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的發展過程中遇上了一些問題可能沒有辦法解決或者覺得很有趣,提 出來供之後的人可以研究:

(一). 台灣的設計能力在國際上受到高度的肯定,但是為什麼沒有辦法產業 化?或者缺乏企業入這塊市場投資呢?這些通路業者不願意經營的原 因為何?

(二). 設計產業的通路端究竟出了什麼樣的狀況使得台灣設計產業的通路發 展這麼困難?業者除了透過網路和成立咖啡廳跨進通路以外,是否還 有其他的作法突破困境?他們經營的結果為何?

(三). 政府在設計產業之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評分或補助是否公正客觀?

設計業者對於政府的補助標準或模式有什麼樣的看法或是建議?

(四). 近年來台灣一直說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不過這裡指的「文化」究 竟是指什麼?台灣的文化創意真的有「產業」嗎? 會不會最後只剩下

「創意」被過度的強調?

(五). 根據經建會「設計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2004 年 5 月)中提 及,設計科系含碩、博士每年畢業生近 6000 人,就業率 39%,國家應 該如何強化產業鏈的連結,解決設計師轉行和設計教育供給過多的問 題?

(六). 台灣智慧財產權的人才就業方向與機會是什麼?他們能夠在設計產業 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多數的人都說智慧財產權對於設計產業很重要,

但是智慧財產權可以為設計產業帶來什麼樣的幫助?我們的國家實質 上真的重視商品化和智慧財產權嗎?

(七). 台灣中小型企業要如何發展品牌?怎麼樣才能夠透過品牌創造附加價 值?

-118-

參考文獻:

 中文資料:

書籍:

Lawrence Lessig 著,葉心嵐譯, REMIX,將別人的作品重混成賺錢生意:重混經濟 侵權 與原創之間的新商業型態.,大是文化。(2011)

Lawrence Lessig 著, 劉靜怡譯,誰綁架了文化創意?:如何找回我們的「自由文化」, 早 安財經,(2008)。

王素彎,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經濟前瞻,頁 45-52,(2006)。

林孟儀、劉慧雯. (2006), 設計創價時代,台灣: 臉譜出版。

陳運星、王桂沰、張真堯, (2010),當設計遇上法律-智慧財產權的對話, 五南圖書出版 股份有限公司。

專書論文:

古詩萍,時裝設計產業智慧財產權保護之研究,政治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頁 87,2011 年 7 月

李青洋,專利聯盟對企業研發績效影響之研究,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 6 月

呂婉如. (2009). 以品牌引導設計創新之案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 士論文。

吳志芬,臺灣文化創意產業之珠寶產業品牌行銷研究以小型工作室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 學系碩士論文,頁 21,2006 年 6 月

邱國洲. (2006). 國際知名品牌廠商產品創新屬性、品牌形象、品牌聲譽、品牌關係品質對 品牌權益之關係性研究-以數位攝影機產品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 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郁秀(2003).地方文化館的政策與實踐,文建會編 2002 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台北:

文建會。

黃靜沂(2012).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之創業精神-以設計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羅得良. (2005). 台灣中小企業產品創新與國際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119-

盧美慈,同人誌相關著作權問題研究,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12 月,

頁 47

期刊:

王之杰譯,Magnus Lund 著,台灣小品牌的大世界(Taiwan Small Brand to the World – opportunities and chanllenges),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頁 1-2,2008 年 9 月

李彥錚,「中型企業」與「微、小型企業」評分模型之區隔,金融聯合徵信雙月刊,3 期,

頁 12,2008 年

林炎旦、李兆翔 (2010), 文化創意產業之人才培育策略,人才培訓與教育產業, 頁 11。

林榮泰. (2009 年 10 月), 融合文化與美學促成文化創意設計新興產業之探討, 藝術學 報,85 期, 頁 87。

林榮泰、王銘顯. (2008 年 4 月), 臺灣設計產業發展現況與願景之探討,藝術學報,82 期,

頁 61。

林榮泰,「工」不可沒‧「藝」不可失,台灣工藝,33 期,頁 9,2011 年。

林利芝,著作權決戰伸展台(上),台灣法學,129 期,頁 71-106,2009 年 6 月。

林利芝,著作權決戰料理台,台灣法學,147 期,頁 25,2010 年 3 月。

周雅菁、曾啟雄(2005),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之研究,研究設計,第 5 期,頁 132-140。

