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靜浦文化與阿美族祭壺器之研究

第一節 考古學阿美文化(靜浦文化)的建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第一章 靜浦文化與阿美族祭壺器之研究

第一節 考古學阿美文化(靜浦文化)的建構

“阿美文化”可以說是早年台灣考古學者建構史前晚階段金屬器時期文化體 系中,少數冠以民族稱謂的考古學文化之一。此一現象無非源於阿美族文化主體 性的連續性存在,傳統手工製陶業技術與知識的延續所擁有大量製陶的民族誌資 料,提供了考古學家進行東海岸史前晚階段陶器的直接類比。

1940 年代,鹿野先生於自遺物及其遺留所見現存土著族與先史時代人類關 係的討論文章中,指出東海岸諸多遺址出土頗多阿美族的 atomo(盛水罐子)、

加走灣、加路蘭出土阿美族祭祀用陶器dewas、Takkiri 遺址出土扁平的瓶形陶器 相當於阿美族的 sinaromo(當作水筒用的陶器),鹿野先生利用其廣博的民族學 知識,透過典型陶器的直接類比試圖聯繫台灣先史時代與原住民族之間的傳承關 係(鹿野忠雄著,宋文薰譯 1955)。針對台灣東海岸遺址出土的小型陶器,類比 日據時期阿美族民族誌所載祭祀用dewas,可說是從考古學類型學觀點類比標誌 了dewas 類別祭壺器,成為往後考古學家連結東部史前晚期考古學文化與阿美族 之間的族群標誌物。

一、1980 年代阿美文化的命名

戰後關於東海岸史前晚期的研究,一直要晚到 1980 年代前後,宋文薰先生 才於東海岸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討論文中,延續Pearson 據泰源遺址資料提出阿美 陶類的概念,且於台灣史前文化層次表中,有關東海岸地區史前文化繼卑南文化 後的鐵器時代以“阿美文化”命名之(宋文薰 1980),始漸有系統地框架出東部史 前晚期的遺留屬性。

此時期考古學者們經由“阿美文化”的命名使用,接續與阿美族之間的傳承關 係,調查紀錄的重要遺址也多分布於花東濱海的河口地帶。此外,陶器的形制類 別中,阿美族祭祀用的器物再度地被強調。

「阿美文化為卑南文化之後的一層史前文化,可能為阿美族的祖先所 留下來的,遺址發現的不多,有八桑安、立霧溪口、靜浦等地,陶器 以紅色砂陶為主,有罐、缽等器,此外有較多的陶支腳,陶器的形制 有些和阿美族祭祀用的器物相似」(黃士強、劉益昌 1980:7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制,多數對於阿美文化的理解,僅賴於遺址田野調查與遺物地表採集,考古學者 們依循類型學對於破碎的陶質遺物形制特徵與成分組成的器表觀察,類比阿美族 民族誌所紀錄的陶器予以分類。此階段對於這些器物的特徵與意義,多半是描述 性的,或者是援引自阿美族民族誌的類比,對於這些器物的社會生命與意義,尚 無主題式研究與論述。然而,雖然沒有確切的碳十四定年資料,但經由層位疊壓 與遺物排隊,仍可以確認阿美文化為東部繼卑南文化/花岡山文化之後的文化類 型。在遺址空間分布上,指向與花東海岸阿美族社域重疊,或某些遺址即為文獻 或當代阿美族口傳與記憶可及的舊社址。阿美文化大致等同於“海岸阿美族”祖先 遺留的看法,無疑得到考古學家們認同,考古學家們對於花東海岸金屬器時期“考 古學阿美文化”的認知與詮釋,可以說是建立在阿美族及其物質文化的民族誌紀 錄的理解之上(陳奇祿 1959;石磊 1962)。

二、1990 年代靜浦文化內涵的建構

(一)阿美文化族群標誌物的類比問題

1990 年初期,隨著台灣重要遺址普查(連照美、宋文薰 1992),東海岸白 桑安遺址(即八桑安遺址)目的性試掘(葉美珍 1993)、東河南Ⅳ遺址評估與搶 救發掘(黃士強、劉益昌 1993a、1993b),以及劉益昌先生延續早年(1980 期 間)陪同宋文薰、國分先生於東海岸的調查,持續進行東海岸複查研究與花東縱 谷的田野調查,學者們對於考古學“阿美文化”的文化內涵開始有了較為具體性的 理解與擴充性的解釋,“阿美文化”也逐漸地以靜浦遺址,做為此文化代表性的命 名遺址而改稱為“靜浦文化”。13

1991 年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成立後的第一個考古工作,選擇矗 立有麒麟文化象徵的大石壁遺跡所在的白桑安遺址進行遺址文化內涵的探坑試 掘,「探坑及墓葬出土的器物顯現出鐵器文化的風格,鐵器、鐵渣、青銅飾物、

金飾、琉璃珠、瑪瑙珠、帶紐把夾砂紅陶甕、無把夾砂圓腹紅陶罐、無把圓腹黑 陶罐以及砂岩礫石堆砌的墓葬等,很明顯地指向較為晚近的鐵器文化」(葉美珍 1993:37)。葉美珍於後續的研究討論中,提出從白桑安遺址墓葬中找到鐵器的 直接證據,並發現金飾、琉璃珠等器物,可能是該文化與島外接觸的重要證據,

