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閱讀在學習上佔非常重要的角色,透過閱讀可以獲得語文、社會、自然甚至 數學和美術等領域的知識和重要技能(Perfetti & Curtis, 1986),而國民的閱讀理解 能力的高低更是關乎國家未來競爭力,從「國際學生學習評量計畫」(The Pro- 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和「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PIRLS)都強調從書本裡抽取訊息、

理解意義及應用知識的能力,而閱讀理解更是學生應該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從 各國推廣閱讀的活動中,可以看出各國對於閱讀素養的重視,如:美國的「閱讀 優先」、日本的「兒童閱讀年」、南韓的「晨讀10分鐘」和香港的「閱讀城」等,

然而臺灣教育部雖然自2000年開始,推動「全國兒童閱讀計劃」,但在2006年的 PISA和PIRLS閱讀理解能力調查中,仍發現我國學生在閱讀領域方面的表現不甚 理想,引起政府和社會大眾開始重視閱讀議題。

隨著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的發達與普及,網路與學習緊密相連,越來越多 的學習者透過網際網路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閱讀並不再侷限於傳統的書本,閱 讀材料可以在手機、PDA、電子書、平板電腦裡呈現。而傳統的閱讀方式也由紙 本閱讀逐步改變成線上閱讀形態。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人類對閱讀的行為已經 產生很大的變化(鄭美里,1997)。新時代的年輕人從小就接觸電腦等資訊傳播工 具,習慣使用螢幕閱讀,而傳統紙本的閱讀方式多是從左到右、由上到下,但線 上閱讀的過程則是跳躍、多層次的,過程中可以點選其他相關連結,也可以自行 決定要吸收的資訊,因此未來新的閱讀習慣正加速成形中(李宏麟,1999; Toffler, 1992 ; Fisher, Lapp & Wood, 2011)。由上可知,要擁有未來競爭的優勢,除了基 本的聽、說、讀、寫能力外,更需具備閱讀理解能力和資訊素養能力,所以如何

有效、快速的從不同的閱讀媒介上,篩選、分析與理解資訊內容,已經是重要的 議題。

網路擁有不受時空限制、可以即時資訊交流與共享的特性,在學習上是一個 很實用的工具(Coiro, 2007)。然而在網際網路中,面對如此龐大的網路資訊,如 何有效率的閱讀,則是需要新的理解技巧。Kim 與 Kamil (2003)亦指出閱讀線 上文本時需要特殊的技能和策略,例如:在超文本中瀏覽的策略、檢索資訊的策 略和評鑑聯結資訊的適切性。因此,傳統紙本閱讀的段落、文本或文件,與透過 網際網路、多媒體的線上閱讀,本質上並不完全相同,線上閱讀需要運用更多、

更新的閱讀理解技巧及策略。尤其當超文本、搜索引擎等新資訊和通訊科技不斷 的持續出現,將改變和重塑我們對閱讀與寫作的方式。因此面對資訊科技與閱讀 型態不斷的改變,紙本上的閱讀評量無法充分的測量到新世代的閱讀能力,有越 來越多的學者、專家、開始針對線上閱讀的獨特本質進行研究 (陳明蕾、柯華葳,

2006; Coiro, 2007; Leu, Zawilinski, Castek, Banerjee, Housand, Liu, & O’Neil, 2008b; Liu, 2005)。2009年國際學生學習評量計畫(PISA)將線上閱讀理解測驗加入 閱讀素養的架構中,評量即將完成義務教育的十五歲學生是否具備適應未來社會 情境的能力,顯示線上閱讀理解已經是目前國際間共同重視的議題。

Protopsaltis 與 Bouki (2005)提出超文本閱讀理解模式,指出超文本閱讀是由 建立閱讀目標開始,隨著掃瞄、選擇、評估的一連串反覆過程。一旦建立閱讀目 標,讀者不僅略讀大意,也會注意文本中的細節(引自謝慧貞,2011)。Coiro 與 Dobler (2008)指出線上閱讀理解雖與傳統紙本閱讀理解相似,但線上閱讀理解更 為複雜。線上閱讀理解雖有著跟傳統紙本閱讀理解相同的閱讀過程,如:在搜尋、

分析、綜合與資訊溝通上,但在各元素上,線上閱讀理解是相互關聯的,與傳統 紙本閱讀理解是不一樣的 (Leu, Kinzer, Coiro, & Cammack ,2004)。傳統的紙本閱 讀是呈現線性文本,而線上閱讀提供了超文本的閱讀方式,超文本可以是軸狀(線 性文本)、樹狀或網狀結構,讀者可以透過直線、比較、尋找等方式來探索(呂芸 樺,2006)。綜上所述,線上閱讀理解與傳統紙本閱讀理解是不盡相同的,線上

