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結論與建議

至此,本研究將國內外重要教育財政指標之內涵與其分析要點做一遍覽,從 其採用這些指標的原因看出國際皆重視的重要教育議題,給予我國為此加置指標 探析的啟示:

一、世界性經濟蕭條導致教育資源投入短少,但為活絡經濟發展同時又提高了對 人力資本的重視,因之在此投資減少卻又要求提高的教育場域中,勢必強化 資源利用的效率。

二、全球化後帶來的激烈國際競爭,讓各國普遍重視國際比較,而指標之數據呈 現,正能提供各國在比較上的客觀參照依據,具有工具性之實用價值。

三、指標所呈現的客觀資訊,成為各國政府在擬定政策時的重要參考依據,並能 以之對社會大眾進行政策說服,相較於精神層次的道德勸說與教化,客觀理 性的數據呈現更具有說服力量。

88

四、國外重要教育財政指標之建構多半基於實際運用的需求立場而出發,隨著社 會脈動的變遷,運用資料庫的長期資料累積,搭配國際資訊流通之合作方 式,由專家學者研發學理以修正教育財政指標,提供決策者了解社會現況與 修改政策,而學者亦更能藉此進一步研擬進化的研究分析與政策建議。

五、從國內外現有的教育財政指標內容看來,當前各國重視的主要議題有:投注 在每位學生身上的資源、國家對教育的重視與投入程度、公部門與私人在教 育上的負擔比重是否合乎公平性、教育項目的支出效率、教育人力的數量與 品質供給、在教育人力上的花費,以及國際間現在均最關切的高等教育領域。

據此,本研究所提出之主要建議,乃在這套透過德懷術調查所整合出之教育 財政指標體系,日後可供我國在建置自己的教育財政指標資料庫時,一個參考應 用的初步架構。

8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外交部(無日期)。我擁有會籍之政府間國際組織網站。2007 年 4 月 27 日,取自 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13296&CtNode=1223&

mp=1

張錦弘(2007a,12 月 5 日)。PISA 評比,臺灣學生數學全球第一。Upaper,8 版。

張錦弘(2007b,12 月 5 日)。PISA 評比,我 15 歲學生數學能力冠全球。聯合 報,A5 版。

90

陳蓉(2007a)。PISA 國際評比,臺灣學生數學素養排名第一。2007 年 12 月 19 日,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204/5/pclo.html

陳蓉(2007b)。PISA 國際評比臺灣成績優,專家:閱讀要加強。2007 年 12 月 19 日,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204/5/pcvb.html

莊謙本(1999)。教育評鑑指標的建構。技職與職業教育雙月刊,52。2005 年 12 月 1 日,取自 http://www.tvc.ntnu.edu.tw/各期雙月刊/52/52-2.htm

游自達(2001)。美國教育指標之現況與發展。載於簡茂發、李琪明(主編),當 代教育指標——國際比較觀點(頁 28-70)。臺北市:學富。

黃政傑(1997)。教育指標系統整合型研究之規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中心專案研究報告。

楊孟麗、王麗雲(2007,6 月)。教育指標及教育發展。載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 會科學研究中心舉辦之「社會指標及社會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楊思偉(2001)。日本教育指標之現況與發展。載於李琪明、簡茂發(主編),當 代教育指標——國際比較觀點(頁 162-183)。臺北市:學富文化。

經濟日報社論(2007,3 月 29 日)。當發展成就與競爭力都敗給韓國。經濟日報,

A2 版。

葉興華(2001)。歐盟統計中心之教育指標系統。載於簡茂發、李琪明(主編),

當代教育指標——國際比較觀點(頁 303-369)。臺北市:學富文化。

蓋浙生(1986)。教育財政學。臺北市:東華。

蓋浙生(2008)。教育經濟與財政新論。臺北市:高等教育。

劉力仁、謝文華(2008)。是多元入學還是多錢入學?。2008 年 6 月 15 日,取 自 http://w108.news.tpc.yahoo.com/article/url/d/a/080514/78/z4h3.html

駐比利時代表處文化組(2007,10 月)。歐盟教育改革遲緩影響歐洲競爭力。教 育部電子報,277。2007 年 10 月 17 日,取自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

windows.aspx?windows_sn=578

鄭友超(1993)。學校效能理論及其相關研究之探討。職業教育學院學報,2,

120-135。

謝文全(2001)。比較教育行政。臺北市:五南。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薛荷玉(2007,12 月 11 日)。教育經費,增至占 GNP4.3%。聯合報,C3 版。

簡茂發、李琪明(2001)。我國教育指標系統之發展與建構。載於簡茂發、李琪 明(主編),當代教育指標——國際比較觀點(頁 222-268)。臺北市:學富。

日文部分

文部科學省(2006)。教育指標的國際比較(平成 18 年版)。2007 年 6 月 19 日,

取自 http://www.mext.go.jp/b_menu/houdou/18/03/06032718/001.htm

91

西文部分

Anderson, L. W. (2005, April 4). 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and the legacy of federal aid to education.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 13(24). Retrieved May 8, 2006, from http://epaa.asu.edu/epaa/v13n24/.

