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女性老人志工的志願服務參與經驗-以台北市內湖區公所志工隊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女性老人志工的志願服務參與經驗-以台北市內湖區公所志工隊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呂寶靜博士 傅立葉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女性老人志工的志願服務參與經驗-. ‧. 以台北市內湖區公所志工隊為例 Nat. io. sit. y. The Voluntary Service Experience of Elderly Female. n. al. er. Volunteers-A Case Study of Neihu District Office,. i n C Taipei h e n gCity chi U. v. 研究生:郭瑋芸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i.

(2) 摘要. 志願服務成為一種趨勢,也是熱門的研究議題,而退休老人作為志工服務的 人力提供者,是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近年來,老年志工議題越來越受重視,實 際探究老人志工服務場域,關注到其中女性老人志工參與的特殊性。據此,本論 文的研究目的在於:一、探討女性老人志工志願服務參與經驗;二、瞭解參與志 願服務對於女性老人志工的影響和改變,以及女性老人志工對於擔任領導角色的. 政 治 大 服務參與在女性志工經驗之特殊性。 立. 經驗;三、提供志工人力資源管理者作為老年志工人力規劃之參考,並補充志願. ‧ 國. 學. 本研究使用質性取向的研究方法,以台北市內湖區公所志工隊為研究對象,. ‧. 採用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共計訪談八位年齡 55 歲以上的老年 女性志工(包括曾任隊長等幹部職務者 4 名),主要的研究結果如下:. sit. y. Nat. n. al. er. 老年志工因為受到朋友的呼喚、對於服務他人的熱情而開始了服務生涯,. io. 一、. i n U. v. 在實質上的服務工作,則是因著服務機構的指派,提供不同的服務內容, 並且隨時改變調整。 二、. Ch. engchi. 擔任志工後的改變,人力資本方面影響個人健康、知識技能的學習成長 等;社會資本方面加深人際網絡擴展,增加社會接觸,改善人際關係;文 化資本方面幫助瞭解志願服務的價值,肯定付出的力量;情感面上則影響 個人擁有團隊歸屬感,及更積極、知足的生命態度。. 三、. 女性老人志工認為幹部或領導角色必須擔負決策責任及團隊溝通橋樑,好 的領導者懂得溝通和傾聽,處事圓滑,具責任感且願意付出,以及具備解. i.

(3) 決問題與發號施令的能力。這些特質能力與性別沒有直接關連,但男性的 生命經驗可能較習慣扮演領導角色。. 關鍵字:老人、志工、志願服務、女性、女性志工.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4) Abstract Voluntary has become a trend, also a hot research topic. Elderly retirees as volunteer service providers, is a force to be reckoned with. In recent years, elderly volunteers and related issues go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hile exploring the elderly volunteer service field, we see women have their specialty in the elderly volunteer area. Accordingly,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ing: first, to explore the elderly female volunteers’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in voluntary service; second, learn the influences and changes to the elderly female volunteers after participating in. 政 治 大. volunteer service, as well as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in leadership roles; third, to. 立. provide volunteer human resource managers as a reference for the elderly volunteer. ‧ 國. 學. manpower planning, and the particularity in women volunteers.. ‧. This study employs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and data collection is gotten. sit. y. Nat. from the volunteer team of Neihu District Office, Taipei City, including. io. er.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eight aged 55 years or elderly female volunteers (including 4 former captains or cadre members). The study findings are. n. al. listed below:. Ch. engchi. i n U. v. First, the elderly volunteers start their services because of the calling from friends, and their passion of helping people. Service work they do was assigned and adjusted by the service organization. Second, the change after being volunteer includes, in human capital aspect, affects individual health and knowledge skill learning. In social capital aspect, expands interpersonal network and social contact. In culture capital aspect,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volunteer service. Emotionally, affects individuals to hav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mor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life contentment. i.

(5) Elderly female volunteers believe cadre members must take leadership role or decision-making responsibility. Good leaders know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willingness to pay, and have problem- solving abilities. Also they need to know how to give orders. These capabilities and qualities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gender, but men, according to their life experience, may be more familiar with playing a leading role.. Keywords: elderly, volunteer, voluntary service, female, female volunteer.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老人志願服務……………………………………………………… 9. 第二節. 志願服務參與經驗的性別差異 …………………………………. 18. 第三節. 從理論觀點檢視老人志工的志願服務參與經驗 ……………….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質性研究方法論.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研究嚴謹度 ………………………………………………………. 學. 第四節. 政 治 大 資料蒐集與分析 立 …………………………………………………. ‧ 國. 第三節. ………………………………………………… 40 42 44 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0. ‧. 第二節. 志工服務與生活的改變 …………………………………………. 第三節. 志願服務與女性領導 ……………………………………………. 59 68. er. io. al. y. ………………………………………… 50. sit. 女性老人志工服務經驗. Nat. 第一節. v. n.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80. Ch. engchi. i n U. 第一節. 結論與討論. 第二節. 建議與限制 ………………………………………………………. 參考文獻. ……………………………………………………… 80. ………………………………………………………………………. 附錄一 訪談大綱. 91 95. ……………………………………………………………… 105. 附錄二 參與研究同意書………………………………………………………… 107. i.

(7) 表次 表 1- 1:1996 至 2008 年地方政府社會局處所轄男女性志工人數 ……………… 4 表 3- 1:台北市內湖區公所志工隊背景資料………………………………………43 表 4-1:台北市內湖區公所志工隊員教育程度概況………………………………59 表 4-2:台北市內湖區公所志工隊員就業情形概況………………………………5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主題與背景. 一、緣起 從大學時代踏進社會工作領域,在第一個實習機構「老人服務中心」接觸的 第一群「案主」就是 6、70 歲的爺爺奶奶。還記得那時候,對老人家的活力留. 政 治 大 叔叔阿姨,那可才叫是「人老心不老」 ,每天活力十足,而且熱情洋溢。因為工 立. 下深刻的印象。後來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到區公所服務,那邊的志工大隊都是些. ‧ 國. 學. 作的關係,有段時間常常與區公所的志工阿姨們接觸,在跟他們聊天的經驗中, 發現這些人都是非常的開朗與樂觀,除了開心的做著他們喜歡的志願服務工作,. ‧. 也沒忽略家中的兒孫,對家庭、對社會來說,似乎不是我們一般對於老年的刻板. sit. y. Nat. 印象,例如角色的退出、沒有活力、缺乏學習力等等,反倒更是積極、熱情、充. al. er. io. 滿活力。這個情形對照於書本中教過的種種老人知識,似乎我所接觸到的這群「老. v. n. 朋友」們,正是所謂「成功適應老年生活的典範」。他們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 Ch. engchi. i n U. 有著豐富的生命經驗,時時帶著充滿智慧與自信的笑容。這讓我有了疑惑,這些 人是因為參與志願服務的工作,而對他們的生活適應產生正面影響呢?亦或是在 他們生命歷程中的種種經驗,使得他們願意在老年選擇從事志願服務?或者這其 實是一個相互增長的過程,過往經驗使得老人願意投入志願服務工作,而他們的 服務經驗對老年期的生活又有什麼影響?這是研究者最初想要深入的問題。 再仔細回想,印象中曾經接觸過的志工阿姨伯伯,不管是在老人服務中心的、 區公所的還是醫院裡的,女性確實佔了大多數。這些志工阿姨們,可能從某個工 作角色退休,更多的是從來正式接觸職場,一輩子的家庭主婦。但是即便如此, 有些志工阿姨們卻可以在扮演領導人物(例如隊長)上有著稱職的表現。這又是 1.