閱讀理解除了採用傳統的閱讀理解方式外,更需要新的閱讀理解與方法。

面對網際網路的發達,資訊呈現的多樣性與複雜度,在線上閱讀時,使用適 當的策略相當重要(Anderson, 2003)。如果教導學生,在線上閱讀理解的過程中採 取適當的閱讀理解策略,則可以讓學生在知識學習方面達到正面的學習成效 (Miller & Stine, 1998)。此外,Coiro 與 Dobler (2007)也指出,若能使用合適的線 上閱讀理解策略,則能夠有效提升線上閱讀者閱讀的成效。所以從傳統紙本到現 今蓬勃發展的網際網路上,了解不同閱讀能力的學生,在線上閱讀的歷程中,面 對著不同的閱讀目標與文本類型時,採取的閱讀理解策略,進而從中找出協助學 生線上閱讀的方法,將更能幫助學生有效率的閱讀與學習。

從現有傳統線性文本的研究方法來看,大都使用紙筆測驗來測量學習者的閱 讀能力,但是無法觀察到學習者的閱讀認知歷程(Kaakinen, Hyönä, & Keenan, 2003),而超文本非線性閱讀的方式,更難由紙筆的測驗或從網頁點擊次數和瀏 覽數目來說明閱讀認知歷程。而眼動儀在多數認知科學的研究中已被運用 (Radach & Kennedy, 2004; Rayner & Juhasz, 2004; Rayner & Morris, 1992; Tsai, 2001),眼球運動已經被支持能夠反映出學習者的內在認知歷程(Just & Carpenter, 1976),且眼動儀具有不干擾學習者、接近自然的學習情境,即時、精確記錄學 習者的眼動軌跡和可回溯閱讀歷程與閱讀表現等優點。因此,本研究採用眼動儀 做為線上閱讀歷程編碼與量測的工具。

本研究為了解國小學童在線上閱讀的理解歷程和所採用的閱讀理解策略,嘗 試從「閱讀能力」、「閱讀目標」與「文本類型」這三個不同面向,探討國小學童 線上閱讀歷程與閱讀表現。希望藉由探討國小學童線上閱讀歷程與閱讀表現之分 析,提供給未來線上閱讀理解教學與研究的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綜合以上,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小學生線上閱讀歷程與閱讀表現之研究,以

「閱讀能力」、「閱讀目標」與「文本類型」三個不同變項上的線上閱讀理解策略

歷程與閱讀表現。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國小高低「閱讀能力」學童,在線上閱讀歷程與閱讀表現之差異。

二、探討國小不同「閱讀目標」學童,在線上閱讀歷程與閱讀表現之差異。

三、探討國小不同「文本類型」學童,在線上閱讀歷程與閱讀表現之差異。

四、探討國小高低「閱讀能力」學童,在不同「閱讀目標」之線上閱讀歷程與閱 讀表現之差異。

五、探討國小高低「閱讀能力」學童,在不同「文本類型」之線上閱讀歷程與閱 讀表現之差異。

六、探討國小高低「閱讀能力」學童,在不同「閱讀目標」與不同「文本類型」

之線上閱讀歷程與閱讀表現之差異。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國小高低「閱讀能力」學童,在線上閱讀歷程與閱讀表現是否有差異?

二、國小不同「閱讀目標」學童,在線上閱讀歷程與閱讀表現是否有差異?

三、國小不同「文本類型」學童,在線上閱讀歷程與閱讀表現是否有差異?

四、國小高低「閱讀能力」學童,在不同「閱讀目標」的線上閱讀歷程與閱讀表 現是否有差異?

五、國小高低「閱讀能力」學童,在不同「文本類型」的線上閱讀歷程與閱讀表 現是否有差異?

六、國小高低「閱讀能力」學童,在不同「閱讀目標」與不同「文本類型」的線 上閱讀歷程與閱讀表現是否有差異?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線上閱讀(Online reading ;Reading on the Web)

係指讀者透過網際網路,在全球資訊網(www)閱讀、瀏覽網頁內文章的閱讀 型態,文章內容含文字、圖片、影像、聲音、超連結及其他各種可供閱讀、瀏覽 之資料的電子型態檔案。

二、超文本(Hypertext)

超文本是網際網路上,利用節點與連結的方式形成的一種網路架構文本,節 點與節點之間靠連結串連起來,每一個節點可以連結無數個節點,形成錯綜複雜 的網狀結構,其資料結構大都為非線性,沒有一定秩序可循的文本。在網路上,

節點可以是文本、圖形、一段影片或一段聲音。讀者可以根據個人的需求連結不 同的節點,在節點中彈性地瀏覽、檢索進行非循序式的閱讀。

三、線性文本(Lineartext)

線性文本是網際網路上,利用節點一個一個往下串連,每一個節點只能往上 和往下連結,其資料結構為線性,以近似書籍的方式呈現。讀者只能根據節點的順 序,依序閱讀文本內容。

四、線上閱讀理解能力

本研究的線上閱讀理解係指學生在全球資訊網上透過網際網路瀏覽網頁,閱 讀文章、圖表、照片、影片、聲音等訊息時,對於在網頁上的句子及文章意義、

圖表呈現意義、照片含意、影片內容、聲音等訊息理解程度的能力。

五、線上閱讀理解策略(Online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線上閱讀策略是指讀者為快速、有效的瞭解相關資訊,在全球資訊網(www) 上,運用網際網路特性,進行搜尋、分析、組織和整合資訊等順利達成閱讀目的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