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污名化標籤難以輕易撕除,但同時,具備陽剛氣質的女性幼教師卻因生理性別 得利,得以透過關係建立、默契培養,在幼教場域中慢慢為家長所接受。兩者雖 都較一般女性幼教師需要付出更多時間證明自己的專業,也需要額外花時間建立 與家長的信任關係,但由於生理性別的差異,仍舊使他們在當今社會結構中得到 不同結果。 某種程度而言,相較於始終難以被接納的男性幼教師,陽剛女性幼 教師在被父權排斥的同時,其實也因父權得利。

第四節、自我省思與未來研究建議

本研究源於研究者長期以來對幼教系女性同學、女性幼教老師具有高度相似 特質的疑惑,由於研究者本身亦非典型女性化性格,過去進入幼教現場時,面對 其他具有明顯女性化特質的幼教老師,時常感覺格格不入,便開始思考幼教現場 是否存在具備陽剛或中性特質的女性幼教師?她們是如何看待幼教場域中的自 己?若面對他人質疑或打壓,又採取何種策略應對?

撰寫文獻回顧時,將過去在課堂上習得的「做性別」及「性別操演」理論做 為研究的理論架構,但逐步與七位受訪者進行訪談、撰寫分析後卻發現,輕易以 二分法將個體進行分類事實上過於武斷,誠如 Deleuze 和 Parnet 所言,兩個個體 間並不一定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而可能具備混雜、兼容的特質,如同「做性 別」與「操演性別腳本」間的灰色地帶-「蟄伏」,便是同時兼備兩者特質,在 不同情境脈絡下,個體得以選擇在光譜上佇足或移動。此結果充分顯現人的複雜 性,研究者亦從中跳脫舊有的思考框架,改以更為廣闊的視角進行研究討論。

除理論架構外,另一使研究者不斷反思的則是研究對象。本研究曾於第參章 提及研究限制,由於受訪者尋覓不易,透過師長及同學引薦而得的七位受訪者異 質性並不明顯,無論年紀、年資、服務園所體制均差異不大,致使這些陽剛女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幼教師面對何種困境、如何應對的相關討論稍顯狹隘,例如,私立園所按規模大 小可區隔為連鎖品牌、家族經營等各式類別,若以教學模式或宗教信仰亦可進行 更多細節分類。不同體制下的私幼是否對女性幼教師有不同期待?不同園所內的 職場文化或潛規則又如何壓迫或重用陽剛女性幼教師?此外,本研究的受訪者目 前均仍在幼教現場服務,代表她們儘管遭遇挫折,依然選擇努力適應或抗衡,而 那些已經受不了壓迫、逃離幼教現場的陽剛女性幼教師們,又是如何看待幼教現 場的性刻板印象?她們遭遇何種困境,為何選擇離開?這些均為值得探討的議題,

然本研究礙於受訪者尋覓困難,無法處理相關內容,期許未來若有機會,能將此 缺憾補齊,進行更全面性及深入的討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文崇一、楊國樞(200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臺北:東華。

方永泉(譯)(2003)。P. Freire 著。受壓迫者教育學。臺北:巨流。

王大維、郭麗安(2012)。在言談中做男人?-運用論述心理學方式分析男性氣 概建構之初探研究。載於張盈堃、吳嘉麗(主編),陽剛氣質:國外論述與 臺灣經驗(頁 3-39)。高雄:巨流。

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采薇(2012)。「他」山之「實」:西方男性幼教工作人員研究之文獻回顧與評 析。載於張盈堃、吳嘉麗(主編),陽剛氣質:國外論述與臺灣經驗(頁 181-208)。

高雄:巨流。

王淑英、賴幸媛(1997)。台灣的托育困境與國家的角色。載於劉毓秀(主編), 女性、國家、照顧服務(頁 127-159)。臺北:女書文化。

王雅玄(2014)。如魚得水?科技女性成功論述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

(4), 137-164。

王雅玄(2016)。如履薄冰?科技女性陷阱論述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4(2),

167-193。

卯靜儒(2004)。理論化女性教師的性別意識與認同建構過程。通識教育季刊,

11(1/2)

,147-170。

卯靜儒(2005)。我們如何研究女性教師的性別經驗與意識:一種女性主義觀點 的後設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47,68-79。

古俶綺(2006)。男監中女性工作人員之職場處境。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 士論文),高雄市。

