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器產業的發展概況

3.1 液晶顯示器產業發展歷

3.1.1 定義及名詞說明

1.定義:

液晶顯示器,一般簡稱為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其主要 原理乃利用液晶材料的特性,加上電路的驅動而促使液晶轉向,再以 控制外部光源穿透來達到明暗效果的光電顯示元件,它是一個能將電 子訊息轉變成光學訊號的光電裝置。LCD 與傳統電視機裡的映像管 (Cathode Ray Tube﹔CRT) 一樣可以顯示各種文字、影像、數字等,

人類可以透過視覺從中得到訊息。液晶(Liquid Crystal) 是 LCD 在生 產製造過程中的關鍵原料,利用液晶高分子的排列結構,改變入射光 偏極方向的特性而製成。液晶產生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溶劑加入 液體中使其成為液晶,稱之為「液向性」(Lyotropic);另一方法則是 將固體加熱使其成為液晶,這種方法稱之為「熱向性」(Thermo Tropic)。換句話說,液晶是一種介於液體和固體之間的物質,因此 有人稱其為「中相」[24]。

2.名詞說明

(1)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顯示器

(2) ITO Glass(indium-tin oxide Glass)-銦錫氧化玻璃,簡稱導電玻璃.

(3) FDP (Flat Panel Display)-平面顯示器

(4) TN-LCD (Twisted Nematic-LCD)-扭轉向列型液晶顯示器 (5) STN-LCD (Super TN-LCD)-超扭轉向列液晶顯示器

(6) TFT-LCD (Thin Film Transistor 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

(7) LTPS TFT-LCD (Low Temperature Poly SiliconTFT-LCD) 低溫多 晶矽薄膜液晶顯示器。

(8) HTPS TFT-LCD (High Temperature Poly Silicon TFT-LCD) 高溫 多晶矽薄膜液晶顯示器。

(9) OL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

(10) LCM (Liquid Crystal Module)–液晶顯示器模組 3.1.2 液晶面板的種類及應用

1.種類

液晶顯示器的種類繁多,一般依其驅動方式來分類,可分為被動

矩陣式(Passive Matrix Drive;PM) 與主動矩陣式驅動(Active Matrix Drive;AM) 兩類型,被動矩陣型主要有 TN 及 STN 兩種液晶顯示器,

而主動矩陣驅動型液晶顯示器是以 TFT-LCD 最為重要。它們主要區 別是:透過液晶分子扭轉原理,在視角、色彩、對比及動態顯示的品 質有高低層次的不同。

目前已應用的 TFT-LCD 製程有非晶矽(a-Si)與低溫多晶矽

(LTPS)、高溫多晶矽(HTPS)三種製程。尤以 a-Si 技術目前最為成熟,

投資及生產金額也最為可觀。它是利用半導體製程在導電玻璃上使用 非晶矽做成薄膜電晶體,透過電晶體的開關動作來控制驅動液晶畫素 的電壓,達到顯示的效果。所有筆記型電腦、監視器的液晶面板幾乎 都使用 a-Si。新一代研發的 a-Si-TFT 已擴展到家庭用 LCD TV 的領 域,故未來液晶顯示器價格會不斷下滑,必會取代傳統電視機內的映 像管(CRT)。低溫多晶矽(LTPS)顧名思義,就是以低溫方式製作多晶 矽,因其電子遷移率高,易形成小面積的薄膜電晶體,使得液晶顯示 器具有輕、薄、省電、反應快、高解析度及可靠度等特色,再加上周 邊電路可整合在玻璃基板上,因而減少驅動 IC 的使用數量,達到降 低成本的目的,故已成為繼非晶矽 a-Si TFT 面板大量普及後,全球 面板大廠努力開發的新技術,但由於製程需要較多道的光罩手續,故 在設備開發及良率提昇方面仍有待克服。

另外高溫多晶矽 TFT 為一吋以下且具高解析度的面板,主要用 在液晶投影機及搭配在攝影機上之觀景窗。除此之外,中小尺寸面板 有少數廠商開發出來有機電激發光(OLED)的顯示器,與 TFT 相比 較,它具有下列優點:

(1) 厚度薄,僅有液晶顯示器的 1/3。

(2) 抗震性佳,能適應惡劣工作環境。

(3) 可自體發光,幾乎沒有視覺死角的問題。

(4) 反應速度比液晶快,比較適合使用在高畫質的電視機上。

(5) 低溫適應能力佳,舊有的液晶面板在零下 75°C 就會破裂故障,

而 OLED 只要電路未受損仍能正常顯示。

(6) 耗電量較液晶低,還可在不同材質的基板上製造,做成可彎曲的 顯示器,其應用範圍日漸廣泛。

不過,目前此技術還在起步中,其平均壽命僅有液晶顯示器的 1/3,且色彩較不均勻,成本也較 TFT 高。因此,僅使用在手機、

PDA、數位相機及 MP3 的小型面板上。

2.產品應用[10]

液晶顯示器可應用在非常多的電子產品上。例如:電子計算機、

時鐘、遙控器、溫度計、血壓計等產品,都使用低價位的 TN-LCD。

而 CSTN 成本較低,故廣泛使用於彩色手機和傳真機。TFT 則搭配使

中小尺寸的面板常使用的種類有 TN、STN、a-Si TFT、LTPS 及 OLED。

在 OLED 方面,雖然具有自發光、高亮度、高對比、良好的色彩表現度、

外,CSTN 近期色彩顯示已提昇至 65,000 色,同時反應速度也進步很多,

已拉近與 TFT 的性能差異。表 2 為中小尺寸面板性能比較表。

表 2 中小尺寸面板性能比較 (◎良好 ○中等 △尚可 ㄨ差)

TN CSTN a-Si TFT LTPS OLED

目前顯色能力 灰階 ㄨ 4096~6.5萬色 Δ 6.5~26 萬色 ○ 6.5~26萬色 ○ 4096 色 ㄨ 反 應 速 度 200ms ㄨ 50~75ms Δ 30ms ○ 30ms ○ <1ms 廣 試 角 ( 度 ) 90~120 Δ 90~120 Δ 120~160 ○ 120~160 ○ 160~180 ◎ 對 比 能 力 - ㄨ 40:1 ㄨ 70:1 ○ 100:1 ○ >100:1 ◎ 電 力 消 耗 Low ○ Low ○ High ㄨ Medium Δ Low 壽 命 ( h r ) >30,000 ○ >30,000 ○ >30,000 ○ >30,000 ○ >10,000 ㄨ

格 最低 ◎ 中等 ○ 略貴 Δ 貴 Δ 最貴

資料來源:PIDA 2003/12,本研究整理 2005/3.

3.1.4 液晶顯示器的發明與發展[11]

西元 1888 年,澳大利亞的植物學家 Reinitize 在研究植物結晶

(Cholesterin)特性的過程中﹐發現將溫度加熱至 145℃時﹐結晶會呈現白色 狀態﹐而加熱至 175℃時,則呈現透明狀態﹐德國物理學家 O﹒Lehmann 研究之後,將之命名為液晶,此為液晶技術的濫觴。

1968 年,美國 RCA 首先發表了世界第一款以液晶為材料的手錶,使得 液晶正式邁向商業化的道路。

在美國 RCA 發表開發出 LCD 時,日本尚無個人或企業研究這方面的 技術,但經由媒體報導後,吸引了日本廠商介入液晶顯示器技術得開發。當 時參與研究的企業分成兩類,一是企業規模較大的電子業,另一類則是生產 電子錶與電子計算機為主的 Seiko Epson 與 Sharp。

在 Seiko Epson 研究開發部門工作的山崎淑夫根,於是根據文獻自行 調製液晶材料,開始累積 LCD 相關技術。1973 年 Seiko Epson 發表一款以 TN-CCD 技術所製造的電子錶,當時這支電子錶的裝置只有時、分、秒的 顯示功能而已,但售價卻高達 13 萬 8 千日圓。同年,日本的 Sharp 也成功 的開發出以 TN-LCD 技術所製成的電子計算機,成為全世界最早生產 LCD 電子計算機的廠商。在 1970 年 LCD 仍是 2 吋以下的小尺寸時代,主要應 用在各種儀表板的顯示功能。產品僅能顯示簡單的符號與數字,到了 1980 年代之後,由於人們對資訊有更多的需求,乃促使 LCD 功能與尺寸的提升,

