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近來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受到廣泛的重視,來自股東、投資人以及消費者等利 害關係人的壓力,使企業在追求企業經濟成長的同時還必須關注企業社會責任議 題,其中勞工權益保障議題特別受到大眾的關切。全球化下的國際供應鏈分工模 式在無形中使勞動者陷入更加不利的地位,開發中國家的供應商、代工廠為了在 高度競爭的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多半會順應來自國際大廠的所有要求,但為了 維持企業經營所必須的固定獲利比率,由此所生的成本往往透過苛扣勞動條件,

間接地轉嫁到勞動者身上。而這些國家的政府也往往為了追求國家經濟發展,選 擇性地放寬勞工權益保障以及環境保育方面的標準,默許國內部分事業單位的違 法行為,國家的經濟成長係犧牲勞動者部分勞動條件而來。非人道、惡劣的勞動 條件引起社會相關利益團體的關注,群起撻伐這些血汗工廠剝削勞工的行為,甚 至訴諸廣大的消費大眾,展開一系列的抵制、杯葛活動,對企業經營活動產生極 大的影響。另一方面,由於社會環境與工作型態的變遷,高強度的工作引發了過 勞的問題,而日益重視自身權益的勞動者與事業單位之間也經常因為勞動條件而 有爭執。相關勞資爭議、訴訟案件頻仍,嚴重影響企業經營活動的運行,事業單 位往往必須要分心在這些與企業為獲利所進行之營運活動無直接關聯性的其他 事務上。為了扭轉日益惡化的企業形象,減少勞資爭議事件對企業之負面影響與 風險,部分事業單位開始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重新思考、規劃內部的勞動條 件相關政策,但卻不知道該從何處開始著手。

過去的作法是事業單位請法務或人力資源部門人員注意不要違背相關法規 範,即可相安無事。但一者在瞬息萬變的產業環境下勞動法令亦快速更迭,事業 單位稍不注意就可能遺漏了重大的法令修正,違法卻不自知;二者隨著企業社會 責任概念的發展,一般均已認為企業的責任不再只有固守既定的經濟功能以及遵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守法定遊戲規則而已,守法之外事業單位被期待應有更積極的作為,因此事業單 位似乎應該對勞動條件議題有更多的認識和規劃。國家的勞動檢查制度本身除了 糾舉不法、嚇阻違法行為之外,更具有提供技術性建議,協助事業單位調整企業 內相關制度措施使其符合法令甚至是社會期待的積極功能。理想上,事業單位若 能藉此獲得國家一定程度的協助,將有助於其調整、規劃事業單位內部之勞動條 件政策。但勞動檢查制度效能之不彰似乎已成為常態,由於檢查資源不足,我國 的勞動檢查率非常的低,透過勞動檢查所查獲的事業單位違法情形僅是冰山一角,

能夠因此獲得檢查機構專業協助的事業單位相當的少。勞動檢查制度無法發揮提 供事業單位專業諮詢與輔導的功能,有心調整、規劃事業單位內部勞動條件政策 的事業單位只能憑藉者自身有限的資源,不斷地嘗試─碰撞─再調整─再嘗試。

為能更有效率的調整、規劃事業單位內部勞動條件政策,事業單位似乎應該思考 與其他利害關係人合作,結合相關資源以期能更有效的回應勞動條件議題。

勞動者身為勞動契約之當事人,當然是最直接相關、也最有可能與事業單位 協力促進事業單位落實勞動條件責任的利害關係人。事實上,勞資之間並不一定 要撕破臉走上談判桌,想著如何攻防,以免對方從自己身上攫取太多。在某種意 義上,勞動者其實是事業單位經營的事業夥伴,有了勞動者相挺,事業單位才能 更有好的營運績效。而事業單位內部勞動條件相關政策既與勞動者最切身相關,

則來自勞動者的意見就顯得相當重要。廣泛地聽取並了解勞動者的立場與觀點,

是事業單位能夠提出較具針對性又能符合彼此實際需求的勞動條件政策的關鍵。

況且若能在勞資爭議發生之前就先透過理性溝通互動體察對方真意,對於維繫和 諧勞動關係也有一定的助益,降低因頻繁的訴訟所帶來的企業經營風險,甚至還 可能因此非本意的獲得「民心」,得到勞動者對組織的認同與承諾,提升組織整 體績效。

勞工參與制度之外,事業單位內是否還有其他相關機制能夠達到相同的目的

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呢?以往企業社會責任倡議活動被視為是一種與企業營利精神背道而馳的概念,

