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器產業的經營策略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器產業的經營策略分析"

Copied!
8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高階主管管理碩士學程(EMBA)

台灣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器產業

的經營策略分析

A Study on the Business Strategies of Taiwa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LCD Industry

研 究 生:張 錦 村

指導教授:楊 千 博士

(2)

台灣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器產業的經營策略分析

A Study on the Business Strategies of Taiwa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LCD Industry

研 究 生:張 錦 村 Student:Chin-Tsun Chang 指導教授:楊 千 博 士 Advisor:Dr. Chyan Yang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高階主管管理學程碩士班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Master Program of Management for Executives

College of Management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June 2005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3)

台灣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器產業的經營策略分析

學 生:張 錦 村 指導教授:楊 千 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高階主管管理學程碩士班

摘 要 隨著行動通訊產品所具備的多媒體應用及數據服務的功能,全彩、輕 薄短小、低成本、低耗電、動態畫面及無殘影等特性已成為中小尺寸面板產 品的重要特性,而台灣中小尺寸面板製造廠商由於擁有成本低、品質佳及速 度快的製造優勢,更是國際大廠的主要代工合作夥伴,不論在行動電話、車 用電視、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PDA 及可攜式 VCD/DVD、遊戲機等數位 產品的出貨皆大幅成長。 據資策會 MIC 公佈的統計資料,台灣中小尺寸面板於 2004 年出貨量為 5 億 1376 萬片,全球佔有率約為 27%,今年出貨量將提升為 6 億 4800 萬 片,全球佔有率可望再提高至 32%。台灣中小型面板出貨量已穩居全球第 三,僅次於日、韓兩國。國內中小型 TN/STN 面板於 2004 年的產值為 495 億元,中小型 TFT 面板的產值為 412 億元,較前一年成長 140%,主要歸 因於手機及影音用面板訂單遽增所致,為各型面板成長率最高者。 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的應用產品大都為消費性電子產品,其特性為多樣 化、壽命週期短、客製化程度高、認證時間長,這也創造了不同規模面板廠 商生存的空間及成長的商機。但由於大陸面板業者的崛起,再加上日本廠商 的整合,利用 3.5 代以下 TFT–LCD 設備積極擴充中小型面板的產能及市 場,故未來幾年內,台灣中小型面板廠商將面臨更嚴厲的考驗與市場競爭。 本研究希望藉由 Michael Porter 先生的「五力分析」、「鑽石模型」、「產 業價值鏈」及「SWOT」等產業分析理論,來研究企業如何建立核心能力, 並進一步歸納出台灣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器廠商競爭優勢的經營策略,以供業 界參考實施。 關鍵詞:液晶顯示器、競爭優勢、價值鏈、五力分析、鑽石體系、核心能力、

(4)

A Study on the Business Strategies of Taiwa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LCD Industry

Student:Chin-Tsun Chang Advisor:Dr.Chyan Yang

Master Program of Management for Executiv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As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and digital services become feature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product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vivid full color, compact size, low cost, high power efficiency, dynamic pictures,and free of after image also become a mainstream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panels (SMSP). Due to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low cost, high quality, and short lead time of the Taiwa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panel manufacturers have become the worldwide major panel suppliers. Products, including cell phones, car audio-video screens, digital cameras, PDAs, portable DVD/ VCD players, audio-video game players, and etc, are all growing significantly.

According to the MIC statistics, in 2004, the Taiwan SMSP

manufacturers produced 513.76 million panels which account for 24% of total panels manufactured globally. This year (2005), they are going to produce 648 million panels which are equal to 32% of the world-wide panels.

(5)

The total output of Taiwan SMSP manufacturers is the third in the world, only next to Japan and Korea. The total revenue of the Taiwan SMSP TN/STN panels was NT$49.5 billion and TFT panels was NT$ 41.2 billion in 2004. In comparison to the previous year, the total output value grew 140% because of the increased order of cell phones and video panels which had the highest growth rate among all other panels.

The small and medium sized LCD panels are mostly applied to consumer electronic products. These product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eat diversity, short product life, and high customization. And long customer approval time that have created a chance for all manufacturers to exist and grow. However, due to the rising of mainland panel firms and merger of Japanese SMSP companies who are ambitious to use 3.5 (or below) generation TFT-LCD facilities to expand their manufacturing capacity and market, Taiwan SMSP firms are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 and competition.

In this research, using Michael Porter’s Five Forces analysis, Diamond model, Industrial value chain, and SWOT, we came out with a future business strategy of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for the Taiwan SMSP manufacturers. Moreover, this research will provide panel manufactures a useful reference on how to building up core competency and management operation mode.

Keyword: LCD、Competitive advantages、Value chain、Five force analysis、Diamond model、Core competency

(6)

誌 謝

趕在畢業前夕,論文順利通過審查,此時心中的喜悅已將撰寫過程中 的種種挫折與困擾完全拋開了! 本論文能順利完成,首先感謝指導教授楊千博士屢次於困惑中適時的指 點迷津。 回憶在兵工學校服預官役時,楊老師就是我的區隊長,不憶往事 如煙,三十年後卻在交大又續師生情誼,人生旅途擁有如此巧合的際遇,能 有幾回!

感謝口試委員蔡銘箴教授、金必煌博士、連水池博士提供了許多寶貴 的意見和資料,讓這篇論文在架構與內容上更為嚴謹與完整。當初稿完成 時,多承許祿寶教授以其服務於顯示器產業多年的經驗,不厭其煩給予懇切 的指正,在此亦表謝忱! 感謝交大 EMBA授課的師長們,讓我在二年的學習過程中一直保持著一 顆赤子之心,獲得許多珍貴的專業知識,能再次的成長。而那一小時的北上 車程正是我放鬆工作壓力、吐納心情的最佳時刻! 更珍惜同窗們在學習過程 中相互勉勵、彼此關懷,這種革命感情彌足珍貴!

在「工作」與「功課」兩者都得兼顧的日子裡,緊張繁忙是可想而知 的。感謝我的愛妻–家惠,總是在最適切的時刻給予我最大的支持與鼓勵, 而論文繕打與文字潤飾的工作全都仰賴她支援,幫我圓了兩年內完成 EMBA 課程的美夢! 一如二十六年前,也是在她的支持與鼓勵之下赴美深造,一路 走來相知相隨,讓我無後顧之憂,徜徉在書香世界! 五十年代,對在純樸農村成長的我而言,「讀書」根本就是一種奢求, 一個多麼遙不可及的夢!但是我卻打破了傳統,不斷的抓住每一個成長的機 會,把讀書昇華成一種生活的享受,欣然陶醉其中! 今年是豐收的一年!長子、長女也分別取得碩士與學士學位,他們說:「爸 爸實踐了『學習永遠不會遲』這句話!」是的,這也許是一句恭維的話,但 從兒女口中講出來,卻格外溫馨!的確,「學習」能讓心靈永遠像一潭活水! 張錦村 謹誌於 交通大學高階主管管理碩士學程 2005 年 6 月

(7)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v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對象與範圍 ---3 1.3.1 研究對象 ---3 1.3.2 研究範圍 ---3 1.4 研究步驟 ---3 1.4.1 研究方法及流程 ---3 1.4.2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2.1 五力分析與競爭策略 ---6 2.2 企業價值鏈與競爭優勢 ---7 2.3 產業價值鏈與獲利模式 ---7 2.4 鑽石模型與產業競爭優勢 ---8 2.5 SWOT 分析 ---9 2.6 核心競爭能力 ---10

第三章

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器產業的發展概況

---12 3.1 液晶顯示器產業發展歷 ---12 3.1.1 定義及名詞說明 ---12 3.1.2 液晶面板的種類及應用 ---12 3.1.3 中小尺寸面板優缺點比較 ---14 3.1.4 液晶顯示器的發明與發展 ---15 3.1.5 台灣液晶顯示器的發跡與成長 ---16 3.2 產業概況 ---19 3.2.1 全球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器產業概況 ---19

(8)

3.2.2 日韓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器產業概況 ---21 3.2.3 台灣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器產業概況 ---24 3.2.4 中國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器產業概況 ---29 3.3 產業特性 ---34 3.4 產業結構 ---35 3.4.1 上游零組件及材料產業分工體系完整 ---36 3.4.2 中游面板及模組產業 ---38 3.5 市場規模 ---38 3.5.1 全球中小型 LCD 銷售量及預估 ---38 3.5.2 台灣 2004 年中小型尺寸液晶顯示器面板出貨量及產值分析-42 3.5.3 手機產業與顯示面板 ---45 3.6 未來發展趨勢 ---47

第四章 台灣中小型液晶 顯 示器產業競爭優勢分析

---49 4.1 五力分析 ---49 4.2 鑽石模型分析 ---53 4.3 SWOT 分析 ---57 4.3.1 優勢 ---58 4.3.2 劣勢 ---58 4.3.3 機會 ---58 4.3.4 威脅 ---59

第五章 台灣中小型液晶顯示器產業的經營策略

---60 5.1 低成本的競爭優勢策略 ---60 5.2 核心能力的建立 ---61 5.2.1 核心競爭力的符合條件 ---62 5.2.2 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過程 ---63 5.3 專注的策略 ---64

第六章

結 論 與建議

---66 6.1 結論 ---66 6.2 經營策略建議 ---70 6.3 可能的後續研究 ---71 參考文獻---72

(9)

