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自我概念的意義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目的旨在於探討與本研究之相關文獻,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自我概念 的意義與理論研究,第二節為繪本輔導的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為小團體 輔導的內涵與相關研究,第四節為繪本輔導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自我概念的意義與相關研究

自我概念在一個人的生命發展過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個體如何知覺他 人對自己的想法?哪些因素會影響自我概念的發展?許多學者已經針對這些議 題做了許多研究及探討,不同領域的專家對於自我概念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以 下整理和自我概念相關的重要論點和研究發現。

一、自我概念的意義與內涵

自我概念一直是研究領域中的熱門議題,這些學者對於自我概念的意義與 內涵有不同的見解。最早從事自我概念研究的學者為美國的心理學家 William James,他將「自我」定義為是自己所知覺、感受與思想成為一個人者(引自郭 為藩,1996)。社會學家 Cooley 以較為社會學的觀點去解釋自我概念,他提出「鏡 中自我」(looking-glass)的想法,每個人對於他人都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他人的 形像,因此自我概念就是個體想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後建造而成的(引自於 Hattie,1992)。至於張春興(2000)則將自我概念定義為:「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的 總和;其中包括個人對自己性格、能力、興趣、慾望的瞭解,個人與別人環境的 關係,個人對於處理事物的經驗,以及對於生活目標的認識與評價等」(頁 21)。

李輝(1994)則認為自我概念是人格結構的核心,是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 的,它是個體對於自己的看法、態度以及評價,能支配個體的行為表現。

關於自我概念的內涵,各方說法不一。William James 將自我並分為「主體

10

我」和「客體我」兩部份。「主體我」又稱作「經驗的自我」,是個體所經驗和意 識的主體,包含所有個體擁有的東西,像是:衣服、身體、朋友、名譽等等,而

「客體我」又稱做「純粹的自我」,是個體能想像、知覺、行為、計畫的主體(引 自郭為藩,1996)。Rogers 則用現象學的方式來看自我,他提到自我概念是「主 觀我」(I)和「客觀我」(me)對他人和對生活不同層面的知覺,「主觀我」為主 導行為做決定的我,「客觀我」則是被他人觀察、評價的自己而來的。自我概念 並非恆久不變的,它雖然是穩定的,但能夠合併他人的價值觀,也會隨著成熟和 學習而有所改變(引自趙曉美,2001)。

Shavelson 提出自我概念階層模式(hierarchical model),主張自我概念的建 構是逐級分化的,最高層的是「一般性的自我概念」,次層則是學業與非學業兩 大領域的自我概念,學業自我概念之下,依據不同學科區分成不同學科的自我概 念,至於非學業自我概念則包含了社會、情緒和身體的自我概念,在其之下又區 分成更具體的自我概念分向度,最後,其最底層為各向度的具體的行為表現(引 自侯雅齡,1998)。

侯雅齡(1998)則依據 Shavelson 的自我概念多向度階層模式去解釋自我概 念,認為它是具有組織和結構的,隨著年齡增長而分化,具備描述和評價的功 能。侯雅齡而後因應臺灣學童的生長背景將自我概念分為家庭、學校、外貌、

身體、情緒五大向度:家庭自我概念為個人知覺自己與家人的相處狀況與互動 情形;學校自我概念則為個人知覺自己在學校與老師、同學、朋友的關係;外 貌自我概念為個人對於自己的體態、長相的知覺;身體自我概念則為個人對於 自己在運動、身體狀況的知覺;情緒自我概念為個人對於自己日常情緒狀態的 知覺。

由於 Shavelson 所提出的階層模式,為 1976 年才提出的自我概念理論建構,

其理論內容較新,且較能有組織、有結構的、多面向的去解釋自我,因此該模 式也讓許多驗證性的研究、工具紛紛投入(Braken, Bunch, Keith , & Keith, 2000;

Marsh, Trautwein, Lüdtke, Köller,&Baumert, 2006; Rotatori, 1994; Van Den Bergh

11

& De Rycke, 2003),影響層面甚廣。侯雅齡就是依據 Shavelson 的階層模式設計

「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進而建構出臺灣國小學童自我概念的五大向度(引 自侯雅齡,2000),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國小學童,因此在自我概念的定義參考 侯雅齡之研究。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對於自我概念的定義則為個體從自己的外貌、身材、

興趣、情緒狀態的知覺,以及與重要他人、環境互動的經驗中,形成對自己的看 法和評價。隨著年紀增長,自我概念也會趨於多面性和階層性。

二、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自我概念特徵

本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國小高年級的學童,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正邁入青春期,

在身體和心理的發展上出現了和以往不大相同的改變,為了讓自己成為獨當一面 的青少年做準備,在自我概念的發展上,也有以下的特質:

林崇德(1998)認為年紀較小的國小學童使用具體的外部特徵描述自我,像 是姓名、年齡、性別、身體特徵、活動特徵等,高年級的學童則會依據人際關係、

興趣和動機等方面來描述自己,即使高年級的學童能開始使用心理詞彙,但仍舊 將這些特徵以具體形式來看待,把這些特徵視為絕對的和不可變更的。

Schaffer(2006)認為自我概念的發展會隨著時間改變,他提到自我概念發 展的六項特點,第一,從簡單到分化的改變:年齡較小的兒童形成整體性的概念,

至於年齡較大的兒童做出更細微的區辨,會考慮到情境因素,第二,從不一致到 一致,年齡較小的兒童較有可能改變其自我評價;年齡較大的兒童知道自我的穩 定性,第三,從具體到抽象:年齡較小的兒童聚焦在肉眼可見的外在層面;年齡 較大的兒童聚焦在肉眼看不到的心理層面,第四,從絕對到相對:年齡較小的兒 童聚焦在自我之上,未曾參照他人;年齡較大的兒童在描述自己時,會拿自己與 他人做比較,第五,從樂觀到實際:年齡較小的兒童把自己描繪的光鮮亮麗;年 齡較大的兒童同時提到自己的優缺點,觀點比較平衡,第六,從公我到私我:年

12

齡較小的兒童未曾分辨公眾行為與私下行為;年齡較大的兒童認為,私下的我才 是「真正的」自我。

Erikson(1950)則特別提到國小學齡兒童的重要任務是發展自尊

(self-esteem),自尊是一種正面的自我概念或自我評價,認為自己能駕馭並完成 某些事,覺得自己是具生產力的、是勤奮的。高自尊的孩子對自己的能力有自信,

以開放的態度探索人生,通常能成功的完成自己所設定的目標(Olds &

Papalia,1990)。

Worzbyt 和 O'Rourke 則認為兒童的自我觀念的發展重點在於:(1)兒童需要 覺知自己的優缺點和好惡(2)兒童需要覺知生活的體驗,以促進個人的成長(3)

兒童需要學會辨認及表達個人的感覺(4)兒童需要覺知自己的希望、夢想和期 待(5)兒童需要具備確認個人價值和優先順序的能力(引自王文秀、田秀蘭、

廖鳳池,2011)。

如以上所述,自我概念的發展歷程隨著時間改變,兒童對於自我概念的覺察 也會有所不同,先從較為簡單的、外部的、具體的、正向的特徵描述自己,而後 逐漸使用心理詞彙來描述,對於自我的認識也趨於較深、較廣、較實際,瞭解自 我在某些情況下是不一致的、會受到他人影響的。此外,在國小高年級階段,兒 童的自尊發展、對自己的覺察、表達自我都是很重要的任務,因此本研究希望能 協助成員在團體中學習如何表達自我,更加認識自己,最後發展正向的自我概念。

三、影響自我概念的因素

自我概念的發展歷程是從個體的生理發展和人格特質開始萌芽,而後在人際 互動、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對自己的認知,大體來說,個體的自我概念 隨著發展會慢慢趨於穩定,但有許多因素會對個體的自我概念發展產生影響,近 期的研究發現摘要如下。

13

(一)性別因素

兒童的自我概念發展樣貌與其性別有所關聯,向小平、張春妹、鄒泓(2006)

發現性別會影響自我概念,研究中採用 Piers-Harris 兒童自我意識量表和小五人 格問卷,對北京市的兩所國小隨機抽取的 550 名學生進行調查,得到女童自我概 念高於男童自我概念的結果,因為女童成熟的較早,在國小階段的表現通常比男 童好,問題行為少,同儕關係也不錯,因此對自我的評價較高,此外,顏綵思和 魏麗敏(2005)也曾做過相似的研究,同樣得到女生自我概念比男生更正向積極 的結果。

(二)身心發展因素

個體之身心發展會影響到其自我概念,黃筱喬(2007)發現身心障礙者的自 我概念通常較為負向、消極,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影響整體自我的發展,並間 接導致低落的自我概念。另外,自我概念也與兒童的年紀有關,黃盈勳(2010)

則發現不同年級的學童,其自我概念上也有顯著的差異。

(三)情緒因素

情緒覺察與情緒因應能力也會影響到個體的自我概念,洪秀梅(2007)由問 卷調查研究後,得到情緒覺察能力較佳者學童自我概念較佳的結果,而簡筠真

(2012)以嘉義市 100 學年度 20 所國小的高年級學童做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自我概念與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呈現顯著的正相 關。

(四)家庭背景因素

除了個體的性別、身心發展與情緒智商外,外在的環境也會影響到兒童的自 我概念,尤其是每天接觸到的家庭,對於個體的自我概念形塑更扮演重要的角 色。胡蘭沁、董秀珍(2012)發現父母的管教方式會影響孩子的自我概念,回應 型父母的孩子比要求型父母的孩子更有自信,陳鳳卿(2007)採前實驗研究設計

14

並實施生命課程,發現父母管教方式民主比父母管教方式權威的學童具較高的自 我概念,而洪佳慧(2011)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的人際關係、知覺父母教養態

並實施生命課程,發現父母管教方式民主比父母管教方式權威的學童具較高的自 我概念,而洪佳慧(2011)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的人際關係、知覺父母教養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