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音樂分析與詮釋

第七節 音樂詮釋

壹、第一樂章

一、主題

主題是一段像聖詠的四聲部旋律,主旋律在高音聲部,低音聲部則為和弦穩 固地支撐,在彈奏上建議以輕柔圓潤的音色處理。在速度方面,因樂章為行板之 故,演奏時必須多加留意速度與各變奏曲間性格的掌握。

主旋律相當具有歌唱性,豐厚的和弦更讓音樂呈現出聖詠般的風格。A 段(第

運用類似撥弦的動作來輕觸鍵盤,保持彈性;附點節奏則須留意音樂的前進感,

勿拖慢速度、使之停滯(譜例 2- 7- 1)。

【譜例 2- 7- 1】貝多芬《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第一樂章,主題,第

9 至 10 小節

貝多芬在多處標示著不同的力度記號,情緒的起伏與情感的表現較為細膩。

就 B 段第 16 至 20 小節而言,相同的主旋律改以獨立的旋律線條在左手呈現,在 弱拍上標示突強記號,使音量有別於 A 段的弱音顯得更為突出,在聽覺上也更加 有層次。彈奏時建議以用下手臂帶動手腕、加深手指的力量,使之與輕柔的伴奏 聲部對唱,讓音樂的層次更加分明。第 21 小節開始增加漸強至突強、弱等力度記 號,相對於一個逐漸增強的記號,「一個短的漸強會比長的漸強更有力。13」因此 在彈奏時要留意呼吸,當右手級進的八度音程與左手和弦同時進行時,將力氣穩 穩地傳入指尖,漸強時需與呼吸同時提氣,遇到弱音時,即將肩膀與呼吸稍作放 鬆。同時注意聲部音色的層次感,最高音聲部比其他聲部更須被聽到(譜例 2- 7-

2)。

13 Kenneth Drake,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他本人的彈奏與教學》(THE SONATAS OF

【譜例 2- 7- 2】貝多芬《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第一樂章,主題,第

21 至 27 小節

二、變奏一

在變奏一中,保持了與主題相同的和聲骨幹,但同音反覆的樣貌,改以分解 和弦展現。在樂曲中運用了相當多的圓滑線,應以手腕輕微地帶動圓滑奏。需多 加留意每一個小節第一拍的結尾音,用幾乎輕觸的力度來彈奏,如蜻蜓點水般,

跳躍似地往下一個音符前進。觸鍵要輕柔,並且保持著三拍子的律動感,偶有主 旋律音符隱身於中間聲部,彈奏時更要突顯其音色才不至於為其他聲部所掩蓋(譜 例 2- 7- 3)。

【譜例 2- 7- 3】貝多芬《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第一樂章,變奏一,

第 35 至 40 小節

三、變奏二

變奏二的主題旋律改以雙手連續不斷地交錯彈奏來呈現:左手主旋律為十六 分音符的斷奏;右手則為三十二分音符的切分節奏。演奏時要保持雙手的彈性,

雙手交錯時勿使用過多手腕動作,力量宜集中於指尖,以免造成笨重的音色。右 手的和弦音尤須留心,因其位於較高的音域且容易被聽見,需特別留意主旋律與 伴奏聲部在音響上的平衡。此變奏貝多芬皆以弱音來呈現,但主旋律在音量的處 理上,宜以中弱、甚至隨著旋律的起伏,可以中強來表現,以保持旋律的清晰。

四、變奏三

唯一以小調呈現的變奏三雖然改變了調性,卻依稀可見主題輪廓。左手在正 拍上為規律的八分音符斷奏,右手則等值的切分節奏。相較於變奏二,不但增加 了音符的時值,連續的切分音與調性的改變,更是增添了音樂的張力,14彈奏時可 將速度稍微放慢,以呈現小調內斂隱晦的特性。

在旋律上使用了許多突強記號,以 B 段第 123 至 125 小節為例,特意強調了 第三拍後半拍的音符,此處的音符一直連結到下一個小節的切分音在音樂上似乎 表達了一種欲言又止、深切渴望的情緒。因此在彈奏時,需多加留意力度變化,

讓音樂在收放之間營造出張力(譜例 2- 7- 4)。

【譜例 2- 7- 4】貝多芬《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第一樂章,變奏三,

第 123 至 125 小節

五、變奏四

整樂章中僅有此變奏,從極弱的音量開始,主旋律是由一組一組短小的掛留 音組成,在八度音域中來回跳躍著;伴奏聲部以三度音程輕巧地在第一拍與第三 拍上點綴。由於運用到相當多跳躍式的音型,宜用指尖的力量與輕微的手腕動作 來彈奏,避免過多的手臂力量使得音響過於厚重。此外留意踏板的使用,建議跟 隨著左手的音符離鍵換踩,只需踩到踏板的一半即可,過多的踏板容易造成音響 的混濁,而失去輕盈之感。

六、變奏五

變奏五 A 段前 8 小節為獨立的主旋律與伴奏,主題旋律隱身於三連音符當中。

彈奏時無須刻意強調與突顯,手指盡量貼近鍵盤,將手腕放鬆,隨著音型變化來 帶動手指的彈奏,讓音樂自然而然流露出三拍子的律動感。

後 8 小節開始改為三聲部旋律,主旋律音在中間聲部,左手的伴奏聲部為三 十二分音符分解和弦,成為推動音樂前進的支撐線條;右手須同時處理主旋律與 最高聲部,最高聲部以連續不斷的震音音型來潤飾主旋律,始之有綿延不絕向前 的流動感。彈奏主旋律與連續音符時,需要保持聲部間的獨立性,除了讓主旋律 清楚可辨之外,震音般的三十二分音符不能過於吵雜紛擾,需輕巧平均地彈奏。

