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毛連塭等人(2000)曾在其「創造力研究」一書中明示發展創造力的必有性有四:

(1)人人都有創造力,都需要加以發展;(2)創造力是社會進步的動力;(3)傳統教學都有待改 進;(4)符合時代潮流和未來的需要。創意是構想的原點,是表現的對象,也是設計的 核心(陸定邦、楊彩玲,2002)。「創造力」是設計的核心,設計過程中的各個階 段都需要創造力。在藝術教育中,除了表現技巧外,亦包含了人類行為中的變通力 及創造力(Gibson, 2003)。鄭英耀(2002)亦曾指出:「發明、創新已經是國家競 爭力的指標」。綜合上述,創造力在現今的教育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

創造能力的發展與培育是近半個世紀以來已開發國家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勢 與具體的教育目標(Torrance, 1972)。放眼國際,英國由2000 年 9 月從課程改革、

師資訓練、設立獎項等三方面推動創造力教育。吳靜吉(2005)指出:英國政府 於 2002 年至 2004 年間,花費了四千萬英鎊由文化、媒體、運動部門,推行創意 夥伴計畫;自2006 年更從教育技能部門增列經費合計七千萬英鎊投注於此計畫。

德國是在科技研發組織或企業,將產學合作的創意研發作為組織的重要文化,致 力創意的推廣,以及聯邦政府的政策推動上也遵循創新的精神。法國在 2000 年所提 出的高中教育改革方案中,其中一項有關措施便是「鼓勵創新」。日本更早在 1994 年 2 月由文省部召開「關於加強大學理工科魅力懇談會」,強調「發現與創造之喜 悅」,更在2000 年 12 月,由內閣總理大臣在「教育改革國民會議」中提出數項改 革重點,其中包含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郭旭展,2007)。韓國政府更計畫在1999 年到2005 年間投下一兆四千億韓圓,希冀能讓韓國社會轉型成為二十一世紀的知 識經濟社會,並發展出教育學術機構,期能為知識經濟的社會培育具創意、以 及達到國際高水平的人力資源(教育部,2001)。我國亦在 2002 年提出「創造力 教育白皮書」,具體說明臺灣創造力教育的六大行動方案,並訂定出遠、中、近程 發展計畫。對於臺灣而言,創意產業將是未來提昇競爭力的希望。教育部於創造 力教育白皮書中指出,創造力與創新能力之培育,不僅是提昇國民素質之關鍵,

亦為發展知識經濟之前提,所以創造力教育也就成為未來教育工作之推動重點。

教育基本法第二條亦明訂「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制觀 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

秉承教育基本法第二條之理念,強調培養欣賞、表現、審美及創作能力為重要之 課程目標(教育部,2002)。綜上述內容說明了「創造力教育」的重要性與跨時代 的意義,實為二十一世紀之時代所趨。

研究者在國中擔任藝術與人文教師,在教學經驗中,深深體會到學生目前 所欠缺的是創造力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有感於學生的繪畫技巧素養不 足,所傳授各項技巧之運用亦不熟練,學生彼此的作品重複性高,創意性嚴重 不足,對於創意認知與接受度低。因此,在藝術與人文教學實施創造力課程,能 否有效激發學生創造性思考的能力?促進創造力的發展?是研究者所深感好奇 的。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者認為可將創造力課程融入藝術與人文教 學,透過創造性思考的培育,讓學生展現創意與巧思,增加作品可看性與獨特 性,提出具有創意的作品,進一步提升作品的創意及藝術價值,並讓學生察覺、

比較自己及他人作品的優缺點,歸納出創意作品的特點,強化批判性思考與創造 性思考等能力。

因此冀望本研究能提供促進創造力的實證研究資料,為國中藝術與人文教學 提供課程設計方向,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考能力與作品的視覺藝術價值。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研究者基於前述培養學生創造力與創意巧思,利用教學原理設計出「探索線 條的魅力」的教學單元,結合現在國中藝術與人文課程來進行創造力相關的教學 實驗課程,指導七年級學生應用線條來組合、創造出具創意的圖案,然後再讓學 生進行實作性的各種創意活動,以建構個人的創造力,進而探討應用於國中藝術 與人文課程教學的可行性。

基於上述的內容,本研究的具體目的如下:

一、發展適用於國中視覺藝術課程的創造力教學方案之單元。

二、探究創造力教學方案單元的實施,對於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的表現差異。

基於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適用於國中視覺藝術課程「探索線條的魅力」單元,其所採取的教學設計為 何?

二、適用於國中視覺藝術課程「探索線條的魅力」單元,其所採取的教學策略為 何?教學評量為何?

