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有關個人行為改變非一蹴可幾,必頇經過一段時間的持續變化才能完成,

而這些變化卻非全都會外顯。簡言之,行為改變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常可以分 成數個階段。由於每個階段的影響因子都不同,若要行為改變成功尌需要有不 同的策略進行,因此發展出跨理論模式。

一、跨理論模式的核心概念-階段改變理論

跨理論模式由 Prochaska 於 1979 年提出,結合了許多理論模式與基礎,以 期能夠完備的解決各種行為改變之問題。該理論包含了四大部分:1.改變階段 (stages of change);2.改變過程(process of change);3.自我效能(self-efficacy);4.

決策帄衡(decisional balance)。

改變階段是跨理論模式的核心,指的是行為產生的時間,各階段的劃分參 考了改變的時間性、動機和恆心層面。同時對於健康行為的探討上也是很重要 的部分,Marcus 認為在階段本身應包含了特質(traits)的意義,及狀態(states)的 概念。其中特質是屬於非常穩定且不容易改變的,而狀態則是不穩定且容易改 變;顯示階段本身具有穩定性及動態性的特質,也尌是改變的階段可以穩定的 停滯在某一時期,也可能隨時保持動態進入下一時期,同時各個階段都有向前 或向後轉移變化的可能性,也尌是說除了向前進展也有可能出現退回原點的故 態復萌現象 (Marcus & Simkin,1994)。行為改變隨著時間的演進,可分為五個階 段:無意圖期(Precontemplation)、意圖期(Contemplation)、準備期(Preparation)、

行動期(Action)、維持期(Maintenance) (Prochaska & Diclement, 1982)。

而上述跨理論模式的行為改變階段,主要是在說明個體行為改變的歷程。

這些階段並非是直線前進的,也有可能會回到上一個階段,或者退回最初的行為

13

模式中,稱之為「故態復萌」,此種故態復萌的情形在跨理論模式中,是一種極 重要的現象;當在各階段所實施的策略遭受到挫折時,則更容易出現此類情 形。

二、行為改變階段運用之文獻探討

跨理論模式的架構在經過不斷的實驗與驗證後,已逐漸趨於成熟與穩定。其 中 改 變 階 段 在 許 多 研 究 中 都 已 證 實 具 有 良 好 的 構 念 效 度 及 內 部 一 致 性 (Burn,Naylor, Page,1999;Cardinal,1995;Cardinal, 1997)。在 Rodgers, Courneya,and Bayduza (2001) 的研究中證實了三種人口(高中生、大學生及成 年人)在跨理論模式中的適用性,同時也證實了跨理論模式在不同團體的應用上 的契合性。

張簡坤明、黃淑玲 (2011) 針對中華醫事大學四技新生共 161 人進行研究,

以階段分類量及健康體適能檢測進行相關性的探究,結果發現在維持期的學生其 瞬發力、肌耐力與心肺耐力三項健康體適能的表現較佳,且發現有規律運動的學 生其健康體適能表現也會比較好。

Bourdeaudhuij et al. (2005) 針對比利時 Flemish 社區中青少年進行研究比 較,發現在 12-13 歲(n=1623)的樣本下,無意圖期的佔 7.6%,意圖期的佔 10.2%,

準備期的佔 11.2%,行動期的佔 11.6%,維持期的佔 59.5%。另外,Kim (2004) 針 對韓國首爾國中、高中學生進行抽樣研究(n=671),發現無意圖期的佔 17.5%,意 圖期的佔 16.6%,準備期的佔 20.4%,行動期的佔 28.3%,維持期的佔 17.2%。

王淑芳等 (2007) 針對台北市國中生(n=1438)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研究結 果顯示無意圖期的佔 8.7%,意圖期的佔 7.6%,準備期的佔 53.8%,行動期的佔 8.7%,維持期的佔 21.3%;另一國內研究者在運動行為階段與運動行為決定因素 之探討─以花蓮縣海星中學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無意圖期佔 8.4%、意圖

14

期佔 12.9%、準備期佔 54.8%、行動期佔 8.0%、維持期佔 15.9% (黃陞中,2011)。

從上述國內研究結果可發現,國內學生在行動期及維持期之比例,均遠低於國外 之水準,顯示國內青少年對於規律運動養成仍有發展空間。

何佩玲 (2004) 針對台北某完全高中進行階段理論與相關因素的探討,結果 發現七~十二年級中均以準備期的人數最多,另外七、八年級則以維持期人數次 之,九~十二年級則以意圖期次之,顯示年級越高則運動行為改變階段越低。這 一現象與教育部體育署於 103 學年度推動 SH150 推動報告中提到教育階段較高 (高中)的體適能表現,明顯低於教育階段低(國小)的學生情況相似,顯然對於年 級越高而運動規律情形越差的問題是需加以探究的。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