表目錄 表 1.液晶面板的主要搭配商品 ---14 表 2.中小尺寸面板性能比較 ---15 表 3.全球中小尺寸彩色 LCD 面板生產出貨量及預估 ---21 表 4.全球 STN 廠商及生產線一覽表 ---22 表 5.韓國第四代(含)以前的 TFT 生產線及產能統計 ---23 表 6.台灣第四代(含)以前的 TFT 生產線及產能統計 ---26 表 7.2003 年中國大陸 TN/STN 廠商產能統計 ---30 表 8.STN–LCD 外資廠商在中國大陸投資布局概況 ---31 表 9.中國大陸主要的TFT–LCD 廠商 ---32 表 10.中國大陸 TFT–LCM 外資廠商投資及產能統計 ---33 表 11.全球中小尺寸面板應用市場規模及預估 ---38 表 12.台灣顯示器產業出貨佔有率及預估 ---42 表 13.2004 年台、日、韓三國中小型 TFT 面 板產值比較表 ---44 表 14.台灣資訊硬體產量及全球占有率統計表 ---44 表 15.台灣中小型液晶顯示器五力分析綜合評價表 ---52 表 16.台灣與大陸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器產業鑽石體系比較分析表 ----56

(10)

圖目錄 圖 1.全球 LCD 市場規模 ---1 圖 2.論文研究方法與流程 ---3 圖 3.論文研究架構 ---5 圖 4.波特鑽石體系結構圖 ---9 圖 5.全球 LCD 市場需求量及預估 ---20 圖 6.日本中小型尺寸液晶面板生產實績統計 ---21 圖 7.中國大陸 TN/STN LCD 生產數量累計 ---29 圖 8.中國大陸彩色 STN 生產線數量累計 ---30 圖 9.2003 年中國大陸 TN/STN 前十大廠商產能比較 ---31 圖10.LCD 上中下游產業結構圖 ---36 圖11.全球LCD 主要應用市場規模及預估 ---39 圖12.全球手機面板出貨量趨勢 ---40 圖13.日本液晶面板產值分布圖 ---41 圖14.全球中小型液晶面板市場佔有率比較圖 --- 42 圖15.台灣平面顯示器面板產值 ---43 圖16.全球手機銷售量 ---45 圖17.全球電話數量擁有率統計圖 ---46 圖18.各種面板在手機主螢幕的應用比例及預估表 ---47 圖19.五力分析架構圖 ---51 圖20.台灣中小型尺寸液晶顯示器產業鑽石模型圖 ---55 圖21.台灣與大陸中小型尺寸LCD 產業雷達圖比較 ---57 圖22.核心競爭能力的形成流程圖 ---64

(11)

第一章 緒 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2004 年全球 LCD 市場規模約為 541 億 700 萬美元,較 2003 年成長 41.2%,其中 TFT–LCD 由於應用範圍最廣,所以市場規模最大,約為 441 億萬美元,佔全球 LCD 市場規模的 81.4%,在彩色 STN–LCD 方面,由於 彩色手機已攻佔大部分消費者的心,使得彩色 STN 迅速取代了單色 STN 面 板,成為低階手機的主流,2004 年彩色 STN–LCD 預估有 37 億 2000 萬 美元,2005 年也會有不錯的表現。而單色 TN/STN 面板相較於彩色面板在 應用及視覺的感受上較吃虧,且價格差異不再是消費者考量因素,因此市場 規模已不斷萎縮。全球 LCD 市場規模如圖 1.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Million USD CSTN MSTN TN LTPS a-SiTFT CSTN 3054 3720 3928 3569 3187 MSTN 1461 1181 803 712 587 TN 833 843 843 813 793 LTPS 3593 4311 4761 5998 6406 a-SiTFT 29387 44051 50932 60014 6519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圖 1 全球 LCD 市場規模 資料來源:PIDA 2005/01 隨著行動通訊產品所具備的多媒體應用及數據服務的功能,全彩、輕薄 短小、低成本、低耗電、動態畫面及無殘影等特性已成為中小尺寸面板產品 的重要特性,而國內中小尺寸面板製造廠商由於擁有成本低、品質佳及速度 快的製造優勢,已成為國際大廠的主要代工合作夥伴,不論在行動電話、車 用電視、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PDA 及可攜式 VCD/DVD 等遊戲機數位 產品的出貨皆大幅成長。

(12)

依日本經濟新聞社統計,2004 年,全球中小型 TFT–LCD 面板的市場 規模已達 104 億美元,整體 TFT–LCD 方面台灣及韓國兩地 TFT 五代廠相 繼量產,及日本 SHARP、韓國三星與 LG Philips 陸續提出建 6~7 代線的 計畫,廠商將第三代及第四代產能規劃轉移,投入中小型面板生產。據 PIDA 統計,中小型 TFT–LCD 於 2005 年需求量將達 10.6 億片,產品應用分為 四大類,使用在行動電話的 2 吋面板最多。此外,2~3 吋數位相機面板、3.5 吋 PDA 面板及 6.5~8 吋汽車導航系統面板,亦為中小型 TFT 面板最重要的 應用產品。 據資策會 MIC 於今年(2005 年)元月公佈的統計資料,我國中小尺寸面 板 2004 年出貨量為 5 億 1376 萬片,全球佔有率約為 27%,今年出貨量將 提升為 6 億 4800 萬片,全球佔有率可望再提高至 32%。國內中小型面板出 貨量已穩居全球第三,僅次於日、韓兩國。 但由於日商的整合,利用專利及品牌優勢,繼續主導中小型尺寸面板應 用產品的市場,再加上大陸廠商的崛起,臺灣中小型尺寸面板廠商如何創造 競爭優勢,避免被淘汰,乃本論文研究之動機。

1.2 研究目的

大型 TFT 面板產業,由於各家廠商投資產能增加,不僅在價格方面大 幅滑落(2004 年第四季下跌近 20%),遠超乎預期,甚至在供需方面,原本 供不應求的狀況(2004 年上半年),一夕之間就大反轉,造成國內五家大型 面板廠商去年第四季皆發生巨額虧損,顯然面板產業大起大落的特性,依然 沒有改變。 反觀中小型 LCD 面板由於應用產品各有不同,具有客製化和認證時間 長的特性,所以進入門檻較高,因此中小型 LCD 面板的市場競爭不像大尺 寸面板那樣激烈,而國內多數小型 LCD 面板廠商 2004 年也都有盈餘。但 面對日韓廠商紛紛看好中小型 TFT 產業,積極投入生產,加上大陸 LCD 產 業在政府的獎勵之下蓬勃發展,國內中小型面板產業在日韓的夾攻下虎視耽 耽,是否能繼續成長創造盈餘有待觀察! 。 故本研究主要目的,乃針對日本、韓國、台灣及中國等主要生產國家, 蒐集剖析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器產業的概況、產業特性、產業結構、市場規模 及未來發展趨勢等現況資訊,以期達到下列目的: 1.利用 Porter 五力分析、鑽石模型和 SWOT 分析等工具來分析台灣中 小型尺寸液晶顯示器的產業競爭優勢。 2.研究企業如何建立核心競爭能力。 3.歸納建立台灣中小型尺寸面板廠商競爭優勢的經營策略。

(13)

1.3 研究對象及範圍

1.3.1 研究對象 由於帶動全球高科技景氣的行動電話,已連續二年成長率超過兩成,而 台灣又是全球生產 PDA、DSC、DVD 及 Car TV 最主要的國家,故本文以 國內中小型 LCD 面板產業包含 TFT 及 STN 廠商為研究對象。 1.3.2 研究範圍 論文研究範圍為「台灣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器產業經營策略」,故其內容 重點仍放在探討中小型 LCD 產業的市場規模、發展趨勢、手機與面板模組 的產業供應鏈,並分析台灣中小型 LCD 產業的競爭優勢。尤其著重於如何 建立核心能力及經營策略的流程。對於同是顯示器的大尺寸 TFT-LCD,低 溫多晶矽(LTPS-LCD)及激發光顯示器(OLED)產業均不在本研究範圍。

1.4 研究步驟

1.4.1 研究方法與流程 首先確立研究背景及動機,進而訂定研究方法、流程與架構。先收集中 小尺寸面板產業現況、產業結構、市場規模與發展趨勢,再參考國內外相關 研究報告及文獻資料,並進一步蒐集此產業營運績效較佳的數家公司各項經 營策略資料,再進行資料整理分析,最後歸納此產業的經營策略模式及提出 相關的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圖 2 所示: 確 立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 訂 定 研 究 方 法 與 架 構 相 關 文 獻 討 探

(14)

圖 2 論 文 研 究 方 法 與 流 程 1.4.2 研究架構 先從產業外部競爭環境,包含產業概況、產業特性、產業結構、市場規 模及未來發展趨勢等方面著手,再由 Porter 的五力分析及鑽石模式理論基 礎來研究企業如何建立核心能力,並進一步歸納提出我國中小尺寸液晶顯示 器產業競爭優勢的經營策略,以供業界參考實施。有關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 圖 3 所示。 SWOT 與 五 力 分 析 鑽石模式理論 核 心 能 力 產 業 價 值 鏈 相關資料收集及訪談 資 料 整 理 分 析 歸 納 經 營 策 略 模 式 結 論 與 建 議

(15)

