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繪本教學實施之省思

在研究實施中,研究者必須時常自我反省,避免因主觀意識的關係,而影響 研究結果。也必須在遭遇困境時,發覺問題,解決問題,才能讓研究順利進行,

協助學生釐清觀念,建立正向的價值觀。本節就教學實施、班級經營、親師溝通 和自我成長來說明,分述如下:

108

一、教學實施方面

在教學實施方面,研究者分為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教學時間的不足和聚焦於 人權教育三部分,茲說明如下:

(一) 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有助於提升學生之學習興趣

繪本教學課程的實施,顧名思義是以繪本為主軸,採用繪本為教材。教學流 程也是以暖身活動、繪本導讀、討論活動、延伸活動和學習單為架構。但研究者 為其設計了不同的暖身活動,以利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也選擇了貼近其生活經 驗的繪本,討論的問題也安排符合學生程度的問題,希望可以一起腦力激盪。最 後的綜合活動更安排故事改寫、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可以在活潑多元的課程 中學習。

以往研究者的教學模式大多是由教師主導,教學方式偏向講述性質方式。雖 然平時上國語、數學課時,也會有分組、小活動等教學,但因為畢竟有時間壓力,

學生可以發揮的機會不多,學生可以上台表演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有上台的機 會時,又會發現許多學生可能生性害羞,或是很少上台,總是扭扭捏捏不大方。

但在繪本教學實施歷程中,研究者開始從教師轉變成引導者、協助者,讓學生有 發揮的空間。也因為設計了許多不同的活動,會發現大部分的學生都很投入在教 學活動情境中。在教學活動之後,從學生的回饋與學習單,也可以看到他們對這 次的教學活動是很有興趣的。由此可見,多元的教學方式,有助於提升學生之學 習興趣。

教學並非只有教師一人在上課。良好的教學是需要師生一起互動創造而成 的。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一起討論激盪出不同的火花,不僅是對學生有正面的影 響,對教師也會有新的回饋。在討論活動時,讓學生積極發言,探討繪本故事內 容,也分享本身的生活經驗,也提供學生聆聽他人意見的機會。多樣化的綜合活 動,將所學的觀念藉由角色扮演、故事改寫等方式,融入故事情境中,內化成自 己的養分,不僅增加了趣味性,也提升了學生的實力。

(二) 教學時間的不足

研究者每本繪本規劃的流程為暖身活動、繪本導讀、討論活動、綜合活動,

時間為兩節課,共八十分鐘。原先在教案上,都已先安排好預定的時間。但如果 遇到學生較有興趣的繪本,或是講到喜歡的議題,往往討論得很熱烈,花費許多

109

時間,進而壓縮到後面的流程。導致有時候研究者就必須要打斷學生的討論,進 行到下一個流程。尤其是綜合活動的部分,因為要進行的活動較多,學生需要討 論或是合作的部分,也就特別花費時間,常常會動用到下課時間來完成。

在教學歷程中,因為有教學前完善的準備,所以整個教學過程大致上算順 暢。只是在繪本導讀時,低年級正是好奇心旺盛時候,會在講故事期間,不斷提 出問題。雖然教師已先規定好,要發言先舉手。有些學生會因為想提問,而一直 舉著手,故而打亂上課的節奏,也容易中斷故事。且低年級學生不斷提問過程中,

很容易偏離主題,最後提問的問題反而和故事主軸無關。因此,下次上課時,教 師先請學生將故事聆聽完後再提出問題,對於整個流程和時間安排,也更能掌握。

(三) 需聚焦於人權教育上

在實施過程中,研究者依照人權教育中的尊重與包容,選擇了五大主題,希 望學生能夠從先「了解自己」,再懂得去「尊重他人」,和「尊重差異」,學習如 何去尊重和自己不同的人相處,進而去「接納他人」。而在「人權你我他」中,

希望學生能夠對兒童權利公約有初步認識,也知道應該有哪些權利是跟他們息息 相關的。但在教學過程中,有時難免會有迷思。例如像在「尊重差異」的單元中,

應該要傳達尊重差異化的概念,但在上課過程,容易受到氣氛影響,變成在教導 避免性別刻板印象,而偏離的人權概念的核心。這個經驗也讓研究者學到,在教 學過程中,要留意不要偏離主題,應聚焦在人權教育上。

