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臉書使用行為對研究變項之差異性分析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94-10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臉書使用行為對研究變項之差異性分析

本節旨在探討不同臉書使用行為的國小學童在臉書人際互動、真實人際關係及學 業成就之間的差異情形,其中臉書使用行為包括使用年資、每週使用時數、使用頻率、

使用地點、使用動機、經常使用的功能及臉書好友數,分別依次說明如下:

一、臉書使用行為對臉書人際互動之差異性分析

本部份將探討不同臉書使用行為的國小學童在臉書人際互動上的差異情形,分別 對等各變項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一)使用年資與臉書人際互動

經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國小學童使用年資對「臉書人際互動」之差異情形,

結果如表 38 所示。在臉書人際互動方面,其 F 值為 14.953,p 值為 0.000,達到顯著 水準,即使用年資在臉書人際互動之差異上具有顯著差異。根據 Scheffé 法事後比較 可充分證明使用年資在一年以上~三年和三年以上者,其臉書人際互動的平均數顯著 高於不到 6 個月和 6 個月以上~一年者。

表 38 使用年資與臉書人際互動之差異分析表 使用年資與臉書人際互動之差異分析表

變項 使用年資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 Scheffé 事後比較 臉書

人際 互動

(1) 不到 6 個月 69 2.11 0.718

14.953***

4>1 (2) 6 個月以上~一年 58 2.22 0.631 4>2 (3) 一年以上~三年 118 2.61 0.658 3>1 (4) 三年以上 70 2.74 0.672 3>2 註:*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二)每週使用時數與臉書人際互動

經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國小學童每週使用時數對「臉書人際互動」之差異 情形,結果如表 39 所示。在臉書人際互動方面,其 F 值為 9.663,p 值為 0.000,達 到顯著水準,即每週使用時數在臉書人際互動之差異上具有顯著差異。根據 Scheffé 法事後比較可充分證明每週使用時數在 10 分鐘~30 分鐘內、30 分鐘~1 小時內、1 小 時~3 小時內、3 小時~10 小時內和 10 小時以上者,其臉書人際互動的平均數顯著高 於不到 10 分鐘者,此結果與林禮維(2011)和黃宗賢(2013)一致,林禮維(2011)研究結 果上網時間在臉書互動上有顯著差異;黃宗賢(2013)研究結果每天使用時數較長之國 中生對網路朋友、網路父母及路師長關係較好。

但與郭德盛(2012)之研究結果每週上網時間對網路人際關係的網路親密性、網路 訊息性沒有顯著差異,及盧浩傑與荊溪昱(2007)之研究結果網路使用時間在網路人際 互動上無顯著差異不同。

表 39 每週使用時數與臉書人際互動之差異分析表 每週使用時數與臉書人際互動之差異分析表

變項 每週使用時數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 Scheffé 事後比較 臉書 (1) 不到 10 分鐘 71 2.05 0.088 9.663*** 2>1

表39(續)

變項 每週使用時數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 Scheffé 事後比較 人際

互動

(2) 10 分鐘~30 分鐘內 85 2.49 0.068 3>1 (3) 30 分鐘~1 小時內 66 2.50 0.084 4>1 (4) 1 小時~3 小時內 55 2.56 0.085 5>1 (5) 3 小時~10 小時內 21 2.88 0.122 6>1 (6) 10 小時以上 17 3.01 0.171

註:*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三)使用頻率與臉書人際互動

經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國小學童使用頻率對「臉書人際互動」之差異情形,

結果如表 40 所示。在臉書人際互動方面,其 F 值為 18.799,p 值為 0.000,達到顯著 水準,即使用頻率在臉書人際互動之差異上具有顯著差異。根據 Scheffé 法事後比較 可充分證明使用頻率在 3~6 次、7~15 次和 16 次以上者,其臉書人際互動的平均數顯 著高於 1~2 次者;且使用頻率在 7~15 次者,其臉書人際互動的平均數顯著高於 3~6 次者,此結果與林禮維(2011)和廖寬儒(2013)一致,林禮維(2011)研究結果不同上網頻 率之使用者,其在臉書上的互動性有顯著差異;廖寬儒(2013)研究顯示中度與高度使 用頻率之臉書人際關係高於低度使用頻率。

表 40 使用頻率與臉書人際互動之差異分析表 使用頻率與臉書人際互動之差異分析表

變項 使用頻率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 Scheffé 事後比較

臉書 人際互動

(1) 1~2 次 140 2.18 0.704

18.799***

2>1 (2) 3~6 次 100 2.55 0.633 3>1 (3) 7~15 次 57 2.90 0.518 4>1 (4) 16 次以上 18 2.74 0.818 3>2 註:*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四)臉書好友數與臉書人際互動