圖 3 論文研究架構 產 業 概 況 產 業 結 構 產 業 分 析 市 場 規 模 鑽 石 模 式 分 析

SWOT 分析

五 力 分 析 經營策略的確認與選擇 結 論 與 建 議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彙整與產業分析有關之文獻資料,探討台灣中小尺寸顯示器產業外 部經營環境、發展趨勢、產業群聚、價值鏈和產業競爭優勢等關係與其分析 架構。並進一步闡釋藉由核心競爭能力與 SWOT 分析,來探討企業經營的 策略,並將相關理論依據及運用加以概要敘述,以期強化本論文在產業解析 架構上的深度和完整性。 在產業競爭優勢分析及經營方面,最常被引用的理論及解析工具非麥 可.波特(Michael E.Poter)莫屬,波特教授是美國最著名的策略大師,自 26 歲起,便任教於哈彿大學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是該院有史以 來最年輕的長聘教授,2000 年 12 月,他再度獲得哈彿大學所頒發的榮譽教 職-大學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成為該校歷年來第 20 位得到“鎮校 之寶"殊榮的教授,波特專精於競爭理論,自 1980 年的「競爭策略」 、1985 年的「競爭優勢」及 1990 年的「國家競爭優勢」,陸續提出許多有名的競爭 策略理論,受到企管學術及實務界的重視,更是世界各國政府與企業爭相諮 詢的知名顧問。本文僅介紹該三個策略摘要以做為中小尺寸顯示器產業策略 分析的參考。 2.1 五力分析與競爭策略[1] 1980 年波特教授出版的「競爭策略」一書,這本書當中整合了他所教 授的兩門課程-產業經濟學與企業政策,關心的焦點在於企業所面對的外部 產業環境,波特首先提出五力分析的架構,認為影響產業競爭的因素有五 項,分別是「現有廠商的競爭強度」、「潛在進入者的威脅」、「供應商的議價 能力」、「購買者的議價能力」及「替代者的威脅」。 波特認為隨著環境與產業的演進,這五種力量會出現互相消長的情形, 並決定產業長期投資報酬率,從而影響企業的獲利。另外,也可從此五種作 用力得知產業面臨的機會與威脅,進一步找出公司在產業中的定位,以有效 對抗各股競爭力,或者設法將不利的競爭力,轉變成對自己有利的情勢,而 這五種競爭作用力,在在反映了「產業內的競爭不僅限於既有參予者」的事 實,也顯示了產業內所有的公司,其客戶、供應商、替代品和潛在進入者, 都是競爭者。而其影響程度則視情況而定,這五股競爭力的加總,就可決定 產業的競爭強度與獲利能力。因此所謂的競爭策略,就在於探討應該採取何 種策略,來對抗這五種競爭力。 在此,波特提出三項一般性策略供企業採用,分別是全面成本領導策略 (Overall Cost Leadership)、差異化策略(Differentiation)與焦點集中策 略(Focus)。所謂全面成本領導策略重點在於企業必須追求成本最低的策

(17)

略,以便與其他企業競爭,這是一般人最容易想像到的策略;差異化策略 則在於利用各種方式,讓消費者感覺到產品與眾不同,無法接受替代品而產 生忠誠度,進而使企業產生競爭力;焦點集中策略則可採取鎖定特定目標或 市場,提供服務或產品,或指專注於某一產品線,將其做到物美價廉有特色 的程度,形成經濟規模與競爭優勢。 2.2 企業價值鏈與競爭優勢[2] 1985 年,波特出版「競爭優勢」一書。在此,他提出一個有效而特殊 的分析工具,那就是「價值鏈」(Value Chain),他認為企業提供給顧客的 產品或服務,其實是由一連串的活動包含產品設計、生產、行銷和運送等獨 立領域組合而成的,每一項活動都有可能促成最終產品的差異性及不同價 值。任何一個企業都可以價值鏈做為分析工具,思考如何在每一個企業價值 活動上,尋找降低成本或創造差異的策略行為,同時將公司的價值鏈進一步 和上游供應商與下游購買者的價值鏈相連,構成一個產業價值鏈,這樣不但 可以把價值鏈做充分而有效的串聯,以增強整體競爭力,同時也可以分析上 下游產業價值鏈之間的聯結關係,尋找可能的發展機會。 2.3 產業價值鏈與獲利模式[3] 在這方面,克來頓.克利湯遜(Clayton M.Christensen)、麥可.雷諾 (Michael Raynor)與麥特.威靈頓(Matt Verlinden)等三人於 2001 年所共同 發表的那篇論文「向錢卡位」(Skate to where the money will be)中,所 提出的獲利理論(Theory of profitability)值得參考。他們歸納出在產業價 值鏈裡獲利的根本原則:誰能控制價值鏈中互賴的鏈結,誰就可以拿下最多 的利潤。在產品效能還不夠好的階段,賺錢最多的通常是ㄧ手包辦產品設計 與最終製造的整合型公司,但是當龐大的整合型廠商所提供的產品,超過多 數客戶所需的時候,就開始風水輪流轉了,這時最賺錢的不再是那些設計又 包辦成品製造的廠商了!利基開始往價值鏈的後端移動,在內部架構的技術 上,仍保有互依特色的子系統或關鍵零組件供應廠商,反而變成獲利新寵。 簡言之,在整個產業鏈裡,能夠把利潤留下來的產品(含零組件、材料), 都是那些還不夠好且無法滿足顧客的需求,此獲利理論亦適合 LCD 顯示器 產業,當 LCD 面板在技術上已經非常成熟且產品性能已經非常穩定時,由 於供過於求,LCD 面板公司為爭取訂單及競價關係,利潤將逐漸減少,甚 至虧本賣出。此時利潤必會流向上游的關鍵零組件廠商,這也是顯示器面板 廠商必須往上游關鍵零組件、材料及設備模治具作垂直整合、併購或採策略 聯盟的原因。

(18)

2.4 鑽石體系與產業競爭優勢[4] 1990 年波特出版「國家競爭優勢」一書,探討「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 能成為某一產業的發展基地」。也就是說,某一國家或地區若能具備某些特 殊的條件,使得某一產業能蓬勃發展。例如:荷蘭的花卉產業、義大利的流 行服飾、台灣的電子資訊產業,這些國家就是具有該項產業的競爭優勢! 在此書中,波特又將其分析架構擴大,納入了「國家」這個影響競爭優 勢的重要因素,他開宗明義的說:「我之所以討論這個問題,是因為我逐漸 確認,在企業競爭的成功上,國家環境確實扮演了關鍵角色。由於受到法規 的優惠,某些國家的企業得以在特定的產業上表現輝煌;而有些國家所提供 的環境似乎比其他國家更能刺激產業進步和升級,我相信由於『國家』這個 因素可凸顯競爭優勢是如何被創造出來並加以延續,所以瞭解國家在國際競 爭中的角色,對企業及政府都將有莫大的價值。」 針對這個主題,波特提出了「鑽石體系」的分析架構,他認為可能會加 強本國企業創造競爭優勢的因素,包括: 1.生產要素-一個國家在特定產業競爭中有關生產方面的表現。 2.需求條件-市場對該項產業所提供或服務的需求為何。 3.相關和支援性產業的表現-這項產業的相關產業和上游產業是否具有國 際競爭力。 4.企業的策略、結構和競爭對手-企業在一個國家的基礎、組織和管理型 態,以及國內市場競爭對手的表現。波特認為一國的某項產業若突出的具 備了上述四項條件中的一、二項,才能說是具有競爭力,這四項因素對每 ㄧ個產業的影響並不相同,應該分別加以評估,更重要的是,鑽石體系是 一個動態的體系,其內部的每項因素都會強化或改變其他因素的表現。同 時,政府的政策、文化因素與領導魅力等,都會對各項因素產生很大的影 響。 此外,還有兩個變數,也會影響鑽石體系的結果,即 1.機會-指那些無法控制的事件,如新發明、新的科技突破或戰爭等。 2.政府的角色-如進口管制、教育投資或政府的採購等。 將機會和政府角色二項目因素加入後,就構成了一個較完整的國家競爭 優勢。故從產業政策的觀點,鑽石體系確實提供了ㄧ個很好的競爭優勢分析 架構。 波特鑽石體系結構圖如圖 4 所示:

(19)

圖 4 波特鑽石體系結構圖

資料來源:M.E.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e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NY;Free Press,1990 波特的理論,無論是「競爭策略」或「競爭優勢」,都是從競爭的觀點 出發,希望透過「定位」、「產品差異化」或「低成本」等手段,取得相對競 爭優勢。企業經營者隨時隨地都要有競爭意識,隨時隨地和競爭者相比較, 是波特理論的基本哲學。然而,如果深入思考這項策略課題,「定位」、「差 異化」、「低成本」都是企業行為的表象,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企業必須有很 好的能耐。因此,企業必須建立核心能力及實施策略規劃,以做為整合公司 內策略思考、績效目標及行動方案的基本架構。 2.5 SWOT 分析[5] SWOT 分析法是 Weihrich H.於 1982 年所提出的企業策略規劃方式, 主要在檢視企業內外部的環境,策略的產生及利用 SWOT 分析後採用策略 配對,把握經營管理的優勢,克服本身的弱勢,利用市場環境的機會,避開 競爭者的優勢,以期能為企業找到最佳生存利基。 企業在制定經營策略時,通常須考慮下列三步驟: 1.利用環境所提供的機會,找出企業組織最佳生存空間的利基,並避開環 境給予之威脅。 生產要素 相關及支援性產 業的表現 需求條件 企業策略 企業結構 競爭對手 政府角色 機會

(20)