(9) 我的另一個好奇,女性志工投入志願服務的方式,例如服務的內容、參與的管道, 是呈現什麼樣的情形?而在她們的服務經驗中,在團體扮演的角色和工作分配 上,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另外,在志工團體中,誰來領導、誰來發號司令,跟 他的性別的關係為何?跟他過去生命經驗或個人特質的關係為何?志願服務隊 裡的角色分工縮影又是呈現一個什麼樣的態樣?這是個令我感到好奇,卻未見討 論的議題。 二、研究背景 近年來,台灣地區隨著醫藥衛生進步、傳染病的有效控制、生育率下降等社. 政 治 大. 會結構轉變,使得國民平均壽命顯著延長。依照行政院台閩地區人口統計資料,. 立. 我國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於 1993 年即突破了總人口的 7%,正式邁入老人國之. ‧ 國. 學. 林。至 2009 年 10 月底,65 歲以上人口有 244 萬 7,926 人,佔總人口的 10.60%。 由於經濟發展、國民生活水準提高,台灣地區老人至 2008 年的平均餘命已達. ‧. 78.57 歲,其中男性平均 75.59 歲、女性 81.94 歲(內政部統計處,2009)。也. y. Nat. sit. 就是說,現代老人由於壽命的延長,生理狀況較佳,長者投入志願服務的機會似. n. al. er. io. 乎越來越多。根據內政部的統計,社會福利類型的志願服務隊員在 2008 年底,. i n U. v. 65 歲以上的長者有 15,659 人,較五年前(2003 年)的 7,047 人,成長了一倍. Ch. engchi. 有餘,或可顯示當今社會中,有越來越多的年長者投身志工行列。 年長者投入志工服務的人數成長,除了人口結構的改變外,政府政策的支持 也是影響的因素之一。近年來大量的非營利組織興起,政府大力鼓吹服務理念, 參與志願服務工作的人越來越多。1982 年,台灣省政府通過「台灣省推行志願 服務要點」 ,首度出現與志願服務相關之立法。其後,1984 年臺北市便有「臺北 市社會局推展志願服務實施原則」,到了 2001 年 1 月 4 日立法院終於三讀通過 「志願服務法」,共計八章二十五條,目的是希望透過立法來強化志願服務的功 能與組織完成,並確認志願服務的正當性(曾華源,1997)。內政部亦從 1995 年起持續推動祥和計畫,各直轄市與縣市政府據此推動社會服務工作,讓每個縣 2.

(10) 市都設有志願工作協會,以強化志願服務的架構及體系(張碧雲,2004) ,顯示 國家對於志願服務的重視與日俱增。 其中針對年長者志工的重視,顯示在 1982 年台灣省推動的志願服務要點 中,特別將弘揚熱心服務老人、組織長青服務隊等措施涵括在內。而 1995 年的 祥和計畫更積極推動各人口群(包括老人)的家庭、社區等志願服務。分析參與 該計畫的人口年齡分佈發現,其中 50 歲以上的人口,佔總志工數的 34%(內政 部統計處,2001),顯示老人人力的龐大,將是往後不可忽視的資源。 國外的經驗則在更早期便開始,美國在 1971 年成立正式的美國志願服務工. 政 治 大. 作方案(OAVP,Older American Volunteer Programs),基於人們對工作之重. 立. 視及熱誠而希望運用不同的志願服務程序,以滿足解決老人們退休後所面對的生. ‧ 國. 學. 理及心理上的演變,適應晚年生活,推動退休老人志願工作計畫(關銳煊, 1979)。. ‧. y. Nat. 內政部 2005 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有關 65 歲以上老人日常生活情形,. er. io. sit. 主要的活動以「與朋友聚會聊天」、「從事休閒娛樂活動」為最多,而有 2.33% 為「從事義工或志願工作」 。次要活動中,亦有 2.35%為「從事義工或志願工作」 。. al. n. v i n 若再細分年齡層來看,65~69C 歲從事志工或志願工作佔 3.82%相對其他年齡層 hengchi U. 為高。從社會參與理論(social engagement theory)的角度來看,老年人在心 理與生理上仍有活動的需求,若能增進其社會參與,將豐富老年人的生活內涵。 Jirovec 和 Hyduk(1998)指出,志願服務除實現意義感、具有經濟生產力,亦 為成人後期的適應方法,可協助老年人適應所面臨的角色喪失。志願性團體的參 與可以讓老人始終屬於社會的一體,減少角色變換的失落感,並與他人交流 (Cutler & Hendircks,2000) 。因此,基於種種益處,老人投入志工服務的行列. 應該是要受到鼓勵的。 同樣在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針對志願服務的人口比例分析中,研究者發現另外. 3.

(11) 一個特別的現象,從 1996 年到 2008 間,志願服務的整體參與人數呈現增加的 趨勢,但男女的參與比例卻一直維持在 1:2 的狀況。也就是說,女性志工參與 人數增加將 4 倍,而男性的參與卻僅有 2.7 倍的成長,男性參與人數雖增加 2 萬 人左右,但女性參與人數卻增加近 7 萬人,反映出男性成長的速度遠不及女性來 的快速(內政部統計處,2009)。 表 1-1:1996 至 2008 年地方政府社會局處所轄男女性志工人數 96. 97. 98. 99. 00. 01. 02. 男性. 12691. 11119. 12328. 13512. 16964. 17427. 15432. 女性. 22581. 23057. 26273. 31517. 39712. 41307. 34834. 性別. 年度. (續) 性別. 年度. 03. 治 政 大 04 05 06. 07. 08. 立20258. 24558. 30469. 34522. 39308. 女性. 40525. 44564. 53970. 65756. 74223. 91930. ‧ 國. 18146. (內政部統計處,2009). 學. 男性. ‧. 志願服務中的性別差異除了顯示在參與人數外,參與類型也有差異。1999 年. sit. y. Nat. 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結果指出國人參與志願服務的項目,女性傾向於參與學校社會. io. er. 服務與醫院社會服務,而男性則傾向參與急難救助及交通服務以及政治團體、職. al. 業團體之服務。舉例而言,女性參與「學校社會服務」之比例較男性高出了一倍. n. v i n C h 8.66%);而在急難救助的部分則是以男性 有餘(女性為 17.28%,男性則只有 engchi U. 的參與為主(13.83%) ,女性參與的比例非常低(2.09%) (林秀英,2003) 。由 此,我們可以得知,男女兩性偏好參與的志願服務型態不同。. 4.

(12)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一、社會參與是老人的需要 不論是從相對或絕對數字來看,世界各地的老年人口都在增加;全球老人總 人口,預計會從 1990 年的三億五千七百萬,上升到 2025 年的七億六千一百萬, 屆時全球每七人中就有一人是老人(U.S. Bureau of the Census, 1996b)。有越 來越多的研究關注到老化的議題,關注老年人口的需求和老人所受的對待;同 時,也有越來越多的討論,試圖從整個生命發展的角度,了解個體在老年階段所 面臨的適應問題。. 立. 政 治 大. 其中,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在討論. ‧ 國. 學. 老年期的心理發展上受到很大的關注(陳佳禧,2003)。Erikson 認為個體的發. ‧. 展與成熟是一個漸進而連續的生命週期,他將人生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發. y. Nat. 展之間是連續進行的,在每個階段中個人會有一個需要完成的主要發展任務,並. er. io. sit. 經歷一個衝突(或危機) ,克服每個階段的衝突是此階段成功的基礎(Hooyman & Kiyak,林歐貴英 & 郭鐘隆譯,2003) 。個人在最後一個階段,也就是老年期,. al. n. v i n 將遭遇到的發展任務是統整或絕望(integrity and despair),在生命的回顧過程 Ch engchi U. 中,如果體會到生命的豐富和價值,感到滿足和充滿意義,則會有統整的體驗; 否則,因為感受到許多過去沒有解決的危機,心理充滿悔恨和遺憾,認為錯失良 機,則會心生絕望之感(Ashford & Lecroy 等原著,張宏哲 & 林哲立編譯, 2003)。 而近年來研究者與臨床專業人員對成功的老化(successful aging)這個觀 念的興趣逐漸增加(Rowe and Kahn, 1997, 1998),並指出成功的老化是以下 三者的結合:身體上和功能上的健康、高認知功能、主動的參與社會(Hooyman & Kiyak,2003)。更有其他研究者強調「有目標的感覺」及「對社會有貢獻」. 5.

(13) 是成功老化的必要因素(Fisher, 1995) 。故除了生理與認知功能的維持以外,提 高老人的自我價值與存在感,亦為促進成功老化的要素之一。 老人在人生最後階段仍有其需求和發展任務需完成,適應良好的晚年得以讓 老人獲得一個有品質的生活,而老人社會活動的參與將可達到晚年生活適應的目 的(蔡佩珊,2005) 。社會參與理論指出老年人無論在心理或生理上皆有活動的 需求,增進其社會參與將豐富老年人的生活內涵;活動理論(active theory)認 為老人越是積極投入,不從社會中撤退,老化會越慢,其生活滿意度也相對提高; 角色理論對於角色的替代也有所詮釋,其中替代理論(substitute theory)指出,. 政 治 大 理上的替代物,讓他們覺得生活仍有價值(廖素嫻,2003) 。因此,社會參與是 立 老年人需積極地參與社會服務或其他志願性服務,來作為過去工作角色的一種心. ‧ 國. 學. 協助老人成功老化的途徑之一,老人有社會參與的需求,而志願服務「利人利己」 的雙贏價值則在此做了最好的發揮。. ‧. 二、問題意識. y. Nat. er. io. sit. 志願服務成為一種趨勢,也是熱門的研究議題,而退休老人作為志工服務的 人力提供者,是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近年來,隨著人口結構的變遷,老人學逐. al. n. v i n 漸成為顯學,當然老年志工議題也越來越受重視。檢視當今國內研究老人志工的 Ch engchi U. 文獻,不難發現當前的研究主題較常關注在老年志工的參與動機、參與歷程以及 生命意義的探究等。眾多的討論,大部分鎖定在老年時期,並以老人個人層次為 出發點,分析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歷程和效益(葉旭榮,1997;黃溢怡,2006; 蔡佩姍,2005;蕭惇元,2006;葉鄉誼,2006;陳寶瑟,2007;魏宗豊,2007), 卻鮮少關注到志願服務的參與可能是早年社會參與情形的延伸,亦無從探究個人 早期的生命經驗、生活事件,來瞭解對於老年期參與志願服務的影響。 再者,研究者關注到志願服務中的性別差異現象,過去許多社會學研究的相 關議題,深入討論「性別」這個變項,惟在志工相關的研究中,雖有許多研究關. 6.