經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國小學童臉書好友數對「臉書人際互動」之差異情 形,結果如表 41 所示。在臉書人際互動方面,其 F 值為 16.473,p 值為 0.000,達到 顯著水準,即臉書好友數在臉書人際互動之差異上具有顯著差異。根據 Scheffé 法事 後比較可充分證明臉書好友數在 20~49 人、50~99 人、100~199 人、200~299 人和 300 人以上者,其臉書人際互動的平均數顯著高於 19 人以下者。

表 41 臉書好友數與臉書人際互動之差異分析表 臉書好友數與臉書人際互動之差異分析表

變項 臉書好友數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 Scheffé 事後比較

臉書 人際互動

(1) 19 人以下 61 1.88 0.687

16.473***

2>1 (2) 20~49 人 77 2.37 0.659 3>1 (3) 50~99 人 61 2.57 0.651 4>1 (4) 100~199 人 60 2.68 0.558 5>1 (5) 200~299 人 23 2.87 0.512 6>1 (6) 300 人以上 33 2.84 0.688

註:*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二、臉書使用行為對真實人際關係之差異性分析

本部份將探討不同臉書使用行為的國小學童在真實人際關係上的差異情形,分別 對等各變項進行獨立樣本t檢定或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一)是否使用臉書與真實人際關係

經由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檢定國小學童是否使用臉書對真實人際關係之差異情 形,結果如表 42 所示。在真實人際關係方面,其 t 值為 0.436,p 值為 0.509,未達顯 著水準,即是否使用臉書在真實人際關係的差異上,沒有顯著差異,此與張輝正(2012) 和詹淑欽(2010)不同,詹淑欽(2010)研究結果國小學童在是否曾使用網路,其真實人

際關係有顯著差異;張輝正(2012)研究結果高職生使用臉書與否,其真實人際關係有 顯著差異。

表 42 是否使用臉書與真實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表 是否使用臉書與真實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表

變項 是否使用臉書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真實人際關係 有 315 3.41 0.428

0.436 無 131 3.37 0.439

註:*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二)每週使用時數與真實人際關係

經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國小學童每週使用時數對「真實人際關係」之差異 情形,結果如表 43 所示。在真實人際關係方面,其 F 值為 0.404,p 值為 0.846,未 達顯著差異,即每週使用時數在真實人際關係之差異上,沒有顯著差異,此結果與陳 品宏(2009)和顏伯霖(2010)相似,陳品宏(2009)之研究結果使用臉書不會影響真實人際 關係;顏伯霖(2010)之研究結果臉書使用程度不同的大學生,其真實人際關係並無顯 著差異,使用臉書並不會對真實人際關係產生影響。但與另一研究不同,盧浩傑與荊 溪昱(2007)研究結果低中網路使用時間之現實人際關係顯著優於高網路使用時間。

表 43 每週使用時數與真實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表 每週使用時數與真實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表

變項 每週使用時數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

真實 人際 關係

(1) 不到 10 分鐘 71 3.41 0.745

0.404 (2) 10 分鐘~30 分鐘內 85 3.45 0.628

(3) 30 分鐘~1 小時內 66 3.39 0.682 (4) 1 小時~3 小時內 55 3.39 0.633 (5) 3 小時~10 小時內 21 3.43 0.552 (6) 10 小時以上 17 3.31 0.703

(三)使用頻率與真實人際關係

經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國小學童使用頻率對「真實人際關係」之差異情形,

結果如表 44 所示。在真實人際關係方面,其 F 值為 0.877,p 值為 0.453,未達顯著 水準,即使用頻率在真實人際關係之差異上,沒有顯著差異,此研究結果與張輝正 (2012)、黃宗賢(2013)、詹淑欽(2010)、萬玗佳(2011)和廖寬儒(2013)不同,張輝正(2012) 研究結果高職生在臉書使用次數上,其真實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黃宗賢(2013)研究 發現每週使用 1~2 天者真實父母關係較好;詹淑欽(2010)研究指出每週上網次數在真 實人際關係上有顯著差異;萬玗佳(2011)研究指出使用頻率高者與朋友關係較好;廖 寬儒(2013)研究結果「中度使用頻率」的真實人際關係高於「低度使用頻率」。

表 44 使用頻率與真實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表

使用頻率與真實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表

變項 使用頻率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

真實人際關係

(1) 1~2 次 140 3.37 0.453

0.877 (2) 3~6 次 100 3.45 0.371

(3) 7~15 次 57 3.45 0.438 (4) 16 次以上 18 3.39 0.500 註:*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四)使用動機與真實人際關係

經由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檢定國小學童使用動機「和朋友保持聯繫」對真實人 際關係之「與同儕關係」的差異情形,結果如表 45 所示。在與同儕關係方面,其 t 值為 3.006,p 值為 0.003,達到顯著水準,即使用動機「和朋友保持聯繫」在真實人 際關係之「與同儕關係」的差異上,具有顯著差異,此與張輝正(2012)和詹淑欽(2010) 之研究結果在使用動機上其真實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一致。究其原因,使用動機為和