2.找出企業組織在業務經營上所持有的獨特資源與長處,亦即找出企業組織 的獨特經營力。

3.在企業組織的獨特經營力與環境利基之間,找出一個最佳的搭配。

2.6 核心競爭能力[6,7,8]

Hamel and Prahalad (1990)是首先提出核心能力的學者。他們認為企 業短期的兢爭力來自於產品價格與績效的結構,能夠在世界競爭下存活下來 的,不論是西方或日本皆是因為專注於產品的標準化,以維持品質和成本, 減少持續競爭的障礙,但是缺少了差異化優勢的來源。長期來看,企業競爭 力則是因為比競爭對手更有效率,且能快速的建立核心能力。

Hamel and Prahalad 對核心能力的定義是:組織整體學習的累積效 果,特別是學習如何協調分散在各處的生產技術,並且整合多元的科技,涉 及組織運作的系統和價值的傳遞。他們認為廠商要改善競爭力,首先要糾正 高階主管對核心能力的誤解。並認為實務上可利用三個簡易問題來檢視一個 組織是否具有核心能力: 1.消費者心中是否感受到核心能力的貢獻,而使最終產品得到最大利益? 2.公司是否可經由專屬的核心能力,進入不同市場? 3.競爭者是否難以模仿? Dosi et al.(1992) 認為核心能力是一組差異化的科技技術、整體資產、 組織的法則和能力。 Watson(1993)提出核心能力必須符合三種情況: 1.此種能力在公司所涉及的事業領域中具有廣泛的應用性,是廠商得以進行 多角化的基礎。 2.此種能力應能對被認知的顧客利益有顯著貢獻,亦即能夠成為廠商競爭優 勢的來源。 3.此種能力是專屬於廠商內部的資產,很難被競爭對手模仿,對於企業而 言,一組核心能力可能包括對顧客的服務、商品化的技術、新產品上市時 機的掌握及產品可靠性的改善。

(21)

Tampoe(1994)主張用來衡量核心能力的三大標準包含: 1.提升附加價值 核心能力可以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使最終產品在顧客心目中獲得最大 的利益,顧客是決定核心能力是否成立的最終裁判。核心能力若無法提供顧 客最大的價值,那就無法成為競爭優勢的來源。 2.重複使用 此核心能力要能挖掘許多不同的市場,也能具體形成核心產品或核心服 務,再應用到市場上。 3.難以模仿 核心能力是屬於差異性專長,而非必要性的專長。發掘核心能力的目的 就是要建立持久性的競爭優勢,也就是要求持久的差異化,所以必難模仿才 有價值。

(22)

第三章 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器產業的發展概況

3.1 液晶顯示器產業發展歷程

3.1.1 定義及名詞說明

1.定義:

液晶顯示器,一般簡稱為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其主要 原理乃利用液晶材料的特性,加上電路的驅動而促使液晶轉向,再以 控制外部光源穿透來達到明暗效果的光電顯示元件,它是一個能將電 子訊息轉變成光學訊號的光電裝置。LCD 與傳統電視機裡的映像管 (Cathode Ray Tube﹔CRT) 一樣可以顯示各種文字、影像、數字等, 人類可以透過視覺從中得到訊息。液晶(Liquid Crystal) 是 LCD 在生 產製造過程中的關鍵原料,利用液晶高分子的排列結構,改變入射光 偏極方向的特性而製成。液晶產生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溶劑加入 液體中使其成為液晶,稱之為「液向性」(Lyotropic);另一方法則是 將固體加熱使其成為液晶,這種方法稱之為「熱向性」(Thermo Tropic)。換句話說,液晶是一種介於液體和固體之間的物質,因此 有人稱其為「中相」[24]。 2.名詞說明

(1)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顯示器

(2) ITO Glass(indium-tin oxide Glass)-銦錫氧化玻璃,簡稱導電玻璃. (3) FDP (Flat Panel Display)-平面顯示器

(4) TN-LCD (Twisted Nematic-LCD)-扭轉向列型液晶顯示器 (5) STN-LCD (Super TN-LCD)-超扭轉向列液晶顯示器

(6) TFT-LCD (Thin Film Transistor 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 (7) LTPS TFT-LCD (Low Temperature Poly SiliconTFT-LCD) 低溫多

晶矽薄膜液晶顯示器。

(8) HTPS TFT-LCD (High Temperature Poly Silicon TFT-LCD) 高溫 多晶矽薄膜液晶顯示器。

(9) OL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 (10) LCM (Liquid Crystal Module)–液晶顯示器模組

3.1.2 液晶面板的種類及應用

1.種類

(23)

矩陣式(Passive Matrix Drive;PM) 與主動矩陣式驅動(Active Matrix Drive;AM) 兩類型,被動矩陣型主要有 TN 及 STN 兩種液晶顯示器, 而主動矩陣驅動型液晶顯示器是以 TFT-LCD 最為重要。它們主要區 別是:透過液晶分子扭轉原理,在視角、色彩、對比及動態顯示的品 質有高低層次的不同。 目前已應用的 TFT-LCD 製程有非晶矽(a-Si)與低溫多晶矽 (LTPS)、高溫多晶矽(HTPS)三種製程。尤以 a-Si 技術目前最為成熟, 投資及生產金額也最為可觀。它是利用半導體製程在導電玻璃上使用 非晶矽做成薄膜電晶體,透過電晶體的開關動作來控制驅動液晶畫素 的電壓,達到顯示的效果。所有筆記型電腦、監視器的液晶面板幾乎 都使用 a-Si。新一代研發的 a-Si-TFT 已擴展到家庭用 LCD TV 的領 域,故未來液晶顯示器價格會不斷下滑,必會取代傳統電視機內的映 像管(CRT)。低溫多晶矽(LTPS)顧名思義,就是以低溫方式製作多晶 矽,因其電子遷移率高,易形成小面積的薄膜電晶體,使得液晶顯示 器具有輕、薄、省電、反應快、高解析度及可靠度等特色,再加上周 邊電路可整合在玻璃基板上,因而減少驅動 IC 的使用數量,達到降 低成本的目的,故已成為繼非晶矽 a-Si TFT 面板大量普及後,全球 面板大廠努力開發的新技術,但由於製程需要較多道的光罩手續,故 在設備開發及良率提昇方面仍有待克服。 另外高溫多晶矽 TFT 為一吋以下且具高解析度的面板,主要用 在液晶投影機及搭配在攝影機上之觀景窗。除此之外,中小尺寸面板 有少數廠商開發出來有機電激發光(OLED)的顯示器,與 TFT 相比 較,它具有下列優點: (1) 厚度薄,僅有液晶顯示器的 1/3。 (2) 抗震性佳,能適應惡劣工作環境。 (3) 可自體發光,幾乎沒有視覺死角的問題。 (4) 反應速度比液晶快,比較適合使用在高畫質的電視機上。 (5) 低溫適應能力佳,舊有的液晶面板在零下 75°C 就會破裂故障, 而 OLED 只要電路未受損仍能正常顯示。 (6) 耗電量較液晶低,還可在不同材質的基板上製造,做成可彎曲的 顯示器,其應用範圍日漸廣泛。 不過,目前此技術還在起步中,其平均壽命僅有液晶顯示器的 1/3,且色彩較不均勻,成本也較 TFT 高。因此,僅使用在手機、 PDA、數位相機及 MP3 的小型面板上。 2.產品應用[10] 液晶顯示器可應用在非常多的電子產品上。例如:電子計算機、 時鐘、遙控器、溫度計、血壓計等產品,都使用低價位的 TN-LCD。

(24)

而 CSTN 成本較低,故廣泛使用於彩色手機和傳真機。TFT 則搭配使 用筆記型電腦、監視器、手機及電視機等產品,市場需求可望持續擴 大。附表 1 為各類產品的應用概要 表 1 液晶面板的主要搭配商品 主動矩陣 被動矩陣 TFT a-Si LTPS HTPS TFD STN TN 生產金額 比率推測 (2003 年) 液 晶 電 視 6﹪ 桌 上 型 電 腦 33﹪ 筆 記 型 電 腦 20﹪ 手 機 20﹪ 數 位 相 機 3﹪ 車 用 顯 示 器 3﹪ 投 影 機 PDA 電子字典 娛 樂 遊 戲 機 電 話 機 計 算 機 時 鐘 家電及醫療製品 12﹪ 3.1.3 中小尺寸面板性能優缺點比較 中小尺寸的面板常使用的種類有 TN、STN、a-Si TFT、LTPS 及 OLED。 在 OLED 方面,雖然具有自發光、高亮度、高對比、良好的色彩表現度、 重量輕、厚度薄、低耗電量及反應速度快等眾多優點,但是壽命及耐熱性較 差,尤其是顯色能力僅有 4096 條,這些都是極待克服的缺點,所以目前最 常應用於手機面板及次面板上。在 TFT 方面,具有高顯示品質、色彩豐富 與極佳的動態顯示,但是耗電量較其他面板偏高,雖然延伸出較低耗電量的 LTPS 產品,不過仍困於較高價格的不利因素,對於消費者重視的省電功能 及大眾化價格仍有差距。相對而言,彩色 STN (CSTN)在眾多面板產品中仍 具優勢,雖然顯示能力略遜 TFT,但在價格和耗電量方面皆優於 TFT。此

(25)