由於主旋律大多運用大拇指,高音聲部則為無名指與小指,在練習時可用大拇指 將主旋律大聲、清楚地彈奏,無名指與小指以斷奏或無聲的彈法來練習,配合節 拍器逐步由慢至快,以達到均衡的音色。

尾奏樂段主旋律回到最高聲部,中間聲部為三度音程、同音反覆的持續音,

此音型支撐著並推動此段音樂,彈奏時要留意每個音與音之間的串連感、音色與 力度變化,過多的力量容易造成笨重感。因此彈奏時要保持手腕的平穩,手指貼 近琴鍵,將力量集中於指尖,藉由反彈之力來輕微地觸碰鍵盤。

變奏五所呈現出的是如同涓涓細流般,澄澈而寧靜的氛圍,對於音色層次的 處理上須更為細膩。最終 8 小節漸漸微弱的音量,建議以弱音踏板來輔助,讓音 色呈現朦朧的美感,緩緩消失。

貳、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詼諧曲部分可分為二個段落,旋律以四個小節為基礎,包含了上行 五度與雙鄰音(Double Neighbor)(E- F- D- E)等素材。伴奏聲部亦可分為三種

形式:A 段為和弦式、B 段中的 a、b 小段為音型式、c 小段則為音階式。演奏時 要充分掌握各樂段的特質與不同伴奏形式上所呈現出的差異性,才足以表達詼諧 曲的趣味與特色。

A 段為三聲部旋律線條,以簡單的節奏素材,讓音樂自然地呈現出一股活潑 的律動感。尤其是樂句的開頭:兩個短小輕盈八分音符,連接著第一拍的長重音。

這樣的節奏猶如即將跳躍的芭蕾舞者,在兩個細小的踮步之後,以穩穩的重心讓 身體一躍而上、翩然起舞。因此彈奏時需藉由呼吸的幫助,想像著圓舞曲的律動 感,讓輕、重之間具有彈性。

具有歌唱性的旋律線條,在圓滑奏與斷奏之間巧妙地連結著,彈奏時應留意 讓小指指尖的音色突顯於其他聲部之上。四分音符的斷奏,在快板的速度之下,

有如弦樂器的撥奏,因此觸鍵的瞬間須快而短,讓音色輕盈且乾淨俐落,如此更 能呈現出詼諧曲的俏皮與趣味之感。

B 段中的 a、b 小段其伴奏聲部在低音域運用八度的大跳音程,增添音響的厚 度。彈奏時必須特別留意音量的強、弱對比,尤其在強音記號之下,大跳音程需 藉助手臂推進的力量,讓音色更為深層厚實,並猶如一股推力驅使旋律持續地向 前進。右手的三度音程,在彈奏時要留意音與音之間的連結,建議平日練習時要 放慢速度,運用固定的手指成為音與音之間的橋樑,並且仰賴指法緊密地連接,

才能讓音樂更具流暢性。

c 小段的伴奏聲部為連綿不絕的八分音符,音階式的旋律線條使之具有歌唱 性,為求平均而流暢的音色,建議放慢速度,將手腕與手臂放鬆,運用斷奏方式 練習短促的觸鍵。相反的,可將手指抬高以相同的重量圓滑地彈奏,並留意音與 音之間的連結,以求恢復原速時,能輕鬆不費力地彈奏出輕快且均衡的音色。

主旋律方面改以厚實的八度音來呈現,在整段音樂中,運用了六次的半音進 行模糊了音樂色彩,造成聽覺上的些許刺激:例如第 46 小節第三拍,將原本在降

E 大調的降 E 音改為還原音,直到第 48 小節第一拍才又回到降 E 音。為突顯不諧 和的還原 E 音,特意以突強音量來標示,因此彈奏此關鍵音時要清楚地表達。而 原以左手彈奏的主旋律在第 52 小節換成了右手,在音量上開始逐漸增強,並將八 度音程改變成更豐厚的和弦音,彈奏時可隨著雙手旋律音的上、下行,讓身體的 重心向左、右移動的方式協助漸強,尤其在推進音量時,更需仰賴身體與手臂的 重力來協助極強的音量的表現,以表達音樂最具高潮之處。

由音量最高點的極強音量至中段部分的弱音音量,筆者認為此處的轉折是音 樂最美、也最具張力的地方,不但改變了調性(降 A 大調至降 D 大調),也改變 了音樂的氛圍。

此段落為和聲式旋律,節奏與織度相當單純,在節奏方面,均為重拍上的二 分音符與第三拍的四分音符所組成的規律節拍,彈奏時應避免過於強烈的節奏 感,否則會打斷橫向旋律的前進感。再者,可藉由踏板輔助三拍的和弦底音,保

留音色於鍵底,讓重拍上的旋律盡情地歌唱。而短小的四分音符可視為推進旋律 的動力,為了讓旋律能圓滑地唱出,應以輕柔的音色使之若隱若現。

此樂段著重於重拍上的旋律連結,在音量的處理上,必須跟隨著旋律的方向

此樂段著重於重拍上的旋律連結,在音量的處理上,必須跟隨著旋律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