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6.1 研究結論

隨著網路科技的快速發展,網際網路帶給人們無限的可能性,也成為創業家們揮灑 創意的絕佳舞台。然而,創業家們除了看到網路創業低成本、不受時空限制等優點外,

也不能忽視其一體兩面所帶來的種種限制:

(一)表面上網路空間比實體店面的租金便宜,但實際上在浩瀚的網際網路裡想要吸引 使用者,闖出名堂的話,用的技巧可能比實體店面廢的力氣多很多,這些也是要 成本的。

(二)對於許多開實體店面的人而言,被綁在店裡是他們的惡夢,因此許多人天真的以 為網路創業可以自由自在、不受時空的約束。但是事實上這些網路使用者卻是不 分晝夜,可能是半夜凌晨上網就問問題,而且他們很心急,希望在幾分鐘之內得到 回答。

另外,本研究針對蒐集到的文獻資料,以及對這些新興網站實際的觀察,得到以下 結論,提供給有志從事網路創業者做為參考:

(一)網路事業容易形成「大者恆大」局面,但此並非產業定律

以往企業總是不斷追求規模的擴張,大企業擁有的資源多於小企業,小企業會希望 被納入大企業,一起追求成長,因此「大者恆大」似乎成了產業定律。而當大企業併購 了小企業之後,總會希望用一元化方式管理剛併購進來的小企業。不過,在 Web2.0 時 代下,由於與使用者距離拉近,而且擁有高 Web2.0 含量的經營模式,許多小而美的企 業也能生存得不錯。同時,這些 Web2.0 新興企業能夠成功,其彈性化管理方式也與傳 統大企業有所差異。因此,上述的企業成長及管理也面臨挑戰。因此,企業規模不再一 昧求大,如何保有原先營運方式,找出自己最適切的生存之道反而才是最重要的。同時,

就算大企業對小企業進行併購,讓小企業保有原貌的「購而不併」將有可能成為他們的 管理方式。

(二)中國大陸市場雖大,但看到商機的同時不可不謹慎行事 1. 官方對網頁管制多,言論不自由

中國大陸官方對網頁管制很多,因此時常有搜尋到卻無法看到網站的窘境,

此外由於中國言論仍未完全自由,業者在經營 Web 2.0 網站時宜注意使用者之 言論以免網站被封鎖。

60

2. 中國人固有的消費習慣

中國人多半習慣用自己國家開發出來的軟體或服務(例如使用 QQ 聊天,

不用 MSN;使用土豆網觀看視頻,不用 YouTube;使用百度搜尋不用 Google…

等),使得許多世界大廠鎩羽而歸。我們和中國已經具有語言互通的優勢,但 若想要進軍大陸市場,仍應考量當地國情謹慎行事。

(三)新社群式行銷管道的建立

由於在 Web2.0 網路環境下,網友能夠自由發表意見,亦即消費者可直接對產品提 出看法和評價,其他網友也很容易獲取產品的使用經驗、優劣分析。這種網路口耳相傳 的傳播方式更容易取信於消費者,它的擴散效益也更快、更大。再加上關鍵字等新式網 路廣告興起,能較精準找到更具潛力的消費者,相對而言,傳統廣告散彈打鳥的方式將 受到質疑。企業想進行形象或產品行銷,不能再只靠傳統廣告,還得仰賴上述類似社群 的口耳相傳廣告力量。如何運用因應 Web2.0 概念而興起的新行銷管道,將是企業的另 一考驗。

6.2 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由於本研究主要是站在企業的角度,並為質化的分析,建議建議後續對此議題有 興趣之研究者能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並使用量化的研究方式。

(二)將個案網站與國內外提供相同或類似服務的公司進行比較的研究。

(三)為因應將來時代改變及新技術的不斷產生,應繼續將網路商業模式的相關理論作 各項的修正以求符合實際的需要。

(四)本研究為求廣度而未就各個案網站的經營模式及成功要素做很深入的研究,建議 後續有興趣之研究者,可對此議題詳加探討。

6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eNet 論壇(2004)「淺談 QQ 六大兼職功能」

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04/0424/A20040424304989.shtml 2. kangjim(2008),「2007 年社群網站快速崛起」,無名小站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kangjim/11463036

3. Timothy Chen(2007),「一份最新的中國大陸上網人口報告」。 http://hellohullo.wordpress.com/2007/07/21/

4. 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2007),《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5. 交通部統計處(2007),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報告。

