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音樂分析與詮釋

第五節 調性和聲

主題與五段變奏,除了變奏三以降 a 小調呈現之外,均建立在降 A 大調上。

主題的 A 段以 I 級與 V 級的和聲進行為主,較為單純;B 段的調性在主調與屬調 間轉換,並使用了 II 級、III 級與 VI 級等附屬和弦,製造出不安定感(譜例 2- 5- 1)。

【譜例 2- 5- 1】貝多芬《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第一樂章,主題,第

16 至 27 小節

變奏一與變奏二、變奏五在和聲的運用上與主題相近,即使改變了節奏型態,

依舊可以清晰辨別出以主題為主的和聲進行。貝多芬在五段變奏中,將變奏三的 調性轉為降 a 小調,並置於段落的中心部位,不僅顯示其特殊性,彷彿暗示著第 三樂章即將出現同為降 a 小調的送葬進行曲。

變奏三的 A 段使用同音反覆的音型,低音旋律線條為音階上行,是轉換和聲 的主要根基。從 I 級開始,直到第 106 小節的拿波里六和弦出現,有了不一樣的色 彩,如同濛藍色的大海中,有著微微蕩漾的海浪一般。第 111 小節開始,伴奏聲 部的第一拍改為跳進音型,並加上突強的音量,使得音樂在相同的和聲進行中,

更加深了聽覺的印象(譜例 2- 5- 2)。

【譜例 2- 5- 2】貝多芬《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第一樂章,變奏三,

第 103 至 113 小節

變奏四回到主題調性,由於運用了許多和聲外音,使得調性較為模糊多變,

例如:第 152 小節 A 段結束在降 A 大調的 I 級,同小節中的第三拍,上聲部的降

G 音借用了自然小音階的第七音,宣告了轉調的開始,並於下一小節的掛留音上,

左手以還原的 A 音,明確地將調性轉入降 b 小調中;第 154 小節開始,調性原是 運用共同和弦轉回降 A 大調,同樣在第三拍借用了降 a 小調的 VI 級和弦,雖然沒 有明確造成轉調,但在聽覺上卻給予了小調色彩,也使得調性較為游移不定,相 較於原主題,更顯多變(譜例 2- 5- 3)。

【譜例 2- 5- 3】貝多芬《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第一樂章,變奏四,

第 152 至 159 小節

變奏五回到了降 A 大調,回到在主題的和聲架構上,直到尾奏樂段,由於中 間聲部的持續音與低音聲部均維持在降 E 音上,因此和聲更是穩固地在 I 級與 V 級間持續地進行著,直到結束(譜例 2- 5- 4)。

【譜例 2- 5- 4】貝多芬《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第一樂章,變奏五,

第 204 至 208 小節

第二樂章從降 E 大調開始,在一個短暫的休止符之後,以模仿的手法在第 5 小節迅速地將調性轉至降 A 大調。兩個樂句的和聲進行相同,第一個和弦均建立 在 VII 級的半減七和弦上,製造出不穩定的音響,但很快地又回到穩定的 I 級和弦。

由於樂曲的速度較快,因此貝多芬在調性的轉換當中,如同所示的詼諧曲一般,

單純、愉悅而輕快(譜例 2- 5- 5)。

【譜例 2- 5- 5】貝多芬《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第二樂章,第 1 至 8 小節。

B 段從降 A 大調 I 級開始,在旋律的進行中,由於半音的變化,造成每四小 節即轉調一次。例如前四小節,在降 A 大調上出現了不屬於此調性的降 G 音,和 聲上屬於 IV 級的屬七和弦,這個附屬和弦並未解決至 IV 級,而是以一個還原的

D 音,將調性直接轉入降 B 大調上。由此可見,在 B 段的進行上,運用半音的變 化即可讓和聲與調性產生改變,也因此造成許多不安定的音響(譜例 2- 5- 6)。

【譜例 2- 5- 6】貝多芬《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第二樂章,第 17 至 24 小節

