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與動機的概念及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參與動機的概念及相關研究

「你可以把馬兒牽到河邊,但你不能強迫馬兒喝水」,動機是引 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導使該一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 在歷程(張春興,1999)。因此,了解個體投入學習動機,顯然是研 究上的重要課題。

本節探討運動員在投入運動訓練的背景以及動機的相關問題做分 析,將本節分成四個部份敘述:一、動機的定義,二、動機理論,三、

參與動機的測量工具,四、參與動機的相關研究,分述如下:

一、動機的定義

動機(motivation)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 導使該一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歷程。動機是根據個體的行為和 行為表現的方式,去對該行為的內在原因,做假設性的解釋。換言 之,心理學家把動機解釋為行為的內動力,或將動機解釋為行為的 內在心理原因(張春興,1986)。Hanson (1985)認為動機是人類 行為受刺激、方向指導、維持和終結的動因和歷程。

劉兆明(1993)認為動機可視為一個由動機來源引發心理現象,

促成努力及其他衍生後果的歷程。從心理學的觀點,動機是指有機 體內在的一種生理或心理的需求(need)或驅力(drive)而言,有 了需求,有機體的身心就呈緊張狀態,且感到煩擾不安,進而對環 境中有關的目標或刺激發生有效的活動,務使需求獲得滿足,並達 成目標(王克先,1987)。

另一個相似的說法,所謂動機(motive)是存在於有機體內部的 需要,由於此種內在的需要驅使個體朝向某種刺激或目標發生活動 所呈現的生理的、心理的緊張狀態,而引起這種狀態的活動就稱之

為「引起動機」(motivation)(國立編譯館,1980)。

林清山(1995)在其書中提到「動機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 已引起的活動,並導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一種內在歷程」;此 謂活動,自然指的是行為。

馬啟偉、張力為(1996)亦在論著中指出,動機是推動一個人 進行活動的心理動因或內部動力,能引起並維持活動,並將該活動 導向一定的目標,以滿足個體的念頭、願望或理想等。

周紹忠、岑漢康(2000)則認為動機是直接推動個體進行活動 的內部動因或動力;而人的行為動機是生理組織和社會組織要求相 結合的產物,前者(生理組織)是形成動機的自然基礎,後者(社 會組織要求)是形成動機的社會基礎。

黃天中、洪英正(1996)則指出動機係激起某一行為的心理歷 程,動機的強弱端視行為結果所能獲得的報酬或滿足感的高低而定。

王文科(1989)則指稱動機是個體發放出能量和衝動,指導個 體將行為指向某一特定的目的,並將這一行為維持一段時間的內部 狀態和過程。

動機的概念隨著各學者定義而有所差異,大致而論,動機為一 內在歷程,是一種意願,也是一種驅力,是一種控制行為的內在力 量,也就是發自個人內在的驅力。

二、動機理論

動機理論解釋動機的來源,從盧俊宏(1994)的著書中所列有 四個論點:

(一)心理分析論

弗洛伊德(Frued)以性和攻擊兩種本能的衝動來解釋人類一 切行為的根源。

(二)行為論

用刺激反應的聯結,以及制約學習歷程中的增強、次增強、

消弱、類化等原理,來解釋人類動機來自於學習,並使動機隨著 個體的成長愈趨分化和複雜。

(三)認知論

個體因對自己所作所為的瞭解,即個體的行為是按其事先的 設想和計畫來向目標進行的;此外亦依抱負水準(level of

aspiration)及預期價值(expectancy value)來引導自己的行為。

(四)需求層次論

馬斯洛(A. H. Maslow)認為人類的動機是彼此關聯的,人類 所有的行為係由需求所引起,需求又有高低層次之分;每當較低 層次的需求因目的達到而獲得滿足時,較高層次的需求便隨之而 生,依次為: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指維持生存及延續種族的需 求;諸如求食、求飲、睡眠、性慾等屬之。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指希求受保護與免於遭威脅從而獲 得安全感的需求;諸如困難求人幫助、危險求人保護、職業 希求保障、病痛希求醫治等屬之。

3.愛與隸屬的需求(Needs for Love and Belonging):指被人接 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等需求屬之。

4.尊嚴需求(Needs for Esteem):指獲取並維護個人自尊心的一 切需求;諸如被人認可、讚許、關愛等均屬之。

5.自我實現需求(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指在精神上臻於 真善美合一至高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個人所有理想全部實 現的需求。