(14) 注在女性志工的參與,分析女性志工的人格特質、參與動機、服務經驗(林淑芬, 2002;林秀英,2004;何俊賢,2005;吳曉瑜,2006;邱朝基,2007)等, 卻鮮少比較女性志工的服務經驗,與男性志工的服務經驗有何不同。一個志工團 體(團隊)中必然有男有女,但處在一個團隊中,兩性參與志願服務的方式與歷 程、不同性別的志工在服務工作分配、角色分工上,性別在其中會是什麼樣的作 用力?過往的生命經驗對於老人志工在參與志願服務經驗中,會展現什麼樣的差 異?老年志工在對於團體中「領導者」的價值認定、或者對於嘗試扮演團體領導 人的經驗、態度上有何差異?此為過去研究未曾處理的議題。. 政 治 大 退休之後投身在志願服務的行列,加上壽命不斷延長、平均身體狀況也更好,配 立. 綜觀以上老年、性別兩個概念,研究者想要瞭解的是,現在有越來越多人在. ‧ 國. 學. 合政府政策鼓勵,其實有很多機會讓年長的朋友投入志願服務。這些投入志願服 務的老年人口,讓他們願意投身志願服務的動力是什麼?他們進入志願服務領域. ‧. 的管道為何?他們的志願服務經驗與其早年的生命歷程有什麼樣的關連?在老. sit. y. Nat. 年人的志願服務團體組織內,老人志工的志願服務參與經驗又是什麼?進入志工. al. er. io. 領域後,對老人生命的影響又是什麼?另外關於領導角色的部分,老年志工如何. v. n. 看待團隊中的領導?性別會是影響老年志工擔任領導的原因嗎?具體而言,本研 究預定探究的問題包括: 1.. Ch. engchi. i n U. 老人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的經驗為何?過去生活經驗對於老年志願服務 經驗的影響為何?投入志願服務工作對老人志工的意義或影響又是什 麼?. 2.. 在老人志工的志願服務參與經驗上,包括參與管道、投入時間、服務 型態、在志工團體中的角色、對於擔任領導角色的看法、擔任領導角 色的經驗等方面有何差異?. 爰此,本研究試圖從目前刻正參與志願服務的老人中,瞭解他們的志願服務. 7.

(15) 參與經驗,包括如何投入志工領域、從事的服務型態、在志工團體中扮演的角色、 如何看待志工團體領導、擔任團體領導者的角色等,並回溯早期的生命經驗,探 究過往生命歷程對於老年期參與志願服務經驗的影響。同時,從女性志工的角度 出發,探討女性老人志工的志願服務參與經驗。根據上述研究動機與問題,提出 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1.. 探討女性老人志工志願服務參與經驗,包括如何投入志工領域、服務 型態、在志願服務團體中的角色、過去生命經驗如何影響其老年志願 服務等。. 2.. 政 治 大. 從女性老人志工的服務經驗中,瞭解參與志願服務對於女性老人志工. 立. 的影響和改變,以及女性老人志工對於擔任領導角色的態度、想法與. ‧ 國. 學. 經驗。. 研究結果實務上提供志工人力資源管理者作為老年志工人力規劃之參. ‧. y. Nat. 考;學術上則從女性角度探索老人的志願服務參與,補充介於正式的. io. sit. 政治參與與非正式的家庭參與之間的「志願服務」之社會參與型態,. er. 3.. 在女性志工經驗特殊性。. n. al. Ch. engchi. 8. i n U. v.

(1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根據本研究之目的,本章將分為三個部分進行討論:首先先理解本研究的主 ,以老人期的生命發展來討論老人參與志願服務的意義,並瞭解 體-「老人志工」 志願服務的內涵,包括志願服務的定義、功能及價值;接著從兩性觀點切入,闡 述不同性別者在參與志願服務經驗上的差異,並以兩性性別角色觀點,探討兩性 志願服務參與經驗差異情形;最後,根據志願服務的性別隔離現象,討論擴大到 社會結構視角,以三種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及文化資本分別切入分析志願. 政 治 大 製,藉以豐富女性志願服務參與的經驗與價值。 立 第一節. 老人志願服務. 學. ‧ 國. 服務參與經驗,並以女性主義角度批判性別隔離現象於志願服務領域中的再複. ‧. y. Nat. 本節重點主要聚焦本研究所要探討的研究對象:「老人」的特殊經驗,從老. er. io. sit. 年期的心理發展任務出發,並檢視老年期社會參與相關論述,討論老人參與志願 服務對老人的意義與功能,及老人參與志願服務的獲益等。同時,為了對於志願. al. n. v i n 服務有更全面的認識,在第二部分中呈現志願服務的發展及定義「志願服務」一 Ch engchi U. 詞,並釐清志願服務的功能與價值,最後對於志工人力的運用,包括運用志工的 組織及督導等加以闡述。. 壹、老人的心理發展任務與社會參與. 一、老年期的發展任務 根據 Erikson, E.H.(1963,引自周怜利譯,2000)的心理發展理論,將個 人的生命週期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危機待克服,及有特定的任務待完 成。若危機沒有處理,將會影響下一階段的發展。老年期是屬於最後一個階段, 9.

(17) Erikson 對此期的任務界定為「自我統整與絕望」 ,如果前七段的發展正常,此時 就能接納過去一生所做的事,並妥善安排生命中重要的事物,自然接受生命終點 的到來,達到「自我統整」的境界;若否,則會陷入「絕望」,會讓老人覺得對 於生命的將盡充滿恐懼,無法再嘗試另一種新生活。在此一時期,老人會回顧其 過往生命,檢視今生,並思索生命的意義與重要性。若檢視的答案是成功的,對 自己的一生感到滿足,便會得到成功的統合經驗;若對於自己的過去覺得不滿, 則會感到生命的有限和絕望。是以所謂「老年的睿智」是否在一個老人身上展現, 在於他是否對自我接納,認為自己的一生是有意義和滿足的,並且對於生命的終. 政 治 大 而 Havighurst, R.J.(1972,引自張淑霞,2003)則是提出了「發展任務」 立. 結已做了正面的準備,得以處之泰然,進入「統合」的境界。. ‧ 國. 學. 的觀念,認為人類的發展是一種過程,過程中會有社會期待的任務需達成,而任 務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他將人生分為嬰幼兒期、兒童期、青春期、成人. ‧. 期、中年期及老年期等六個階段,其中老年期的發展任務則包括適應健康和體力. sit. y. Nat. 的衰退、適應退休、加強與同年齡團體的聯繫、建立滿意生活的安排、適應配偶. n. al. er. io. 的死亡、維持統整等(黃富順,1989)。 二、老人社會參與相關理論. Ch. engchi. i n U. v. 從上述探討可知,老人在人生中的最後階段有其需求和發展任務需完成,才 得以適應良好的晚年,獲得有品質的老年生活,因此有許多老年社會學理論認 為,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能達到晚年生活適應的目的。此共同的觀點均認為,老 年人雖自工作角色撤退,仍應有均等參與社會的機會與權利,社會大眾應視老人 為社會的一份子,延續其對社會的影響與貢獻(蔡佩珊,2005) 。早年的社會老 人學理論引用互動理論架構,探究老人與團體間的互動與調適,接著從功能觀點 探討老人晚年生活與社會關係。研究者試圖從社會老人學的觀點,詮釋老人社會 參與:. 10.

