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與討論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研究問題,以下總結重要的研究結果並進行討論:

一、 台灣大專院校生網路使用現況

在有效樣本中女性填答者高於男性,填答者多以人文社會及管理學院背景居多,

並以碩士生為最大宗的填答對象,其次為大三、大四學生。台灣大專院校生平均使用 網路年資達 10 年以上,表示從國小、國中開始便開始接觸網路。依網路使用時間而 言,男性平日平均上網時間達 6.29 小時,假日則達 7.32 小時;女性平日平均上網時 間達 5.72 小時,假日則是 6.48 小時。整體而言,男性每天使用網路時間皆略高女性 約一小時,而大專院校學生在假日使用網路時間比平日使用略高一小時。此研究結果 與柯慧貞(2004)之研究結果相當接近,大專生整體使用網路時間平日達 5.59 小時,

假日則達 6.82 小時,甚至比起先前學者所提出之上網時數還要長(游森期,2001;楊 正誠,2003;陳冠名,2004;柯慧貞,2004)。此結果表示大專生使用網路的時間有 越來越久的趨勢,也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二、 台灣大專院校生之「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對「網路成癮」之影響 整體而言,本模型之整體適配度屬於良好,顯示本模式可用來解釋台灣大專院生 人格特質、人際關係、網路成癮與網路使用態度間的關係,至於「人格特質」與「人 際關係」是如何影響「網路成癮」,結果如下:

(一)、 人格特質的「嚴謹性」與「外向性」確實能夠預測「人際關係」,其中人格特質的

「外向性」具有較高的預測力,表示台灣大專院校生人格特質傾向越外向者,其 人際關係也會愈佳。此結果符合其他國內外學者先前的研究結果(McCrae & Costa, 1990; Pervin & John, 1997; Diane & Jane, 1996; Asendropf & Wilpers,1998; 陳嬿竹,

2002;林家瑩等人,2010)。

(二)、 人格特質對於「網路成癮」也達顯著預測能力,其中「嚴謹性」對於「網路成癮」

變項達負向顯著預測力,表示人格特質的「嚴謹性」越低者較容易有「網路成癮」

的傾向產生。而人格特質的「神經性」能夠正向預測「網路成癮」,由此可知人格 特質中「神經性」傾向越高者,對網路越容易產生沉迷,而成為「網路成癮」。人 格特質中的「嚴謹性」與「神經性」對於網路成癮也達顯著預測能力,人格特質 中「神經性」傾向越高者對網路越容易產生沉迷,而成為「網路成癮」,上述結論 此結果與 Loytsker 和 Aiello(1997)、游森期(2001);陳冠名(2004);Gnisci 等 人(2011)的研究結果符合。

(三)、 「人際關係」對於「網路成癮」未達顯著的預測效果,因此無法使用「人際關係」

當作判斷「網路成癮」傾向的標準。本研究者推論此結果有可能是因為「人際關 係」包含四種人際關係如同儕、異性、家庭、師生關係,這些變項兩兩間互相干 擾,或是有其他變項干擾,造成「人際關係」對「網路成癮」的預測效果不顯著,

未來可改用同儕、異性、師生、家庭的分構面來測試其對網路成癮的預測效果。

三、 台灣大專院校生之「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對「網路使用態度」之影響 (一)、 人格特質的「親和性」對網路使用態度的「工具」未有顯著的影響力,但人格特

質的「親和性」能正向預測網路使用態度的「個人領域」。人格特質的「神經性」

對於網路使用態度的「工具」、「玩具」、「交易」方面皆具正向顯著的影響力,表 示人格特質的「親和性」與「神經性」確實對於網路使用態度上有顯著的影響,

此結論部分符合 Landers 和 Lounsbury (2004)所提到的研究結果。但人格特質 的「親和性」而言,對其網路使用態度的「工具」無顯著預測能力,本研究者認

為可能是人格特質屬於「親和性」者,有較高的意願與他人溝通、分享,藉由網 路社交行為來拓展社交圈,但使用者本身並不傾向將網路視為「工具」。

(二)、 「人際關係」對於網路使用態度的「工具」與「電話聯絡」面向未能有顯著影響 力,但「人際關係」在「個人領域」、「知識寶庫」、「交易」等網路使用態度上皆 具備顯著且正向的預測效果。本研究者推論使用者可能已相當熟悉網路的操作及 使用方式,因此並不會因「人際關係」好壞而造成網路使用行為改變,換言之,

使用者擁有較佳或較差人際關係,對使用網路獲得資訊、聯絡的心態是沒有差別 的,因為使用網路已成為他們正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電話聯絡」某種層面也 是一種將網路視為工具使用,像是使用電子郵件聯絡遠方親朋好友,再加上「人 際關係」本身包含四構面同儕、師生、異性、家庭,可能其中兩兩變項間互相干 擾,或是有其他變項干擾,而造成對網路使用態度的預測效果不顯著。

(三)、 人格特質的「外向性」並無法透過「人際關係」對網路使用態度的「工具」與「電 話聯絡」造成直接與間接的顯著效果影響能力。由於「人際關係」無法對網路使 用態度的「工具」與「電話聯絡」有直接的影響,即便是加入人格特質的「外向 性」也未見其顯著影響性,再次驗證使用者之網路使用態度的「工具」與「電話 聯絡」不因個人因素或是人際好壞而有差異性。

(四)、 人格特質的「外向性」透過「人際關係」對網路使用態度的「個人領域」面向在 間接效果上有顯著正向預測效果,表示透過「人際關係」,人格特質的「外向性」

傾向越高者,將網路視為「個人領域」的傾向也越高。本研究者認為「人際關係」

在此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經由「人際關係」,「外向性」越高者較願意與他人進 行互動,且易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趣事分享在網路世界中,久而久之也將網路視 為自己的「個人領域」。

(五)、 人格特質的「外向性」透過「人際關係」對網路使用態度的「知識寶庫」之間接 效果達顯著水準以上,雖然人格特質的「外向性」對於網路使用態度的「知識寶 庫」並無直接的預測效果,但「人際關係」在此更為一重要的關鍵,透過「人際

關係」的影響,人格特質的「外向性」傾向越高者,對於網路使用態度的「知識 寶庫」則越有影響力,亦即更願意將網路視為豐富知識的來源。

(六)、 人格特質的「外向性」透過「人際關係」對網路使用態度的「交易」之間接效果 達也有顯著的影響力,儘管人格特質的「外向性」對網路使用態度的「交易」並 無直接效果存在,但「人際關係」亦為重要的催化劑,藉由「人際關係」,人格特 質為「外向性」的使用者,愈傾向將網路視為「交易」的場域,意指透過較佳的 人際關係,外向性越高的網路使用者,則越樂意在網路上進行購物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