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閱讀與網路

一、文本與閱讀的意義

從不同的面向來看,學界對文本的觀念有不同觀點,從語言學的文本觀,是 將文本當作一系列語句串聯而成的連貫序列;從符號學的文本觀,是把文本當作 是一種符碼或一套符碼透過某種媒介從發話人傳遞到接受者的一套記號(王先霈 等,1999;周慶華,2004)。嚴淑女(2000)說文本是由「具象的文本」與「抽象的 文本」兩個概念所構成,而「具象的文本」是指由印刷或書寫出來的文字;「抽 象的文本」是指閱聽者在閱讀時所產生的意義。從 1960 年代以後,在文學或語 言學的概念上,文本從封閉、穩定、實際存在的系統,轉變成開放、不定、自我 解構的形式,不單單只是語言的傳播和模擬功能的實踐,文本因而變成一種具有 交互文本(intertextual)的特性,使每篇文本都交互指涉其它無數個文本(張漢良,

1986)。

1970 年代法國文學批評家 Barthes 從讀者關係的角度來界定,提出以「文本 (text)」的觀念取代「作品(work)」的觀念之後,「text」已經有了「文本」的說法。

Barthes 指出,當作者創作完成時不能稱為「作品」,此時這只是一個空的架構─

「文本」,還要等待讀者閱讀接受之後並賦與它意義,才能稱之為「作品」(周慶 華,2004)。而文本可區分為「可讀式文本(readerly text)」和「可寫式文本(writerly

text)」,其不同之處在於,可讀式文本是指讀者可以自己解讀的文本,人物、時 間和事物的因果關係是線性且明確清楚的,讀者僅能被動的接受,不能主動創造。

可寫式文本則是沒有起點終點,序列是可以被任意排列,多元且擴散,而作品的 產生是由讀者自行建構作品的意義,打破原先的文本結構與系統。(鄭明萱,1997;

嚴淑女,2000)。

交互文本最初是由 Kristeva 所提出「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概念。「互文 性」強調沒有一個單獨的文本是完整的,所有的文本都是跟其他文本交互參照、

交互指涉的過程中產生,所以所有的文本都是一種互文,在每一個文本中,都存 在著與其他文本不同程度能夠辨認的形式存在,如先前的文本和在它周圍文化的 文本。極端的說,所有的文本都是引用過去的文本重新組織、建構出來。

而文本在閱讀的行為中,是閱讀者帶著個人的語言學知識及獨特的經驗,從 文本中建構意義。(Ferire & Macedo, 1987)。Goodman (1996b)指出,閱讀是一 個動態且建構的過程,牽涉到讀者與文本間的協商與溝通。Bender(1995)認為 閱讀是從文章中擷取訊息的過程,也是一連串複雜的認知理解過程,更是讀者與 作者、閱讀文本間交互建構意義的過程。Bond 等人(1994)將閱讀定義為對書 寫符號的辨識,透過辨識刺激閱讀者回憶先前經驗中這些書寫符號的意義,Bond 等人(1994)又將閱讀分成兩種過程,一是解碼的過程,一是意義的獲得。就解 碼的過程而言,閱讀是「文字辨認」或「轉換文字為口語語言」,即一般所謂的

「認字」(李連珠,1992)。而解碼過程,則說明閱讀不僅僅是由文字表面取得 意義,也是讀者由已具有的概念去建構新意義的意義建構過程(Goodman, 1973)。 Spodek (1985)則是將閱讀的定義歸納為三類。第一,閱讀只是一個解碼的過 程,只要學會書寫符號和口語發音之間關係,就學會了閱讀。第二,閱讀不僅是 解碼過程,而是從文字中獲取意義,包括字與字音連結後的解釋。第三,閱讀過 程是一種智力運作的延伸,閱讀除了是字與字音的連結以及對意義的解釋外,還 強調批判性的閱讀、問題解決及其他複雜的智力運作也應包含在閱讀的內涵中。

綜觀上述對文本與閱讀定義可知,文本不僅僅是語言的傳播和模擬功能的實

踐,還包括與其他文本交互參照、指涉的過程,最後等待閱讀者接受並賦與意義。

而閱讀是一種複雜的心理認知歷程,受到個體的知覺技巧、解碼能力、經驗、語 言背景及推理能力的影響,也是人們獲得訊息、傳承文化、獲取知識、解決問題 的最重要途徑之一,同時具有溝通聯繫作者與閱讀者的功能,因此,閱讀的最終 目的在理解文章內容及意義,而認字能力則是閱讀理解的基礎(柯華葳,1993)。

二、超文本與網際網路

超文本(hypertext)」意指不連續的文本或不連續的片段的資訊(Nelson, 1988)。

「hyper」有「多」、「超」、「過」的意思,因此不論 hypertext 的中文名詞是「多 向文本」或是「超文本」,均指非線性、具鏈結及互動特質的文本。1965 年美國 電腦專家 Ted Nelson 提出一個不同於傳統線性文本的書寫方式,即「非線性的 書寫」(non-linearity)的概念,亦即「多向文本」。Nelson(1967)為超文本下定 義為:「自然語言式的文本,並利用電腦處理非線性文本中互動式轉向及變動性 展示的能力,這種特性無法以傳統書頁印刷出來。」在網際網路上,超文本是利 用節點與連結的方式形成一種網路式組織架構的文本。節點是超文本系統的基本 單元,一個節點通常代表一個概念(concept)或想法(idea),其資訊的形式可 以是:文本、圖形、一段影片、一段聲音。節點靠連結串連起來,所以資料結構 大都為非線性,沒有一定次序可循的文本(沈添鉦,2000)。以上得知超文本是一 種有別於傳統的書寫方式,利用節點與連結的方式,串連成各種形式存在。

