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專業能力之意涵

近年來,許多產業在科技以及資訊的蓬勃發展下分化、精細,各行業也因此 被潮流衝擊,並向專業化的腳步邁進;現今社會屬於多元且在專業的分化中,即 是大眾所稱之證照化的社會,而唯有專業才能穩定地立足在這競爭又激烈的環境 中(周宏室,2002)。專業(profession)一詞,則在最早被牧師宣稱是具有普通人 與聖靈之間的知識、權力或能力(楊深坑,2000),但就一般而言,所謂的專業不 僅限於宗教信念的原意,亦可作為一種意圖或目的的表達,更具有個人宣稱其擁 有專長、知識與技術的意義(張德隆,2009)。

楊尚青(2005)認為兼具以下五點始能稱為專業:(一)專業的倫理規範;(二)

經證照與標準化的工作模式;(三)專屬的知識理論;(四)經訓練建立之專業權 威;(五)提供大眾無私之標準化服務等特性。謝宛臻(2000)將專業定義為專門 職業。而從職業的觀點出發,專業一詞應解釋為:用心力多於體力之職業,而從 事這些專業通常需要較高學歷或擁有相關證照(歐子源,2004)。林巧怡(2009)

整理相關學者研究後,則定義如下:個人在其本身所從事的領域範圍內,具備高 度的專門知識、能力、道德與服務奉獻之精神即為專業。

Houle(1980)提出專業所需具備的十四項特徵:(一)明確界定該職業的功 能;(二)熟練學理知識;(三)能夠解決專業問題;(四)運用專業實務知識;(五)

勇於自我提升;(六)受完專業知能的正規訓練;(七)確保合格的執業;(八)創 造專業化的次文化;(九)合法保障專業權利;(十)大眾認同其特有特色;(十一)

專業倫理的維持;(十二)處罰不合標準的表現;(十三)建立與其他行業的關係;

(十四)建立與受服務者的關係。

潘文忠(2002)認為專業應重視專業知能,並具有專業自主權與信守專業倫 理等規範,要有規劃長期專業教育與進修教育之能力,要能建立專業組織,是強

調利用其他服務的永久志業,同時需要實施完善的證照與文憑管理措施,亦即專 業化之特徵與內涵。

蘇俞禎(2006)提出專業一詞應包含下列各要素:(一)專業知識:接受長期 的專門知識,其範圍包括學理知識、技能知識、實踐知識、情意知識等各方面。(二)

專業技術:具某項專業才能,屬於專門職業領域的特殊技術。(三)專業能力:發 展專業的能力、駕馭科技的能力、鑑賞與創造的能力並能形成專業組織不斷的在 職進修與學習。(四)專業態度:遵守該專業領域的倫理信條,並能對其專業領域 充滿理想與熱情。

程瑞福(2004)整合許多專家及學者對專業的定義後,認為專業的原則或特 徵應具有七點的標準:(一)是具有系統的學理基礎;(二)是具有高度的知識構 成;(三)是必須經由 4 到 5 年的訓練培養;(四)是擁有一套服務且具有客觀與 公正無私的行事規範;(五)有同事取向的參照團體;(六)是擁有高度的專業自 治;(七)依照專業知識而訂立的行為規範與倫理。

綜合以上學者闡述,研究者認為「專業」意即專門職業,而專業應該是指受 過特別教育和訓練的專家,而形成一種地位較高的職位。但對於專業的認知除了 傳統的專業知識與技術外,對於「專業倫理」與「專業自主權」的構面也應要十 分重視(陳文正 2010)。

二、能力之相關定義

能力(competency)一詞係於 1973 年由 McClelland 首先提出,當時在對於表 現優秀之人員進行了一連串的研究後,發現除了智力之外,身負能力者即是擁有 認知以及擁有個人特質,擁有能力者還能使個人表現突出。辭海將能力分為一般 能力和特殊能力兩種,前者意指在進行各種活動時將必須具備之基本能力;後者 則指從事某些專業性活動時所必需擁有之能力。

鄧國宏(2000)根據各學者對能力的描述,將其分為六點性質:(一)能力是

必須能被確認出來的行為;(二)能力必須帶來卓越的績效;(三)不同企業所需 求的能力不同;(四)能力會因為職業或階位的不同而產生程度上的不同差異;(五)

能力會經由學習中而漸漸發展;(六)能力是會改變的。

而劉世勳(2001)認為能力包括一般職業技能、特殊職業技能、職業能力、

職業適應能力和社交能力。Dimmock、Breen & Walo(2003)則指出能力是認知、

技能及實踐能力,能有效且高效率的執行工作。謝宛臻(2000)也將能力在狹義 的定義為:能力指的是個人在扮演並發揮某一社會角色時,所需具備的基本知識、

技能與態度(情意);廣義的定義則為:能力指個人在從事人和專業之工作、活動 或繼續接受專業教育時,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包含知識、技能及態度等三大領 域。彭建治(2010)研究證實,構成能力有兩部分:其一具備的能力,即具備知 識、情意及技能等基本元素;其二是表現的能力,透過行為上的實際表現,可以 成功的履行某一任務。

