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都會區高房價現象是近來已成為政府亟須解決之問題,尤其臺北市房價所得 比更是高出全臺平均值,顯示都會區的購屋者面臨相當大經濟壓力、多數人無法 負擔得起高房價(李子瑋、李長晏,2013),導致有相當多青年、中低收入戶、

老人、弱勢群體等長時間於購屋市場或租賃市場面臨買不起、租不起房屋的困境,

有急需解決的居住問題,但政府供給之住宅數量卻相當少。

為解決上述問題,2014 年柯文哲當選臺北市長後主張大量興建 2 萬戶只租 不售的公共住宅1以增加公共住宅存量,以回應各界對於公共住宅的期待及解決 青年、社會弱勢族群的居住問題,落實居住正義,因此於 2016 年臺北市都發局 規劃出47 處公共住宅基地(林惠文,2017)。

惟實際規劃執行公共住宅政策時,於各公共住宅基地舉辦公聽會或說明會時,

卻面臨地方上居民居民反對與抗爭,產生鄰避情結,甚至有些公宅基地面臨政府 與當地周邊社區無法達成共識導致僵局出現的情形,導致推動政策過程面對相當 大的阻力(黃麗玲,2017)。

一般民眾對於早期政府所興辦之住宅存有既定刻板印象,認為公共住宅入住 對象大多屬於弱勢群體,且缺乏良善的維護與管理而導致居住環境較差等,而連 帶可能會破壞社區居住安寧與生活環境,進而導致周圍附近房價下跌,所以反對 興建公共住宅(李永展,2015;廖俊松,2012),民眾視公共住宅為鄰避設施,

產生鄰避情結,不願意讓公共住宅興建在自家地區附近(李子瑋、李長晏,2013)。 因此,政府該如何設法降低地方上反對興建公共住宅的阻力、釐清民眾對於 公共住宅的疑慮,進一步化解鄰避情結,以利後續公共住宅的推動相當重要且關

1根據臺北市公共住宅計畫(臺北市議會公報,2016),柯文哲市長將只租不售之社會住宅統一 定名為公共住宅,其性質及政策實質內容與其他縣市目前所興辦社會住宅相同。由於本研究對 象為目前臺北市政府所興建公共住宅,為避免混淆因此本研究統一採用「公共住宅」一詞,並 將「公共住宅」與「社會住宅」視為兩項相同的概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鍵,因此本研究認為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性與價值,深入釐清居民反對公共住宅理 由、原因為何,更重要的是政府目前與未來應採用那些策略與作法降低居民反對 與抗拒程度、釐清居民的疑慮,以有助於化解「公共住宅鄰避情結」,是研究公 共住宅領域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

為了解決公共住宅供給量不足問題,臺北市政府盤點目前市有閒置及低度利 用之土地,藉由這些市有或國有土地直接興建公共住宅,增加公共住宅的存量,

並透過都市計畫變更與調整為合適的「土地使用分區」以及規劃中的公共住宅進 行「容積調升」,將法定容積提高至兩倍,由容積率225%調升為 450%以及調整 建築物高度,有效運用有限之公有土地,以提供更多公共住宅戶數,設法儘早達 到所預期政策目標(臺北市政府,2016),以華興段公共住宅為例,該閒置之公 有土地經檢視之後,依都市計畫法之規定,「變更土地使用分區」為「住三特」

與「調高土地使用強度」,以充實臺北市的公共住宅存量(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 局,2015)。

本研究選擇「文山區華興段公共住宅計畫」作為個案深入探討,其位於臺北 市文山區考試院附近,基地周邊土地使用分區為第三種住宅區、第一種商業區、

停車場用地、機關用地等,周圍環境屬於寧靜住宅區,周邊公共設施包含考試院、

國家考場、木柵河濱公園等。基地位置坐落於和興路與和興路84 巷交會的街廓,

預定基地面積大約 4755 平方公尺,原本屬於財政部國有財產署的國有土地,為 了配合地方政府興建公共住宅需要,而撥用給臺北市政府作為興建公共住宅用地,

目前土地使用現況為閒置未開闢,公共住宅基地位置圖如圖一所示(臺北市政府 都市發展局,20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一 華興段公共住宅計畫位置圖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都發局都市計畫書

目前該公共住宅計畫仍屬於規劃中的階段,當地里長表示多數居民是反對於 當地公有土地興建公共住宅,並且也反對政府事前進行探勘,甚至部分居民於公 聽會現場表明不願意與愛滋病患或流浪漢等人為鄰2,或者直接表明就是反對蓋 公共住宅,相較於公共住宅,多數居民希望政府能蓋公園、綠地或停車場等3。 究竟當地多數居民基於哪些理由、原因選擇反對公共住宅。而政府應如何設 法降低地區居民反對與抗拒程度、化解民眾對公宅的疑慮,儘可能說服當地多數 居民接受於該公有土地上興建公共住宅,是推動公共住宅過程之中必須面對的重 要的課題與任務,值得深入作研究分析與探討。

第二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聚焦於「公共住宅」議題,以政府所推動「公有土地直接興建公共住 宅」作為研究對象。為何立意良善、主要解決青年與弱勢的居住問題的公共住宅,

原本應該要獲得多數民眾的支持與肯定,但實際推動政策過程卻面臨公宅基地附

2 鍾泓良(2016 年 3 月 27 日)。華興段公宅居民拒愛滋病患、街友入內。自由時報,2018 年 2 12 日,取自:網址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72898。

3 鄭毓婷(2016)。臺北市公共住宅計畫公聽會暨說明會,2017 年 11 月 19 日,取自:網址 http://www.udd.gov.taipei/phhearing/download/1050326 華興段公宅公聽會會議紀錄(第一場).pdf。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近居民反對與抗爭,或者對於公共住宅有所疑慮,產生公共住宅鄰避情結。

因此首先探究為何地區居民會反對與抗拒公共住宅;再則,針對華興段公共 住宅及臺北市各處公共住宅的推動過程面臨周邊居民反彈與抗爭,臺北市政府目 前於運用那些對策設法降低居民反對與抗拒程度、釐清民眾對於公共住宅的疑慮;

此外,針對華興段公共住宅及臺北市各處公共住宅的推動過程面對鄰避情結現象,

仍應採取或調整那些對策才能有效緩解周邊社區反對興建公共住宅的阻力,進而 化解公共住宅鄰避情結,讓未來公共住宅政策的推動能更順利。根據上述提出下 列研究問題:

壹、臺北市文山區推動「文山區華興段公共住宅計畫」,卻面臨當地多數居民持 反對與抗拒公共住宅進駐當地社區,產生鄰避情結的現象,地區居民反對與

抗拒公共住宅理由、原因為何?

貳、針對華興段公共住宅及臺北市各處公共住宅的推動過程面臨周邊居民反彈 與抗爭,臺北市政府目前於運用那些對策設法降低居民反對與抗拒程度、釐 清民眾對於公共住宅的疑慮?

參、針對華興段公共住宅及臺北市各處公共住宅的推動過程面對鄰避情結現象,

仍應採取或調整那些對策才能有效緩解周邊社區反對興建公共住宅的阻力,

進而化解公共住宅鄰避情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