張小虹,假名牌、假理論、假全球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54 期,2004 年 6 月,頁 244-248 張露心,文化品牌之建立及文化創意產業行銷模式之初探-以幾米繪本爲例,嶺東科技大

學視覺傳達科技系,設計與環境第 8 期,頁 21-30,2001 年

陳介英. (2010 年 8 月),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文化基礎探討, 勤益人文社會學刊,

第 1 期, 頁 70。

黃智彥、賴杉桂、黃振銘、拾已寰. (2011 年 7 月), 臺灣設計產業創業育成輔導資源與 環境需求調查研究, 中小企業發展季刊,20 期, 頁 121-146。

葉仲任. (2006), 中小企業競爭優勢之研究, 中州學報,24 期,頁 49-50。

盧文祥. 著作採用創新授權機制衍生價值共享之探討. 政大智慧財產評論第五卷第一期,

頁 5。.

官方出版政府資料:

文建會. (2011 年 7 月),2010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臺灣: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化創意產業專案辦公室。

-12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產業有家,家有產業」座談會,100 年 1 月 24 日第一階段第一場 北區座談會投影片,頁 5-7

何美玥(2005)〈部長序〉收於經濟部工業局編,2004 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

經濟部工業局。

佘日新、管中閔、陳建良、鄭健雄、林依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與願景,總統府委託研 究報告報告,(2010),頁 38-51

經濟部. (2009), 設計產業發展旗艦計畫 98—102 年。

臺灣創意設計中心(2005),產業界運用設計現況調查,臺北:臺灣創意設計中心。

臺灣創意設計中心(2006),設計服務業產業政策簡報,臺北:臺灣創意設計中心。

網路資料:

Cheers 雜誌. (2010 年 5 月). 2009 年台灣 1000 大企業人才策略與最愛大學生調查. 2012 年 7 月 10 日 擷取自 Cheers 雜誌 91 期: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2406 (2012/7/15) 古又文:生命是艱難的,要一直與它搏鬥,康邁雜誌專訪古又文 Youtube 影片(1:39 秒),

2010 年 3 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aF8Q3p3wk (2012/7/15)

吳曼寧. (2012 年 2 月). 新任文化局長劉維公:拚 2016 世界設計之都. 2012 年 6 月 28 日 擷取自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6873861.shtml (2012/7/15) 林建甫、周信佑. (2010 年 6 月). 提升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力. 2012 年 7 月 擷取自 國

家政策研究報告: http://www.npf.org.tw/post/2/7680 (2012/7/15)

家居網 http://www.lnn.com.tw/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1451(2012/7/15) 陳鍾誠,日本漫畫的同人誌產業,陳鍾誠的網站,

http://ccckmit.wikidot.com/japandoujinshi (2012/7/15) 軟裝中國,http://www.rzzg.com/dengju/1877.html (2012/6/29)

章忠信. (無日期). 利用著作的授權好幫手—著作權仲介團體. 2012 年 7 月 10 日 擷取自

【著作權筆記】: http://openepaper.nat.gov.tw/epaper/org_new/38/38_08_07.htm (2012/7/15)

劉江彬、徐小波,如何利用創投資金及新技術協助中小企業發展,培訓科技領域北背景跨 領域高階人才培訓計劃,珍珠圖,頁 6,

http://tim.nccu.edu.tw/mmot/seminar/8powerpoint.PDF (2012/7/15)

-121-

 英文資料:

Dreyfuss R. C. Does IP need IP? Accommodating intellectual production outside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aradigm. Cardozo Law Rev. 31(5):1437–1473. (2010) Elizabeth L. Rosenblatt, A Theory of IP’s Negative Space, 34 COLUM. J.L. & ARTS

317,322–25 (2011)

Kal Raustiala & Christopher Sprigman, The Piracy Paradox: Innov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Fashion Design, 92 VA. L.REV. 1687 (2006)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