6. 朱延麒(2007),「創新網路經營模式─無名小站之個案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 吳宏一(2007),「台北市民對 Web 2.0 網站之接受意願研究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經 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 李書良(2008),「虛擬打敗實體 大陸網購崛起」,工商時報。

9. 林伯峰(2007),「Web 2.0 之創新應用服務與經營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林宏達(2003),「拍賣賺外快,匯集 572 萬人潮買氣」,《天下雜誌》,282 期,頁 40-42。

11.林東清(2003),《資訊管理:e化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智勝書局。

12. 林欣晨(2006),「台灣女性服飾精品網路拍賣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13. 紀姿吟等(2006),「交友網站社群經營模式之研究」。 http://tbi2006.atisr.org/CD/Papers/2006tbi2085.pdf

14. 孫燕生等(2006),《Web 2.0》,財團法人資訊策進工業會。

15. 張漢伯(2001),「網路拍賣與競標出價行為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 文。

62

16. 陳品均(2006),「Web 2.0 應用服務策略行動之研究—以 Yahoo!、Google、MSN 為 例」,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陳嘉琪(2004),「拍賣網站購物決策影響因素之研究:以產品類型、出價次數、與 訊息來源為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陳歷鋒(2000),「網際網路拍賣機制之初探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19. 富士等(2007),「2007 年 SNS 社群之創新」,資策會 MIC 情報顧問服務網站。

20. 馮震宇(2007),「掌握 Web 2.0 趨勢創造價值」,《能力》雜誌,613 期,頁 22-33,

財團法中國生產力中心。

21. 楊佳燊(2006),「Web 2.0 時代網路廣告百花齊放」,《動腦》雜誌,368 期,頁 90-92,

動腦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22. 楊晴惠、周文卿(2008),「台灣網友 C2C 消費發展趨勢」,資策會 MIC 情報顧問服 務網站。

23. 廖淑婷(2007),「Web 2.0 發展現況與趨勢」,資策會 MIC 情報顧問服務網站。

24. 廖淑婷(2007),「解析 Web 2.0 網站經營模式與廠商發展方向」,資策會 MIC 情報顧 問服務網站。

25. 劉楚慧、周樹林(2007),「由表及裡,透視 Web 2.0 產業意涵」,資策會 MIC 情報顧 問服務網站。

26. 蔡敦浩等(2002),《哈佛學不到的創業典範》,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7. 盧玫伶(2005),「網路創業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 文。

28. 蕭麗玲(2005),「台灣網路拍賣演進及發展趨勢探討」,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

29. 鍾友碩(2007),「虛擬社群成員信任因素之研究─以交易型虛擬社群為例」,靜宜大 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30. 龔仁文等(2006),《Web 2.0:網路上有錢,創意在裡面》,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 會。

63

二、英文部分

1. Anderson Chris (2004), “The Long Tail”, Wired, 12 (1).

2. Beam, C. and A. Segev (1998), “Broker Strategies in Electronic Commerce Markets”, Proceedings of the ACM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 pp. 167-176.

3. Brandon Schauer (2005), “Experience Attributes: Crucial DNA of Web 2.0”, http://www.adaptivepath.com/ideas/essays/archives/000547.php.

4. Carl Shapiro & Hal Varian (1998), “Information Rules: 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5. Erick S. (2006), “The Next Net”, Business 2.0, Vol. 24, p. 25.

6. Heck, E. V. and P. M. Ribbers (1997), “Experiences with Electronic Auctions in the Dutch Flower Industry”, Electronic Markets, Vol. 7, pp. 429-34.

7. John Musser, Tim O’Reilly, & the O’Reilly Radar Team (2006), “Web 2.0:Principles and Best Practices”, O’Reilly Media, Inc..

8. Klein, S. & O’Keefe, R. M. (1999), “The Impact of the Web on Auction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and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Vol. 3 (3), pp. 7-20.

9. Klein, S. (1997), “Introduce to Electronic Auctions”, Electronic Markets, Vol. 7, No. 4, pp.

3-6.

10. Koh, J. & Kim, Y. G. (2004),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an E-business Perspective,”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6(2), pp155-166.

11. Komito, L. (1998), “The Net as a Foraging Society: Flexible Communities,”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14(2), pp.97-106.

12. Rheingold & Howard (1993),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Reading , Mass,” Addison-Wesley.

13. Romm, C., Pliskin, N., & Clarke, R. (1997), “Virtual Communities and Society: Toward an Integrative Three Phase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17(4), pp 26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