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認同理論

在現代社會各類型的傳播訊息中,無論是透過電視、電影、報章雜誌、漫畫、

歌曲或廣告等各種媒介,都與形塑閱聽人的認同感息息相關。由於本研究欲探究 學童從閱讀漫畫的行為中,產生對英雄角色的認同現象,故以下就「認同」的理 論分為三個小節論述:認同的意涵與發展過程、認同的理論基礎、認同的相關研 究。

一、認同的意涵與發展過程 (一)認同的意涵

在探討認同的定義時,主要可以區分為個人認同與社會認同。個人認同是強 調內在情感的傾向,主張認同是個人對自我特質的定位。如 Parsons(1958)指出認 同是接受外在賦予的價值觀,而內化為個人特質或想法的過程(林英貴,1987;朱 龍祥,1997)。社會認同則是強調外在行為的傾向,主張個體因認同楷模,而在行 為上有模仿的意圖。如 Bandura(1963)提出個體在認同某個人物時,會透過觀察學 習,向楷模人物學習自身渴望得到的特質與作為(張春興,1996)。而 Jenkins(1996) 則認為,認同是個人或群體藉之以和其他的個人或群體區分彼此社會關係的方式。

綜合上述兩個探討認同的角度,認同可能是內在的心理運作,也可能是外在 的行為表現,或者是兩者兼具。而認同發生的過程,並不全然是有自覺的,個體 在觀察周遭親友或社會人物時,只要是價值觀契合,就會產生認同的傾向。

學童正值價值觀釐清的重要階段,常不自覺受到媒體或他人的影響,而接受 不同的價值觀,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塑造自我。經由漫畫相關研究,發現漫畫對學 童的人格養成與態度改變有其影響力,當學童受到漫畫人物或情節的影響時,即 可說是產生了認同的傾向。

(二)認同的發展過程

認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個體常在未知覺的情況下,慢慢與楷模達成「同化」

(朱龍祥,1997)。在人的一生中,學習楷模不斷更替,依據 Erickson(1963)發展危 機論中的心理社會期階段,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中都有需要克服的心理危機,而 在各個時期,若能有楷模提供學習,就能將發展危機轉化為發展轉機(時蓉華,

15

1996)。因此,認同不是單一事件,它的形成是跨越人類一生的無意識過程,它總 是在過程中,因此認同是必須以持續進行的過程與形成的概念來加以闡釋的。

張春興(1996)認為認同與模仿本質上無異,只是略有程度深淺之分。可見得認 同確實是從模仿開始,但模仿確不等同於認同。而個體在社會認同上,會因會時 間空間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程度。Bandura(1977)指出楷模者的特質和呈現方式、

觀察者的特質與其和楷模者間的關係,都會影響到觀察者的關注程度和楷模者的 影響深度(時蓉華,1996)。由此可知,認同的程度或深度皆受到個體與楷模者間相 互作用的影響。郭為藩(1975)則對此提出社會認同的四個不同階段:

1.認知的:即個人覺得自己是屬於某一團體,並能了解此團體的特性。

2.情感的:個人不僅對認同團體或對象有歸屬感,且在情感上有團體內與 團體外的劃分。

3.知覺的:除了認同對象團體外,且能產生愛好的感覺,在其中自得其樂。

4.行為的:不只認知、態度和價值觀,尤重於行為表現,表現出認同團體 或對象的特性。

二、認同的理論基礎

(一)心理分析理論:Freud 認為認同起源於人格結構中「本我」、「自我」與「超 我」三者從衝突趨於協調的結果。在 3~5 歲時進入所謂的「性器期」,並 對異性父母有「戀親情結」,男童會有「戀母情結」,女童會有「戀父情結」。 Freud 稱此認同為「防衛認同」 (defensive identification),兒童會去模仿同 性父母的行為,並且內化成為自己人格的一部份。此模仿並內化形成個人 人格的過程,即「認同」作用(張春興,1996)。

(二)社會學習理論:社會學習論者認為,認同楷模的過程,即是一種社會化的 過程。Bandura(1977)指出,認同是一個人將其思想、感情與行動採取所認 定的楷模的型式展現出來;亦是一種社會化程序中的基本原理之一(時蓉 華,1996)。陳美芬(1996)表示,個體認同楷模的人格特質或團體,是因為 個體可從此過程中學習並獲得安全感,或在此團體中獲得渴望的地位,此 為社會學習理論中增強原理的印證。

(三)需求層次理論:Maslow 強調自我實現的觀念,提出人類自我實現的動機 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求所組成,而各種需求之間,又有先後順序與高低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