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主要是運用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協助國小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學生 進行功能性詞彙的學習,以了解其立即學習成效及學習保留效果。本章將就研究 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釋義及研究限制,分節敘述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特殊教育所要服務的對象是特殊兒童,因此特殊教育是透過針對特殊兒童需 求的課程設計,期能實施個別化的教學,以達成減除障礙,教育治療的目的(李 翠玲,2001)。因此特殊教育的實施都是以我們特殊孩子為主體,以其個別需求,

來規劃功能性的課程。目前國小特教班學生的障礙類別,已不只是智能障礙學生 居多,各個類別的學生如自閉症、多重障礙及罕見疾病等也增加不少,故學生的 個別差異相當大,因此特教班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便是一項挑戰。

研究者任教於國小特教班,班上不乏有智能障礙、自閉症及多重障礙等類 別,更有幾位罕見疾病的學童,如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及狄蘭氏症候群等,故進 行教學時便需要特別針對孩子的個別差異進行分組及個別化教學,以符合學生的 需求。其中以一名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的學童引起我的注意,也是為本研究的研 究對象,此個案雖然其障礙類別及等級為重度罕見疾病(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

伴隨著中度智能障礙,但其社會互動佳,常笑容滿面,無論是生活自理及語言理 解方面皆高於其他中度智障的孩子。就其他方面來說,口語表達為其弱勢,僅能 說出簡單的詞語,如爸爸、媽媽、阿嬤及湯等詞語,與人溝通常常使用手勢及肢 體語言;在識字學習方面,個案對於抽象的文字記憶較弱,僅能指認自己及同學 的名字等文字,使得個案在學習認知上遇到很大的困難,而在為他進行個別化教 學設計時也遇到了瓶頸,因此就對於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進行了解,以期從學 習、認知上的特徵及優弱勢能力,來分析合適的學習方式與方法。此為研究者研 究動機之一。

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在特殊教育的類別為智能障礙,此類患童在出生後肥 胖、肌肉張力低、智力障礙、身材矮小、性腺機能不足、斜視和小的手腳等特性,

且由於患者的大腦無法告訴自己的胃已飽脹,導致無法控制「吃」的衝動,進而 導致病態肥胖,因此俗稱「小胖威利症候群」(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2005)。

在認知學習方面,根據 Waters(2001)指出,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得學習困難有:

聽覺處理困難、抽象概念認知困難、處理問題策略困難及固執行為等問題。曾柏 源(2006)的研究也整理出,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因先天因素,普遍存有智能障 礙、說話溝通障礙與學習障礙方面的問題。本研究個案也存有這些方面的問題,

尤以溝通及語文學習方面等最為困難,研究者對其溝通方面已使用溝通輔具來引 導個案進行基本溝通的訓練;而語文學習方面識字能力弱,故思考增加個案的常 見的功能性詞彙,使個案更能與人溝通,並貼近於日常生活,以增加適應環境的

能力。此為研究者研究動機之二。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以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進行國小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學生 的功能性詞彙教學,並探討實施成效。本研究目的條列如下:

(一)探討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學生功能性詞彙之 學習立即成效。

(二)探討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學生功能性詞彙之 學習保留效果。

(三)探討受試學生父母,對受試學生使用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學習功能性詞彙 識字的接受度與滿意度。

二、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研究對象在接受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之功能性詞彙教學後,其功能性詞彙 之學習立即成效為何?

(二)研究對象在接受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之功能性詞彙教學後,其功能性詞彙 之學習保留效果為何?

(三)家長認為研究對象在接受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後,其功能性詞彙識字能力 是否有所增進與滿意度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multimedia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 MCAI)

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乃結合多媒體電腦之軟、硬體特性與電腦輔助教學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的相關理論基礎而來的。黃富廷(2000) 亦表示:所有以電腦作為教學輔助工具之個別化、互動式、指導式的學習活動,

其教學過程透過電腦與教學軟體之搭配使用,結合電腦在多媒體、高容量儲存技 術、以及資料庫等方面的現代科技,將教材內容化為影、音、圖、文之形式,對 學生提供豐富的多重感官刺激,形成一種異於傳統教學的獨特教學方式。

本研究之「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係指研究者以 Adobe Flash CS3 軟體製 作功能性詞彙學習教材,並運用多媒體電腦搭配觸控式螢幕,讓受試者能更直覺 式的操作教學軟體,以期得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Prader-Willi Syndrome , PWS)

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Prader-Willi Syndrome, PWS),是一種罕見的先天 性疾病,成因是第十五對染色體長臂缺陷,導致終生無法治癒的病症。形成原因 絕大多數來自受孕過程中的突變,並非得自遺傳;根據醫學統計,發生率約為兩 萬分之ㄧ(中華民國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2010)。且此類患童在出生後肥胖、

肌肉張力低、智力障礙、身材矮小、性腺機能不足、斜視和小的手腳等特性,且 由於患者的大腦無法告訴自己的胃已飽脹,導致無法控制「吃」的衝動,進而導 致病態肥胖,因此俗稱「小胖威利症候群」(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2005)。

本研究所指之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學童,為研究者所服務班級之學生。其出 生即發現有肌張力低的狀況,經醫生診斷為罕見疾病『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 障礙程度為重度,伴隨中度智能障礙及口語表達困難之情形,僅能說出「爸爸、

媽媽、阿嬤等」較有意義的詞語,與人溝通幾乎是使用肢體動作居多。其認知詞 彙很少,僅能指認自己的名字及少數同學名字,其他生活常見的功能性詞彙尚待 加強。

三、功能性詞彙(Functional Vocabulary , FV)

功能性詞彙,意指可促使學生獨立生活且具有在目前及未來環境中重要的詞 彙。這類詞彙可從學生目前和未來環境及經驗中取得,它包括常見字(sight words)、求生字(survival words)和社會性詞彙(social vocabulary)以及個人 基本資料(personal information)有關的各種詞彙(林千惠、何素華,1997)。

本研究採生態評量,根據受試者的生活環境,包括社區、家裡及學校等地方 進行分析,並透過生態評量問卷及參考『功能性詞彙之實用程度調查表』(林千 惠、何素華,1997)得到其家長對於受試者的觀察與期望,而彙整出最重要的四 個詞語:「吃飯」、「回家」、「公園」、「溜滑梯」等,以作為本研究所使用 的功能性詞彙。

第四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實施有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研究推論等方面之限制,茲分述如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國小特教班中一名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學生,因此本研究結果 無法推論到其他障礙類別之個案,僅提供其他障別作為教學上的參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係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中的跨情境延宕多基線設計,為針對本研究一名 國小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學生之功能性詞彙學習而設計,因此研究結果僅能做為 類似本研究受試者之參考,不宜作為大樣本的推論。

三、研究推論

本研究所選取的功能性詞彙為受試學生依據其個別及生活上目前及未來之 需求而選取出來,因此本研究之功能性詞彙不宜推論到其他個案之功能性詞彙,

僅能作為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