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背景變項與運動行為改變階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根據研究目的,本節在了解研究對象之背景因素、運動行為改變階段、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變項、體適能表現之分佈情形,並依次說明如下:

一、背景變項因素之分佈情形

本研究之背景變項因素包含性別、年級、是否參加運動代表隊或運動社團、

從事運動時間(假日、非假日)、從事運動時段、每周運動次數、每次運動累計時 間、一起參與運動對象等。表 4-1 為研究對象背景因素分佈情形

(一)性別

研究對象性別分佈,男生 301 人(49.9%)、女生 302 人(50.1%)。

(二)年級

研究對象之年級分佈從高一至高三,高一 204 人(33.8%)、高二 199 人 (33.0%)、高三 200 人(33.2%),各年級均約佔三成。

29

(三)是否參加運動代表隊或運動社團

在研究對象僅有 82 人(13.6%)參加運動代表隊或運動社團,顯示研究對象在 社團選修上對運動類別社團參與意願較低。

(四)從事運動之時間(假日、非假日)

研究對象有 108 人(17.9%)於假日進行運動、227 人(37.6%)於非假日進行運 動、102 人(16.9%)表示兩個時間均有運動、166 人(27.5%)則沒有特定時段進行運 動。

(五)從事運動的時段

在研究對象從事運動的時段以下午 288 人(47.8%)最多>其次為晚上 187 人 (31.0%)>早上 90(14.9%)以及中午 38(6.3%)。

(六)每周運動次數

研究對象每周運動達 5 次以上僅有 38 人(6.3%),完全沒運動的 11 人(1.8%),

其它依比例高低分別為每周 3 次 207 人(34.3%)、每周 2 次 147 人(24.4%)、每周 4 次 110 人(18.2%)、每周 1 次 90 人(14.9%)。

(七)每周運動累計時間

研究對象每周運動累計時間以 1-2 小時 322 人(53.4%)最高,其次為每周運動 1 小時以下 172 人(28.5%)、每週運動 3 小時以上僅佔 109 人(18.1%)。

(八)一起參與運動之對象

研究對象中一起運動之對象依序為家人(25.8%)>朋友(23.9%)>同學(21.1%)>

獨自一人(16.4%)>無特定對象(10.1%)>其他(2.7%),將朋友及同學所占百分比累 加為 45%,顯示在尌學階段同儕影響應為重要因素。

30

31

二、運動行為改變階段之分佈情形

表 4-2 為研究對象運動行為改變階段之分佈情形,從表 4-2 可以看到無意圖 為 12.6%(n=76)、意圖期為 29.0%(n=175)、準備期為 40.6%(n=245)、行動期為 10.0%(n=60)、維持期為 7.8%(n=47);相較於 Nigg and Courneya(1998)針對高中 生的運動行為階段調查處於無意圖期 2.1%、意圖期 4.2%、準備期 28.7%、行動 期 15.7%、維持期 49.3%;顯然研究對象相較於國外的高中生是比較沒有從事持 續性的規律運動習慣。而王淑芳(2007) 針對台北市國中學生規律運動研究發 現,處於無意圖期 8.70%、意圖期 7.60%、準備期 53.80%、行動期 8.70%、維持 期 21.30%,則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表 4-2 研究對象運動行為改變階段之分佈情形

變項 人數 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無意圖期 76 12.6 12.6

意圖期 175 29.0 41.6 準備期 245 40.6 82.3 行動期 60 10.0 92.2 維持期 47 7.8 100.0

總計 603 100.0

三、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分佈情形

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六個向度分佈情形,從表 4-3 可以發現除健康責任、

運動行為兩項帄均值在 10 分以下外,其餘各項均在 10 分以上,其中自我實現 (11.6±2.4)得分為六向度中最高,但與營養行為(11.1±2.1)、人際支持(11.2±2.8)、

壓力管理(11.1±2.2)帄均數差距不大;從帄均數結果得知研究對象之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中表現依序為自我實現>人際支持>壓力管理>營養行為>運動行為>健康 責任,與 (詹淑媚,2009) 針對台北市高中生的研究結果相似,其中心靈成長、

人際關係(支持)為第一、二重要項目,而健康責任則列為最後項目。

32

表 4-3 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分佈情形 變項 樣本數

(N) 最小值 最大值 帄均數 (M)

標準差 (SD) 自我實現 603 4 16 11.6 2.4 健康責任 603 4 16 8.5 2.7 運動行為 603 4 16 9.3 2.2 營養行為 603 4 16 11.1 2.1 人際支持 603 4 16 11.2 2.8 壓力管理 603 4 16 11.1 2.2 註:該變項分數愈高表示該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向度表現愈好。

四、體適能表現之分佈情形

為能方便在後續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依據體育署體適能網站,對於體適能 表現進行常模分級轉換(附錄二)。體適能表現則以立定跳遠、坐姿體前彎、仰臥 起坐、心肺功能四項轉換等級後累加,累加成績越高則體適能表現越好。

研究對象在體適能表現部分,身體質量指數(BMI)有 65.3%(n=394)屬於過 重、12.1%(n=73)屬於肥胖,將兩個數值相加 77.4%(n=467)的身體質量指數(BMI) 是偏高狀況;柔軟度部分也將近有 30.8%(n=186)學生屬於待加強,且為五個分級 中比例最高;立定跳遠有 34.0%(n=205)學生屬於待加強,也為五個等級中比例最 高;仰臥起坐 37.1%(n=224)及心肺功能(800/1600M)45.9%(n=277)學生屬於待加 強,也是五個等級中所佔最高。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