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 1827)被譽為世界上最偉 大的作曲家之一,成長時期的他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使得作品蘊含著「理性」

的思維。直到 1789 年的法國大革命,自由、平等、熱情、自豪、真誠的思想更是 哺育了他的心靈,對於爾後的創作生涯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年輕時期的貝多芬,

繼承了古典樂派的風格,在奏鳴曲的創作上依循傳統的規則與形式,以三樂章與 四樂章為主。貝多芬尤其在聽力出現狀況之後,以更深刻、更敏銳,甚至更大膽 的手法,把對於生活的苦難與希望,與情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透過創造與革新,

在奏鳴曲形式的運用上突破傳統,將主題或動機的發展及曲式的變化使用發揮至 極致,為後世作曲家開創新路,可謂傳承與創新的集大成。

貝多芬的作品種類相當多,包含了奏鳴曲、交響曲、變奏曲、鋼琴小品、歌 劇、合唱曲、芭蕾舞音樂等。其中,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如同一部跨時代的音 樂史,演奏者可以從中探討其一生的創作歷程,了解各時期的創作風格、內涵與 特色,同時,也是學習古典鋼琴者,必定會彈奏的經典曲目,並被後人稱為鍵盤 樂的「新約聖經」。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一直陪伴著筆者的習琴生涯,深深著迷於每一首作品的

獨特魅力,希望藉由此次研究,提升自己對於他所創作的《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

作品 26》(Piano Sonata in A- flat Major , Op. 26, 1800- 1801)與《E 大調鋼琴奏鳴曲,

作品 109》(Piano Sonata in E Major, Op. 109, 1820)在創作風格與樂曲分析上的深入 了解,進而探討最適切的詮釋方法,期望在演奏時,對於其精神內涵與音樂表現,

能有更深一層的掌握。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本文以貝多芬的《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與《E 大調鋼琴奏鳴曲,

作品 109》作為研究曲目。這兩首奏鳴曲分別為貝多芬早期與晚期的作品,其特殊 之處在於樂曲中均包含變奏樂章,因此筆者先針對創作背景、樂曲分析與音樂詮 釋上來探討分析,再比較兩首奏鳴曲在創作理念與變奏樂章的手法上之差異性。

在資料的蒐集上,擬透過圖書館的電子資料庫與中西文藏書,蒐集國內外相 關之學術論文、期刊、中英書籍、音樂辭典、樂譜與網際網路等資料,加上有聲 資料作為參考。內文包含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之音樂分析與詮釋、第三章為《E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109》之音樂分析與 詮釋、第四章為《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及《E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109》之比較、第五章為結語。其中,第二章與第三章分別研究此兩首奏鳴曲之創 作背景、曲式結構、節奏特性、旋律特質、調性和聲、織度組成與音樂詮釋等,

藉此更深入探討貝多芬早、晚期在創作手法上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