(18) 1. 活動理論:老人雖然面臨生理、健康狀況的改變,但仍有活動的心理性 和社會性需求,活動理論主張適度的社會活動可以維持良好的適應,活 動提供個人角色支持,確認自我概念。對高齡者來說,越是積極參與有 意義的社會活動,老化的速度就會越慢,並對其生活有較高的滿足感(劉 明菁,2007)。 2. 交換理論:社會交換論主張互惠主義的規範支配互動,只要互動對參與 互動者有益,老人就會持續從事有意義的社會活動(江亮演等,2001)。 老人本身雖然因為經濟、健康資源的降低,缺乏與人交換的價值,然而. 政 治 大 本,透過社會參與或社會服務,得到聲望、生活滿足等交換。 立. 老人退休後有許多空餘的時間,加上累積的生命經驗,成為豐厚的資. ‧ 國. 學. 上述各理論的觀點有助於我們理解社會參與對於老人所帶來的影響,包括角 色上的延續、取代、或尋找認同和情感支持,甚至是重新獲得適應社會的角色等. ‧. (粘容慈,2003) 。但這些理論不外乎提出老人社會參與需求的呼應,即老人的. y. Nat. sit. 社會參與將有助於老年生活的適應。志願服務作為社會參與的一種型態,對於老. n. al. er. io. 人的成功老化亦有正面助益。. Ch. 三、老人參與志願服務的意義與功能. engchi. i n U. v. 志工服務其主要功能在解決社會上不幸者的苦難與問題,以減少、遏止相關 社會問題的產生及繁衍。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觀之,服務工作促進了人際間的互 動,提供志工正當且有意義的休閒活動,達成終生學習的理想,進而提供、滿足 自我成長與自我實現的機會(宋世雯,2000) 。是以從事志願服務,有其正面的 意義,當然對於老人來說也不例外。老人參與志願服務工作,不論是從人力資源 觀點、社會服務層面或個人生涯發展而言,都有正向且積極的意義(林麗惠, 2006;蔡佩珊,2005): 1. 從人力資源運用觀點來看,從人力資本理論觀點觀之,高齡者累積豐富 11.

(19) 的生命經驗與人生閱歷,在醫療衛生發達的現代社會,許多退休的老年 人仍擁有健康之身心,是以若能運用高齡者獨具的穩定性,加上圓融的 智慧與經驗,對國家社會來講都是一項重要的人力資源。 2. 從社會福利的觀點來看,參與志願服務是積極性的老人福利措施,鼓勵 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的作法,可以讓參與志願服務的高齡者,獲得自尊 及自我價值感,並且在教育及文化娛樂需求上得到滿足,對於老年人的 心理調適與社會適應,有正面的助益。 3. 從老人個人生涯發展的觀點來看,把生涯規劃的理念運用在老人退休生. 政 治 大. 活的安排上,讓老年人找到生活目標,並且循之有計畫性的前進。參與. 立. 志願服務工作不但得以實踐終生學習的理念,提供持續活動、充實人際. ‧ 國. 學. 關係、滿足社會互動,進而肯定自我價值,實為協助老人成功老化的途 徑。. ‧. y. Nat. Fisher 和 Schaffer(1993)歸納近十幾年來的研究,認為老人志工從服務過程. al. er. io. v. 個人方面:在健康方面有較佳的健康狀況,能維持機能健康,有較低的. n. 1.. sit. 中的收穫包括兩方面(引自蔡佩珊,2005):. Ch. engchi. i n U. 死亡率。在精神方面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較高的自尊感。 2.. 社會方面:志工較少孤寂感,並經由服務過程獲得友誼,認識新朋友。 能獲得較多的社會性技能新角色,和較豐富的社會資源。. Huss 與 Jean(1989)提及志願工作提供老年人重要的人生意義並增加幸福 感,及維持其生產力;Chung(1999)也有同樣觀點,退休老人參與志願服務工作, 降低其與社會的疏離感,獲得「自我延續」之感(引自宋世雯,2000)。由此而 知,老人參與志願服務,除了幫助有需要的他人及社會,也幫助自己不因退休而 與社會疏離,提高自我價值與生活滿足。. 12.

(20) 綜合以上,老人在生命的最後一個階段,根據 Erikson 的心理發展論,此期 的任務為「自我統整與絕望」,而老年人的社會活動參與,將有助於達到良好的 晚年生活適應。是以投入志願服務對老人而言,在個人層面上將有助於擁有較好 的生心理狀態,在社會層面上也可以增加社會接觸,並有助於自我價值的提高。. 貳、志願服務概述. 一、志願服務的定義. 治 政 大 ,以及民間團體的修橋、 助的「社倉」 、人際互助的「鄉約」 、金錢互助的「錢會」 立 志願服務並非現今的產物,中國自古以來便有家族互助的「義莊」、糧食互. 鋪路、興學、濟貧等,都表現出人類慈善互助的情感,這些常被認為是傳統志願. ‧ 國. 學. 服務的表現。外國的志願主義則被認為起源於西方的兩個重要概念:希臘羅馬時. ‧. 代提供給付作為一般福利的博愛觀念;猶太基督徒將做好事視為宗教職責或救贖. sit. y. Nat. 的慈善觀念(Brilliant)。. al. er. io. 直至今日,無論國內外均已將「志願服務」做了明確的定義。聯合國將「有. v. n. 組織、有目的、有方法的在調整與增進個人對環境的適應」的工作稱為社會服務;. Ch. engchi. i n U. 參與者個人因志趣相近,而不計較酬勞收入者稱為志願服務人員(蔡漢賢, 2001) 。美國全國社工協會對於志工的定義則是「一群人追求公共利益,本著自 我意願與自由選擇而結合,稱為志願團體;參與這種團體工作者則稱為志願服務 人員」。依照社會工作辭典(2000),志願服務是指個人本濟世的胸襟,對社會 提供精神或物質的力量,致力於改造或促進的服務。美國社會工作百科全書則指 志願服務是沒有報酬、自由奉獻志願服務組織的人所從事的各種類行的社會福利 活動,包括家庭、兒童福利、教育、心理衛生、休閒育樂、社區發展,以及住宅 與都市更新等方面的工作(周佑民,1997)。 台灣則是在 2001 年立法通過「志願服務法」,根據該法第一章第三條第二 13.

(21) 點,志願服務是指民眾出於意志,非基於個人義務或法律責任,秉誠心以知識、 體能、勞力、經驗、技術、時間等貢獻社會,不以獲取報酬為目的,以提高公共 事務效能及增進社會公義所為之各項輔助性服務。 從以上對於志工各項定義中可以發現,隨著時代演進,社會結構的變遷,民 主社會的到來,志願服務的內涵已經有所轉變(曾華源、曾騰光,2003) ,過去 強調志願服務是一種利他精神,而現代對於志願服務的內涵則不止於奉獻的美 德,還有更豐富的人文精神,賦予每個人共同分攤社會的責任,更透過服務的過 程,從中學習新知(粘容慈,2003)。. 政 治 大. 二、志願服務的社會功能與個人獲益. 立. 志願服務一向是社會中的重要資源,從消極面來看,志願服務補足了正式部. ‧ 國. 學. 門人力不足的問題,協助解決社會上不幸者的苦難,相對的減少了社會問題的繁. ‧. 衍。在美國非營利組織之志願服務是僅次於公家與私人單位的第三大社會重要資. y. Nat. 源(鄧欣怡,2000) 。從積極面來看,志工服務則促進了人與人的互動,提供志. er. io. sit. 工正式且有意義的休閒活動,進而學習成長,達到自我實現的機會(邱朝基, 2007),是以研究志願服務領域的學者專家,漸從多元角度探究志願服務議題,. al. n. v i n 並大力呼籲政府應審慎重視此人力資源,尤其是高齡志工的人力,以利發揮志願 Ch engchi U. 服務的角色與功能(劉明菁,2007) 。研究者整理過往研究(陳武雄,2004;鍾 任琴,1990;何俊賢,2005;劉明菁,2007;邱朝基,2007)觀點,將志願服 務對社會層面的功能綜合整理如以下六項: 1. 支持性功能:透過志願服務,協助公共事務的推動,使服務工作更為健 全。 2. 補充性/替代性功能:由施以專業訓練後的志工人力進行補充性的工作, 替代專業人力的的不足。 3. 實用性功能:提供簡易而直接的服務,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 14.

