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主題與背景

一、緣起

從大學時代踏進社會工作領域,在第一個實習機構「老人服務中心」接觸的 第一群「案主」就是 6、70 歲的爺爺奶奶。還記得那時候,對老人家的活力留 下深刻的印象。後來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到區公所服務,那邊的志工大隊都是些 叔叔阿姨,那可才叫是「人老心不老」,每天活力十足,而且熱情洋溢。因為工 作的關係,有段時間常常與區公所的志工阿姨們接觸,在跟他們聊天的經驗中,

發現這些人都是非常的開朗與樂觀,除了開心的做著他們喜歡的志願服務工作,

也沒忽略家中的兒孫,對家庭、對社會來說,似乎不是我們一般對於老年的刻板 印象,例如角色的退出、沒有活力、缺乏學習力等等,反倒更是積極、熱情、充 滿活力。這個情形對照於書本中教過的種種老人知識,似乎我所接觸到的這群「老 朋友」們,正是所謂「成功適應老年生活的典範」。他們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

有著豐富的生命經驗,時時帶著充滿智慧與自信的笑容。這讓我有了疑惑,這些 人是因為參與志願服務的工作,而對他們的生活適應產生正面影響呢?亦或是在 他們生命歷程中的種種經驗,使得他們願意在老年選擇從事志願服務?或者這其 實是一個相互增長的過程,過往經驗使得老人願意投入志願服務工作,而他們的 服務經驗對老年期的生活又有什麼影響?這是研究者最初想要深入的問題。

再仔細回想,印象中曾經接觸過的志工阿姨伯伯,不管是在老人服務中心的、

區公所的還是醫院裡的,女性確實佔了大多數。這些志工阿姨們,可能從某個工 作角色退休,更多的是從來正式接觸職場,一輩子的家庭主婦。但是即便如此,

有些志工阿姨們卻可以在扮演領導人物(例如隊長)上有著稱職的表現。這又是

能與組織完成,並確認志願服務的正當性(曾華源,1997)。內政部亦從 1995 年起持續推動祥和計畫,各直轄市與縣市政府據此推動社會服務工作,讓每個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市都設有志願工作協會,以強化志願服務的架構及體系(張碧雲,2004),顯示 國家對於志願服務的重視與日俱增。

其中針對年長者志工的重視,顯示在 1982 年台灣省推動的志願服務要點 中,特別將弘揚熱心服務老人、組織長青服務隊等措施涵括在內。而 1995 年的 祥和計畫更積極推動各人口群(包括老人)的家庭、社區等志願服務。分析參與 該計畫的人口年齡分佈發現,其中 50 歲以上的人口,佔總志工數的 34%(內政 部統計處,2001),顯示老人人力的龐大,將是往後不可忽視的資源。

國外的經驗則在更早期便開始,美國在 1971 年成立正式的美國志願服務工 作方案(OAVP,Older American Volunteer Programs),基於人們對工作之重 視及熱誠而希望運用不同的志願服務程序,以滿足解決老人們退休後所面對的生 理及心理上的演變,適應晚年生活,推動退休老人志願工作計畫(關銳煊,

1979)。

內政部 2005 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有關 65 歲以上老人日常生活情形,

主要的活動以「與朋友聚會聊天」、「從事休閒娛樂活動」為最多,而有 2.33%

為「從事義工或志願工作」。次要活動中,亦有 2.35%為「從事義工或志願工作」。 若再細分年齡層來看,65~69 歲從事志工或志願工作佔 3.82%相對其他年齡層 為高。從社會參與理論(social engagement theory)的角度來看,老年人在心 理與生理上仍有活動的需求,若能增進其社會參與,將豐富老年人的生活內涵。

Jirovec 和 Hyduk(1998)指出,志願服務除實現意義感、具有經濟生產力,亦 為成人後期的適應方法,可協助老年人適應所面臨的角色喪失。志願性團體的參 與可以讓老人始終屬於社會的一體,減少角色變換的失落感,並與他人交流

(Cutler & Hendircks,2000)。因此,基於種種益處,老人投入志工服務的行列 應該是要受到鼓勵的。

同樣在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針對志願服務的人口比例分析中,研究者發現另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一個特別的現象,從 1996 年到 2008 間,志願服務的整體參與人數呈現增加的 趨勢,但男女的參與比例卻一直維持在 1:2 的狀況。也就是說,女性志工參與 人數增加將 4 倍,而男性的參與卻僅有 2.7 倍的成長,男性參與人數雖增加 2 萬 人左右,但女性參與人數卻增加近 7 萬人,反映出男性成長的速度遠不及女性來 的快速(內政部統計處,2009)。

表 1-1:1996 至 2008 年地方政府社會局處所轄男女性志工人數

性別 年度 96 97 98 99 00 01 02

男性 12691 11119 12328 13512 16964 17427 15432 女性 22581 23057 26273 31517 39712 41307 34834

(續)

性別 年度 03 04 05 06 07 08

男性 18146 20258 24558 30469 34522 39308 女性 40525 44564 53970 65756 74223 91930

(內政部統計處,2009)