對於事業單位並無實質助益,只是因為受了來自社會大眾的壓力而勉強予以回應。

但其實,這看似處處與事業單位追求利潤最大化、營利至上理念作對的新意識型 態,反倒是事業單位規劃管理勞動條件事務的一項利器。前面說過,為因應快速 變動的產業、社會環境,立法者頻繁地增修相關法規範,事業單位要能立即回應 調整不是太容易。而國際性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準則─尤其是國際勞工組織所頒布 之勞動基準公約與建議書內容─往往是各國立法之主要依據,事業單位若能掌握 理想上「總是快國內法一步」的國際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準則,則不僅可免去事業 單位制度過度僵化、未能體察時勢變遷適時調整而可能必須蒙受的不利益,總是 快國內其他同業一步的作法也在無形中為事業單位營造了積極、追求持續革新的 優秀企業形象,對企業品牌的塑造相當有助益。當然,高過國內法之勞動條件基 準確實會增加企業經營的成本,但前述形象溢價的好處往往多過於此。更何況,

在企業社會責任日益受到重視,社會責任型投資、社會性消費的想法逐漸為社會 大眾所接受的情況下,事業單位遵行國際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準則或甚至取得相關 之認證,將有助於事業單位與潛在投資人與消費者甚至是企業所需之優秀人才溝 通,以相對客觀的方式向社會大眾揭露事業單位對勞動條件議題或甚至其他社會 責任議題之重視與所做的努力,展現事業單位永續經營的決心與能力,為企業加 值,吸引更多的關注與資源。

此外,由於勞動檢查制度本身有其侷限性,作為補充,各國政府亦積極推動 事業單位內部職業安全衛生事項的自主管理制度。職業安全衛生亦屬勞動條件之 一環,則此種事業單位內部之自主管理制度是否也有擴充適用至一般勞動條件之 可能呢?自主管理制度一般多沿用品質管理之 P-D-C-A 循環概念推行,以達到 持續改善之目標,此與前述必須隨環境變動,調整、規劃事業單位內部勞動條件 相關政策之意旨相符,或許也可嘗試以此概念規劃管理事業單位勞動條件事務。

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文最主要的目的即在於探討前述這三種機制對於促進事業單位落實勞動 條件責任是否真如預期般能夠發揮實效?事業單位若肯採用這些機制,除了前述 益處之外是否可能有其他非預期的不利益或不便之處?而這些問題是否有辦法 可事先因應解決?若真有實用,那麼事業單位應該如何以最便利的方式將這些機 制導入事業單位內,甚至成為企業經營管理政策之一環?這些都是本文所亟欲進 一步探究的問題,因此本文基於前述原因展開研究,而欲達到下列之研究目的:

一、藉相關文獻之探討與分析初步了解這些機制是否確實具有促進事業單位落實 勞動條件責任之功能?其所能達到的效果如何?

二、分析相關官方統計數據,了解目前我國事業單位勞動條件責任的落實狀況。

三、進一步探究本文所選定的三大機制在台運作狀況,及其對我國事業單位落實 勞動條件責任之促進作用。

四、選定與臺灣文化背景相似、且法制上經常互相學習的中國與日本為進一步的 研究對象,嘗試從中國與日本之經驗看臺灣事業單位未來可走的方向。

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取文獻分析法,透過國內外重要電腦資料庫及網際網路,檢索 與勞動條件責任之監督與落實有關的文獻資料,包括圖書出版品、期刊論文、相 關研究計畫、國家統計調查數據等。以此為研究基礎,定義所謂的「事業單位勞 動條件責任落實機制」,再進一步整理分析現有文獻資料,系統性整理相關機制 的內涵,包括制度的發展背景、相關立法政策的脈絡、制度概要、基本原則以及 發展狀況等。以期能夠藉此了解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與意見,並以此建立 本研究的基本架構。另外本研究還將蒐集中國與日本的相關文獻,初步了解這兩 個國家的「事業單位勞動條件責任落實機制」的制度內容、發展狀況及特色,並 將其與我國之相關制度互相參照比較分析,從中發覺可供我國效法學習或思擬改 善的地方。

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世界各國事業單位對於促進事業單位落實勞動條件責任可能有許多不同的 作法,僅選定目前國際間比較常見的勞工參與制度、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準則、勞 動檢查與自主管理制度等三種大機制為討論的對象,以利後續研究比較分析的進 行。因此文中所論及之「事業單位勞動條件責任落實機制」指前述三種制度,至

世界各國事業單位對於促進事業單位落實勞動條件責任可能有許多不同的 作法,僅選定目前國際間比較常見的勞工參與制度、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準則、勞 動檢查與自主管理制度等三種大機制為討論的對象,以利後續研究比較分析的進 行。因此文中所論及之「事業單位勞動條件責任落實機制」指前述三種制度,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