緊接而來的中段則建立在降 D 大調上,以聖詠式的和聲進行著,呈現出一股 沉靜與和諧之美。

第三樂章的 A 段運用了大量厚重的和弦來呈現送葬進行曲的沉重步伐。高音 聲部以降 E 音與升 F 音等持續音不停地反覆進行,而和弦的中間聲部則是建構音 樂色彩的主角,藉由中間聲部不停地轉換,也使得和聲不停地轉變。

調性以降 a 小調拉開序幕,到了第 5 小節第 4 拍,原本應該被升高的導音(G 音)卻沒有被升高,使得調性悄悄地帶入降 C 大調上,並在第 8 小節的第 4 拍以 升 F 音預告下一個轉調的開始。然而,升 F 音巧妙地出現在 7 個降記號的調性中,

乍看之下屬於和聲外音,但是仔細推敲,升 F 音與降 G 音為同音異名,因此筆者 推測,貝多芬欲藉由此音,將調向轉入升記號的領域中,也的確將調性轉入 b 小 調上,並在第 16 小節以 D 大調結束此樂段。

雖然在這短短的 12 小節中,有一度將調性轉入大調之中,但降 a 小調與降 C 大調為關係調之關係,在音響上的差別只在於 G 音的還原與否,因此在聽覺上仍 舊保留著小調較為晦暗之感,也表達出送葬隊伍的悲傷氣氛(譜例 2- 5- 7)。

【譜例 2- 5- 7】貝多芬《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第三樂章,第 1 至 12 小節

第 16 小節開始,貝多芬運用了 D 音為持續音,將調性巧妙地從 D 大調轉移 進入降 e 小調的 VII 級減七和弦上,由於 D 音是降 e 小調上的第七音,以此為持 續的音響背景,也造成極不穩定之感(譜例 2- 5- 8)。

【譜例 2- 5- 8】貝多芬《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第三樂章,第 16 至 19 小節

純,以 I 級、V 級為主。相較於 A 段複雜多變的調性變化,B 段所呈現出的是明 朗與堅毅。

A 段的再現與第一次相同,並添加了一段尾奏。尾奏在低音聲部有一個持續 的降 A 音,但在高音旋律中卻出現了多次的重降 B 音,這個音並不在降 a 小調的 調性之中,而是屬於降 d 小調的第六音,因此產生了許多在降 d 小調上的小九和 弦,這個晦黯的和聲,在聽覺上營造出內在的抑鬱與神秘感。此外,尾奏的調性 應該不得改變,但貝多芬卻多次將降 a 小調的第三音(C 音)還原了,造成大調的 色彩,並將調性游移於大調與小調之間,尤其在最後兩個小節,更是將調性確定 於降 A 大調上,彷彿宣告著內心的哀痛已逐漸恢復平靜(譜例 2- 5- 9)。

【譜例 2- 5- 9】貝多芬《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第三樂章,第 68 至

75 小節

第四樂章迴旋曲式的 A 段承接第三樂章尾奏的調性,以降 A 大調開始,B 段

調性,例如剛開始左手以 C-G 為主,且右手的旋律跳進將所有的降記號給還原了,

只保留了降 A 音,因此調性以 c 小調開始。當左手的持續音轉變成為 G-D 與 F-C 時,音響背景也隨即轉變而為 g 小調與 f 小調,由此可見,持續音的改變同時也改 變了調性的色彩。

C 段的調性變化較為多變,但是每個樂句都會伴隨著兩個強而有力的和弦,這 個和弦有著承先啟後的功能,讓伴奏的持續音隨之改變,也改變的調性,強而有 力的音量在小調色彩中令人感到無比激昂(譜例 2- 5- 10)。

【譜例 2- 5- 10】貝多芬《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第四樂章,第 81 至

96 小節

再現的 A 段同樣建立在降 A 大調上,與 B 段之間的過門樂段較之前的長,這 些過門樂段由兩小節的動機組成,聲部間的模仿,使得和聲與調性在極短的時間

內不停地轉變,造成了急促之感。最終再現的 B 段回到降 A 大調上,直到尾奏結 束(譜例 2- 5- 11)。

【譜例 2- 5- 11】貝多芬《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第四樂章,第 128 至 132 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