志願服務中的性別差異除了顯示在參與人數外,參與類型也有差異。1999 年 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結果指出國人參與志願服務的項目,女性傾向於參與學校社會 服務與醫院社會服務,而男性則傾向參與急難救助及交通服務以及政治團體、職 業團體之服務。舉例而言,女性參與「學校社會服務」之比例較男性高出了一倍 有餘(女性為 17.28%,男性則只有 8.66%);而在急難救助的部分則是以男性 的參與為主(13.83%),女性參與的比例非常低(2.09%)(林秀英,2003)。由 此,我們可以得知,男女兩性偏好參與的志願服務型態不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一、社會參與是老人的需要

不論是從相對或絕對數字來看,世界各地的老年人口都在增加;全球老人總 人口,預計會從 1990 年的三億五千七百萬,上升到 2025 年的七億六千一百萬,

屆時全球每七人中就有一人是老人(U.S. Bureau of the Census, 1996b)。有越 來越多的研究關注到老化的議題,關注老年人口的需求和老人所受的對待;同 時,也有越來越多的討論,試圖從整個生命發展的角度,了解個體在老年階段所 面臨的適應問題。

其中,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在討論 老年期的心理發展上受到很大的關注(陳佳禧,2003)。Erikson 認為個體的發 展與成熟是一個漸進而連續的生命週期,他將人生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發 展之間是連續進行的,在每個階段中個人會有一個需要完成的主要發展任務,並 經歷一個衝突(或危機),克服每個階段的衝突是此階段成功的基礎(Hooyman

& Kiyak,林歐貴英 & 郭鐘隆譯,2003)。個人在最後一個階段,也就是老年期,

將遭遇到的發展任務是統整或絕望(integrity and despair),在生命的回顧過程 中,如果體會到生命的豐富和價值,感到滿足和充滿意義,則會有統整的體驗;

否則,因為感受到許多過去沒有解決的危機,心理充滿悔恨和遺憾,認為錯失良 機,則會心生絕望之感(Ashford & Lecroy 等原著,張宏哲 & 林哲立編譯, 2003)。

而近年來研究者與臨床專業人員對成功的老化(successful aging)這個觀 念的興趣逐漸增加(Rowe and Kahn, 1997, 1998),並指出成功的老化是以下 三者的結合:身體上和功能上的健康、高認知功能、主動的參與社會(Hooyman

& Kiyak,2003)。更有其他研究者強調「有目標的感覺」及「對社會有貢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是成功老化的必要因素(Fisher, 1995)。故除了生理與認知功能的維持以外,提 高老人的自我價值與存在感,亦為促進成功老化的要素之一。

老人在人生最後階段仍有其需求和發展任務需完成,適應良好的晚年得以讓 老人獲得一個有品質的生活,而老人社會活動的參與將可達到晚年生活適應的目 的(蔡佩珊,2005)。社會參與理論指出老年人無論在心理或生理上皆有活動的 需求,增進其社會參與將豐富老年人的生活內涵;活動理論(active theory)認 為老人越是積極投入,不從社會中撤退,老化會越慢,其生活滿意度也相對提高;

角色理論對於角色的替代也有所詮釋,其中替代理論(substitute theory)指出,

老年人需積極地參與社會服務或其他志願性服務,來作為過去工作角色的一種心 理上的替代物,讓他們覺得生活仍有價值(廖素嫻,2003)。因此,社會參與是 協助老人成功老化的途徑之一,老人有社會參與的需求,而志願服務「利人利己」

的雙贏價值則在此做了最好的發揮。

二、問題意識

志願服務成為一種趨勢,也是熱門的研究議題,而退休老人作為志工服務的 人力提供者,是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近年來,隨著人口結構的變遷,老人學逐 漸成為顯學,當然老年志工議題也越來越受重視。檢視當今國內研究老人志工的 文獻,不難發現當前的研究主題較常關注在老年志工的參與動機、參與歷程以及 生命意義的探究等。眾多的討論,大部分鎖定在老年時期,並以老人個人層次為 出發點,分析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歷程和效益(葉旭榮,1997;黃溢怡,2006;

蔡佩姍,2005;蕭惇元,2006;葉鄉誼,2006;陳寶瑟,2007;魏宗豊,2007),

卻鮮少關注到志願服務的參與可能是早年社會參與情形的延伸,亦無從探究個人 早期的生命經驗、生活事件,來瞭解對於老年期參與志願服務的影響。

再者,研究者關注到志願服務中的性別差異現象,過去許多社會學研究的相 關議題,深入討論「性別」這個變項,惟在志工相關的研究中,雖有許多研究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注在女性志工的參與,分析女性志工的人格特質、參與動機、服務經驗(林淑芬,

2002;林秀英,2004;何俊賢,2005;吳曉瑜,2006;邱朝基,2007)等,

卻鮮少比較女性志工的服務經驗,與男性志工的服務經驗有何不同。一個志工團 體(團隊)中必然有男有女,但處在一個團隊中,兩性參與志願服務的方式與歷 程、不同性別的志工在服務工作分配、角色分工上,性別在其中會是什麼樣的作

卻鮮少比較女性志工的服務經驗,與男性志工的服務經驗有何不同。一個志工團 體(團隊)中必然有男有女,但處在一個團隊中,兩性參與志願服務的方式與歷 程、不同性別的志工在服務工作分配、角色分工上,性別在其中會是什麼樣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