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網路成癮

一、 網路成癮定義

國外研究曾提出「網路狂(Netaholic)」、「電腦依賴(Computer Dependency)」、「病 態網路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網路成癮失序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等相關名詞來描述因沉浸於網路世界而影響日常生活與人際互動的族群(陳淑惠,2003;

游森期,2001;溫婉玉,2009)。本研究整理部分學者對於網路成癮的定義如下:

Goldberg(1996)最早提出「網路成癮失序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 IAD)」的概念,認定網路成癮是由於過度沉迷網路而形成的一種成癮、失序的行為,

由於過度使用網路造成學業、工作、社會、家庭、甚至是身心靈的功能衰退等後果。

若使用行為符合以下其中 3 至 4 項以上,且時間長達 12 個月以上,則符合網路成癮,

其症狀包含以下:

(一)、耐受性(Tolerance):上網時間需增加方能獲得滿足感,反之,若使用時間減少 則會降低其滿足感。

(二)、戒斷行為(Withdrawal):若是停止或是減少上網,則會產生不安全感、焦慮甚 至會心繫網路世界的情況,導致人際關係、工作、學業方面大受影響。

(三)、上網時間及頻率越來越頻繁、密集,超乎自身原本的預期情況。

(四)、會有想要停止或控制網路使用的想法產生。

(五)、花費許多時間在網路相關活動上,如網路購物、下載檔案、玩線上遊戲等。

(六)、因長時間使用網路而忽略、減少日常生活的社交活動、工作、家庭生活、休閒 娛樂等。

(七)、即使察覺本身因網路使用而造成身心靈上的問題,仍無法停止、克制使用網路。

Young(1996)認為網路成癮是一種非麻醉所造成的失序行為,會有以下成癮的典 型行為像是強迫行為(Compulsive use)、戒斷行為(Withdrawal)、忍受性(Tolerance)

及沉迷的困擾後果(Related consequences of internet dependence)。而根據 DSM 系統對 成癮診斷的標準判定,若在 12 個月中出現下列 5 項症狀以上則符合網路成癮,其症狀 包含以下:

(一)、離開網路後,仍會時常思念網路上的活動。

(二)、需要更長的上網時間方能獲得同樣程度的滿足感。

(三)、無法控制上網的衝動,曾想過要減少上網時間,但無法成功戒除。

(四)、離開網路後,會有情緒化、憂鬱、煩躁不安等退癮戒斷反應。上網時間會超出 自行預估的範圍。

(五)、無視於因上網而影響人際關係、工作、學業上的機會或金錢,仍保持上網行為。

(六)、為了上網而放棄社交或是職業的機會,並向家人或朋友欺騙自己上網的時間與 頻率。

(七)、透過上網來逃避現實中所面臨的問題或是作為情緒的出口。

Anderson(1999)修改 DSM-IV(Diagnostic and Statistic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Forth Edition,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對物質成癮的定義標準成為七

項網路成癮標準,若在 12 個月內曾出現以下症狀三種以上可稱為網路依賴者(internet dependent)。

(一)、耐受性(Tolerance)。 (二)、戒斷性(Withdrawal)。

(三)、花費比預期更多的時間上網。

(四)、想要減少上網時間卻徒勞無功。

(五)、花費大量的時間來使用或從過度上網中恢復。

(六)、因為過度上網造成社交、工作以及娛樂活動的減少。

(七)、不理會過度上網帶來的負面影響,仍持續使用網路。

Griffiths(2000)認為網路成癮類似於科技性的成癮,操作型定義為人機互動的行 為性成癮(Human-machine interaction),可能是由主動的方式如網路遊戲或是被動的 電視吸引等方式引起,通常包含引誘及增強的模式來促進該行為傾向,其中有以下六 項特性:

(一)、顯著性(Salience):當特定活動成為個體在生活中最重要、特殊的活動時,甚 至是影響他的認知能力、行為思考、內心感受等。像是個體無法確實參與本次 網路活動的行為,便會嚮往下次還有機會可參與。

