展危機轉化為發展轉機(時蓉華,1996)。學童所選擇 的個人行為,能有助自我度過在學校生活中所遭遇的困境;反之,拯救世界或超 越個人極限對學童是較無關聯的,因此得分較低。

76

九、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所認同的英雄社會貢獻較為具體

學生在英雄概念之社會貢獻層面上,其平均數為 3.05~3.21 分。整體層面平均 數為 3.14,顯示非常同意的人佔多數。學生所重視的社會貢獻依序為能了解他人 的長處、會懲罰壞蛋、會為大家爭取福祉、會開創新局。綜上觀之,學童傾向於 選擇較具體的特質,開創新局對學童而言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因此得分較低。

十、不同性別的學童喜愛的漫畫類型有差異

不同性別的高年級學童喜歡之漫畫類別有所差異,在卡方考驗中,不同性別 的學童在喜歡漫畫類型方面有顯著差異。分析百分比同質性事後比較的結果,顯 示在愛情文藝類型,女生高於男生,即女生比男生更喜歡愛情文藝漫畫;在動作 冒險類型,男生高於女生,即男生比女生更喜歡動作冒險漫畫,此與李淑汝(2001) 的調查結果大致相同。

十一、男學童較女學童更認同漫畫中的英雄概念

不同性別之學生在英雄概念之「個人行為」中的分數達顯著差異,男生平均 數 3.42,大於女生平均數 3.29,即男生比女生認為英雄的個人行為更加重要;而 在「社會貢獻」上亦達顯著差異,男生平均數 3.24,大於女生平均數 3.03,即男 生比女生認為英雄在社會貢獻上更加重要。在本研究所提及之個人行為和社會貢 獻之題項,是針對漫畫中會出現的英雄行為而設計,而在漫畫中的英雄大多為男 性,也因此男生會比女生更認同本研究所提及的英雄概念。Bandura(1963)亦提出 個體在認同某個人物時,會透過觀察學習,向楷模人物學習自身渴望得到的特質 與作為(張春興,1996)。而男生從小的學習對象即為父親,對其英雄概念的傾向便 會有所影響。

十二、五年級學童比六年級學童更認同漫畫中的英雄概念

不同年級之學生在英雄概念各層面中的分數,均達顯著差異,而且在心理素 質、個人才能、個人行為、社會貢獻層面,皆為五年級高於六年級,可見五年級 學生普遍較六年級學生更為認同本研究所提出的英雄概念。以魔窗理論而言,年 紀越小的閱聽者,越容易受到媒體傳遞訊息的影響,認定媒體中的現象為真實現 象(蘇蘅,1994),或許因此五年級學童比六年級學童更容易受到漫畫中的英雄概念 影響,進而認同本研究所提出之英雄概念。

77

十三、閱讀漫畫經驗與閱讀頻率在英雄概念中有顯著差異

「是否曾閱讀漫畫」與「閱讀頻率」變項在英雄概念中的「個人才能」分數 達顯著差異,曾閱讀漫畫者高於未曾閱讀漫畫者,即曾經閱讀漫畫者,比未曾閱 讀漫畫者認為英雄概念中的個人才能更重要;在閱讀頻率方面,以 Scheffé 法進行 事後比較,每天看漫畫者高於兩、三個月看一次者,即每天閱讀漫畫者,比隔兩、

三個月才閱讀漫畫者認為英雄概念中的個人才能更重要。在許多漫畫相關研究

三個月才閱讀漫畫者認為英雄概念中的個人才能更重要。在許多漫畫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