(22) 4. 提升性功能:對於某些議題,志工同時扮演倡導者的角色,提升社會參 與的機會與效能。 5. 多元性功能:不同專業、背景的參與,在各自的專長中協調並致力解決 相同的問題,過程中必然發揮多元融合的力量。 6. 整合性功能:個人投入志工團隊,並透過不同機關、單位、組織及團體 間的彼此合作,成為社會整體的凝聚力。 就個人層面而言,依照行政院主計處(2002)台灣地區國民生活狀況調查,. 治 政 大 、改善人際關係(14.38 肯定自我價值(22.23%) 、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18.74%) 立. 國內參加過志願服務的國民認為其主要收穫依序為:擴展人生經驗(25.40%)、. %) 、學習新技能(8.55%) 、發揮潛力與專長(7.76%) 、獲得成就感(1.03%)、. ‧ 國. 學. 其他(0.94%),另外還有少數人表示沒有收穫(2.97%)。而林勝義(2006). ‧. 將參與者之獲益歸納為下列七項,包括:透過非正式工作擴展本職之餘的人生經. y. Nat. 驗、肯定志工本身有助人能力的自我價值、結交同有助人熱心的志同道合的朋. er. io. sit. 友、透過服務增進與人溝通協調技巧並改善人際關係、為提高服務效率而學習各 種新知與技能、發揮自己的潛力及專長、在服務中獲得工作滿足與成就等。. n. al. 三、志工人力的運用. Ch. engchi. i n U. v. 志願服務不僅在個人層面讓參與服務的志工本身有肯定自我、奉獻力量等獲 益,更在社會層面透過服務的提供,協助公共事務的推動,凝聚社會力量,成為 一股重要的人力資源,於是個人的力量提供,形塑為公民履行社會責任的一種型 態,志願服務的模式也從個人單獨的行為開始進入有目的的團隊行動,個別的志 工可以選擇一個與自己興趣或所長相契合的組織,有共同的目標,遵守共同的組 織規範,成為志工團隊的一員。故所謂志工團隊,便是指一群相互支持有共同目 標的志工組成體,在共同的願景下貢獻己力,表達意見,分享知識和資訊,分擔 責任,共同協力完成任務(陳金貴,2004) 。於是志工人力成為組織重要的人力 15.

(23) 資源之一,無論在政府部門、企業、第三部門,甚至是自發性的社區組織中,都 有志工團隊的存在。 志願服務法第三條便明訂了所謂志願服務運用單位,包括運用志工之機關、 機構、學校、法人或經政府立案團體;另也於條文中規範志工運用單位的職責, 如志工招募方式、完整的志工運用計畫、教育訓練提供、志工證與服務時數登記、 志工安全保障、志願服務督導等,以確保志工人力的合理運用與妥善管理。 對於志工運用機構而言,志工所提供的服務可彌補機構業務不足之處,志工 必須配合服務組織的要求,輔助機構完成相關工作。身為機構與被服務的社區之. 政 治 大. 間的橋樑,志工可說是機構與社區之間的媒介。另外,志工有貼近大眾的特質,. 立. 機構更可將志工視為需求的開發者,幫助機構探索與掌握社會需求;同時,志工. ‧ 國. 學. 的媒介角色亦可協助機構重新檢視其服務之輸送。由於志工對於機構來說有上述 功能,是以機構在招募及留任志工方面必須有計畫、有系統的進行。. ‧. y. Nat. McCurley & Lynch(1998)認為良好的志工管理與運用程序應有八個步驟:需. er. io. sit. 求評估與方案規劃、工作發展與設計、招募、面試與媒合、迎新說明與訓練、督 導與激勵、獎勵表揚與評估等。志工運用機構應該明確思考運用志工的目的,完. al. n. v i n 整發展志工工作規劃,有效找出合適於機構的志工,並加以訓練使得志工具備足 Ch engchi U. 夠的知識與技能得以妥善從事服務工作。另外,透過志工督導的協助,讓志工對 於機構產生認同,維持團隊士氣,願意留任,減少志工流動率。. 由此可知督導在志工運用機構與志工之間,扮演不可忽略的重要角色。通常 志工督導的產生有兩種方式,一是機構指派專責的工作人員擔任,另一是由資深 的志工來擔任督導,即由志工督導志工(林勝義,2001) 。鄭讚源等(1998)認 為志願服務督導工作的主要目的包括:(1)適時協助志工在服務過程中所遇到的 問題和挫折,維持良好服務品質;(2)協助認清與肯定工作價值,維繫服務熱忱; (3)提供必要的工作知識與技巧,幫助志工自我瞭解與成長;(4)評估工作效果與. 16.

(24) 改進方向,適時調整;(5)促進機構與志工間保持良好的溝通,提高組織認同;(6) 針對服務工作的需要培育所需人才。故志願服務督導工作包括了行政性、教育性 以及支持性功能,適時提供志工所需的知識、技術、態度提醒,適切的工作分配, 並發揮支持性的功能,扮演行政領導者、管理協調者、教育指導者、資訊傳播者、 支持諮詢者及衝突管理者等角色(陳明傑,2003) ,可見志工督導在志工人力的 運用上,不僅角色多元,任務繁重,更在志工團隊與運用單位間,扮演重要的橋 樑。 上述文獻整理旨在建立對於志願服務概念的認識,包括「志願服務」一詞的. 政 治 大 的角度,瞭解運用志工人力的組織或單位,以及志願服務人力運用及管理中不可 立 定義,並整理歸納研究對於志願服務功能與價值的討論。另外,從人力資源運用. ‧. ‧ 國. 小結. 學. 忽略的重要角色—志工督導的功能。. y. Nat. 在本節中,首先我們針對研究的主體,也就是老人志工,做了全面的理解,. er. io. sit. 包括參與志願服務對於老人生命發展的意義與影響;另外,研究者亦就本研究的 主題「志願服務」做了概念的釐清,包括定義、功能、志工人力的運用與管理等。. al. n. v i n 對於老人來說,志願服務的參與有助於提高老年生活適應,因為志願服務本身提 Ch engchi U. 供老人一個機會可以奉獻時間、心力,增加社會接觸,提高自我價值感。而運用. 志工的機構則透過志工招募、訓練及管理,並配合督導制度,以強化志工人力的 運用,於是老人志工遂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人力資源。 同樣的,志工運用單位對於其志工團隊的成員招募、訓練、甚至工作分配、 志工領導的產生方式等,勢必對於個別志工的服務經驗有所影響。研究者欲探討 的核心議題:志願服務參與經驗的性別差異,除了與個別志工參與前的生命經驗 以及其性別角色態度外,又是如何與志工運用單位,或是志工督導的性別意識交 互作用而形成?此乃研究者想要探索的研究問題之一。. 17.

(25) 第二節. 志願服務參與經驗的性別差異. 本研究欲探討女性老人志工的志願服務參與經驗,前節已將老人志願服務參 與的情形與討論作了大概的呈現,本節則從性別角度出發,首先探究女性參與志 願服務的特殊經驗,並以婦女生命週期角度檢視之。其次,研究者試圖從性別角 色的觀點,討論兩性在志願服務參與經驗上的差異情形。. 壹、女性參與志願服務的特殊性. 一、女性的志願服務參與經驗. 立. 政 治 大. 1999 年社會發展趨勢調查指出國人參與志願服務的項目,女性傾向於參與. ‧ 國. 學. 學校社會服務與醫院社會服務,而男性則傾向參與急難救助及交通服務以及政治 團體、職業團體之服務。例如女性參與「學校社會服務」之比例較男性高出了一. ‧. 倍有餘(女性為 17.28%,男性則只有 8.66%);而在急難救助的部分則是以男. y. Nat. sit. 性的參與為主(13.83%),女性參與的比例則非常低(2.09%)。由此可知,在. n. al. er. io. 志願服務參與的經驗中,兩性對於不同服務類型有著不同的偏好:男性傾向從事. i n U. v. 公共服務型態的志願工作,女性則從事社會福利類型的志願服務工作較多(林秀 英,2003)。. Ch. engchi. 在參與的人數方面,內政部 2000 年「國人響應祥和計畫參與志願服務對概 況分析」中指出,志願服務隊員以女性為主流,且女性比例呈現增加的趨勢。婦 女的公共參與,從早期的媽媽教室,到後來逐漸有各種成長團體、讀書會、愛心 媽媽甚至社區抗爭活動,組成社區發展會等,開啟女性社區公共事務參與的多元 性(邱朝基,2007) 。婦女走出家庭參與志願服務,除了幫助他人,也能從服務 中反思與學習成長。女性透過參與社會活動,提升自我意識,消除男女兩性間的 隔離與偏見,進而建構兩性平權社會。雖然傳統價值觀依舊束縛著女性自主意識 的發展,但是透過服務學習與社會參與的經歷,排除性別障礙,積極拓展各種發 18.