外,CSTN 近期色彩顯示已提昇至 65,000 色,同時反應速度也進步很多, 已拉近與 TFT 的性能差異。表 2 為中小尺寸面板性能比較表。 表 2 中小尺寸面板性能比較 (◎良好 ○中等 △尚可 ㄨ差) TN CSTN a-Si TFT LTPS OLED 目前顯色能力 灰階 ㄨ 4096~6.5萬色 Δ 6.5~26 萬色 ○ 6.5~26萬色 ○ 4096 色 ㄨ 反 應 速 度 200ms ㄨ 50~75ms Δ 30ms ○ 30ms ○ <1ms ◎ 廣 試 角 ( 度 ) 90~120 Δ 90~120 Δ 120~160 ○ 120~160 ○ 160~180 ◎ 對 比 能 力 - ㄨ 40:1 ㄨ 70:1 ○ 100:1 ○ >100:1 ◎

電 力 消 耗 Low ○ Low ○ High ㄨ Medium Δ Low ○

壽 命 ( h r ) >30,000 ○ >30,000 ○ >30,000 ○ >30,000 ○ >10,000 ㄨ 價 格 最低 ◎ 中等 ○ 略貴 Δ 貴 Δ 最貴 ㄨ 資料來源:PIDA 2003/12,本研究整理 2005/3. 3.1.4 液晶顯示器的發明與發展[11] 西元 1888 年,澳大利亞的植物學家 Reinitize 在研究植物結晶 (Cholesterin)特性的過程中﹐發現將溫度加熱至 145℃時﹐結晶會呈現白色 狀態﹐而加熱至 175℃時,則呈現透明狀態﹐德國物理學家 O﹒Lehmann 研究之後,將之命名為液晶,此為液晶技術的濫觴。 1968 年,美國 RCA 首先發表了世界第一款以液晶為材料的手錶,使得 液晶正式邁向商業化的道路。 在美國 RCA 發表開發出 LCD 時,日本尚無個人或企業研究這方面的 技術,但經由媒體報導後,吸引了日本廠商介入液晶顯示器技術得開發。當 時參與研究的企業分成兩類,一是企業規模較大的電子業,另一類則是生產 電子錶與電子計算機為主的 Seiko Epson 與 Sharp。

在 Seiko Epson 研究開發部門工作的山崎淑夫根,於是根據文獻自行 調製液晶材料,開始累積 LCD 相關技術。1973 年 Seiko Epson 發表一款以 TN-CCD 技術所製造的電子錶,當時這支電子錶的裝置只有時、分、秒的 顯示功能而已,但售價卻高達 13 萬 8 千日圓。同年,日本的 Sharp 也成功 的開發出以 TN-LCD 技術所製成的電子計算機,成為全世界最早生產 LCD 電子計算機的廠商。在 1970 年 LCD 仍是 2 吋以下的小尺寸時代,主要應 用在各種儀表板的顯示功能。產品僅能顯示簡單的符號與數字,到了 1980 年代之後,由於人們對資訊有更多的需求,乃促使 LCD 功能與尺寸的提升, 於是陸續有廠商加入生產,在技術上不斷的進步同時也更複雜。從過去的 TN-LCD 逐漸發展到 STN-LCD,再到目前的主流 TFT-LCD。在色彩 上,從亮暗顯示進展到灰階顯示,從以前的單色畫面到現今的彩色面板,反

(26)

應速度、解析度等也不斷的提升。在面板尺寸的發展上,則從 2 吋以下的小 面板,逐漸發展至 8 吋為主的面板,再進ㄧ步擴充至 10 吋以下的中小尺寸 面板,應用範圍也不斷的擴大,包括PDA個人數位助理、電子字典、掌上 型遊樂器、高資訊容量的儀表等等,故 1980 年代可稱為LCD的中小尺寸 時代[12]。 1980 年代末至 1990 年代初期,LCD 產業持續朝更大尺寸發展,產業 界已出現 10 吋以上的 LCD,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張,開始跨入大尺寸的筆記 型電腦領域,當時 LCD 產值當中有 50%是應用在筆記型電腦,由於當時市 場上成功推出筆記型電腦,使得 LCD 的需求量大幅的提升。隨著面板尺寸 的不斷加大,LCD 廠商也不斷的擴大其應用範圍,現今 LCD TV、電腦監視 器、手機、投影機等產品,皆逐漸採用 LCD 為顯示元件。在 1995 年以前, LCD 產業始終由日本獨佔,供應全球高達 80%以上的面板需求,一直到 1995 年,韓國積極加入大尺寸 LFT-LCD 市場的競爭。日本獨佔市場的情況 才有轉變。尤其韓商的加入,不但壓縮了面板市場的毛利,也讓日本廠商備 感威脅,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日本經濟更是雪上加霜,無力投資 下一世代更大的顯示器面板,日本業者為了對抗南韓的威脅,開始向外尋求 合作對象,乃將生產 LCD 面板的技術移轉至台灣,希望透過與台灣合作來 對抗南韓,一方面可確保面板的供應無虞,另ㄧ方面藉由技術轉移來收取權 利金。從此,台灣開始大舉進入 TFT-LCD 市場。 台灣加入市場之後,全球 LCD 市佔率再度興起波瀾,成就了今日台灣、 日本、韓國三強寡占 LCD 的情況。而隨著大陸經濟的的崛起以及政府的政 策,中國大陸在 LCD 產業上正急起直追。 近年來,日本政府為防止智慧財產權的外流,於 2002 年 11 月訂定了 「知識產權基本法」,將知識產權訂定為國家的主要戰略,防止企業任意將 技術或專利移轉至海外。而日本廠商除了積極投入產業的研發與生產外,又 建立了非常完整的產業結構、先進的研發團隊及擁有多項的智慧財產權,這 些因素促使日本仍能持續坐穩 LCD 產業的領導地位。 3.1.5. 台灣液晶顯示器產業的發跡與成長[11] 1.液晶顯示器的發跡 敬業電子是台灣最早從事 LCD 生產的公司,於 1976 年即取得 美國休斯公司的技術合作與授權,首先設立 LCD 工廠,生產電子錶用 的 TN-LCD, 為台灣 LCD 產業開啟了新頁。 1978 年,另一個從事 LCD 製造的中相公司成立,該公司是由曾 經服務於美國休斯公司的李逸士先生所創立,它具有多年製造 LCD 的 經驗,也是最早將 LCD 技術帶回台灣的人,但礙於經費受限,向金融

(27)

機關貸款資金又屢遭限制,只能透過租賃找到規模較小的廠房,因而 所生產的產品難以與日本廠商競爭。1980 年初,日本廠商以殺價競爭 的方式搶占市場,台灣廠商由於無法有效將生產成本降低,在強敵環 伺之下,敬業電子遂於 1981 年結束營業,中相公司也換手經營,成 為今日的美相科技,這些結果對於剛起步的台灣 LCD 產業確實造成不 小的打擊。 當時積極投入 LCD 產業發展的還有西泰電子,西泰電子是ㄧ家生 產多元產品的公司,規模不大,大約有二、三百人。1983 年開始,西 泰將重心轉移至 LCD 的研發工作,因為當時西泰無法購買到日本機械 設備,於是決定自行開發,研發經費則由公司從其他產品的盈餘提撥, 然而西泰的發展並不順利,受限於本身自行開發的設備,良率不高,公 司的產品大多僅用於低階的計算機面板,由於利潤低規模小,研發經費 在公司獨力支撐下,生存不易,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衝擊下黯然結束。 雖然西泰電子未能順利發展,但該公司所培養的人才,卻成為後來台灣 LCD 產業發展的重要來源。除了部分人員轉往大陸發展 TN – LCD 外, 另ㄧ批人則在台灣相繼成立了富相、捷華、華泰等公司,持續發展 LCD 相關事業,其中許振昌先生則先後從西泰電子、美相、碧悠,再與黃顯 雄董事長一起到勝華科技工作,組成一個技術與管理能力堅強的核心團 隊。憑藉其多年在 LCD 產業的經驗及企劃能力,終於使勝華成為國內 外手機小型面板的領導廠商。 台灣 LCD 產業發展初期,在民間企業的努力下揭開序幕,由於缺 乏足夠的經費與技術,確實面臨了許多窘境,但是國內企業的投資並未 因此而停止。日商 Sharp 公司與 Epson 公司在 1980 年代初期,先後 在高雄與台中設廠,以生產較大尺寸的 TN – LCD 為主,之後,這些工 廠又朝技術層級較高的產品發展,製造彩色 CSTN 及後段模組,在日 商的投資帶動下,刺激了台灣 LCD 產業的發展,我國幾家中小企業也 相繼加入市場競爭,從事 TN - LCD 的製造,及液晶面板的組裝,所以 日商在台灣發展 LCD 產業初期,確實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不但帶 動了台灣廠商的投資風潮,更為 LCD 產業培養了一批專業的人才。 2.液晶顯示器的成長與升級 1990 年前後,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薪資成本也水漲船高,雖有 部份廠商因 TN – LCD 在台灣組裝成本增加,而將設備移往中國大陸, 不過卻仍有一批人選擇留在台灣,這些業者依靠長期所累積的經驗與技 術,進行產業昇級的工作,往更高階的 STN - LCD 及 TFT – LCD 產業 發展,推動了 LCD 產業的升級。

(28)

