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由於國際金融市場逐漸朝向國際化、自由化的發展趨勢,為因應金融情勢及 經濟環境的改變,自二十世紀末期開始,全球金融機構併購風潮便十分盛行。1990 年代,各國進行金融機構的合併,主要是為了改善銀行業傳統業務進入不景氣階 段,於是鬆綁對於金融機構的法規限制,鼓勵業者進行合併。例如 1999 年,第 一勸業銀行(DaiIchi Kangyo Bank)、富士銀行(Fuji Bank)與日本興業銀行(The Industrial Bank of Japan)宣布,將於隔年合併成立控股公司,合併後資產總額達 140 兆日圓,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金融機構。

發展到二十一世紀,各金融機構併購的主要原因,大多為追求快速的外部成 長,提升市場佔有率、促進業務互補、加強服務網絡之佈局等。根據資誠聯合會 計師事務所(PricewaterhouseCoopers)在 2007 年的統計,金融機構達成各營運 目標的最佳策略選擇結果顯示,金融機構進行併購或合併,已非被動的解決問題,

而是積極的尋求成長擴張的機會(如表 1-1)。

近年來,亞太地區成為全球最具經濟活力的新興市場之一,跨國企業不斷投 資該地區。而根據《2007 亞太併購最新觀察報告》,由於台灣與中國市場關係密 切,多數外商會先在台灣投資,為前進大中華市場鋪路。因此,隨著台灣在全球 市場的角色逐漸加重,併購交易也越加旺盛。另外,台灣政府為發展具有國際競 爭力的金融機構,持續推動金融改革措施。其中,二次金改的目標是建構與國際 接軌的金融環境與法制、推動台灣成為區域金融服務中心,鼓勵金融機構大型化、

國際化,以增加台灣金融產業的競爭力。二次金改的整併目標為,在 2005 年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前,促成三家金融機構市占率 10%以上,且公股金融機構數目從 12 家至少減為 六家;在 2006 年底前,國內 14 家金控公司家數必須減半,並至少促成一家金融 機構由外資經營或在國外上市。

【表 1-1】金融機構達成各營運目標之策略選擇統計

(單位:%)

營運目標 併購 內部成長 結盟 合資 企業分割 委外 提升市場占有率 43 21 20 11 3 0

符合目標成長 31 44 11 7 2 1

提高股東價值 29 39 10 11 6 4 增進資本效率 25 25 8 12 11 10

獲取新技術 21 27 18 9 2 14

管理風險能力 13 42 10 7 5 10

聚焦核心事業 10 55 8 2 9 10

符合法令要求 10 36 9 8 4 10

改善客戶服務 8 39 16 6 3 13

降低成本 7 20 7 3 10 48

資料來源:PricewaterhouseCoopers (2007), Financial Services M&A: Going for growth in Asia, PricewaterhouseCoopers/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survey, 2007

除了政策改革之外,金融主管機關也持續鼓勵外資金融機構參與本國金融機 構之併購案或進行策略聯盟。自 2004 年 9 月至 2007 年 9 月底止,以銀行為併購 主體或整併對象的案件計有 24 件;外資入股我國金融控股公司或銀行者,共計 13 件,其中也包含多件由國際私募基金或主權財富基金進入投資,例如美商新 橋(Newbridge Capital)入股台新金控、新加坡淡馬錫(Temasek Holdings)投資 玉山金控等。而隨著英商渣打銀行於 2006 年 9 月 29 日宣佈,自市場上公開收購 新竹商銀,更帶動了台灣金融市場併購的另一波風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隨著金融機構朝向國際化及自由化的趨勢發展,跨國性銀行在全球扮演的角 色也日益重要。此外,近年來美國及歐洲各國發展面臨了相當程度的停滯或衰退,

新興亞洲的勢力興起,已使得各大外商銀行爭相進入佈局,身處大中華地區核心 的台灣,也是各家外商銀行的必爭之地。外商銀行深知要與中國大型國有銀行競 爭,爭取國有企業和大型私人企業的業務並不容易,而反觀台商市場,可能是一 塊立即的商機。

依據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的研究,分行地點的便利性 是亞洲人選擇銀行的重要關鍵,再加上政府管制分行開設,使得分行的身價提高,

導致各銀行不惜灑下重金,全力擴展通路。雖然許多外商銀行在兩岸三地已有發 展優勢,但由於母公司不受到台灣法律的規範,很多業務不能在台灣經營,這些 外商銀行才會卯足全力,購併本國銀行,在台灣展開市場爭奪大戰。一方面擴張 分行、爭取存款、打響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則看準台商業務,主打中小企業 金融。

2006 年至 2008 年期間,渣打銀行、花旗銀行、滙豐銀行、荷蘭銀行及星展 銀行等五家外資銀行,先後分別藉由公開市場以現金收購,或透過金融重建基金

(RTC)承受本國金融機構,擴張在台通路及佈局。本研究欲了解外商銀行併購 本國銀行後,是否真的能達到當初的併購目標,例如在台經營據點增加、拓展業 務、掌握台商商機以利未來有更多發展大陸市場的利基等。本研究也欲知曉外商 銀行併購本國銀行是否會增加其營運負擔,例如降低外商銀行經營效率,或因併 購之本國銀行業務狀況不佳,進而拖累外商銀行之獲利能力等。另外,同時考量 到外商銀行併購本國銀行的利益與成本,併購是否為適合的擴張策略?又是否為 成功的併購案例?於是,乃將研究目的具體擬定為:分析台灣的外商銀行透過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購本國銀行,是否有效提升其經營績效及經營效率,並期望能為往後外商銀行欲 併購本國銀行時,給予參考。

第三節 研究架構

台灣在 2006 年至 2008 年,先後發生渣打銀行、花旗銀行、滙豐銀行、荷蘭 銀行及星展銀行等五家外資銀行併購本國銀行案例。荷蘭銀行在 2007 年 6 月合 併台東企銀後,於同年 10 月與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 RBS)

進行合併,且在 2010 年 4 月,由澳盛銀行(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Banking Group, ANZ)收購了蘇格蘭皇家銀行在台分支機構,整個併購過程非單純外商銀 行併購本國銀行。因此,本論文僅針對花旗銀行、渣打銀行、滙豐銀行和星展銀 行為例,進行財務分析、效率分析之比較,並以個案分析方式敘述各併購案例的 狀況和後續發展,作為統整,最後是結論及給予後續研究之建議。研究架構如圖 1-1 所示。

本論文接下來的章節安排為: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包含介紹國內外針對金融 機構的併購行為理論和動機,以及針對金融機構併購之相關實證研究文獻;第三 章為各銀行之財務分析:分為獲利能力及經營能力兩部分,透過財務比率分析,

探討併購個案之績效改變;第四章為各銀行之效率分析:透過資料包絡分析法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探討併購個案之效率改變,且拆解為純技 術效率及規模效率,找出銀行無效率的來源;第五章為個案分析:介紹四個個案 當中併購銀行、被併銀行、併購時狀況、併構分析和近況,統整四家外商銀行併 購本國銀行之案例;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針對實證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研究 限制與建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研究背景、動機及目的

國內外相關文獻回顧

財務分析 效率分析

個案分析

介紹併購銀行、被併銀行、併購時狀況,

分析併購案及該銀行現況,談討四家外商 銀行併購本國銀行之案例。

結論與建議

【圖 1-1】研究架構 包含獲利能力及經營能力,

透過財務比例指標評估併購 前後之變動,以衡量績效。

利用 DEA 求出各銀行併購前 後之總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 及規模效率,以衡量效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