朋友保持聯繫者,其在臉書上與同儕之互動較為熱絡,間接促進了真實人際關係之與 同儕關係,使之更為親密,因此與同儕關係較優。

表 45 使用動機與真實人際關係中「與同儕關係」之差異分析表 使用動機與真實人際關係中「與同儕關係」之差異分析表

變項 使用動機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與同儕關係 和朋友保持聯繫 有 243 3.59 0.412

3.006**

無 72 3.40 0.491 註:*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五)經常使用的功能與真實人際關係

經由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檢定國小學童經常使用的功能「上傳照片」、「留言」、

「打卡」對真實人際關係之「與同儕關係」的差異情形,結果如表 46 所示。

國小學童是否經常使用上傳照片功能(t值為2.561,p值為0.011)、留言功能(t值為 4.417,p值為0.000)與打卡功能(2.964,p值為0.004)對真實人際關係之「與同儕關係」

均達到顯著水準,此結果顯示經常使用「上傳照片」、「留言」和「打卡」功能的國 小學童,其真實人際關係之與同儕關係顯著較優,此研究結果與林淳蔭(2010)、黃宗 賢(2013)和詹淑欽(2010)相似,林淳蔭(2010)研究發現使用社群網站互動功能越多的高 中生,其真實人際關係越親密;黃宗賢(2013)研究結果國中生塗鴉牆使用程度高的真 實朋友關係較好,使用相簿影片的真實朋友關係優於不使用者;詹淑欽(2010)研究結 果國小學童在經常使用的功能上,其真實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經常 在臉書上傳照片、留言或打卡的使用者,與同儕關係較優。

表 46 經常使用的功能與真實人際關係中「與同儕關係」之差異分析表 經常使用的功能與真實人際關係中「與同儕關係」之差異分析表

變項 經常使用的功能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與同儕關係

上傳照片 有 113 3.63 0.363

2.561*

無 202 3.51 0.470 留言 有 147 3.66 0.379

4.417***

無 168 3.45 0.464 打卡 有 56 3.68 0.344

2.964**

無 259 3.52 0.452 註:*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六)臉書好友數與真實人際關係

經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國小學童臉書好友數對「真實人際關係」之差異情 形,結果如表 47 所示。在真實人際關係方面,其 F 值為 2.653,p 值為 0.023,達到 顯著水準,即臉書好友數在真實人際關係之差異上具有顯著差異,此研究結果與張輝 正(2012)一致,張輝正(2012)研究結果高職學生在臉書好友數上,其真實人際關係有 顯著差異。然而,經過 Scheffé 法事後比較各組別沒有顯著差異。從平均數可得知臉 書好友數 50~99 人(M=3.51)真實人際關係最好,300 人以上(M=3.27)和 19 人以下 (M=3.31)最差。

表 47 臉書好友數與真實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表 臉書好友數與真實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表

變項 臉書好友數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 Scheffé 事後比較

真實 人際關係

(1) 19 人以下 61 3.31 0.460

2.653*

(2) 20~49 人 77 3.39 0.387 (3) 50~99 人 61 3.51 0.422 (4) 100~199 人 60 3.49 0.372 (5) 200~299 人 23 3.45 0.434

表47(續)

變項 臉書好友數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 Scheffé 事後比較 (6) 300 人以上 33 3.27 0.506

註:*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三、臉書使用行為對學業成就之差異性分析

本部份將探討不同臉書使用行為的國小學童在學業成就上的差異情形,分別對等 各變項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一)是否使用臉書與學業成就

經由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檢定國小學童是否使用臉書對學業成就之差異情形,

結果如表 48 所示。在學業成就方面,其 t 值為 0.222,p 值為 0.638,未達顯著水準,

即是否使用臉書在學業成就的差異上,沒有顯著差異,此與 Kirschner and Karpinski (2010)之研究結果臉書使用者的學業成績顯著較非使用者低不同。

表 48 是否使用臉書與學業成就之差異分析表 是否使用臉書與學業成就之差異分析表

變項 是否使用臉書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學業成就 有 315 82.69 11.494

0.222 無 131 83.41 10.879

註:*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二)使用年資與學業成就

經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國小學童使用年資對「學業成就」之差異情形,結 果如表 49 所示。在學業成就方面,其 F 值為 0.005,p 值為 0.999,未達顯著水準,

即使用年資在學業成就之差異上,沒有顯著差異,此結果與張小蓓(2013)和盧浩傑 (2007)不同,盧浩傑(2007)研究結果國小學童之學業成就會因使用年資而有所差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9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