積極合作發展外,也有企業獨自籌措資金投資,在 1990 年底,原從事 映像管製造的碧悠電子,便以現金增資的方式準備設廠,1992 年 3 月 完成新竹新豐廠的建廠,開始生產 TN /STN,成為國內最早投入 STN 的廠商,碧悠電子的 LCD 生產技術是透過併購美國 Polytronix 公司的 方式,引進小型 STN 技術及研發人才。從此,台灣的 LCD 產業邁入了 另一個新的里程碑。 同樣,在 1990 年跨入 LCD 產業的還有勝華科技與光聯科技,皆 設立於台中加工出口區。這三家公司的共同特色是在進入 STN 技術層 次時,並未假日商之手,光聯科技設立於 1990 年六月,初期主要生產 TN –LCD,光聯的總經理來自台灣 Epson,帶領了ㄧ批人到光聯創業, 但光聯的生產方式並非完全模仿台灣 Epson,當時台灣 Epson 的蒸鍍 機仍然採用舊式的 NSO2 氣化法,而光聯則直接採用 ITO 導電玻璃, NSO2 法的製程缺點是導電層的阻抗不能控制的很低,無法生產精密 的產品,為了提高競爭力,光聯從設立初期,便決定開拓新市場,將技 術層次由台灣 Epson 的低階 TN 提升至高階的 TN – LCD 及 WIDEN, 如汽車音響、儀器設備、記號版產品用的液晶顯示器,這類產品的特色 是品質要求嚴格、少量多樣、附加價值高、競爭者少,經過了幾個月的 努力,終於開發出汽車音響用的 LCD,第一批交貨給台灣松下公司, 之後歐麗旺等訂單陸續湧入,1992~1994 三年間光聯的業績是每年賺 一個資本額,由此可見光聯在進入市場時,即以 ODM 的型態開發市場, 製品設計技術乃成為後來光聯對外競爭的重要武器。光聯科技從一個完 全不具業務基礎的公司很快的切入此ㄧ市場,站穩根基,成功的克服了 技術開發的障礙。 早期另一個積極投入 LCD 領域研發的是大同集團的子公司-中華 映管,早在 1989 年,公司便設立了十餘人的 LCD 研發團隊,一開始 中華映管便將目標設定在 STN 技術的發展,在歷經多年的實驗後,1993 年初,公司便斥資了 1 億元在楊梅設立實驗工廠,1995 年更進ㄧ步自 日本東芝引進大尺寸的 STN 技術,1996 年八月,桃園工廠量產 10.4 吋的彩色 CSTN,台灣正式跨入個人電腦用大尺寸 LCD 的生產領域。 在當時,國內企業往 STN 產業發展的同時,台灣另有一批企業與 研究機構企圖往更高階的顯示器面板發展-TFT–LCD。當時 TFT 仍 屬於前瞻性的技術。雖然產品技術尚未成熟,但產品品質與功能都優於 過去的 LCD,市場上賦予高度的期待,各國也將其視為產業競爭的重 要法寶,由於產品的製造技術掌握在日本廠商的手中,在日商不願意 將技術移轉給國外的情況下,國內企業便與政府合作自行研發相關技 術。1988 年,工研院電子所在經濟部科專計畫的推動下,率先從事 TFT 的相關技術研究。1990 年工研院電子所,開發出 3~6 吋的 TFT–LCD

(29)

顯示技術及周邊零組件,是國內最早開發出的 TFT 產品,也奠定了台 灣 LCD 的研究基礎。 除了在經濟部科專計畫下,由工研院電子所進行的 LCD 技術研究 外,民間企業也有廠商投入 TFT – LCD 的研發工作,1992 年,從事半 導體製造的聯華電子成立聯友光電,宣佈將公司定位在 TFT-LCD 的 產品製造,成為台灣最早跨入 TFT-LCD 的業者。聯友光電引進美國技 術人員自行研發,1993 年第四季終於開發成功 4 吋的 TFT-LCD,使台 灣成為繼日本之後亞洲第二個具備 TFT 生產技術的國家,相較於南韓 1995 年才生產出第一個 TFT-LCD 產品,整整提早了ㄧ年! 同樣投入 TFT – LCD 的廠商還有元太科技,由永豐餘集團在 1992 年 6 月於新竹科學園區投資設立,元太科技為ㄧ群在 TFT 研發領域具備 國際水準的旅美科技專家所籌組,成立之初,其產品技術與人員主要來自 於工研院電子所的相關人員,並借用其相關設備進行技術可行性研究,在 不斷修正下逐漸朝量產化目標邁進。1994 年元太科技面板廠在新竹科學 園區動土,並購置第二代 TFT 生產設備。1996 年 10 月開始量產小尺寸 的 TFT 產品,長期下來,元太科技本身不斷的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不 僅建立了自己的研發團隊,並擁有多項的 TFT 專利技術。

3.2 產業概況

3.2.1. 全球中小尺寸液晶產業概況[13] 隨著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LCD)產業的蓬勃發展,由於日、韓、 台面板廠商競相投資大量生產的結果,使得價格快速下降。LCD 顯示器挾 輕薄、價廉的優勢,輕易的取代了傳統的 CRT 監視器,席捲整個 PC 市場, 使得顯示器市場進入前所未有的榮景。更由於多媒體 PC 數位化興起,結合 數位語音與數位遊戲等,多元化的消費性產品也陸續推出,過去中小尺寸的 產品多以黑白顯示為主,自從數位相機快速興起與手機彩色化之後,市場上 各種類似應用的產品也相繼產生,包含可攜式的 DVD 碟影機、PDA、遊戲 機、數位攝影機、汽車電視、衛星導航等,皆使得中小尺寸面板市場快速成 長。 彩色中小型面板主要供應來源有 CSTN、TFT、LTPS 及 OLED,由於 TFT 次世代設備投資逐漸朝向大尺寸發展,若以四代以前的 TFT 廠來生產 大尺寸面板(大於 10.4 吋)其成本反而偏高,無法與第五代廠的生產成本相 競爭,因此各廠商紛紛將四代以下的 TFT 廠安排生產中小尺寸面板,除了 滿足中小尺寸面板的快速成長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小尺寸面板提供了較高 的利潤空間。

(30)

根據 PIDA 在 2005 年元月的調查,全球 LCD 面板需求量約 20 億片左 右(如圖 5 所示),其中 TN 面板佔了將近 50%的市場銷售量,只是它的應用 領域,主要集中於電子錶、計算機及工業用低階顯示產品,由於所需面板尺 寸非常小,單價低,故對產值貢獻小,未來市場低階產品的需求仍舊會持續 穩定小量成長。 圖 5. 全 球 LCD 市 場 需 求 量 及 預 估 0 500,000 1,000,000 1,500,000 2,000,000 2,500,000 K PCS C-STN 217,900 314,600 328,100 324,800 316,800 M-STN 408,600 301,900 245,600 230,700 209,800 TN 925,800 936,800 958,400 979,300 990,700 LTPS 68,700 103,600 141,800 179,600 210,700 a-Si TFT中小面板 198,700 237,700 308,500 349,200 386,700 a-Si TFT大面板 97,500 126,300 160,400 198,000 231,00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圖 5. 全 球 LCD 市 場 需 求 量 及 預 估 資料來源:PIDA 2005/01 又根據日本富士總研公司在 2004 年 3 月所做市調(如附表 3),全球彩 色中小面板,在 2003 年的出貨量為 4.6 億台,年成長率為 145.8%,而在 2003~2007 年的平均複合成長率為 15.17%,目前主要生產的國家是日本、 韓國和台灣,其中以日本為最大生產國家約 60%,韓國及台灣共佔 40%, 韓國略勝一籌,台灣暫居第三。

(31)

表 3. 全球中小尺寸彩色 LCD 面板生產出貨量及預估 單位:千台 2003 年 2004 年(預測) 2005 年(預測) 2006 年(預測) 2007 年(預測) 複合成長率 出 貨 量 459,900 554,800 661,600 737,900 809,200 15.17% 年 成 長 率 145.8% 20.6% 19.3% 11.5% 9.7% 資料來源:富士總研 2004 年 3 月 3.2.2. 日韓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器產業概況[13] 日本是全球生產中小尺寸面板最多的國家,特別是在生產技術及能力兩 方面都領先韓國和台灣。因中小尺寸面板特別要注重系統的整合能力及配合 客戶的需求,來設計品質良好的液晶面板,對於缺乏產品主導權及整合經驗 的韓國和台彎的廠商而言,在跨出的第一步就必須花更多的時間來準備。 圖 6 為日本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的生產實績統計圖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120,000 140,000 K PCS 主動式面板 47,005 57,384 65,805 76,599 75,024 84,178 93,697 120,107 被動式面板 55,279 57,263 50,984 50,973 47,924 53,342 51,043 49,750 主動式比重 46.00% 50.10% 56.30% 60.00% 61.00% 61.20% 64.70% 70.70% 被動式比重 54.00% 49.90% 43.70% 40.00% 39.00% 38.80% 35.30% 29.30% 2003 Q1 2003 Q2 2003 Q3 2003Q4 2004 Q1 2004 Q2 2004 Q3 2004 Q4 圖 6 日本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生產實績統計 資料來源:日本經濟產業省;PIDA 整理 2004/12 2003 年日本中小尺寸的出貨實績為 4 億 6,129 萬片,隨著市場的增加 及應用越來越廣泛。2004 年日本的出貨實績約達 5 億 7,500 萬片,較 2003 年成長 24.7%,2003 年日本在主動式面板和被動式面的比重為 54%:46%, 但到了 2004 年其生產比重則調整為 65%:35%,將被動式低階產品轉移給台 灣和大陸的 STN 廠商生產,日本則不斷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持續扮演開

(32)

發新應用領域的火車頭角色。 日本全國 40 座 TFT 生產線,其中超過 30 條為第四代以前的設備,最 適合生產中小尺寸彩色面板。另外全球 STN 生產線在 2002 年有 70 條(見 表 4),日系廠商即佔一半,由於彩色 STN 面臨其他新興技術產品的挑戰, 如 TFT 產品的切入,OLED 與 LTPS 面板的加入,研發資源皆移轉至 TFT 等新技術的開發。因此,除大陸外,其他國家已無新的 STN 生產線的設立, 加上日系廠商逐漸淡出該市場,所以 STN 舊設備的買賣或遷移時有所聞, 而移往的地區主要是中國大陸,因其為全球手機生產量最大的國家。對於 STN 面板的需求量也居全球之冠,顯然落腳大陸可享地利之便。 表 4 全球 STN 廠商及生產線一覽表 地區 廠 商 名 稱 生 產 線 數 量 日本 Sharp. 三洋. 松下. 日立. Seiko Instrument.. Rohm. Ricoh.