三、接受「探索線條的魅力」單元教學後,實驗組學生學習成就表現上是否與控 制組學生有差異?

四、接受「探索線條的魅力」單元教學後,實驗組學生在創造力表現上是否與控 制組學生有差異?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達成所訂定的各項研究目的,除了從事理論探討之外,並發展適用 於國中藝術與人文課程之教學方案,採用實驗研究法進行研究。本研究所使用的 研究方法如下:

一、文獻探討法:

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包括書籍、期刊、論文、電子資料庫、網頁文 獻等,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架構設計之依據。同時,藉此探討創造力、

藝術與人文教學應用等理論及應用情況。

二、實驗研究法:

本研究採取準實驗研究法,透過教學實驗的進行,探討七年級學生在接受 視覺藝術課程「探索線條的魅力」單元的教學後,在藝術與人文的學習成就表 現、創造力的表現上、創造力認知表現、學習態度等方面,是否與接受傳統教 學的學生表現有所差異。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視覺藝術課程「創造力教學方案」教學

本研究所稱之視覺藝術課程「創造力教學方案」,係指以 Taylor(1959)所提 出的創造力五層次中的前三層次進行創造力設計,而以木工實作為表現所設計 出一系列教材內容與教學活動。泰勒的五層次創造力分別為:(1)表達式創造 力,以自由和興致為基礎,常因情境而產生,隨興致而感發,不考慮產品的價值 大小,例如兒童的塗鴨繪畫;(2) 技藝式創造力,主要是發展各種技術以產生完 善的產品,往往以模仿、應用現成的原理、原則去解決特殊與實際的問題、不太 注重創新性,具有技術性、實用性、精緻性、效率性、完善性等特點;(3)發明式 創造力,表現為用一種新眼光去看待舊的東西、常常透過取長補短而製造出更簡 便、經濟、有效、實用的新產品,諸如小說的創作、卡通片的製作以及一般的技 術更新和發明成果均屬於這個層次。(4)革新式創造力,表現為對旣有的理論、產 品的創新,或是添加新內容、新意義,它要求具備各種必要的知識,特別是對進 行創造的那一領域有充足的了解;(5)高深的創造力,這一層次的創造力最為複 雜、有深奥,它要求必須具有處理千頭萬緒的複雜資料的能力,並能形成嶄新的 原理原則或有系統的新學說(董奇,1995)

二、傳統教學

本研究所指的「傳統教學」係指一般教師常採用的教學活動型式,即在教 學實施過程中教師依循教學指引內容來進行教學。教學的過程重視程序,通常 以教師講述、操作示範、學生自行練習等步驟,逐步引導學生完成作品之教學。

三、創造力

本研究採取創造力的能力觀測,將創造力視為一種能力,然而在教學中可 將創造力區分成認知、技能、情意等三個向度的能力。有關本研究所定義的創 造力之認知、技能與情意等三個向度的內容說明如下:

(一)認知領域創造力:

學生的認知領域創造力是採用威廉斯創造力測驗-創造性思考活動來 量測,即利用此項測驗來進行前、後測,作為量評認知領域創造力的工具。

(二)技能領域創造力:

有關技能領域創造力的評定是根據Besemer 和 O’Quin(1999)評定作品 的創造力指標:新奇向度(原創性、驚奇)、問題解決向度(價值性、邏輯性、

實用性、易了解)、精進及統合(基本品質、精緻性、好手藝)等,來評量學 生木工作品的創造力表現,即代表學生的技能領域創造力表現。

(三)情意領域創造力:本研究不探究情意領域創造力的表現。

四、紙筆測驗

本研究的紙筆測驗係指視覺藝術課程,「探索線條的魅力」教學方案之線 條成就測驗。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為達成本研究目的,研究者以國中七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教學為研究 範圍,採取立意抽樣以臺東縣東海國中二個班級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一個班級為 實驗組,另一個班級為控制組,同時以不等組準實驗設計進行進行實驗教學。以下 針對本研究之範圍與限制加以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臺東縣東海國中七年級二個班級,以不破壞原有班 級為原則,採取立意取樣方式,隨機選取一個班級為控制組,另一個班級則 為實驗組。

(二)就課程內容而言

為配合視覺藝術課程「創造力教學方案」所選用的自編教材(如附錄二)。 研究者就現有國中藝術與人文教科書尋找適用且可發展的教學單元,發現七年級

「探索線條的魅力」單元可用。為配合視覺藝術課程的教學,研究者選用自 編教材,搭配創造力教學理論與教學設計原則,設計出「探索線條的魅力」

「探索線條的魅力」單元可用。為配合視覺藝術課程的教學,研究者選用自 編教材,搭配創造力教學理論與教學設計原則,設計出「探索線條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