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隨著社會的變遷,教育環境不若以往,校長與教師必須體察劇變所帶來的 衝擊。適時調整自身角色,以符應現代的教育潮流。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

「校長多元領導」(principal's multi-frame leadership)、「教師專業發展」(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之關係。首先,敘述研究之背景與動機;其次,針對 重要名詞進行解釋;最後,提出本研究之目的與問題。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隨著時代的快速變遷,社會趨向民主與多元,具有前瞻性的國家,無不體 認到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性。國際間紛紛藉由教育改革提升國家的競爭力,

學生個體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及學校組織經營管理的績效責任,都是這波改 革的重點(張哲源,2008)。台灣是地球村中的一員,自然無法置身事外。自解 嚴以來,社會與教育環境無不快速轉型,出現了教育鬆綁與改革的呼聲(蔡寶 俊,2005)。校長是教改催化者,教師是教改的核心。而教師的專業發展關係到 教學品質,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其素質亦攸關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成敗。

當社會的大環境有所轉變之際,教育本身也不得不進行改革。教育改革的 基調也是符應著社會轉型的要求進行發展,也就是從獨裁走向民主,從限制走 向自由,從一元走向多元(蔡寶俊,2005)。學校乃正式的教育組織,學校教育 場域已然從傳統的封閉、保守體制,轉化為動態與互動的開放系統(秦夢群,

2006)。在後現代教育思潮的衝擊與教育環境的日漸開放、複雜及多元之下,現 代學校場域充滿著許多的不確定性、多元化觀點。影響學校運作的因素日趨複 雜,校長同時面對著校內外不同團體、組織與社群的需求和期待,校長領導遭 逢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這教育改革風潮下,校長的角色也隨之有著不同以 往的變遷及期待(蔡寶俊,2005)。因此,校長必須變革圖強,以快速調適、回 應社會及教育體系的急遽變遷,進而提升學校競爭力,達成學校的永續經營,

方能符應時代環境變遷之所需 (林俊傑,2011;陳成宏,2005)。

視野更廣闊或許才能建構新風貌的領導。張哲源(2008) 指出領導理論除呼 應後現代主義的思潮外,也反映了對領導的描述應放大格局。因此,在這複雜 的教育環境中,一種兼容並蓄,包含不同領導型態的多元途徑將更有利於校長 充分發揮領導效能以加速促成學校變革。

Bolman 和 Deal(2008)強調,唯有使用全面性(comprehensive)的多元領導,

才能兼顧組織的多變樣貌,並提供完整的步驟及對策協助組織儘速地、穩健地 走向興革坦途。Bolman 和 Deal 認為當前學校場域中,不確定性與複雜性與日俱 增,針對學校發生的事物,學校領導者若只以本位的立場來處理,將難以調和 學校的矛盾、對立與衝突(陳成宏,2005;黃乃熒,2000; Bolman & Deal, 1997)。若領導者能以另類(alterbative)的觀點或視界來分析各種不同情境的獨特

性,將有助於蒐集資料,重整問題,進而增進其決策的效率與回應性。因此,

求專業成長,如此才能肩負起教育百年大計的神聖使命。故教師專業的提升在 整個教育發展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因此,瞭解目前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的 現況,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校長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備受關注,有不少專家學者就「校長多元領導」、

「教師專業發展」等相關主題提出論述。但對於多元領導對教師專業發展之間的 關係,校長多元領導是否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目前尚無相關研究。因此,研究 者想瞭解「校長多元領導」、「教師專業發展」的現況如何,並進而探討「校長 多元領導」是否影響「教師專業發展」,本研究希冀透過校長多元領導與教師專 業發展之間的關係做深入的分析,以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性,此為研究動機之 三。

第二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順利進行分析與討論,茲將本研究之相關重要名詞「多元 領 導」、「教師專業發展」加以說明。

壹、 校長多元領導

多元領導乃是 Bolman 與 Deal(1997, 2003, 2008)歸納諸多領導理論與途徑提 出的領導理論,進而應用於教育行政領域上,其包含結構取向、人群資源取 向、政治取向及象徵取向等四種領導取向,Bolman 與 Deal(1997, 2003, 2008)認 為當前領導環境充滿複雜性與不確定性,若用單一觀點分析情境,恐有其盲 點,若能利用多元(非單一)的觀點來分析情境,將對政策推行有極大助益。

本研究將多元領導定義為:領導者能分析情境、運用不同策略、扮演不同 角色、有效領導成員以達成組織的願景與目標。透過因素分析結果獲得二個因 素,其包含結構象徵取向、人群政治取向等二種領導取向。有效能的領導者,

能靈活地交互運用此二種領導取向。

(一)結構象徵取向領導

校長能以清晰縝密的邏輯思維,分析當前法令規範與政策,確立組織的發 展方向與目標,劃分成員責任和權力的歸屬,增進成員的使命感,使組織有效 運作,以達成組織目標。並能以身作則,透過內部認同之符號、故事、儀式、