Optrex. Casio. Citizen. Hoshiden. Kyocera. Alps. Stanley.

35 條(包含海外 13 條) 台灣 華映 碧悠 南亞塑膠 勝華 光聯 國喬光電 凌巨 全台晶像 訊倉 華象 台灣愛普生 高雄日立 久立 光電 台灣都美 昌益開發 22 條 中國 大陸 無錫夏普 深圳天馬 汕尾信利 河北冀雄 汕頭超聲 深圳斯特達 上海海晶 鞍山三特 9 條(未包含外資廠) 韓國 三星電管(SDI) 現代電子 韓國電子 4 條 資料來源:工研院 IEK-ITIS 計劃(2003/8) 日本各液晶面板廠商自 2005 年開始,紛紛增產 10 吋以下用於手機、數 位相機的中小型液晶面板。日立顯示器公司於今年底之前,中小型液晶面板 產能將增加至 500 萬片,比現在增加 25%,其茂原工廠的生產線都將改為生 產中小型面板。精工愛普生與三洋電機的液晶合資事業,即三洋愛普生公司, 今年內中小型面板裝配產能將增加至一億七千萬片,比現在增加 21%,同時 也將在菲律賓、中國大陸的蘇州市增加生產線。夏普公司再三重縣的第三廠 將投入 530 億日圓,生產內藏 IC 等高性能中小型面板,加上奈良天理工廠 的產能,四月起中小型面板月產能將達到 1900 萬片,比之前增加 60%。東 芝的子公司東芝松下顯示器科技公司將斥資 500 億日圓,在石川縣川北町興 建高精密面板新工廠。2007 年開始,手機用面板月產能將增加至 1000 萬片 以上,為目前的兩倍多。日本廠商在全球中小型面板市場的佔有率,若按金 額計算約佔 75%[14]。 全球生產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第二多的國家是韓國,韓國近幾年來持續發 展 LCD 產業,至今已成為僅次於日本的 LCD 大國,在全球 TFT-LCD 市場 佔有率已逼近日本,其主要生產廠商集中於 3 家即三星電子、樂金飛利浦、

(33)

現代,特別是三星(Samsung)與樂金飛利浦(LPL)更是居全球前兩名,單一 日本廠商的產能已非韓國的對手。韓國目前適合生產中小尺寸彩色面板的四 代以前的 TFT 生產線共有十條,其產能概況如附表 5。 Samsung 的 TFT 面板主要由三星電子生產,STN/TN 則由 Samsung SDI 生產,兩家公司合在一起,以 Samsung 名義計算在 2003 年即達日幣 5700 億元,超過日本夏普公司,成為全球 LCD 營業額最大的公司。三星電 子的 L1(2 代廠)與 L2(3 代廠)的 TFT-LCD 生產線,在 2004 上半年皆已轉作 中小尺寸面板的生產,基於市場需求持續增加。因此,從去年第四季起又將 L4(第 4 代廠)部分產能轉作中小尺寸面板,故三星電子在去年第四季中小尺 寸 TFT-LCD 面板月產量已由第三季的 400 萬片增加到 600 萬片,並計劃今 年將建構完成月產量達 1,000 萬片的中小尺寸 TFT-LCD 面板生產體系。 LG-Philip(LPL)是由韓國 LG 公司出售 50%股權給荷蘭 Philip 公司而合 資的,生產據點以韓國龜尾為主,一厰為第 2 代生產設備,月產能 6.6 萬片, 二廠為第 3.5 代生產設備,月產能亦為 6.6 萬片,皆已在 2004 年第二季轉 換為生產 6~8 吋的中小尺寸面板,LPL 公司以生產大尺寸面板為主,中小 尺寸 LCD 面板出貨量並不高。 韓國的第三大 LCD 廠商為現代(Hydis)集團,因其在東南亞金融風暴中 受創太深,已無力投資第四代以後的生產線,被迫退出市場,並於 2003 年 出售 TFT 部門給北京的東方電子公司(BOE),以技術股份投資 BOE-Hydis 公司 20%,在北京設立第五代生產線。 表 5 韓國第四代(含)以前的 TFT 生產線及產能統計 公司 生產線 世代 尺寸(m ㎡) 產能(片/月) 器興 L1 2 370×470 45,000 器興 L2 3 550×650 35,000 天安 L3 3.5 600×720 45,000 三星(SEC) 天安 L4 4.5 730×920 30,000 龜尾 P1 2 370×470 66,000 龜尾 P2 3.5 590×670 66,000 樂金飛利浦 (LPL) 龜尾 P3 4 680×880 60,000 利川 L1 2 370×470 20,000 利川 L2 3 550×650 9,000 京東方.現代 (BOE-Hydis) 利川 L3 3.5 600×720 40,000 資料來源:工硏院經資中心 ITIS 計畫 ( 2002 / 07)

(34)

3.2.3 台灣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器產業發展概況 1. STN 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器產業 由於新興國家如中國大陸、俄羅斯、巴西及印度等地區人民的消 費能力提昇,也帶動對低價手機的強烈需求,與 TFT 面板比較,CSTN 具備價格競爭優勢,成為低階機型的最佳選擇,因而帶動了國內幾家 生產彩色 STN 的面板公司。自去年開始業績狂飆,國內主要生產手 機小型面板的公司有勝華科技、凌巨、光聯、全台及碧悠等五家。 (1)勝華是國內手機面板的龍頭大廠,其營收主要來源為 MSTN、 CSTN、TFT 模組與 Panel 面板四大類,2004 年合併營收為 325.6 億元,稅後盈餘為 41.1 億元,每股盈餘達 5.62 元,營收及獲利 雙雙創下歷史新高。去年手機面板已佔營收 78%,受惠於 CSTN 出貨大幅成長,加上日、韓廠商逐漸放棄單色 STN (MSTN)市場, 使得勝華面板在全球市佔率明顯提升,其中 MSTN 銷售量更躍居 第一位。 勝華在兩岸皆有設廠。目前共有 8 條 STN 面板生產線,其中三 條已改成彩色 STN 生產線,另有一條購自日本夏普的 TFT 第一代生 產線,勝華去年手機主面板的總出貨量達 8,770 萬片,僅次於三星 SDI 與飛利浦公司,成為全球第三大手機面板供應廠商,而手機次 面板(使用於摺疊式手機的小面板)的總出貨量達 4,110 萬片,全球市 佔率達 29.8%,僅次於韓國三星 SDI 公司,TFT 的生產線單月最大 產能可生產 2 吋面板 150 萬片,從 2004 年底起少量生產,今年將 顯現具體的量產效益。另外 TFT 模組方面目前主要幫日本日立及三 洋鳥取廠(Tottori Sanyo)代工。 勝華的競爭優勢,在成本管控低,垂直整合佳,訂單產量規模 大,且與全球前兩大手機厰及日系廠商等第一線客戶代工,生產面 板模組,勝華也是國內第一家 LCD 廠商中自行生產 ITO 導電玻璃 的公司,在台灣的潭子加工區擁有一條玻璃基板為 300mm×400mm 的生產線,最大月產能為 250~300 萬片面版(以 1.8 吋計算),導電 玻璃的供應以自用為主,使勝華不但免於面板玻璃缺料的困擾,而 且大幅降低外購成本。勝華除了專注手機面板的生產外,也大舉向 上游關鍵零組件整合,包含轉投資矽創電子、晶門科技等 IC 設計公 司,也建構內製彩色濾光片(Color Filter)的生產線,並投資韶陽公 司,開發面板自動化製程設備及精密模治具,除複製生產設備提高 產能外,也不斷把多年來改善品質提高效率累積的經驗,應用在新

(35)