於是陸續有廠商加入生產,在技術上不斷的進步同時也更複雜。從過去的 TN-LCD 逐漸發展到 STN-LCD,再到目前的主流 TFT-LCD。在色彩 上,從亮暗顯示進展到灰階顯示,從以前的單色畫面到現今的彩色面板,反

應速度、解析度等也不斷的提升。在面板尺寸的發展上,則從 2 吋以下的小 面板,逐漸發展至 8 吋為主的面板,再進ㄧ步擴充至 10 吋以下的中小尺寸 面板,應用範圍也不斷的擴大,包括PDA個人數位助理、電子字典、掌上 型遊樂器、高資訊容量的儀表等等,故 1980 年代可稱為LCD的中小尺寸 時代[12]。

1980 年代末至 1990 年代初期,LCD 產業持續朝更大尺寸發展,產業 界已出現 10 吋以上的 LCD,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張,開始跨入大尺寸的筆記 型電腦領域,當時 LCD 產值當中有 50%是應用在筆記型電腦,由於當時市 場上成功推出筆記型電腦,使得 LCD 的需求量大幅的提升。隨著面板尺寸 的不斷加大,LCD 廠商也不斷的擴大其應用範圍,現今 LCD TV、電腦監視 器、手機、投影機等產品,皆逐漸採用 LCD 為顯示元件。在 1995 年以前,

LCD 產業始終由日本獨佔,供應全球高達 80%以上的面板需求,一直到 1995 年,韓國積極加入大尺寸 LFT-LCD 市場的競爭。日本獨佔市場的情況 才有轉變。尤其韓商的加入,不但壓縮了面板市場的毛利,也讓日本廠商備 感威脅,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日本經濟更是雪上加霜,無力投資 下一世代更大的顯示器面板,日本業者為了對抗南韓的威脅,開始向外尋求 合作對象,乃將生產 LCD 面板的技術移轉至台灣,希望透過與台灣合作來 對抗南韓,一方面可確保面板的供應無虞,另ㄧ方面藉由技術轉移來收取權 利金。從此,台灣開始大舉進入 TFT-LCD 市場。

台灣加入市場之後,全球 LCD 市佔率再度興起波瀾,成就了今日台灣、

日本、韓國三強寡占 LCD 的情況。而隨著大陸經濟的的崛起以及政府的政 策,中國大陸在 LCD 產業上正急起直追。

近年來,日本政府為防止智慧財產權的外流,於 2002 年 11 月訂定了

「知識產權基本法」,將知識產權訂定為國家的主要戰略,防止企業任意將 技術或專利移轉至海外。而日本廠商除了積極投入產業的研發與生產外,又 建立了非常完整的產業結構、先進的研發團隊及擁有多項的智慧財產權,這 些因素促使日本仍能持續坐穩 LCD 產業的領導地位。

3.1.5. 台灣液晶顯示器產業的發跡與成長[11]

1.液晶顯示器的發跡

敬業電子是台灣最早從事 LCD 生產的公司,於 1976 年即取得 美國休斯公司的技術合作與授權,首先設立 LCD 工廠,生產電子錶用 的 TN-LCD, 為台灣 LCD 產業開啟了新頁。

1978 年,另一個從事 LCD 製造的中相公司成立,該公司是由曾 經服務於美國休斯公司的李逸士先生所創立,它具有多年製造 LCD 的 經驗,也是最早將 LCD 技術帶回台灣的人,但礙於經費受限,向金融

機關貸款資金又屢遭限制,只能透過租賃找到規模較小的廠房,因而 所生產的產品難以與日本廠商競爭。1980 年初,日本廠商以殺價競爭 的方式搶占市場,台灣廠商由於無法有效將生產成本降低,在強敵環 伺之下,敬業電子遂於 1981 年結束營業,中相公司也換手經營,成 為今日的美相科技,這些結果對於剛起步的台灣 LCD 產業確實造成不 小的打擊。

當時積極投入 LCD 產業發展的還有西泰電子,西泰電子是ㄧ家生 產多元產品的公司,規模不大,大約有二、三百人。1983 年開始,西 泰將重心轉移至 LCD 的研發工作,因為當時西泰無法購買到日本機械 設備,於是決定自行開發,研發經費則由公司從其他產品的盈餘提撥,

然而西泰的發展並不順利,受限於本身自行開發的設備,良率不高,公

然而西泰的發展並不順利,受限於本身自行開發的設備,良率不高,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