事件及象徵物等方式影響成員,藉以彰顯組織核心價值,提升成員組織認同,

形成共同信仰。

(二)人群政治取向領導

校長能以支持、授權、關懷的方式,重視成員需求與組織目標的調和,在友 善、和諧的環境下,提升成員熱忱與滿足感,激發成員創新的潛能與責任心。

並以協商、競爭及妥協等手段,發揮其個人影響力消弭內部反對意見,妥善分 配組織內的權力與資源,並積極尋求組織內外主要團體的支持與建立同盟關 係。

本研究之校長多元領導是指以受試者在「校長多元領導量表」的填答符合程 度為判斷依據,根據該五點量表所勾選的得分,得分越高,表示教師長對於校 長運用多元領導的知覺程度愈高;反之則愈低。

貳、 教師專業發展

本研究所指教師專業發展係透過各種教育活動的安排和參與、多元管道的 支持,在正向積極的氛圍中,提升專業能力,促進自我反省與改善,達成學校 創新,以符應社會的需求與專業的期待,自我實現的終身歷程。

本研究問卷引用林桂垣(2010)之教師專業成長內涵,透過因素分析結果與 合併獲得四個因素,其內涵包括:「班級經營」、「進修發展」、「專業知能」

以及「專業態度」四層面。本研究之教師專業發展是指以受試者在「教師專業發 展量表」的填答符合程度為判斷依據,根據該五點量表勾選的得分,得分越高,

表示教師知覺自身專業發展程度愈高;反之則愈低。

參、 背景變項

本研究所指之背景變項分為兩類,其一為教師個人背景變項,意指教師個體 變項(包含教師的性別、年齡、婚姻、最高學歷、服務年資、擔任職務);其二為 學校背景變項,意指與學校所處環境有關之變項以及校長個體變項(包含學校地 區、學校規模、校長性別、校長年齡、校長年資、校長本校年資)。為了研究之 方便,本文中,部分用詞統一為「背景變項」。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本研究依據研究主題和動機,擬定研究目的和研究問題。

壹、 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擬以屏東縣國小教師(含教師兼任行政 人員)為對象,擬達成之目的說明如下:

一、瞭解屏東縣國小校長多元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現況。

二、分析屏東縣國小教師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婚姻、最高學歷、服務年資、

擔任職務、學校地區、學校規模、校長性別、校長年齡、校長年資、校長於本校 年資)在知覺校長多元領導上之差異。

三、分析屏東縣國小教師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婚姻、最高學歷、服務年資、

擔任職務、學校地區、學校規模、校長性別、校長年齡、校長年資、校長於本校 年資)在知覺教師專業發展上之差異。

四、探討屏東縣國小校長多元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相關。

五、探討屏東縣國小校長多元領導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預測情形。

貳、 研究問題

一、屏東縣國小校長多元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現況?

二、屏東縣國小教師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婚姻、最高學歷、服務年資、擔任 職務、學校地區、學校規模、校長性別、校長年齡、校長年資、校長於本校年資) 在知覺校長多元領導上之差異?

三、屏東縣國小教師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婚姻、最高學歷、服務年資、擔任 職務、學校地區、學校規模、校長性別、校長年齡、校長年資、校長於本校年資) 在知覺教師專業發展上之差異?

四、屏東縣國小校長多元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是否顯著相關?

五、屏東縣國小校長多元領導是否能有效預測其教師之專業發展?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任職於屏東縣國小教師(含教師兼任行政人員)為研究對象,研究 內容為探討教師知覺校長多元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關係。其研究範圍與限 制,分別敘明如下:

壹、 研究範圍

以下分別從研究地區、研究對象及研究內容說明本研究之範圍。

一、 研究地區而言

以屏東縣國小為研究主要區域。分都市、一般鄉鎮及離島與原住民鄉鎮三 類地區,其中不包含分校、分班、私立國小與實驗小學。

二、 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之對象係指現職服務於屏東縣國小之編制人員僅包含兼任行政職務 之教師、一般導師、科任教師,不含增置教師、代理教師與短期代課之教師。

三、 研究內容而言

針對校長多元領導、教師專業發展之理論與相關論文研究加以整理分析,

探討校長多元領導對教師專業發展之影響程度。

貳、 研究限制

本研究雖力求嚴謹完善,但基於研究者時間、人力、經濟等眾多因素,仍 有許多研究限制,以下分別從研究推論、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三方面加以說明 本研究之限制。

一、 研究推論之限制

本研究以屏東縣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無法擴及其他地區及其他學制教 師,因此所得之結論僅限於屏東縣國小無法過度推論。

二、 研究對象之限制

本研究以屏東縣國小之教育人員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知覺校長多元領導與

本研究以屏東縣國小之教育人員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知覺校長多元領導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