設備的開發,因而大幅減少向國外採購設備的昂貴成本,避免技術 know how 的外流,這些都是國內其他大小面板公司,包含友達、 奇美等所無法相比擬的。 (2)凌巨是台灣最晚成立的 STN-LCD 廠商,在手機及消費性產品接單 暢旺情況下,去年營收迅速竄升至 50 億元,僅次於勝華。其主要 客戶為國內手機大廠,從去年七月開始出貨單色 MSTN 面板,每 月高達 150 萬片,今年彩色 STN 面板也陸續推出,將成為凌巨最 主要的業績成長來源。 (3)碧悠原以生產玻璃映像管(CRT)起家,在 2001 年投資 18 億元, 設立 3 條 STN-LCD 生產線,隨即成為全球 PDA 面板的第一大供 應商,全球市佔率高達 30%,主要客戶包含 Palm、Handspring、 Sony、Seiko Epson 和 Sharp 等,彩色 STN 的年產量達 500 萬片, 單色 STN(MSTN)面板及模組的年產量亦可達 4000 萬片,由於 PDA 市場這幾年成長緩慢,加上競爭者眾,兩家主要客戶獲利能 力節節倒退,碧悠只好轉往手機面板發展,可惜時機已稍晚,只能 爭取二線手機廠,去年營業額雖達 53 億元,但仍虧損 4 億元。 (4)全台晶像原專注於非消費性的工業產品,包含工業用儀器、醫療 器材、掌上型終端機、資訊家電、收銀機、刷卡機等顯示面板,這 類產品市場屬於利基型,量雖不大,毛利卻有 30%以上,以往勝 華和碧悠都未專注於此,因此給了全台晶像壯大的機會,全台晶像 自 2 年前開發生產 CSTN 手機面板,恰逢手機市場快速成長的熱 潮,使得全台去年營收達 35 億元,盈餘 3.34 億元,今年第二季開 始又接獲韓國 LG 手機面板的訂單,故其業績成長可期。 (5)光聯去年在彩色 STN-LCD 生產良率提高及手機面板激增之下,營 收達 32 億元,稅後盈餘 1.35 億元,一掃過去四年來連連虧損的財 務困境。 (6)久正光電去年也拜 STN-LCD 手機面板暢銷之賜,營收達 25 億 元,可惜因匯率關係僅盈餘 3,400 萬元。 2.TFT-LCD 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器產業

(36)

出,不過因為 LCD TV 銷售不如預期,導致大尺寸面板呈現供過於 求,面板報價去年底下跌至成本附近。因此 TFT 面板廠紛紛暫停七 代廠的建造,興建中的六代廠部分設備進駐時間也隨之後延,同時降 低五代廠的產能利用率,以度過目前危機。由於五代廠良率快速提 昇,使四代廠生產的大尺寸面板已不具成本效益,因此廠商決定投入 中小尺寸面板的生產行列,除可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之外,也看好中 小尺寸面板未來的發展。國內目前適合生產中小尺寸面板的四代廠以 前生產線共有 18 條,各廠商生產線及產能概況如附表 6。 表 6 台灣第四代以前的 TFT-LCD 生產線及產能統計 公司 生產線(廠) 世代 基板尺寸(m ㎡) 產能(片/月) L1 (已停產) 1 320×400 8,000 L2 3.5 610×720 45,000 L3 3.5 610×720 30,000 L5 3.5 600×720 60,000 友達 L6 4 680×880 45,000 Fab1 3.5 620×750 65,000 奇美 Fab2 4 680×880 88,000 T1 3 550×670 45,000 T2 4 680×880 75,000 中華映管 T3 4.5 730×920 75,000 Fab1 3 550×650 50,000 瀚宇彩晶 Fab2 3 550×650 50,000 Fab1 3.5 620×750 45,000 廣輝電子 Fab2 4 680×880 45,000 群創光電 Fab1 4.5 730×920 45,000 元太科技 Fab1 2.5 370×470 48,000 統寶光電 Fab1 3.5 620×750 75,000 勝華科技 Fab1 1 320×400 30,000 資料來源:依據各公司公佈資料彙總 (2005/03) (1)友達光電是台灣第一大,全球第三大的 TFT-LCD 專業設計、研發 及製造公司,去年營業額達 1,650 億元,是全球少數同時具備大、 中、小完整尺寸產品線的廠商,其產品線涵蓋 1.5~46 吋應用廣泛 的面板,在 OLED 及 LTPS 等前端技術開發領先國外。

(37)

友達目前擁有八座 TFT-LCD 廠(包含中科 5、6 代廠各一座), 其中有 3 條 3.5 代廠,原本皆生產α-Si TFT-LCD,最大月產能分 別為 6 萬片、4.5 萬片及 3 萬片,產品規劃以 15 吋以內的面板為 主,其中一條月產能 3 萬片的玻璃基板線以供應消費性電子為主, 公司初期以一條α-Si TFT-LCD 為驅動技術的生產線,轉為生產低 溫多晶矽(LTPS)的面板,不過隨著 OLED 搭配 LTPS 可能成為主 流趨勢後,友達已經於去年年底將那條產能 3 萬片的第 3 代線轉 換生產 LTPS 的面板。基於製造成本的考量,其餘兩條 3 代線也將 逐漸改為生產中小尺寸面板,友達去年中小尺寸面板的累積出貨 量,已達 3,329 萬片,較前年大幅成長了 54%。其中用於手機的 小尺寸面板,2004 年出貨量約為 560 萬片,由於平均毛利較大面 板高,預估今年將突破 2,000 萬片,爆量成長 260%。 (2)奇美公司是將 3.5 代廠的部分產能做中小尺寸面板使用,主要是 提供中小尺寸玻璃基板給客戶,未進一步組裝模組。單項營收貢獻 率 10%,雖然公司主要重心在 LCD TV 面板上,但是對於中小尺 寸面板仍然看好。 (3)瀚宇彩晶計劃在今年 2005 年,將楊梅一座 3.5 代廠全部轉為生產 中小尺寸的 TFT-LCD 面板,初期先從 5 吋及 7 吋的車用面板切入。 目前,先將一座 3 代廠 15%的產能撥給中小尺寸生產使用,不過 未包含模組端,而是賣 CELL 端的玻璃基板給元太公司,目前除車 用面板已出貨外,應用在手持多媒體裝置的 3.5 吋面板也開始送樣 確認,未來將積極擴展新產品線,包含 1.8 吋~2.2 吋的手機面板。 (4)華映公司目前擁有的 3 代廠已轉型生產中小尺寸面板,除出貨給 技術合作的日本三菱 ADI 公司外,也生產 7 吋面板出貨給日本新 力公司,行動電話 1.8 及 2.2 吋小尺寸面板也將陸續推出。華映並 於去年底與元太簽定供貨協議,預計從今年開始出貨,公司預計第 3 代廠剩下的 1/3 產能將陸續出售給其他中小尺寸面板廠商。除大 型面板外,華映估計今年中小尺寸面板出貨量可達 1,200 萬片。 (5)廣輝電子目前雖有一座 3.5 代廠,但並未生產中小尺寸面板。 (6)國內 TFT 廠新兵-群創光電是由鴻海集團轉投資,成立於 2003 年 元月,該公司 4.5 代廠(730mm×920mm)是以生產中小尺寸面板為 主,今年初開始量產,月產能約可達 45,000 片,產品劃分為數位

數據

表 3.  全球中小尺寸彩色 LCD 面板生產出貨量及預估  單位:千台 2003 年 2004 年(預測) 2005 年(預測) 2006 年(預測) 2007 年(預測) 複合成長率  出 貨 量 459,900  554,800 661,600 737,900  809,200 15.17%  年 成 長 率 145.8%  20.6% 19.3% 11.5%  9.7%    資料來源:富士總研 2004 年 3 月  3.2.2
圖 14 為全球中小型液晶面板市場佔有率比較  全球中小型TFT液晶面板市場佔有率 約104億美元(2004年估算) 東芝松下TMD公司 15%夏普24%其他33% 日立顯示器 7% 三星電子 9% 三洋愛普生公司12% 夏普 東芝松下TMD公司三洋愛普生公司三星電子日立顯示器其他 圖 14 全球中小型液晶面板市場佔有率比較圖  資料來源 : 日本經濟新聞,  工商時報轉載 2005/04/14  3.5.2  台灣 2004 年中小型尺寸液晶顯示器面板出貨量及產值分析[15,16]  1.出貨量分析:
圖 18 各種面板在手機主螢幕的應用比例及預估表  0%50%100% 2003年 2004年(E) 2005年(F) 2006年(F) 2007年(F)各種面板在手機主螢幕的應用比例 OLEDTFTCSTN MSTN 2003 年  2004 年(E) 2005 年(F) 2006 年(F)  2007 年(F) MSTN  54%  30%  23.3%  21%  17%  CSTN  28%  41%  37.8%  33%  30%  TFT  18%  29%  38.5%  45%  5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商業現代化進程中,連鎖化、大型化、資訊化的趨勢不斷演進,門市服務業發展 也從單店經營到多店經營以至連鎖經營的層次,以

從 7000 年前至 10000 年前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

相較於美國,歐元區復蘇的步伐顯得較為遲緩,區內消費需求持續疲弱,二零零四年第 一季工業生產減少了

並以中科園區核准進駐事業單位中已建廠完成且投入實際生產的廠 商作為資料蒐集的基礎。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園區協調小組 公布資料指出,統計至 96 年 6

(三)又目前國內車體製造業聘僱外勞家數為 62 家,透過外加就業安 定費附加外籍勞工數額機制引進外勞之廠商,主要集中於 Extra 案核准 5%外勞(共 20 家,佔總家數 32%),Extra 案核准

國內經濟部分,11 月份的工業生產、出口以及商業營業額均較上月減 少、較上年同月增加,預期 12 月份工業生產指數將與 11 月相近,商業營 業額可望高於

接收機端的多路徑測量誤差是GPS主 要誤差的原因之一。GPS信號在到達 地球沒有進到接收機之前,除了主要 傳送路徑之外,會產生許多鄰近目標 反射的路徑。接收機接收的首先是直

由於環保意識抬頭,回收業者從 2018年開始在台南多點設置「自動資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