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聽障參賽選手在社會支持上的差異情形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聽障參賽選手在社會支持上的差異情形

本節旨在探討聽障參賽選手個人變項(年齡、性別、學歷、參賽 次數、婚姻狀況、耳損程度)在社會支持上的差異。為了瞭解其差異 情形,以聽障參賽選手個人變項為自變項,以社會支持為依變項,進 行獨立樣本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比較法,以瞭解不同 的年齡、性別、學歷、參賽次數、婚姻狀況、耳損程度在聽障參賽選 手在社會支持上的差異情形。

一、不同年齡的聽障參賽選手在社會支持上的差異分析

表 4-4 呈現參賽選手在五個分量表以及整體量表上的整體平均 數、單題平均數以及標準差,藉以瞭解參賽選手在社會支持上的差 異情形。

表 4-4 不同年齡參賽選手在「社會支持」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的聽障參賽選手在「家人支持」、「教練支持」、「同儕支持」、「訊息 性支持」、「工具性支持」以及整體社會支持上的平均數,沒有顯著 差異。

此研究結果與黃茜莉(2004)及許碧章(2006)的研究相同 結果有相同的發現,不同年齡聽障參賽選手在社會支持上並無顯著 差異,這研究結果顯示不管家人、教練、同儕、訊息或工具性支持 對於聽障參賽選手的支持程度並不會因為隨著他年齡的增長而有 所改變。推論其原因可能是聽障者在現今的社會中仍然是弱勢族 群,不同年齡層參賽選手都很清楚自己參與運動訓練及競賽原因,

想藉由參與體育競賽獲得優良成績在世人面前肯定自我且意志十分 堅定,勇敢的走向人群,讓相關的政府單位看到聽障者發光發熱的 一面而給予重視,所以基本上並不會因為隨著他年齡的增長而有所 改變。

二、不同性別的聽障參賽選手在社會支持上的差異分析

表 4-5 呈現參賽選手在五個分量表以及整體量表上的整體平均 數以及標準差,藉以瞭解不同性別參賽選手在「社會支持」及各因素 層面上的差異情形。

表 4-5 不同性別參賽選手在「社會支持」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男生弱,因而想得到較多訊息支持,對體育活動有較多的認識,並

是青少年階段的重要他人,國中階段學生在運動參與上深受同儕影 響的原因。本研究結果與蔡淑菁(1996)以及李明憲(2001)的研 究發現相符,認為同儕是青少年在運動選擇上的重要他人,對國中、

小學生而言,不論年級、性別,最重要的楷模皆為朋友和同學。本 研究結果與前述研究結果相類似,只是本研究對象在專科學歷以上 在同儕支持上更甚於高中(職)以下,推論其原因有二種可能,第 一個可能為聽障生運動能力與社會發展較正常人慢有關,以至於以 正常聽覺學生為研究對象所發現的結果,在本研究對象上的發現,

有時間上的差異;根據 Myklebust(1966)綜合 70 年代以前有關聽 覺障礙學生動作發展的相關報告中指出,早期即失聰的兒童在側 化、同時行動、行動協調、動作平衡與動作速度方面則較耳聰者發 展較慢,而本研究更發現了聽障參賽選手在社會情境、同儕感受上 的發展也比一般正常聽覺參賽選手要慢。第二個可能為本研究對象 年齡層是 12 歲以上或 15 歲以上(依項目不同有最低年齡的限 定),學習階段大約是國中、高中、專科、大學、研究所,而聽障 選手溝通方式有二:其一是手語(中、重度以上),其二是讀唇語

(輕度),而懂得這兩種溝通方式的人,不外乎是家人、同儕、老 師(教練),不懂得這二種溝通方式的人是無法融入他(她)們團 隊及生活中,因此,交友範圍及生活領域自然就受到限制,而家 人、老師(教練)與研究對象在年齡上都有若干差距,只有同儕 年齡、心智是相近的,觀念、想法、溝通、分享上是較無障礙的,

而專科以上的聽障選手成熟度較高,更清楚的知道在人生的旅程 及道路上,同儕及伙伴所扮演角色是多重要,因此本研究認為聽障 者在不同階段求學期間同儕的改變最大,也對同儕影響的感受比較 深刻而產生此結果。

然而,在家人支持、教練支持、訊息性支持、工具性支持以及

賽四次以上之間,就家人支持、教練支持、訊息性支持以及整體社 會支持而言是具有顯著差異。然而,在同儕支持、工具性支持上的 平均得分情形均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即顯示出在同儕支持、工 具性支持上的平均數並沒有顯著差異。

行為學派認為個體的學習是不斷「刺激」與「反應」的結果,

代表人物有Thorndike、Skinner 和 Pavlov。其中 Thorndike 研究嘗試 錯誤學習,並將此種學習的因素分析歸納為三個原則,提出了學習 三定律:(1)練習律(law of exercise):練習次數愈多,個體的某種 反應與某一刺激間的連結則愈加強;(2)準備律(law of readiness):

個體身心狀態準備反應時,聽其反應則感滿足,阻止其反應則感苦 惱;(3)效果律(law of effect):反應後獲得滿足效果者,反應將被 強化,刺激反應間的連結加強。反之,無效果的反應將逐漸減弱 (張 春興、林清山1987)。

Skinner 改進了 Thorndike 的理論,不叫嘗試錯誤學習,而稱為 操作制約學習(operant condititioning),一般心理學家多稱此類學習 過程為工具制約學習,他主張:生物體的行為可以用增強或獎勵的 方式來「塑造」環境預期的反應(張春興、林清山1987)。

從個體成就動機而言,成就動機(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一 種重要的社會動機,它是驅使人們追求成功的內在動力,對於個體 的工作、學習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吳文榮,2002)。所謂成就動機乃 是一個人認為很有意義或很有價值的工作,不但願意去作,並且願 意花費許多精神和力氣去追求,以達成功或完美的心理歷程(盧俊 宏,1994)。莫瑞(Murray)將成就動機界定為個體為完成困難的工 作,為操弄、控制或組織事、物、人或思想,為儘快獨立地做好,

為克服障礙而達到高的標準,為超越自己,為超越且勝過別人,以

及為使得個人的才能透過成功的學習而增進自我尊重的一種慾望

加以探討,本研究對象年齡層分佈十二歲至四十幾歲,所以嚐試以

會支持上的平均得分情形均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研究結果顯示 出在家人支持、教練支持、同儕支持、工具性支持以及整體社會支 持上是沒有顯著差異。分析其原因,根據調查結果顯示聽障參賽選 手多數人耳損程度是重度以上,損傷程度越大想獲得訊息也就越困 難,但求勝的心卻沒有絲毫的減少,因而,各種訊息的獲得都是重 要的,訊息獲得的多寡、新舊對訓練及成績影響是有相關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