從節點串連的形式來看,超文本的結構可分成以下三種(Oliver and Harrington , 1995;鄭明萱,1997):軸狀結構(axial-structured)、樹狀結構 (tree-structured)、網狀結構(network-structured)。分別說明如下:

(一) 軸狀結構(如圖 2-1-1):也稱線性(Linear) ,利用節點一個一個往下串連,每 一個節點只能往上和往下連結,其資料結構為線性,以近似書籍的方式呈現。

讀者只能根據節點的順序,依序閱讀文本內容。

圖 2-1-1 軸狀結構超文本

(二) 樹狀結構(如圖 2-1-2):也稱階層式(Hierarchical),結構方式有如「樹有幹,

幹生枝,枝長葉」,除了最上層的節點外,其餘節點之間至少必須有一~二個 連結,同層間的節點無法彼此連結。

圖 2-1-2 樹狀結構超文本

(三) 網狀結構(如圖 2-1-3):也稱參照式(Referential),擺脫唯一中心、線性的呈 現方式,每個節點都可以各個獨立,相互連結,不受限制。

圖 2-1-3 網狀結構超文本

超文本的這三種結構形式可以兼融並用,存在於網際網路中,以形成一個具 去中心意義的網路超文本。網際網路包含超文本的「互動性」、「超鏈結」、「非線

首頁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節點

性」的特徵,也就是利用節點來串連文本,提供各種型式的網路結構,讓讀者可 以直線、比較和尋找閱讀等。由於超文本相互串連的特性,將線性的平面文字,

轉變成非線性、多向選擇性的文本,讀者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和興趣來決定閱讀 的方向和次序,即使是同一個超文本內容,十名讀者會有十種不同的閱讀次序,

甚至同一讀者在每一次的閱讀中,也有不同的閱讀次序,讀者企圖瞭解的文本不 再是單一的線性文本,而是由他們經由自身的選擇所連結出來的數個文本,文本 不再是單一線性的文本,而是由讀者在閱讀時所連結出來的數個文本,而作者原 始的意義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讀者本身對於文本的詮釋(蔡源煌,1988;

周慶華,2004)。

Conklion(1987)指出超文本非線性的閱讀過程會帶來兩個問題,迷失方向 (Disorientation)與認知負荷(Cognitive Overload)。

(一) 迷失方向(Disorientation):超文本的特性容易使讀者迷失在文本裡,不易獲 得整個資料的概觀,無法確知自己身處網狀結構的何處,也可能造成使用者 容易以非結構性的方式在資訊結構中漫遊,亦不知下一步要尋找的方向。但 在線性文本則可以透過結構化的目錄、頁碼、索引來確知自己的資訊位置(戴 建耘、黃國峰,1999)。對讀者來說需要較高的後設認知能力,而語文能力 較差的讀者可能容易感覺困惑(Shen, 1996)

(二) 認知負荷(Cognitive Overload) :由於超文本的特性,讀者不斷以跳躍或多層 次的方式瀏覽文本內容,遇到超連結的取捨問題,如何決定瀏覽路徑、追蹤 子題或是回到原主題,或是面對複雜的訊息選擇極可能造成讀者在過程中忘 記曾閱讀過的資料。

為解決迷失方向與認知負荷問題,美國閱讀研究團體(Reading Study Group [RRSG], 2002)(引自 Coiro & Dobler, 2007)曾提出,現在有許多線上閱讀的相關問 題多建構在超文本設計或資訊科學相關研究上,許多研究者嘗試以網頁設計的方 式解決問題,可惜的是只有少數的研究將網路理解的認知過程視為是重要的。張 智君(2001)將超文本的閱讀過程可能帶來的迷失與負荷,解決技術分成結構導航

與概念導航兩種。

(一) 結構導航:試著從網頁形式改變來改善問題,提供更有效、更結構化的網頁 超文本界面指引。將超文本中節點及節點之間的關係以局部或全局視圖的模 式顯示出來,讓使用者對節點內容、超文本系統的整體輪廓、當前所處的位 置以及所經歷的閱讀路線有全盤的了解,並可相對應地選擇跳轉的方向和目 標節點。結構導航一般採用首頁、回溯指針和地圖等技術(黃波、何志均,

1998);首頁常是超文本系統設計中的起始節點,功能如同書的封面或目錄。

(二) 概念導航:是一種分析閱讀者在閱讀網路時的閱讀歷程,再從歷程中暸解閱 讀者在線上閱讀的技巧與策略,以認知的角度提供閱讀者在進行線上閱讀時 的協助。實現概念導航得先完成對已有超文本系統的檔案進行分析,形成一 個概念庫;再追蹤和分析使用者的閱讀行為;最後根據閱讀行為進行導航的 工作。

自一九九六年網際網路 WWW(World Wide Web)逐漸進入並進而取代了人 們過往的生活形式,我們得重新正視網路本身具有的特質和影響。網際網路的超 文本標記語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HTML),讓網頁與網頁之間以超連結 (hyperlink)方式互相連接,而超連結是一種資料連結方法,用來引導文件內容的

自一九九六年網際網路 WWW(World Wide Web)逐漸進入並進而取代了人 們過往的生活形式,我們得重新正視網路本身具有的特質和影響。網際網路的超 文本標記語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HTML),讓網頁與網頁之間以超連結 (hyperlink)方式互相連接,而超連結是一種資料連結方法,用來引導文件內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