(二)、心境轉變(Mood modification):因投入活動而產生的情緒變化,形成一種因應 策略(coping strategy)。使用網路後將負面或正面的情緒暫時性阻隔,造成心 境上轉變或改善。

(三)、耐受性(Tolerance):為達先前的效果,需增加活動的強度,方能使自身獲得更 多滿足感。如增加上網的時間。隨著上網經驗增加,透過更多的網路內容及時 間,身心才能獲得滿足。

(四)、戒斷症狀(Withdrawal symptoms):當上網時間停止或減少時所引起的不愉快感 受,有時會產生心煩意亂、悶悶不樂、容易衝動或發怒等情緒。

(五)、衝突性(Conflict):成癮者易與周遭人群發生人際關係的衝突,對於原本工作、

社交、興趣或休閒活動則有不良影響,因而造成人際互動及本身內心的衝突及

掙扎。

(六)、重複性(Relapse):指網路成癮者就算能成功的戒除與控制已達很長一段時間,

仍有機會出現網路成癮復發的狀況。

除了上述國外學者對於網路成癮的研究外,國內也有許多學者對此議題進行探 究,

游森期(2001)則認為網路成癮是過度使用網路,而對此產生一種心理依賴的衝 動控制失序行為。除此之外還有與網路耐受性、戒斷性、否定、強迫行為,甚至影響 個體生活的相關行為。

陳淑惠等人(2003)根據「中文網路成癮量表(CIAS-R)」,認為網路成癮包含「網 路成癮核心症狀」及「網路成癮相關問題」。其中「網路成癮核心症狀」包含:

(一)、網路成癮耐受性(Tolera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隨著網路使用的增加,必須 透過更多的網路內容以及上網時間才能得到相當的滿足。

(二)、強迫性網路使用行為(Compulsive internet use):指有種難以自拔的渴望與衝動 想要上網,在上網時有身心難脫離的感受,同時精神也為之振奮,期盼能有更 多時間停留在網上。

(三)、網路成癮戒斷反應(Withdrawal from internet addiction):若是減少或停止網路 的使用,使用者會感到沮喪、情緒低落、脾氣暴躁或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形產生。

而「網路成癮相關問題」(Internet addiction related problems)是指因過度沉溺於 網路世界中,而導致忽略家庭生活、社交活動且與朋友疏遠,也可能耽誤工作、學業 或與他人邀約。此外,可能為了掩飾自身上網行為而撒謊,甚至會產生身體不適的情 形,如眼睛痠痛、肩頸痠痛、睡眠不足與腸胃問題。

根據柯志鴻(2005)醫師的臨床經驗,診斷網路成癮準則包括以下三類:

(一)、網路成癮症狀(九項中符合六項因素者):1. 整天想著網路上的活動;2. 多次 無法控制上網的衝動;3. 耐受性:需要更長的上網時間才能滿足;4. 戒斷症狀:

產生焦慮、生氣等情緒,並需接觸網路才能解除;5. 使用網路的時間超過自己 原先的期待;6. 持續的想要將網路活動停止或減少,或有多次失敗的經驗;7. 耗

費大量的時間在網路的活動上或離開網路上;8. 竭盡所能來獲得上網的機會;

9. 即使知道網路已對自己造成生理或心理的問題,仍持續上網。

(二)、功能受損(至少有一項符合):1. 學校與家庭角色受影響;2. 人際關係受影響;

3. 違反法律或校規。

(三)、網路成癮的行為(完全符合):無法以其他精神疾患或躁鬱症作解釋。

統整上述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雖然各學者對於網路成癮有著不同面向的定義與 解釋,相同的是對於網路過度使用及成癮、耐受性、戒斷等特徵描述。本研究歸納後 認為網路成癮是屬於一種過度依賴網路活動的行為,其行為特徵有不間斷地沉溺於網 路活動中,無法自制其上網行為衝動,更嚴重的情形會影響日常生活運作、工作、學 業及身體健康狀況,即使有想要抽離的念頭,仍離不開網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