二、班級經營方面

班級經營方面,研究者分為班級氣氛營造和正向鼓勵有助於學生學習興趣兩 部分,茲說明如下:

(一) 人權教育有助於班級和諧氣氛之營造

研究者當初選定人權教育時,原本擔心上完課程後,會讓學生只知道要爭取 個人利益,卻忽略他人的權利和感受。所以在課程設計中,研究者針對班級的狀 況,以尊重和包容為主題來進行。研究者發現學生們在彼此意見不同時,漸漸會 開始溝通。常常會有其他學生開始規勸。在他人勸說之後,如發現是自己有錯,

大多會道歉。從研究班級的課程實施經驗中,藉由人權教育的推行,讓學生有基 本的認知後,將班級規範建立起來。久而久之,班上的氣氛自然漸漸變好。班級

110

經營之過程中,教師以鼓勵取代責罵,對於和諧班級氣氛之營造,也有很大的幫 助。

(二) 正向鼓勵有助於學生學習興趣

每個人都喜歡讚美和鼓勵,尤其是當學生受到鼓勵時,他就會增加勇氣和信 心,願意去嘗試和學習。無論是有主見的學生,或是進度較緩慢的學生,當他有 些微的進步時,教師需要不吝嗇地給予鼓舞、激勵。學生會因為這份鼓勵,而產 生改變的。像是在角色扮演和上台分享時,總是會有害羞的學生,或是講話很小 聲的學生,這時,收到教師、同儕們鼓勵的他們,彷彿注入了強心針一般。即使 只是邁出小小的一步,對他們來說,已經是很大的進步。教師從中給予正向的力 量,讓學生能夠正向積極思考,提升學習興趣。

三、親師溝通方面

親師溝通方面,研究者分為親師緊密合作和教學成效無法延續至家庭教育兩 部分,茲說明如下:

(一) 親師需要緊密合作

家是孩子學習的第一個學習環境,也是生活時間最長久的一個場所。而父母 則是孩子的第一個啟蒙老師,父母的教養態度、生活方式等,都會影響孩子日後 的行為、品格及人際互動等發展。孩子在培養出正確的價值觀,久而久之就能建 立起多元的態度,進而打造和諧的社會。因此,家庭的功能是不可忽視的。當學 生在校如發生問題時,教師仍會多連繫家長,和家長溝通學生的在校狀況。大部 分的家長都能掌握學生的在校狀況,和教師緊密聯繫。但還是有少部分家長,因 工作忙碌無暇照顧學生,造成溝通上的困難,這是研究者覺得很可惜的地方。

(二) 教學成效無法延續至家庭教育

雖然班級家長們大都支持教師的教學,但有時候會發現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不同步,回到家庭後,學生因為沒有獲得正向支持和增強,很容易又打回原形,

無法持續教學成效。因此部分課程學習成效不如預期,只出現了短期效果,這也 提醒研究者在教學上是需要長期且持續不斷的,才能讓學生真正學習到正確的價 值觀。

111

四、自我成長方面

自我成長方面,研究者分為教學者需以身作則和專業知能的提昇兩部分,茲 說明如下:

(一) 教學者需以身作則

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在進行綜合活動時,發現學生有時會雙手插著腰,並 以命令的語氣說:「現在是上課時間,請你不要講話。」研究者詢問原因時,學 生回答說:「老師你講這句話的時候,都會手插腰啊!」由此可見,成人的一舉 一動,都是學生學習、仿效的楷模。在要求學生尊重、同理、包容他人時,研究 者應更嚴格審視自己,以身作則,才能成為他們的觀摩學習的對象。

低年級學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強大的,尤其是一年級學生經常將老師的話當成 聖旨。常常可以在班上聽到學生說:「老師說上課要安靜,發言要舉手。」諸如 此類的話。因此,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語句必須要小心,不能讓學生有先 入為主的觀念,否則學生很容易順著教師的語句來回答,導致研究結果失真,這 是教學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

(二) 專業知能的提昇

行動研究是將行動與研究結合,教室就是實驗課程的地方。透過行動的介 入,對教學活動在特別情境下產生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使問題獲得改善。

同時在過程中不斷反省與修正,以達到最好的成效。透過這次的行動研究了解到 教師的工作不再是怎樣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如何設計活動,有層次的提問。

從整個研究歷程中增加自我覺察的能力,而改善教學者本身的教學品質,轉化成 下一次的課程設計。

112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