APEC. (2000). Reforming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Singapore: 2nd APEC Education Ministerial Meeting.

Bottani, N., & Walberg, H. J. (1992). Introduction---What ar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dicators for? In OECD/CERI Ed. The OEC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dicator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Paris: OECD/CERI.

Cynthia, S., Nelson, S., & Paul, H. (2002). Charter schools and the new federal accountability provisions. Policy brief. New American Schools, 675, 1-19.

EUROPA. (2007). The EU at a Glance. Retrieved Octuber 12, 2007, from http://europa.eu/abc/index_en.htm

EUROSTAT. (2000). European Report on Quality of School Education: Sixteen

Quality Indicators.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EUROSTAT. (2007). Europe in Figures

─ ─ Eurostat yearbook 2006-07.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Johnstone, J. N. (1981). Indicator of Education Systems. London: Kogan Page Press.

Levin, H. M. (1994). School Finance. In T. Husen and T. N. Postlethwaite (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New York, NY: Pergamon, pp.

5223-5241.

Mankiw, N. G. (2004).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Mason, OH: Thoms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7). 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2007.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Oakes, J. (1986). Educational Indicators: A Guide for Policymakers.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15920)

Odden, A. (1990). Educational Indica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Need for Analysi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5), 24-29.

OECD (1992). Education at a glance: OECD indicators. Paris: OECD.

OECD (1993). Education at a glance: OECD indicators. Paris: OECD.

OECD (1995). Education at a glance: OECD indicators. Paris: OECD.

OECD (1997). Education at a glance: OECD indicators. Paris: OECD.

OECD (1998). Education at a glance: OECD indicators. Paris: OECD.

OECD (2000). Education at a glance: OECD indicators. Paris: OECD.

OECD (2001). Education at a glance: OECD indicators. Paris: OECD.

OECD (2002).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2. Retrieved March 23, 2007, from

92

http://www.oecd.org/document/42/0,2340,en_2649_37455_1939690_1_1_1_374 55,00.html

OECD (2003).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3. Retrieved March 23, 2007, from http://www.oecd.org/document/34/0,2340,en_2649_37455_14152482_1_1_1_37 455,00.html

OECD (2004).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4. Retrieved March 23, 2007, from http://www.oecd.org/document/11/0,2340,en_2649_37455_33712011_1_1_1_37 455,00.html

OECD (2005). Education at a glance: OECD indicators. Paris: OECD.

OECD (2006). Education at a glance: OECD indicators. Paris: OECD.

OECD (2007a).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7. Retrieved November 7, 2007, from http://www.oecd.org/dataoecd/4/55/39313286.pdf

OECD (2007b). PISA 2006: Science Competencies for Tomorrow’s World Executive

Summary. Retrieved December 19, 2007, from

http://www.oecd.org/dataoecd/15/13/39725224.pdf

OECD. (n.d.a). Online Education Database. Retrieved December 6, 2007, from http://www.oecd.org/document/54/0,3343,en_2649_37455_38082166_1_1_1_37 455,00.html

OECD. (n.d.b). What PISA Is. Retrieved December 9, 2007, from http://www.oecd.org/pages/0,3417,en_32252351_32235907_1_1_1_1_1,00.html Smith, M. S. (1988). Educational Indicators. Phi Delta Kappan, 69, 487-491.

Todaro, Michael and Stephen C. Smith. (2003). Economic Development, 8th Edition.

NY: Addison Wesley.

WB. (2007a). About Us. Retrieved Octuber 29, 2007, from http://web.worldbank.org /WBSITE/EXTERNAL/EXTABOUTUS/0,,pagePK:50004410~piPK:36602~theS itePK:29708,00.html

WB. (2007b).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7. Retrieved Octuber 29, 2007, from http://web.worldbank.org/WBSITE/EXTERNAL/DATASTATISTICS/0,,content MDK:21298138~pagePK:64133150~piPK:64133175~theSitePK:239419,00.html

附錄一 第一次 Delphi 調查問卷

研究說明函

敬愛的 :

您好!承蒙惠允參與本研究,萬分感激。為能使您對本研究有完整的了解,謹附上本研究說明乙份,敬請參考指教。

一、 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實用性出發,主要目的在建構一套適用我國且能與國際接軌之教育財政指標。