(26) 展的可能性,讓女性跨出家庭外的第一步(楊淑凌,2006)。 陳儀珊(1989)在其研究中發現,婦女參與志願服務帶來個人經驗的改變, 而其改變的歷程是透過志願服務的參與,助人過程中的被需要、被尊重與接納, 而逐漸建立自尊感,絕大部分的婦女志工認為參與志願服務最大的收穫就在於自 我成長方面。王麗容(1992)的研究則指出,婦女志工參與的動機為學習成長、 利他思想實踐、滿足自尊感、社會性生活的滿足以及豐富個人生活等主要五大 項。由此可知,女性參與志願服務工作,對個人來說,除了消極的打發時間外, 積極而言可以拓展婦女的視野,擴大生活觸角,更有走出家庭私領域的社會性意. 政 治 大. 義(賴玫凰,2002)。. 立. 現代婦女雖多已外出就業,但在傳統觀念下,仍肩負著家庭中妻子、母親等. ‧ 國. 學. 沈重角色,加上事業,更是多重的壓力。不過也有研究指出,家庭也是鼓勵女性 參與志願服務的因素。例如陳泰元(2002)的研究發現參與學校社會服務的者. ‧. 以女性及已婚有偶者為最多;林美珠(1994)發現家庭支持度越高,家庭關係. y. Nat. sit. 越好,持續參與志願服務的意願月高;謝秀芬(1992)發現已婚越久及子女年. n. al. er. io. 齡越大的婦女,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越強,且有子女者比無子女者的動機強。對. i n U. v. 於女性社會參與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張其嫻(1995)發現婦女擔任社區職. Ch. engchi. 務方面,家庭主婦參與者的比例遠高於職業婦女。 二、婦女性別角色與生命發展. 2009 年內政部統計顯示,台灣男性的平均壽命 75.59 歲、女性 81.94,女 性的平均壽命高於男性,亦即在老年階段,女性高齡人口數多於男性高齡人口。 不僅在台灣,世界各發達國家或地區,皆有女性平均餘命高於男性的現象。例如 美國,2008 年男性平均 75 歲、女性 81 歲、;日本男性 79 歲、女性則高達 86 歲。 無論東西方的社會結構,傳統皆是父權體制的結構社會,一切以男性為中 19.

(27) 心,性別角色期待和角色分工以男性為主體,對於女性的特性和發展經驗則較為 忽略。女性的發展亦是在社會建構中的性別知識體系下,使女性接受次等的性別 角色,維持「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分工。性別分工的二分法把社會角色區分 為工具式及情感式任務,工具式任務由男性扮演,通常是有給的工作者;情感式 的任務則由女性扮演,是照顧者的角色。女性自小就被刻意訓練去接受一個男女 有別的價值觀念,並服從將公權力分派給男性的社會制度(劉宗馨,1990) 。在 這樣的社會觀念中,家庭領域被視為是私領域,女性在家庭的角色常常忽略而不 被討論,故被女性主義者認為是一個不平等的領域,是造成女性成為被支配者。. 政 治 大 性別差異刻板印象的作用,成年女性一旦進入婚姻和家庭,就必須一肩負起女 立. 家庭意識型態型塑出女性種種的角色,長期性別角色社會化的過程,及傳統. ‧ 國. 學. 性、妻子、家庭主婦三種不同角色,承擔婚姻、家庭、育兒工作,傳統預設的性 別分工就此凸顯。Sales(2002)以生命週期發展理論為本,提出了成年婦女的. ‧. 發展週期及發展任務,將成年婦女發展分為八個階段,包括:離開家庭尋找配偶. sit. y. Nat. 的早成年期、選擇婚姻或工作的選擇生活角色期、面臨妻子工作與母親三重壓力. al. er. io. 的完成角色期、子女上學後的再適應期、追尋自我人生方向的肯定自我期、面臨. v. n. 空巢與照顧子女角色結束時的中年危機期、享受自我與參加外界活動的圓熟期、. Ch. engchi. i n U. 退休喪偶寡居的終年期。其他研究也指出,女性的發展任務與家庭、子女教養的 關係極為密切,進入婚姻與生育子女的生命經驗,對女性的發展存在重大的影響 (嚴慧珣,2006) 由性別角色分工所帶來的兩性差異,最直接的反映便是女性在勞動市場上的 表現。女性相對於男性,在勞動經驗的許多面向上都遭受到不平等的對待,最清 楚而明顯的一個指標即是工資所得的差異。如張晉芬即指出女性在台灣的勞力市 場中遭受結構性的限制,勞動參與、就業機會均較男性所面臨的限制要多,升遷 較為不易,薪資報酬也普遍低於男性,並且直言臺灣的勞力市場存在著普遍的性 別歧視現象(張晉芬,1995)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 2004 年 12 月的統計資料顯示, 20.

(28) 非農業部門的男性勞動者平均薪資為 48,275 元,女性則是 37,001 元,只有男 性的 76.6%。人力資本理論認為,許多女性考量到終生可能需要被家庭角色影響 工作上的投入,故自願地減少工作上人力資本的投資,或選擇不需要專門的技 術、進入門檻較低、不需要累積太多的人力資本即可勝任的工作類型。如此一來, 女性所能獲得的升遷機會較少,薪資報酬也較低(蔡淑玲,1990;陳俊全,1992; 曾敏傑,2001)。 雖然相較於傳統婦女,現代女性更加重視就業與個人的自我實現,但是當面 臨家庭與工作出現無法相容的困境時,雖然大多數女性希望可以兼顧,然而當衝. 治 政 大 。生命週期理論認定 1981;鄭為元、廖榮利,1985;伊慶春、高淑貴,1986) 立. 突一旦發生,女性往往願意犧牲工作來成就美滿家庭(戴瑞婷,1978;呂玉瑕,. 「結婚」、「小孩養育」與「家務需求」會直接影響婦女的勞動與社會參與. ‧ 國. 學. (Drobnic,Blossfeld,Rohwer,1999),現代已婚婦女就需面臨工作與家庭的角色. ‧. 衝突,故女性的勞動及社會參與雖然增加了,但是卻極可能受到家庭角色的要求. y. Nat. 而中斷,形成與男性參與的最大不同(Evetts,1988)。換言之,女性往往承擔. er. io. sit. 較多家事工作及投入較多時間在家事上(McAllister, 1990; Baxter, 1991),在精 力與時間固定的情況下,家事負擔與投入時間會降低女性參與勞動市場或其他社. n. al. 會活動的機會。. Ch. engchi. i n U. v. 女性的母職角色,被認為應承擔照顧的工作,而長時間的照顧工作則限制了 婦女的時間運用,使婦女無法以自我為首要發展目標,限制活動範圍,能參與其 他事務(如公共事務)的時間是零散的、片段的,必須利用處理好家務、照顧小 孩之餘的時間參與志願服務。或許無正式投入勞動市場僅擔當家庭照顧責任的女 性無需等到退休後才有餘暇參與志願服務,但照顧責任勢必也造成女性只能做到 片段式的參與。再者,家庭照顧或母職的角色使得女性經濟上的依賴,容易使婦 女處於社會弱勢,也剝奪了女性活動能力與空間。女性的一生中極少有參與公共 事務的機會,即便在退休後、兒女長大照顧責任消失後嘗試投入志願服務工作, 但由於過去參與公共事務的經驗缺乏,勢必也會影響到其在志願服務團體中的工 21.

(29) 作表現。 綜合上述,女性在志願服務的參與方面,我國的數據上看起來女性的參與人 數多過於男性,但是兩性在參與的服務類型上有所不同,男性傾向公共服務型態 的服務,女性則是以社會服務型態為主。由於女性的性別角色與生命發展,社會 對於女性性別角色的期待,著重在女性的照顧天職,即便現代女性參與勞動市場 比例已經不低,但是女性除了工作責任外,還被賦予家庭、妻子與照顧者的責任。 而多重的角色,則限制了女性時間的運用,不僅在勞動市場的參與上已經是不若 男性那般完整,在閒暇之餘的社會參與則是更加的零散與片段,又由於正式領域. 政 治 大. 參與經驗的缺乏,在志願服務工作中的表現也會與男性有所差異。. 立. 貳、兩性參與志願服務的經驗差異. ‧ 國. 學. 本研究欲探討兩性志願服務參與經驗的差異,本節的討論中著重性別面向的. ‧. 探索。上段的討論陳述兩性在志願服務工作的不同面貌,接下來便試圖理解影響. sit. y. Nat. 男女兩性在志願服務參與經驗中,造成差異的主要因素。影響個人志願服務參與. al. er. io. 的因素,陳泰元(2003)的研究發現,人口統計變數、個人福祉追求、人際關. v. n. 係追求、社會福祉的追求等,都是可能的影響原因。具體來說,性別、年齡、教. Ch. engchi. i n U. 育程度、經濟收入、婚姻與家庭狀況、就業與否、宗教信仰、生活品質、人際網 絡等,都是個人投入志願服務的影響因素。我們也據此可以知道,什麼樣的人比 較可能參與志願服務。上述研究結果顯示,女生有較高的參與率、參與時間較長, 但參與頻率較不固定;40-64 歲的壯年及中年期參與比例最高、教育程度偏高、 能投入較多時間,家庭以核心家庭為主。單身者較有偶者參與比例來的高,但已 婚人士則是以有小孩者參與較多;職業方面則是以家管、學生、退休或高齡人士 等無工作者為主,普遍有宗教信仰。 從上述研究結果看來,參與志願服務工作者需以有自由運用的時間,例如主 婦或是退休者。過去研究討論女性參與志願服務,將志工視為母職或照顧角色的 22.

