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高中學生運動行為改變階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 體適能之現況分析

研究對象在行為改變階段之分佈狀況無意圖期 12.6%(n=76)、意圖期 29.0%(n=175) 、 準 備 期 40.6%(n=245) 、 行 動 期 10.0%(n=60) 、 維 持 期 7.8%(n=47),顯示整體而言高中學生處在非規律運動(無意圖期+意圖期)高於 規律運動(行動期+維持期),並且有 40.6%的學生處在準備期(我目前有運 動,但不規律),依據跨理論模式運動階段是連續且動態,若沒有給予適當 策略介入使其進入行動期,很容易會造成故態復萌,退回至非規律運動族群。

研究對象在各構面的帄均數介於 8.5 至 11.6 之間,且除健康責任、運動 行為兩項帄均值在 10 以下外,其餘各項均在 10 分以上。顯示整體而言,高 中學生在執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達到一定的水準。尌各構面的表現而 言,依序為自我實現>人際支持>壓力管理>營養行為>運動行為>健康責任。

顯示營養行為、運動行為、健康責任較不受到高中學生重視,應作觀念宣導 並落實改善計畫。

研究對象在體適能表現部分,與體育署體適能網站的常模等級做比對,

60

身體質量指數(BMI)有 65.3%(n=394)屬於過重、12.1%(n=73)屬於肥胖,將兩 個數值相加 77.4%(n=467)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是偏高狀況;柔軟度部分也 將近有 30.8%(n=186)學生屬於待加強,且為五個分級中比例最高;立定跳遠 有 34.0%(n=205)學生屬於待加強,也為五個等級中比例最高;仰臥起坐 37.1%(n=224)及心肺功能(800/1600M)有 45.9%(n=277)學生屬於待加強,也 是五個等級中所佔最高。顯示高中學生的體適能水準有待提升,學校應正視 此問題並提出具體可行的改善措施,以提升高中學生的體適能表現。

二、背景變項在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將行動期及維持期兩階段作為有規律運動習慣者,男 生 27.6%(n=83)>女生 8.0%(n=24),顯示男、女生在運動行為改變階段分佈 確有不同,男生傾向有規律運動階段,女生則傾向不運動的階段。

不同年級高中學生在運動行為改變階段有顯著差異,且年級越高則無意 圖期及意圖期所佔之比率亦越高,整體而言,年級越高不運動比率越高。研 究對象有參加運動代表隊或運動社團者,在行動期及維持期比率較高,且較 傾向規律運動。再者,對於運動時間部分,研究結果顯示有規律運動習慣者,

兩個時段兼有 61.8%(n=62)所佔比率最高,反之,非假日 62.1%(n=141)為完 全不運動者之比率最高。

研究對象在每周運動次數的不同,其運動行為改變階段有顯著差異。整 體而言,每周運動次數大於 1 次以上者,其運動行為改變階段處於行動期及 維持期的比率均較沒有運動者來得高。顯示尌算每周只從事 1 次運動,也會 有規律運動的意向。研究對象每次運動累計時間以 1-2 小時人數最高,其中 行動期與維持期佔 20.8%(n=67)、無意圖期及意圖期佔 35.1%(n=113),在運 動累計時間 1 小時或 3 小時以上部分,仍以無意圖期與意圖期比率高於行動 期及維持期。

61

三、背景變項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現況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女生在健康責任及營養行為之表現較佳;高一學生在自 我實現、健康責任、營養行為、人際支持及壓力管理之表現較佳;有參加運 動代表隊或運動社團的學生在營養行為及人際支持之表現較佳;每周都有進 行運動者在健康責任、運動行為及人際支持之表現為佳;累計運動時間 3 小時以上者,健康責任、運動行為之表現為佳。

四、背景變項在體適能表現之現況分析

本研究透過 t 檢定及變異數分析之後,發現研究對象女生、高年級、非 假日從事運動、每周運動達 4 次以上及每次運動累計時間達 3 小時以上者,

其體適能表現較佳。

五、運動行為改變階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現況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不同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研究對象,在自我實現、健康 責任、營養行為、人際支持及壓力管理上皆有顯著差異。自我實現、營養行 為及人際支持均會隨運動行為改變階段提升而增高,健康責任則會隨著運動 行為改變階段升高而降低。

六、運動行為改變階段與體適能表現之現況分析

本研究發現隨運動階段別提升,BMI 值下降,顯示運動行為愈規律者,

對其 BMI 的維持是有幫助的;然在其他體適能項目部分並沒有發現與運動 階段別有顯著差異存在。

七、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體適能表現之現況分析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研究對象,健康責任及運動行為皆有顯著相關。健 康責任及運動行為與體適能表現均呈現正相關。整體而言,研究對象體適能 呈現年級增加而表現愈佳,透過相關分析後發現,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表現

62

和體適能的表現是正相關,也尌是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表現愈佳,則體適能 表現愈佳。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