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綜合討論

本研究利用自我評量後設認知策略(即寫作評分量表)於國中學生寫作學習 上,經過一學年的實驗,發現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表現與寫作後設認知。研 究者綜合以上各節的資料,進一步探討研究結果的意涵。

一、在寫作表現方面

根據本研究「寫作評分量表」的量化結果顯示:利用寫作後自我評量表進行 寫作教學在立意取材、結構組織與文章整體顯著優於一般寫作教學組。

研究者深入探討其原因,發現隨著寫作題目的不同,學生對題材的掌握度也 不同,前測題目是「一次難忘的旅行經驗」,後測題目分別是「這一次,我終於做 到了」、「曾經」、「超越自己」、「看圖作文」,實驗組的後測成績較前測成績有些微 進步,而控制組的後測成績較前測成績退步,顯示隨著題目的難度不同,寫作表 現也會有起伏,造成寫作成績不易進步,但實驗組的表現較穩定,顯示自我評量 表使實驗組更能掌握文章評分要點,使寫作表現較為穩定。

從涂亞鳳(2006)的研究中得知,學生對於寫作題目的喜歡與否,是否「貼 近生活經驗」成了很重要的因素。洪金英(1993)、歐瑞賢(2004)、羅素貞(1993)

的研究結果也指出,若學生對於題目的知識或其他先備知識了解不足,便會影響 寫作的表現,亦即寫作能力的發展與特定的經驗和練習有關。

而從上下學期寫作成效的差異發現,上學期兩組的後測成績未達顯著差異,

到了下學期,兩組的差異增加,也達到顯著差異。實驗組在上學期的平均成績優 於控制組,但未達顯著,顯示自我評量表對於寫作成效雖有助益,但不能有很立 即的成效,研究者推論寫作自我評量表包含20 個項目,對於學生的認知上是較大 的負荷,因此無法在剛開始就兼顧寫作需要的要素,但經過長時間的練習之後,

學生將評分要點內化,降低認知負荷,寫作也較能有好的表現。此與呂美燕(2007)

的研究發現相同,寫作課程須實施半年以上方能見到學生寫作能力有成效。

另外,就寫作的個別層面分析,四個層面分別是:「立意取材」、「遣詞造句」、

「結構組織」與「基本技能」,其中,經過一年的實驗,「立意取材」與「結構組 織」達到顯著差異,而「遣詞造句」則是違反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因此無法進 行共變數分析,以「詹森-內曼」法(Johnson-Neyman)做進一步分析,發現實驗 組在「遣詞造句」部分,前測成績高於 17.085 分的學生有顯著效果。在「基本技 能」層面,實驗組與控制組未達顯著差異。

進一步分析評分項目,在立意取材層面,「舉證恰當」、「具有創意」、「深入闡 述」、「文意清晰」達到顯著差異,顯示透過自我評量表的檢視,學生會更注意文 章的舉例情形,要求自己別出心裁,並且將要表達的事例表達完整,顧及讀者的 閱讀。

在遣詞造句層面,「修辭靈活」、「情意真摯」達到顯著差異,而「善用成語」

則是對於實驗組前測成績高於 1.612 分的學生有顯著效果,「辭藻優美」則是對 於實驗組前測成績高於 2.857 分的學生有顯著效果。對應問卷與訪談結果,發現 修辭與成語也是學生認為最需要加強的項目,顯示學生對於成語與修辭的自我覺 察性高,能透過自我評量表檢視自己是否達到此一目標,相較於此一層面的其他 項目:語詞暢達、辭簡意深,成語與修辭較易覺察,也較易達成。

在結構組織層面,「組織嚴密」與「布局巧妙」達到顯著差異,結構完整、段 落分明則未達顯著。探究其原因,一般寫作教學時,教師會不斷強調寫作前擬定 大綱的重要,希望養成學生先計畫再下筆的寫作習慣,避免產生前後矛盾的狀況,

但問卷結果發現,僅有56.3%的學生會先訂定計畫,再下筆寫作。此與陳鳳如(2007)

發現相似,陳鳳如發現很多學生在寫作之前,不會先擬訂寫作計畫,尤其是低寫 作能力者幾乎沒有學生會擬訂寫作大綱或打草稿。就整個層面而言,實驗組在「結 構組織」上顯著優於控制組,再深入分析,發現主要是「組織嚴密」與「布局巧 妙」的差異,顯示透過寫作自我評量表的檢核,學生除了結構、段落的檢視,會 更進一步注意「組織」是否嚴密,意即文意是否一貫、會不會流於鬆散,並且思 考不同的「布局」方式。

在基本技能層面,三項評分項目均未達到顯著差異,此與廖本裕(2010)的研 究結果相同,廖本裕提出寫作基本技能在寫作過程中屬於先備知識,且其精熟程 度達到自動化階段,因此不受寫作認知歷程模式教學的影響。在本研究中,研究 者發現,當學生嘗試豐富寫作的內容時,寫錯字與用錯標點符號的機會也增加;

