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及《E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第二節 變奏樂章之比較

《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的第一樂章為主題與五段變奏;《E 大調鋼 琴奏鳴曲,作品 109》的第三樂章為主題與六段變奏。筆者就變奏曲在形式與結構、

速度節奏、旋律、調性和聲、織度與音樂詮釋方面作比較。

一、形式與結構方面

《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的主題與五段變奏均為三段體,沒有反覆,

形式單純且風格統一;《E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109》則為二段體與反覆的二段 體。其中,變奏四以複音音樂的手法來創作,變奏五則運用賦格式的創作手法,

在變奏與變奏樂章間融入不同風格,呈現出獨特的新面貌。

結構上,《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的變奏在速度與拍號上與主題相 同;調性上在變奏三運用了平行小調,為變奏樂章增添些許變化;旋律與節奏上 也以主題為根基來加以變化運用。而且變奏與變奏間在連結上均有明顯的終止,

在結構上可說是相當清楚,並且具有完整性。

《E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109》在速度與拍號上卻有較多的變化。在速度上,

在每一首變奏中,都明確標示了速度與表情的術語,使其有獨特的性格;在拍號 上也較為多變,主題的拍號為 3/4 拍,速度術語為「以最真摯強烈的情感去演唱」,

但是到了變奏三,在速度術語上標示「活潑的快板」,為了表達快板之意,貝多芬 不僅改變了節奏、改變了旋律、更是改變了拍號,以 2/2 拍來表示。在調性上的使 用卻從一而終,均以 E 大調為主,沒有改變調性,這樣的安排也巧妙地為變奏與 變奏樂章之間尋求了統一性。旋律與節奏上的變化也相當豐富,主題的主旋律到 了變奏三、變奏四與變奏五,藉由節奏與性格的變化,已經很難從中找到主題的 影子,直到變奏六才讓主題的旋律音再度出現。除此之外,變奏與變奏間的連結 上,並沒有明顯的終止,例如:變奏三的結尾音等於變奏四的起始音,因此在聽 覺上比較沒有清楚分明的段落。

再者,《E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109》的尾奏是主題的完整呈現,在結構上 與主題前後呼應,這與《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有著相當大的差別,《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的尾奏是接續著變奏五,運用旋律與節奏上的素材,

營造一個小結尾來結束樂曲;但是《E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109》卻是運用主題 原貌的再次呈現,讓變奏樂章在結構上有著頭尾的相互呼應,將整個樂章的樂旨 作一個完整的呈述。

二、速度節奏方面

《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主題的速度標示為「行板」,拍號均為 3/4 拍,因此整首變奏曲均以此速度為中心,相當平穩。在節奏上,變奏二與變奏三 分別運用了不同時值的切分節奏;變奏五則在相同的拍長中,將原本以三個一組

的十六分音符,減值成為綿延不絕的三十二分音符,讓音樂的進行更具有流暢感。

《E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109》的主題亦為「行板」,在速度上卻有著較多 的變化,例如:主題標示著「如歌而充滿情感的行板」、變奏一為「表情非常豐富

地」、變奏二則為「輕鬆愉快的彈奏」,每一段變奏均標示著獨特的速度表現。

拍號上也有較多的轉變,例如:變奏三由原本的 3/4 轉為 2/4 拍;變奏四的拍號轉 變為 9/8 拍;變奏五則為 2/2 拍;在變奏六中,3/4 拍與 9/8 拍的拍號互相轉換等等,

藉由拍號的變化,連帶讓節奏也更加豐富多變。在節奏上,主題以四分音符為主,

第二拍的附點節奏讓音樂呈現一股律動之美;變奏一運用三拍子的伴奏方式,展 現圓舞曲的風格;變奏二運用十六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的節奏,讓音樂在動靜之間 巧妙變化;變奏三則在快板的速度之下,短巧的八分音符與連綿不絕的十六分音 符相互呼應;變奏四以十六分音為動機貫穿於四個聲部間;變奏五的對題運用弱 拍上的突強音量,讓音樂更具節奏感;變奏六更是運用音符的減值,逐漸將伴奏 聲部由四分音符帶入快速的震音音群。由上述可知,《E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109》

相較於《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運用更豐富的速度標示與節奏變化,

讓音樂更具表現力。

三、旋律方面

《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的主題與五段變奏,無論運用何種方式改 變主題的旋律樣貌,都仍與主題緊緊相扣:主題為四聲部旋律,主旋律線條在最

高聲部以級進的音型呈現;變奏一運用分解和弦的形式來表現主題旋律;變奏二 的主旋律改以左手來展現;變奏三運用級進音型讓主旋律的輪廓較為模糊、變奏 四以倚音掛留的方式呈現主題的旋律,並在八度音之間來回跳動;變奏五的伴奏 聲部則運用類似震音的手法,在高音域中襯托著主旋律的進行。

《E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109》運用更多元的創作手法來表現主題的旋律:

主題亦為四聲部,主旋律位在最高聲部,極富歌唱性;變奏一與變奏二雖然改變 了節奏,仍然存在著主題的旋律輪廓;變奏三以類似音階的方式呈現旋律,經由 旋律的相互模仿,以四小節為單位在雙手交替出現;變奏四的旋律在不同的聲部 中接續出現,層層堆疊出綿延不絕的旋律線條;變奏五則以賦格的手法讓主題旋 律在不同聲部中相互模仿,也讓音樂變得更有層次;變奏六在伴奏聲部藉由一連 串音符的減值,在同樣一拍的拍長中,從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進而 到三十二分音符與長震音,來襯托著主旋律的進行。

《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與《E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109》的各 段變奏均相當程度的保持了主題旋律輪廓,《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的 各變奏中仍保有主題的影子,但《E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109》卻因不同的性格 與創作手法,導致在變奏中呈現出多樣的面貌,直到變奏六與尾奏才回歸主題的 旋律,並呼應著主題使其有著完整性。

四、調性和聲方面

《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的調性為降 A 大調,唯獨變奏三以降 a 小 調呈現。在和聲上以 I 級與 V 級為主,呈現出穩定的和聲進行;《E 大調鋼琴奏鳴 曲,作品 109》均為 E 大調,在和聲上有較多的變化:例如運用德國增六和弦讓聽 覺產生些許刺激;或是運用半音轉調方式,讓音樂在瞬間進入另一個色彩中;甚 至在變奏六當中,運用屬音 B 音的長震音,來襯托帶有半音變化與和聲外音的分 解和弦旋律,呈現不穩定之感,但也讓音樂更加扣人心弦(見譜例 3- 3- 23)。

五、織度方面

《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的主題與五段變奏均為主音音樂的織度。

主題為四聲部,從中低音域開始,在三個八度的音域之間展開,以較密集的和聲 進行為主。《E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109》的主題為三聲部,與前者同樣為主音 音樂織度,從中低音域展開,藉由密集的和聲進行呈現出相當飽滿音響。而變奏 四運用旋律線條的層層堆疊,展現出如複音音樂般豐厚的織度、變奏五則運用賦 格的曲風來創作,讓旋律在不同聲部間相互模仿,也使得織度較為豐厚。

從兩首變奏樂章的最後一個變奏曲來比較,兩者不僅在節奏上都運用了音符 的減值,同時也增加了聲部的厚度。以《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來說,

在一拍的拍長之下,原為兩聲部的十六分音符三連音,藉由旋律的推進,伴奏聲 部增加成為三聲部的三十二分音符,加寬了織度的厚度;《E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

品 109》的最後一個變奏曲從四聲部開始,A 段藉由節奏與拍號的變化,在一拍的 拍長之中,伴奏旋律的音符時值從四分音符,逐漸減值成為八分音符、十六分音 符、三十二分音符至長震音,隨著主旋律聲部位置的變化,漸漸拉開音域,也豐 厚了音響。B 段以二聲部展開,逐漸推展至三聲部,相較之下,雖然聲部的組成較

A 段輕薄,但在高低起伏的主旋律與持續音的伴奏之下,卻讓音樂有著更寬厚的 音響。加上《E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109》最後一首的變奏在音域上比《降 A 大 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還要高兩個八度,也由此可知,貝多芬在織度與音響上 的拓展與昇華。

六、音樂詮釋方面

《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在主題與變奏間均有完整的結尾與清楚的 開始,因此在樂曲的結構上相當完整,在彈奏主題與變奏時需留意完整性,給予 充裕的時間呼吸之後再接續彈奏。在力度標示上,除了曲中運用一些突強的記號 之外,此變奏樂章均以弱音的音量為主做漸強與漸弱的變化,因此以輕柔、貼鍵 的觸鍵產生圓潤的音色,來表達內斂的音樂情感最為恰當:以主題為例,剛開始 為四聲部,主旋律在第一聲部與第三聲部上,彈奏時須格外留意音響上的層次,

再者,主題是一段如聖詠般的旋律,可運用指腹的彈奏來表現圓潤飽滿的音色。

變奏五亦是如此,從二聲部開始,藉由音符的減值除了讓音樂更加緊湊之外,聲 部也從二聲部增加成為三聲部,主旋律則在中間聲部進行,在彈奏時也須讓主旋

律的音色與聲響,更清楚地被聽見。

《E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109》在主題與變奏上,均有速度術語來標示音樂 的性格,與《降 A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26》不同的在於,《E 大調鋼琴奏鳴曲,

作品 109》在變奏與變奏之間並不一定有完整的結尾或清楚的開始,從變奏二到變 奏四之中,幾乎是頭尾相連,往往藉由拍號與速度的轉變就直接接續下一個變奏,

作品 109》在變奏與變奏之間並不一定有完整的結尾或清楚的開始,從變奏二到變 奏四之中,幾乎是頭尾相連,往往藉由拍號與速度的轉變就直接接續下一個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