從以上各學者定義及研究分析後可得,能力是依個人在特定之環境及情境 中,用來有效因應不同的知識和技能,而能力除生理基礎之遺傳外,還可經由環 境中訓練與學習獲得。一個人在工作表現上要有好的能力表現,還須具備知識、

技能和態度等三層面,並且能夠讓個人順利完成某一工作所賦予工作之。

三、專業能力之意涵

近年來,各界都在為建立一般管理人員的專業能力而努力,而在邁入 21 世紀 的今天,體育運動已成為一般國民生活的一部分,體育運動事業亦蓬勃發展,則 體育運動管理也應在專業化過程中必須被關注之課題。鄭欣怡(2009)也指出追 求專業化的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各專業領域的發展趨勢與潮流,也是各專業領域邁 向成熟發展的必經過程。

江文雄(2006)認為專業能力應是勝任特定職業的能力。這類似問題經常反 應在服務人員傳遞相關能力中,倘若服務人員能在服務的過程中表現出具有專家

的權威,則會使顧客感到安心。石小珍(2009)也證實專業能力會直接影響到顧 客對服務人員的信任態度,同時專業能力也是被信任者的績效與能力證明。

在這專業化的時代裡,許多學者也在專業能力相關研究中做出定義,林巧怡

(2009)指出,專業能力從字面上可解釋為專業基本能力,指從事專門職業時,

所應具備的各種基本能力。鄭志富(1996)認為,專業能力有助於個人妥善的處 理每一件事情,並獲得成功的知識、技術及行為。李仁善(2006)也認為,專業 能力是個人執行某一工作所需最基本的知識、技能及態度的行為特質。學者彭建 治(2010)一文提到,專業能力在任何人的生涯中,即為成功的展現工作所需的 知識、技術及價值觀,而在專業能力的定義中,知識、技巧、特定的專業標準會 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改變。葉嬋娟(2012)在研究發現,能力為人類潛在的行為 特質,而要達到專業一詞,背後必須有一定的訓練過程、理論基礎以及組織法規。

林永森(2003)將專業能力定義為,個人從事某項專門職業所需具備的高度 專門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陳定宏(2001)也將其定義,在執行任務或從 事某一工作時,所需具備的知識、技能與情誼等表現。國外學者 Cizel, Anafarta, and Sarvan(2007)也認為,專業能力可以提供一種共同語言來分析個體之績效,個體 的某些行為特質能夠與達到具效率且卓越的工作績效有因果關係。綜觀許多學者 對專業能力都有著不同定義,對從事與工作相關的專門職務時,林美玲(2006)

認為專業能力是能勝任該職務所需具備之基本能力。因此,個人除了需要具備該 行業的知識、技巧,亦需自主充分應用於所執行的職務上,並且擁有服務社會的 熱忱與責任感,進而不斷的自我肯定與追求專業的成長。

吳碧華(2001)將專業能力分為狹義與廣義兩方面解釋:

(一)就狹義而言:專業能力乃指個人扮演並發揮社會某一角色之功能時,

所需具備的基本知識、技能及態度,便可觀察到的技能和行為。

(二)就廣義而言:專業能力為各人在從事任何專業工作、活動或繼續接受 專業教育時,所需具備之基本能力,包含知識、技能、態度等三大領域。以及一

件事所需的知識與實際的技能、行為的表現。換言之,專業能力的內涵應包括知 識、技能、態度,而能夠有效的執行其任務所需具備之能力。

綜合上述各學者論點,本研究將專業能力之定義整理如下:專業能力係指為 了滿足個人在社會中所扮演之不同角色所需具備之專屬能力,該技能能有效地執 行工作或任務,以符合服務機構或對象、顧客之需求和期待;而此能力包括知識、

技能、態度和知覺等種種交互作用之因素。

四、專業證照

「證照」一詞並未在政府的法律文件上有過明確的定義,且學界對於如何定 義此一名詞有許多不同的見解(陳映嬅,2013)。魏月柑(2013)根據國內外學者 對專業證照的定義後,也認為各界學者對其雖有不同見解,但綜合觀之實有雷同 之處,泛指透過公平考試方式,由政府或專業團體所頒發給符合其標準及條件之 個人專業技術許可證。林芳伃(2013)指出目前就業市場上廣泛使用的能力檢定 制度可區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傳統上使用的教育文憑,代表的是個人多元且多面 向的能力;第二種則是證書,檢測的是個人的單一專業知識或能力;第三種是執 照,此類證照除了檢定個人專業能力之外,還帶有就業保證的意涵。陳欣祥(2012)

「證照」一詞並未在政府的法律文件上有過明確的定義,且學界對於如何定 義此一名詞有許多不同的見解(陳映嬅,2013)。魏月柑(2013)根據國內外學者 對專業證照的定義後,也認為各界學者對其雖有不同見解,但綜合觀之實有雷同 之處,泛指透過公平考試方式,由政府或專業團體所頒發給符合其標準及條件之 個人專業技術許可證。林芳伃(2013)指出目前就業市場上廣泛使用的能力檢定 制度可區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傳統上使用的教育文憑,代表的是個人多元且多面 向的能力;第二種則是證書,檢測的是個人的單一專業知識或能力;第三種是執 照,此類證照除了檢定個人專業能力之外,還帶有就業保證的意涵。陳欣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