(30) 延伸,加上女性較少有正式的工作,以家務勞動為主,自由分配的時間是零散。 是以女性的生命經驗與歷程之於男性,有其特殊之處。而兩性的生命經驗之所以 有不同,非為單純的生理性別而來的物理性差異,而是從小到大所處的社會價 值,對於兩性的性別角色有著不一樣的期待。故研究者接下來的討論,嘗試從性 別角色分工的觀點,理解兩性參與志願服務經驗的差異。 一、性別角色觀點 家庭中大部分的照顧者是女性,女性往往因為必須承擔家庭中的照顧責任, 無法專心投入在工作中,或調整在工作場域的參與方式,例如選擇工作時間較. 政 治 大. 短、工時較為彈性的工作,或是請假、拒絕升遷、留職停薪,甚至離職。而這些. 立. 調整使得女性的工作經驗在生命歷程中呈現斷斷續續、不連續的狀況。另外女性. ‧ 國. 學. 因為承擔了照顧的角色,加上兼顧工作,佔據幾乎全部的時間,甚少有精力或時 間用於從事自己的興趣、休閒嗜好或社交活動。Moen(1994)的研究顯示,職業. ‧. 婦女並不會放棄照顧親人的責任,而是以犧牲自己的私人時間來企圖顧全兩者。. y. Nat. al. er. io. 響到女性的社會關係,及社會活動參與的不足。. sit. 由此可知,照顧的角色對於女性來說不僅是造成老年的經濟安全受到影響,也影. n. v i n 討論性別差異時,除了教育程度、經濟資源等人力資本的不同外,動機、信 Ch engchi U. 念及社會資源的差異也常被用來解釋志願服務中的性別差異。在相關研究中,女. 性常被評估為有較多的熱情和同情心,比較願意去幫助別人(Wilson & Musick, 1997),也自覺到自己一個是被期待著要照顧別人、關心別人的情感需求的角 色。是以許多女性會把志願服務工作當作是母職角色、妻子角色的延伸(Wilson, 2000)。但是這樣的觀點並沒有使得女性提高志願服務的參與率,因為相較而 言,男性才是擁有較多社會資源及個人閒暇時間的人。 二、性別角色與志願服務 根據國外的研究,女性母職的結束是婦女踏出家庭的契機。反觀國內的情 23.

(31) 形,有研究認為婦女之社會參與以中年左右為主要參加時間,正是這些角色與發 展任務完成,使婦女有參與的動機和理由(楊麗菁等,1998) 。另有研究也指出, 受到親人、朋友等鼓勵,會促使個人參與志工服務(賴玫凰,2002;郭瑞霞, 2003) 。而廖宮凰(2003)表示女性志工的參與動機與個人情境因素有密切的關 係。但就志工服務而言,是否能夠自由運用時間將會是很大的影響參與的原因。 不同性別所能自由運用的時間有所不同,時間較為自由、有彈性者,能夠擔任志 工的機會較大(陳家菁,2004)。是以時間分配的不同,將影響兩性在投入志工服 務的時間點上有所差異。. 政 治 大 之時可以安排自己的社會參與活動,退休後也是投入志工的時機;而女性沒有固 立. 男性在性別角色分配上被期待擔任負擔主要家計,多半工作時間固定,公餘. ‧ 國. 志工服務上只能利用零碎的空檔,不似男性這般固定。. 學. 定工時,又必須肩負家庭照顧的責任,屬於自己的時間是屬於較片段的,在投入. ‧. 男性比女性有較多的人力資本及自由的時間,也有較多的資源。在人力資本. y. Nat. sit. 上,從教育階段便開始出現差異。男性有比較好的教育機會,使得他們可以得到. n. al. er. io. 比較好的工作、學習到公民參與的技巧,當然也包括志工服務需要用到的公民參. i n U. v. 與技巧,如團隊合作、溝通協調、衝突處理等。研究也指出,女性的志工參與只. Ch. engchi. 能靠著爭取社會資源來補足在人力資本上的欠缺,才可能把女性的志工參與率與 男性的拉近(Wilson & Musick, 1997)。例如女性必須透過非正式的關係網絡, 如親朋好友、街坊鄰居等,作為接觸志願服務的管道。 性別角色不但影響投入志願服務的時間,也影響男女兩性選擇志願服務參與 的類型。女性比較容易去接觸所謂「女人的工作」(women’s work),也就是比 較多的關心、人對人直接的服務,而非屬於公共性的或是政治性的活動,而且比 較少有機會擔任領導者的職務(Cable, 1992; Cnaan & Goldberg-Glen, 1991; Menchik & Weisbord, 1987; Perkins, 1990; Schlozman et al 1994; Thompson, 1993, 1995)。我們可以用性別化的刻板印象來解釋這樣的差異,男性較常將他 24.

(32) 們的志願服務工作視為是他們正式工作的替代或補充;但對女性而言,正式工作 與志願服務兩者間的關係就有很多的異質性(Little, 1997)。也就是說,志願服 務對女性來說不見得只是正式工作的替代或補充,因為往往女性沒有參與正式的 工作。如同 Little 所說,女性的工作是家務勞動,不是正式工作,甚至志願服務 就是女性唯一的工作、唯一的正式社會接觸及公領域的參與,當然志願服務對於 女性來說便不像男性一般是正式工作的替代。 不過兩性的志工參與,在「社會資源」部分則是比較類似的,年輕女性因為 朋友而參與志願服務,把志願服務視為社交生活的一種,在其中尋求同儕支持. 政 治 大 服務機會。在年長的志工中亦然,年長的女性把志工當作是既存友誼的連結,而 立 (Wuthnow, 1995);年輕的男性則比女性較可能自己獨自參與服務工作及找尋. ‧ 國. 學. 年長的男性志工則把志工當作是去交新朋友(Gallagher, 1994)。也就是說,對 男性而言,當志工是去交朋友,但對女性而言,朋友是她們參與志願服務的管道,. ‧. 是因為在該志工團體裡有認識的朋友才會去參加,男女兩性實有些不同。. er. io. sit. y. Nat. 小結. 本節討論首先呈現女性志願服務的特殊性,數據上女性志工人數較多,但是. al. n. v i n 兩性從事服務類型的喜好有所不同。接著,研究者欲探究造成兩性差異的原因, Ch engchi U. 由兩性的資源差異著手,在個人層次中,無論是經濟資源、健康資源及社會資源, 女性都較男性處於弱勢,特別是老年女性。再加上傳統性別角色分工,女性被期 待承擔家庭的照顧責任,使得勞動市場參與的減少,當然社會參與就更加缺乏。 過去的研究指出,能自由運用的時間越多者,參與志願服務的機會較高。女性承 擔家庭照顧的角色,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愛的勞務,與男性的勞動市場參與的固定 時間有很大的不同,也就降低了女性社會參與的機會,增加女性投入志願服務的 限制。再者,性別角色也影響兩性選擇投入志願服務的類型,女性因為照顧的天 性,提供人對人的直接關懷,男性則傾向政治性或工具性的參與,並將志願服務 視為正式工作的替代或補充。也因為這樣的不同,使得兩性在志願服務團隊中往 25.

