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1 研究背景

1.1.1 產品設計風格的轉變

從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來觀察,上個世紀以製造、技術為主的經濟結構,

已逐漸轉變為以感官、美學為主的美學經濟。未來更朝向滿足消費者整體愉悅 的消費經驗來發展,並注重視、觸、聽、味、嗅五感的知覺與大腦的記憶所組 成的體驗。而這樣以經驗、感覺為主的感覺經濟,已成為新世紀的發展趨勢。

為因應經濟結構的轉變,產品設計從早期注重功能形式,這種以物為導向 的設計理念,逐漸轉向重視消費者的「渴望」,成為以人(使用者)為中心的設 計思潮。產品風格不再只是產品表層的形式區隔,更象徵著消費者自身的品味 與生活態度。這促使產品設計風格從舊有形式的窠臼中跳脫出來,取而代之的 是那些能觸動人們心靈感受的無形價值。

因此,產品風格的感受已不囿於形式本身的傳達,而是在人們與產品連結 的互動經驗中,統合所有官感意象的資訊後,所獲得的整體感受。

1.1.2 觸覺時代的來臨

日本產品設計界的先驅黑川雅之(2002)先生曾在「產品設計的七個理論」

中提到:21 世紀是身體感受、觸覺的時代。20 世紀中被遺忘的那些人類的感覺 部分將在 21 世紀被重視,從一個追求號召力的年代到一個強調個性的世紀意味 著身體感官的重要性得以發展。而在「設計的未來考古學」(李朝金譯,2003)

一書中,更進一步的闡述:人類將由視覺時代的二十世紀轉移到觸覺時代,進 入跟隨感官作用而設計的時代。…由於人們對商品的強烈好惡,使商品具備了 全新的意義(人與商品之融合),商品無限地接近使用者,甚至成為身體的一部 分,商品的觸感、重量感、溫度感等感官上的特性漸受重視。

上述的論點也可從現今產品行銷的廣告中,不斷強調出產品的觸感或質感 得到一些呼應。因為不論是觸感或是質感,這些都是用來滿足人們觸覺需求的 描述。

1.2 研究動機

1.2.1 觸覺在產品風格所扮演的角色愈顯重要

在五感對於產品風格的影響中,觸覺是僅次於視覺的感官因素,這突顯出 觸覺在產品風格上發展的機會。事實上,也已有企業看出觸覺對於風格營造的 可能性。德國 Audi 公司是全球最高檔的汽車品牌之一,其因有感於觸覺印象對 客戶的購買意願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於 1995 年以 Gerhard Mauter 為首,創立了 Audi 汽車的「觸覺團隊」。該團隊的任務是透過觸覺學(關於觸覺感知的科學,

其中包含了生物工程學、操作邏輯學、輕觸式控制器、設備外觀、按鈕,以及 人在車內進行的各種推、拉、換檔、轉向、感覺和觸摸等動作。),使 Audi 車 型的所有控制元件具有同質的觸覺感受,並為駕駛者提供便利和舒適的「Audi 感覺」。這是一個以觸覺塑造產品風格的成功範例。而這範例也顯示對依賴觸覺 的消費者,產品觸覺風格的需求有其必要性。

1.2.2 觸覺在風格方面的研究仍在起步階段

目前關於產品在觸覺方面的研究仍不多,也偏向探討產品在材質與表面紋 理的意象感受,或是在缺乏視覺下對於形態的觸覺辨識等範疇。這些都是針對 產品個別的觸覺特徵所進行的研究,關於統合性的觸覺風格研究方面,則仍相 當匱乏。也因此成為本研究切入觸覺風格研究的契機。

1.3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找出產品的觸覺能否形成風格?如果可以,是如何形成 的?人們區隔產品觸覺風格的潛在因素為何?形成的觸覺風格所代表的意涵為 何?有何觸覺特徵?為了有系統的探究上述問題的解答,本研究定出以下幾項 主要目的:

1. 定義產品觸覺風格的內容。

2. 探討形成產品觸覺風格的原因,並找出風格間的脈絡關係。

3. 架構出產品觸覺風格模型。

4. 以感性工學的方法,提出一種分析產品觸覺風格的模式。

1.4 研究限制與範圍

本研究所探討的風格,是由產品的物理特徵所顯現的特質作為構成風格的 原則。其他由歷史時期、政治因素、主題因素等原則所構成的風格,則不在本 研究探討的範圍之中。同時,本研究僅對使用者的觸覺感受進行探討,不包含 視覺或其他感官的評價。

基於研究日程與人力、物力資源的考量,本研究有以下限制:

1. 僅選擇一具觸覺風格辨識的代表性產品進行觸覺風格的探討。經由客觀的評 估分析後,決定以「握杯」做為辨識觸覺風格的代表性產品。在此之外的茶 杯造形,或其他產品類型,則不在本研究所探討的範圍之內。詳細的篩選過 程,請參照第三章第 3.2 節的分析。

2. 由於實驗的目的在探討產品觸覺風格的辨識關係,因此將觸摸範圍限制在握 杯最常使用的外側杯壁區域,其餘杯緣、杯底與內壁部分的變項,將不在此 次研究探討。

3. 在握杯使用的行為歷程中,本研究僅針對握杯擺放在桌面的握觸階段進行探 討,不包含拿取與飲用等階段,藉此控制影響觸覺風格的變項。

1.5 研究流程與架構

本研究架構分為基礎研究與主要研究兩大部分,其中研究背景、動機與目 的以及文獻探討等,屬於基礎研究的範圍,產品觸覺實驗與分析流程為主要研 究的部分,最後包含研究與建議,共五章,內容如圖 1-1。

圖 1-1 研究架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