二、 實施方法與程序:

(一)實施方法:本研究採用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預計運用兩至三回的問卷,徵詢所有參與研究成員的意見與看法。在實施過程中,所有 參與成員均透過問卷對相同的問題發表個人意見,不需經由面對面的形式來進行意見溝通,您的任何意見均會在問卷回收後,由研究者加以匯整,以 統計數據與相關意見並陳的方式,反映於下一回合問卷之中,以供所有參與成員利用此回饋資料,重新評定次一回合問卷。因此,您的任何意見,都 是彌足珍貴的,不僅可提供所有參與成員決策之參考,也是促成本研究建構完善、充實指標的動力。

(二) 實施程序:

1. 透過相關文獻探討,建構初步的「我國教育財政指標」,並發展出第一次結構化的調查問卷。

2. 研究者寄送第一回合問卷,請所有參與成員填答並寄回。

3. 研究者分析匯整所有參與者意見,並據此形成第二回合問卷。

4. 研究者重複第二、三道程序以分別寄送第二、三回合問卷,並請所有參與成員填答後寄回。

5. 研究者分析匯整最後的所有參與者意見,據此形成「我國教育財政指標」。 三、相關名詞說明:

(一)教育財政指標(Indicators for Educational Finace):係指經由匯整財力、人力、物力等各種教育資源之取得與分配情形後,透過能反映數量,

或目的在確認數量相對卓越程度之數據,如:每生教育支出、師生比,以做為教育政策公眾說明與行政決定之用的一種統計測量工具,其同時具有作 為橫跨時空比較基準之特性。

(二)教學、非教學支出(參見如問卷中之指標Ⅰ.1.2、Ⅰ.1.3、Ⅰ.6.1):本研究參酌 OECD(2008)教育概覽(Education at a Glance)一書中之定 義,在考量到臺灣現實狀況,在此將「教學支出」定義為公部門與私人花費在教師、學校建築、教材、書籍、學校行政等項目上之支出,而「非教學 支出」則指由學校提供學生之食、宿、交通與健康醫療支出。

(三)高等教育每生教育支出中之研究與發展(R&D)支出(參見問卷中之指標Ⅰ.1.3、Ⅰ.6.2):本研究採用 OECD(2008)教育概覽之定義,界 定高等教育中的研究與發展支出包括由校內或校外所資助,大學及其下屬研究中心之研究支出。

(四)中小學累計之每生教育支出(參見問卷中之指標Ⅰ.1.5):「累計支出(Cumulative Expenditure)」之計算公式為:CE= , 其中n(0)、n(1)、n(2)分別代表國小、國中、高中職學生之受教年限,再使用購買力平價指數1(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調整計算出所欲調 查年度之國小、國中、高中職之每生教育支出,分別以 E(0)、E(1)、E(2)代表,再將 n(i)與 E(i)二者相乘即可算得累計支出。而根據 OECD(2008)教 育概覽之調查結果,各國中小學累計之每生教育支出,與各國的教育成就測驗(例如:PISA)結果,二者若分置於一座標圖上之兩軸,雖然大致呈現 一正相關走向,但仍有少數特例,例如韓國的累計每生教育支出雖然少於美國,但其 PISA 之數學成就卻高於美國,因之 OECD 不但藉由調查累計每 生教育支出來分析教育投資與教育成就之關係,亦據此提出結論:教育投資是追求高品質教育之必要卻非充分條件,唯有「有效率地」運用教育投資,

方可有良好產出。

(五)變遷指數:以某基準年之 GDP 平減指數2為 100,另一年之不變價格(constant prices)計算,統計出代表這兩年間數據變化之變遷指數,用 以公平比較此間數值的升降情況。

(六)Theil 係數(參見問卷中之指標Ⅰ.1.11、Ⅰ.1.12):係指一種可以用以測量並表達教育支出「區域差異」的係數,其主要用在分析獨立單位(例 如:縣市)之間、獨立單位之內的差異,更可以用在分析更細緻化之單位(例如:鄉鎮市區),其值從 0 開始,數值越大代表變異情況越大。在本研究 中之計算方式如下:Theil 係數 = Theil 係數在縣市間差異之部分 + Theil 係數在縣市內差異之部分。

(七)公部門教育支出、私人教育支出、公部門補助私人的教育支出、家庭支出、非家庭支出(參見如問卷中之指標面向Ⅰ.3、指標Ⅰ.5.14):若

(七)公部門教育支出、私人教育支出、公部門補助私人的教育支出、家庭支出、非家庭支出(參見如問卷中之指標面向Ⅰ.3、指標Ⅰ.5.14):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