除此之外,學生對於錯字的覺察與標點符號的使用取決於語文能力的增進,需要 透過日積月累的功夫才能進步,無法藉由自我評量表主動發現問題所在。

二、在後設認知方面

(一)對自我評量表與寫作的態度方面

從問卷的子項目「對自我評量表的態度」結果得知,近九成實驗組學生 對於自我評量表抱持正面的態度,實施自我評量表能夠促進學生了解自己寫 作的問題,並且持續強化對寫作評分標準的認識。並且近八成的學生表示透 過自我評量表,會設定下一次寫作改進的目標;八成四的學生會為了得到更 高分,在評分項目上努力加強,顯示自我評量表能促進學生設定學習目標,

向更好的表現邁進,促使學生對自我的學習負責。如同文獻探討所述,當學 生能反省自己的學業表現、修改計畫、設定目標時,表示學生已懂得掌控自 己的學習,成為更有能力的學習者(Paris & Byrnes,1989;轉引自蕭雅萍,

2002)。

進一步的訪談發現,實施自我評量表後,大多學生能具體說出自身寫作 的改變,同意自我評量表能促使他們在寫作時注意更多面向,以及需要改進 的項目。但是低能力寫作的學生無法說出自我評量表的影響,深究原因,發 現此位學生雖然認為勾選自我評量表不麻煩,但勾選時不一定會認真勾選,

對於寫作呈現「敷衍了事」的態度,不想有所改變。顯示自我評量表雖能促 使大部分學生從更多面向檢視自己的文章,但卻無法使動機薄弱的學生有所 進步。

另外,從問卷的子項目「對寫作的態度」結果得知,大多數的學生在實 施自我評量後,對寫作抱持正面的態度,並未因勾選自我評量表而排斥寫作,

顯示自我評量表對學生寫作態度的影響是正面的。

(二) 在寫作歷程的認知方面

從問卷的子項目「寫作歷程」結果得知,在「計畫」層面,有56.3%的學 生會先訂定計畫,再下筆寫作,仍有43.5%的學生沒有此一習慣,因此自我評 量表能使五成學生養成擬定大綱再下筆的寫作習慣。研究者在訪談中發現,

「計畫」的訂定隨著不同寫作能力,計畫的深淺度不一,高能力寫作的學生 會去分配段落內容,思考該討論什麼道理;中能力寫作的學生則呈現兩種迥 然不同的反應,一個會思考分段大綱、題目訂定,另一個則是鎖定主題後便 開始寫作,對於段落的分配並無事先規劃。而低能力寫作的學生則是想到什 麼寫什麼,缺少「計畫」的能力。此與陳鳳如(2007)的研究發現相同,即低 寫作能力者在寫作中只管不斷敘寫而少有回顧,需要提供一些修改的策略,

幫助低寫作能力者自我檢核、監控外,更需要依憑內在線索、提取下文的策 略。而陳鳳如(2003)研究指出:高寫作能力者在計畫階段有擬寫草稿或在 腦中構思大綱的習慣,具有寫作歷程的完整模式,也較能發揮評估、監控的 後設認知能力,比低寫作能力者較常扮演讀者角色,低寫作能力者則反之。

雖然在寫作課時曾教導學生大綱的擬定,但是仍是只有一半的學生會實 施此一寫作歷程,雖然學生知道應該先訂定計畫,也曾學過一些寫作策略,

但是可能是受限於寫作者對寫作主題的認識知識有限(羅素貞,1993),也 可能是受限於本身的後設認知監控能力(葉雪枝,1998),因此無法將所學 的寫作策略運用在寫作上。陳鳳如(2007)的研究也提出,低寫作能力者幾 乎不會擬訂寫作大綱或打草稿,本研究透過自我評量的步驟,雖然讓學生了 解評分標準,但要轉換成實際的行動,對於低寫作能力的學生而言,仍有一 段距離。

其次,在「轉譯」與「回顧」層面,問卷顯示約七成的學生懂得在寫作 中時時提醒自己評分標準,自我評量表對於養成學生內化評分規準的效果是 明顯的。但是,儘管大多數學生會提醒自己回顧文章,真正會動手修改的只 有34.4%,根據研究者進一步的訪談發現,由於寫作時間是有限制的,學生為 了完成文章,並無足夠的時間回頭修改,通常很少修改已經寫好的部分,回 顧文章時通常是檢查缺漏字、標點,或是補足文意,不會顧及文章整體意義 而進行修改。

從學生的敘說中,發現學生仍是偏向「寫作生手」,即是在修改時偏向表 面詞句的修改,並且常會邊寫邊回頭看前面寫過的部分,也常有「起頭難」

與「無以為繼」的問題(張新仁,1994)。但其中高寫作能力的學生也認為,

寫作「有時寫完都快來不及……會比較趕」(S2H-I7),研究者推論與寫作時 間受到限制也有關係,由於寫作時間往往是以一節課45 分鐘為限,為了在有 限的時間內完成文章,寫作者較無時間回顧與修改,若是要培養寫作者往寫

寫作「有時寫完都快來不及……會比較趕」(S2H-I7),研究者推論與寫作時 間受到限制也有關係,由於寫作時間往往是以一節課45 分鐘為限,為了在有 限的時間內完成文章,寫作者較無時間回顧與修改,若是要培養寫作者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