擴大研究者對於阿美文化的思考領域(葉美珍 2000)。關於白桑安試掘結果,最 重要發現乃是礫石堆砌的墓葬形態與陪葬豐富多樣的金屬飾品,成為往後學者定

13 劉益昌先生認為 1988 年黃士強先生曾於靜浦大片園遺址(今靜浦遺址)做過小面積發掘,在 有完整文化層以及考古學文化命名原則的考量下,將阿美文化改稱為靜浦文化為宜。不過延續至 今日,台灣部分考古學者仍堅持使用阿美文化這個概念。下文開始,除保留原作者對於阿美文化 或靜浦文化的使用外,筆者均以靜浦文化稱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陶器相當類似。清光緒四年總兵吳光亮誘殺大港口阿美青壯百餘人,

事件就發生在本遺址上,至今當地老人尚有記憶。因此除了考古學的 意義,在台灣的墾拓史上,靜浦也是一處漢人和原住民關係的重要紀 念地。……踏上奇美國小後面的緩坡....可以看到文化層。滿地都是陶 片、瓷片,偶爾看到幾件石器。……奇美遺址應屬史前文化最後一期 的靜浦文化,而且一直使用到近代才捨棄,因此有不少清代晚期的遺 物。……大馬Ⅳ(東河南Ⅳ)遺址的西北側被新建公路穿越,因此暴 露了兩層的文化層堆積:下層屬於卑南文化、上層則屬於靜浦文化(阿 美文化),同時在靜浦文化層中,赫然發現成群靜浦文化的典型陶杯。

八桑安最早由鹿野忠雄在1930 年發表,當時主要的發現是一塊南北向,

立在田中的大型石壁。……1991 年新成立的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 處前來試掘,發現屬於靜浦文化的壘石墓葬,伴隨出土金飾和大量的 珠子等陪葬品」(劉益昌等 1993:62)。

劉先生依據歷年靜浦文化諸多遺址採集與東河南Ⅳ出土的devas 樣式風格的 小型陶壺等遺物,比較阿美族民族誌資料所載的物質文化,首次復原靜浦文化陶 器群的風格樣貌(圖1-3)。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帶紐把具蒸煮功能的甑形器與帶橫 把的盛水atomo 等罐容器外,圖中框線內的陶器應與阿美族祭祀功能有關,其中 一組頸部飾有附加堆紋、帶圈足的瓶形器(A1、A2、a、e。A1 乃採集自靜浦遺 址,A2 為其圖繪的復原圖),f 為扁壺形器,b、c、d 等小型瓶形器則為考古學 家所認知的典型祭壺器devas 樣式,其中 d 件於頸部繫有繩索的訊息相當地重要,

然無論是考古學家或早年的民族誌紀錄中,均忽視繫繩的功能意義。14

14 筆者認為考古學家對於祭壺器繫繩的認知,乃參考自早期民族學家於阿美族村社採集的祭壺 器圖版(陳奇祿 1959;崔伊蘭 1992),而非考古材料出土時樣貌,此一狀態係與祭壺器形成過 程的自然轉化有關。在塑膠繩索尚未普遍使用的日據時期或更早階段,祭壺器頸部所繫之繩索乃 以黃藤或苧麻編繫而成,此種現象可從日據時期採集的標本窺探。然而更早之前的考古材料在其 進入埋藏脈絡之後,繫繩部分已然腐朽,考古學家並無法從考古材料認識祭壺器繫繩狀態。至於 祭壺器繫繩的功能與目的,依筆者於南勢阿美的民族學田野資料,可以確認此類型祭壺器乃做為 祭祀神靈之用,繫繩與否與此件祭壺器是否被使用於祭儀有關。此外,祭壺器並非祭祀擺置於固 定場所不動,傳統上乃是置於家屋空間內的性別角落,如今則是裝箱或收納於櫥櫃,祭祀時由持 有者拎取至祭祀空間轉交巫師,獻祭時巫師非以雙手持捧供奉的方式,而是以左手指“拎取頸部 繫繩索”的祭壺器,同時雙手捧著獻祭物品,前往或面朝神靈所在之域祭拜。詳細的描述涉及祭 壺器的社會生命,筆者於論文的民族誌田野將有所描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圖1-3:靜浦文化陶器復原圖(修改自劉益昌等 1993。虛線框為筆者所繪。)

隨著1990 年代東海岸八桑安、東河南Ⅳ的發掘成果,以及劉益昌先生關於 靜浦文化器物群的復原,可以說具體化了我們對於花東海岸靜浦文化陶器風格的 認知_帶橫把具盛水功能的atomo 罐形器、帶紐把的甑形器、侈口鼓腹圜底罐等 罐容器,扁壺形器、豎頸帶附加堆紋的瓶形器與dewas 風格小瓶形器等具宗教儀 禮功能器物,成為靜浦文化的典型器物群,被視為判斷靜浦文化所依據具共同文 化特徵的族群標誌物。

(二)富南類型的歸屬問題

1990 年代相對於東海岸靜浦文化(阿美文化)建構過程,以往考古學者們 對於花東縱谷平原關注焦點,以新石器時期卑南、公埔、掃叭等具有巨石遺跡或 與玉器文化直接相關的平林等遺址為主。對於金屬器時期的調查研究工作,除了 日籍學者指出中央山脈中低海拔的拉庫拉庫溪中游曾出土與阿美族一樣的陶片 紀錄外(馬淵東一 1954),較具系統性的研究與論述則要晚到 1990 年代前後。

1988 年劉益昌先生與林俊全先生調查紀錄了縱谷中段富里鄉境內的富南遺 址,同年高有德、邱敏勇調查紀錄拉庫拉庫溪中游黃麻遺址,且進行探坑試

1988 年劉益昌先生與林俊全先生調查紀錄了縱谷中段富里鄉境內的富南遺 址,同年高有德、邱敏勇調查紀錄拉庫拉庫溪中游黃麻遺址,且進行探坑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