(33) 往也扮演不同的角色,女性專注於提供實質的服務,而較少參與領導或決策的機 會。 有鑑於此,本研究想要探究的核心議題,關注於女性老人志工的志願服務參 與經驗,包括參與的管道,前述文獻告訴我們男性因為想交朋友而當志工、女性 因為有認識的朋友所以一起去當志工,是否女性的參與志願服務的管道便是以社 會網絡為主?又如參與志工的時機點,男性有明確的「退休」時刻,女性則一輩 子都要負擔家務勞動,如何影響投入志願服務的時機?兩性偏好的服務型態也有 異,男性投入需要體力或專業的服務,女性則習慣於社會服務型態、與人接近的. 政 治 大 責任,對於志工在參與經驗上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都是研究者想要發掘的問題。 立 工作,反映在服務工作上會是什麼樣的情形?家庭、工作等其他生命中需承擔的. ‧ 國. 學. 另外,由於社會上對於性別角色的期待不同,而使得志工在參與方面便如同 其他各種社會參與一樣,習慣於扮演符合社會期待的不同角色。以擔任志工領導. ‧. 或幹部的角色來說,即便女性在團隊中是多數,但是當要推選隊長時,女性志工. y. Nat. sit. 有的便覺得自己無法勝任。女性志工對於擔任隊長等幹部職務的態度和認知是什. n. al. er. io. 麼?對於習慣推舉男性出任又有什麼想法?當然也有些女性志工成功扮演領導. i n U. v. 者的角色,是什麼樣的特質使得她們得以勝任?她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幹部角. Ch. engchi. 色?這些也都是研究者想要逐步深入探索的。. 至此我們釐清了兩性在志願服務參與經驗上的差異,並且從個人層次的資源 觀點及性別角色觀點來理解造成這些差異的因素。然而,研究者企圖從社會學角 度思考,探究社會結構對於志工參與經驗差異有什麼樣的影響。故於下節中,以 理論的視角來進入更深一層的討論。. 26.

(34) 第三節. 從理論觀點檢視老人志工的志願服務參與經驗. 前兩節我們討論了老人的志願服務參與經驗,另外也從性別的部分深入研 究,探討女性志願服務工作者的服務經驗,點出可能與男性志工參與經驗的不同 之處,並試圖去理解這些差異的可能原因。然而前述的討論,比較著重在女性與 男性個人層次的不同,例如性別角色所產生的影響,本節旨在以鉅視結構的觀點 出發,探究老人志工在參與志願服務經驗中的理論論述。首先,我們先釐清在志 願服務中存在的性別隔離現象;接者,從影響志願服務參與的三項資本—人力資. 政 治 大 義的觀點,強調女性觀點的重要,揭露在社會參與層面的性別壓迫,並且提出增 立 本、社會資本及文化資本分析造成參與志願服務經驗的影響;最後,輔以女性主. ‧ 國. ‧. 壹、志願服務中的性別隔離現象. 學. 權的概念,以揚升女性參與志願服務的價值。. y. Nat. er. io. sit. 之前討論了兩性對於志工服務的看法不同,男性的主要工作在維持家計,把 志願服務視為支薪工作的互補,較可能把志願服務視為真實工作的精神補充;而. al. n. v i n 女性則與男性不同,將志願服務視為家庭工作的互補(Little,1997) 。而男女兩 Ch engchi U. 性參與志願服務時,所選擇參與的服務型態也不一樣。如前所述,男性喜好從事. 公共服務型態的志願工作,女性則較多選擇從事社會福利類型的志願服務。德國 就有一項研究指出,女性大部分在社會服務與健康領域當志工,且多數無支薪的 工作;男性則傾向在政治、經濟與科學領域從事志願服務,且大部分是有工作者, 利用空閒時間當志工(陳家菁,2004) 。再次證明男女兩性在參與志願服務的型 態,確實存在著差異。 女性志工習於從事社會服務或是健康領域的志工服務,屬於照顧人、人對人 的服務工作,而較不屬於公共或政治性的活動,且較不可能位於領導地位(陳泰. 27.

(35) 元,2002) 。傳統性別角色限制下刻板性別角色分工的觀念依舊存在,女性志工 本身甚至也認同男性比較適合從事需要力氣的志工工作,男性自身也比較願意做 出力氣的工作,例如社區巡守隊(王惠元,2000) 。這種觀點其實是「男性扮演 工具性角色、女性扮演情感性角色」的性別分工態度的延續。這樣的觀念衍生下 來,當男性進入志願服務領域時,工作內容較為傾向男性化時,自然就被賦予特 別的工作內容,例如強調「高壓力」或「繁重的工作量」(陳家菁,2004)。這 種現象反映在志願服務工作上,顯示組織與社會文化對不同性別角色的不同期 待,兩性因為內化的性別角色分工而在志願服務工作的選擇與表現上展現出差. 政 治 大 就公共政策面來看,國家或政府部門將志工視為「剩餘勞動力的再運用」 , 立. 異,志願服務組織也因對性別的刻板印象而產生不同服務內容的分工。. ‧ 國. 學. 招募志工的目的在於透過弱勢的人口提供更弱勢者的社會服務,以解決政府部門 及社會福利組織的人力和資源之不足。如此一來,要求女性負擔社會服務工作諸. ‧. 如社會救助、社區照顧等執行工作,但社區的資源分配和決策權力仍然掌握在男. sit. y. Nat. 性手中,只是再次的反映出既有性別體制的再複製。男女兩性即便同樣投入志願. al. er. io. 服務工作,但在服務工作的內容與角色扮演上仍舊存在著差異。李清如(1996). v. n. 研究國家社區發展政策中社區女性的角色,發現由國家主導的社區發展工作具有. Ch. engchi. i n U. 再複製與強化性別體制的政策效果;王惠元(2000)研究女性參與社區發展協 會的情形也與上述研究結果類似,由國家主導女性進入社區成為參與者的婦女角 色塑造,卻使其遠離權力核心。男性仍舊是志工服務中的領導者或意見領袖,女 性則只需負責執行被交付的工作,沒有參與決策的權力。. 貳、志願服務的三種「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 在前段的討論中,我們點出男女兩性在參與志願服務經驗中遇到的性別差異 現象:男女兩性看待志願服務的態度不同、偏好參與服務的類型不同、在團隊中 扮演的角色不同、擔任領袖或參與決策的程度不同。本研究試圖從理論觀點分 28.

(36) 析,影響上述種種不同的肇因。除了在第二節中從性別角色差異的概念切入,在 此更試圖從更上層的資本觀點,闡述除了個人層次的本質差異外,社會及文化層 次的差異如何對於老年志工的志願服務參與經驗產生影響。 Tilly & Tilly (1994)把工作區分為四種:勞動力市場、非正式部門、家務勞動 及志願服務工作,定義志工為不給薪的工作,且沒有正式合約規範,也不必然有 家庭或友誼責任,是一種出自於相信好的價值而提出服務。不過這樣的看法似乎 將志工服務定位為不具生產力的工作,落入以單純的利他主義來解釋志願服務行 為。然而志工將其時間、技術奉獻出來,追求的不是實質的報酬,而是欲追求或. 政 治 大 物質甚至金錢,事實上就如同其他任何支薪或不支薪的工作一般,是有生產力的 立. 完成某種想望。他的付出即便是不求報償的,但是所提供的無論是服務、技能、. ‧ 國. 學. 活動。是以 Wilson & Musick(1997)認為志願服務工作是(1)需要人力資本的生 產性工作;(2)需要社會資本的集體行為;以及(3)需要文化資本的道德取向工作。. ‧. 所謂資本(capital),乃指投入進而造成生產的資源或因素,而不是消費或. y. Nat. sit. 用在製造上的消耗(Coleman,1994) 。在個人層次,資本指的是與工作相關的. n. al. er. io. 技能及物質資源(如工具);在人際關係層次上,資本指的是社會組織的任何一. i n U. v. 部份可以構成生產的資源;在文化層次上,資本包括了態度、知識和表現,也就. Ch. engchi. 是 Bourdieu 所稱的「品味」 (taste)。套用在志願服務參與上,人力資本使得個 人有適足的能力從事志願服務工作,社會資本讓人們有得到志願服務的機會,文 化資本則是養成人們對於志願服務的態度,認為志願服務是在做「好的」事情。 一、人力資本--個人掌握志願服務工作的能力 所謂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是指個人擁有的性向、知識、能力和氣質, 這些個人屬性特徵,一部份是遺傳的,或先天的;一部份是後天不斷學習而來的 (夏道平等譯,1991) 。亦即人力資本指的是個人所擁有的資源,讓個人能夠從 事富有生產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資本的概念最常被用在解釋個人在勞動市場表現.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有多久了 沒有流汗 有多少運動鞋 還沒有穿 有多少問題 在追纏 有多少庸人自擾 甩不開 轉一個彎(不需要方向感)

依據「志願服務法」 、「志願服務證及服務紀錄冊管理辦法」訂定

The Seed project, Coding to Learn – Enabling Primary Students to Experience a New Approach to English Learning (C2L), aims to explore ways to use coding as a means of motivating

 申請人應依個人專業及意願順序,至多可選填該批次 30 個校系 志願,所選志願應與申請人所學專業相同或相近。所選填志願 中,國立大學共可選填 10 個志願,每校至多選填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raising pets and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marital status, children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 and

This research applied the modeling approach of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factors, such as service seniority, education, experienc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services and whether th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