6.認知需求(Needs to Know and Understand):指個體對己對人 對事物變化中所不理解者希望理解的需求;諸如探索、操弄、

試驗、閱讀、詢問等屬之。顯然,在涵義上知的需求即屬學 習動機。

7.審美需求(Aesthetic Needs):指對美好事物欣賞的需求;諸如 希望事物有秩序、有結構、順自然、循真理等心理的需求屬 之。

整理以上本節將各種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參與動機的研究作呈 現,用以了解運動參與的動機,作為調查問卷的參考,與施測後的 結果比較。

三、參與動機的測量工具

國內外有關運動參與動機量表的工具,由於學者所提理論基礎 的不同,所發展出的量表亦有差異。以下表2-8為國內研究者針對研 究對象為運動選手或學生為主,所發展出來的量表加以整理說明。

表 2-8 國內學者編製的運動參與動機測量工具摘要表

編製者 年份 研究對象 量表名稱 動 機

運動科學研究所。

Artus 1977 14-21歲休閒 和競爭性選手

1.補償心理2.內在的樂趣3.成就4.親 合健康

Bielefeld 1979 學生 1.成就2.自覺性3.健康4.舒洩5.親合 Manders 1980 休閒競技的選

1.娛樂2.放鬆3.健康4.社交性成就需 求

Brakhane

Fischhold

1981 長跑選手 1.活動的需求2.感覺自己身體體能成 就的需求3.親合4.補償心理5.運動後 的放鬆感

Robertson 1981 兒童 1.內在報酬2.成就需求

資料來源:引自

台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 研究

p.22

),林曉怡,2005,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 學研究所。

四、參與動機的相關研究

盧俊宏(1996)將國內外諸位學者針對從事運動的動機研究結 果,彙整後歸納以下幾點:

(一)對於所有運動參加者來說,不管是運動員或是非運動員,

運動帶給他們的快樂、放鬆、興奮等感覺是非常重要的動機來源。

(二)健康及體適能需求是所有運動參與者肯定的事實,更是一 項重要動機來源。

(三)運動本身是一良好社交場所,在運動情境內可以得到友誼 和社會性交往機會。

(四)由於運動並非工作或嚴肅活動,藉於運動轉換情緒、調整 情緒、補償、舒洩、及放鬆等作用,是參與運動另一重要動機。

(五)運動場合可讓不同的人展示其體能技巧,讓參與者表現其 技術體能,具有滿足追求成就、自主等需求的作用。由於學者們 所研究對象及運動項目的不同,其所研究出來的結果亦會有所差 異。

另外,國內外有關運動參與動機的研究整理如表2-10。

表 2-10 運動參與動機的研究彙總表 研究者 年份 對象 方法 結 果 吳萬福 1974 師專

學生

問卷 調查

研究中發現,學生喜歡運動的主要理由 是:促進健康、學習運動技能、調節單 調緊張的生活、滿足活動需要。

接下頁

研究者 年份 對象 方法 結 果

研究者 年份 對象 方法 結 果

研究者 年份 對象 方法 結 果

研究者 年份 對象 方法 結 果 蒲逸生 2004 運動

校隊

問卷 調查

不同性別、不同年級、 不同自我評價及 不同學業成績在運動校隊參與動機的各 分量表因素皆達顯著差異。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上所述,由本章文獻探討顯示得知,因為人類有參與運動的必 要,這些運動參與所獲得的利益與價值,正是趨使人類參與運動的誘 因及動機;我們也發現因素有許多項目,總括而論皆離不開技術發展、

體能、心理、社會、刺激避免及知性需求等因素的層面。另從研究對 象來看,則大多為中學以上學生或社會人士。若以研究主體來看,則 多針對專項運動項目或休閒性運動。另從人口統計變項來看,則以不 同年級(齡)、性別、運動項目、學校屬性…等在參與動機上有顯著 性差異。所以對國內外學者運動參與動機的相關研究中發現,研究的 對象不同,會有產生不同的動機因素,且動機數目及名稱也有些差異。

因此,證明大部份的人參與運動的動機是廣泛且多元的。聽障者是社 會上的少數弱勢族群,綜合上述應用在本研究,希望能了解2008年全 國聽障運動會參賽選手運動參與動機及比較不同背景變項的聽障選手 運動參與動機的差異情形;以及不同社會支持之下,是否會影響聽障 選手其運動參與動機的情形。

承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