古麗英(2011)。女性軍職人員職場壓力角色分析:以空軍某基地為例。國立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市。

江映帆(2012)。台灣體育界的性別文化與陽剛女運動員的生存策略。世新大學 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江麗美(譯)(1999)。W. Ayers 著。幼教典範─六個傑出的幼教老師(初版)。臺 北:桂冠。

余佳穎(2013)。樣板理論探討女性在陽剛職場內處境之研究-以桃園地方法院 檢察署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余書銘(2012)。中性設計風格探討-以機車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設計 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吳宜霏(2011)。籃球運動中女同志的 T 味身體操演。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吳怡慧(2011)。陽剛少女國中校園性別操演的敘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 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吳怡慧(2012)。不是「不男不女」,是「陽剛少女」-國中陽剛少女校園身體經 歷的敘事探究。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0, 98-104。

吳姿芊(2011)。Female Masculinity 女性陽剛的理所當然。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54,62-64。

呂明蓁(2011)。面試與遴選主管的職場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3,

18-21。

呂翠夏、顏嘉辰(2005)。查甫教幼稚園?男性幼教教師的性別角色建構與定位。

兒童與教育研究,1,1-21。

宋踐等(譯)(1990)。M. Mead 著。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臺北:遠流。

李孟珊(2014)。女性海巡人員於公務船舶適應性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商船學 系(碩士論文),基隆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李新民、陳密桃(2006)。幼兒教師的情緒勞務因素結構及其對工作倦怠之影響。

高雄師大學報,20,67-90。

李筱瑩(2015)。女性在陽剛職場之工作壓力與滿足感研究-以海巡署機動查緝隊 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詩媛(2016)。男性幼教工作者生活世界的探究:性別刻板印象的抵抗與轉化。

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尚衡(譯)(1992)。M. Foucault 著。性意識史。臺北:桂冠。

林春蘭、劉淑蕙、段愛娟(2012)。顛覆身體的行為。載於劉開玲、游素玲(主 編),Judith Butler 的性別操演理論導論(頁 127-151)。臺北:五南。

林昱瑄(2007)。來自邊緣的雜音:兩位青少女哪吒的性別認同形構。台灣教育 社會學研究,7(2),81-120。

胡美智(2011)。從女性主義觀點探究幼教工作者之生命經驗。慈濟大學教育研 究學刊,7,287-316。

徐瑞珠(譯)(1992),A. R. Hochschild 著。情緒管理的探索。臺北:桂冠。

張君玫(譯)(2003)。N. J. Chodorow 著。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 學。臺北:群學。

張育萍(2013)。高雄市女性營建工人之勞動處境與樣板效應。國立中山大學公 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張盈堃(2000)。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教育實踐,教育與社會研究,1,

25-58。

張盈堃(2013)。幼教工作者生活世界的探究-朝向文化研究取向的可能性。教 育資料與研究,111,29-53。

張盈堃、郭瑞坤(2007)。何謂「好」老師?-文化互動論觀點的嘗試。載於陳 伯璋、張盈堃(主編),學校教師的生活世界:批判教育學的在地實踐(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64)。臺北:師大書苑。

張純子、洪志成(2009)。私立幼兒園教師情緒規則:社會建構觀點。臺中教育 大學學報,2,91-115。

張靜汶(1997)。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7,20-25。

莊玲如(2008)。管理性別:在陽剛職場中的女性檢察官。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 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莊玲如、成令方(2012)。管理性別:陽剛職場中的女檢察官。女學學誌:婦女 與性別研究,30,137-186。

許夢芸(譯)(2007), C. Baker 著。文化研究智典。臺北:韋伯。

陳伯璋、張盈堃(2006)。解放的場所與實踐:批判教育學的關懷。教育研究月 刊,146,20-32。

陳姿婷(2013)。志願役女兵服役經驗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逸婷(2011)。淺談女性陽剛。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5,77-78。

陳儒晰(譯)(2006)。H. Giroux 著。教師是知識分子。臺北:高等教育。

陳靜慧(2007)。穿梭在陽剛與陰柔之間-國中女性訓導人員的陽剛氣質。高雄 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韻如、廖鳳瑞(2015)。幼教保工作之女性化與低酬庸現象。臺灣教育評論月 刊,4(4),136 – 139。

陶鐵柱(譯)(1999)。S. de Beauvoir 著。第二性。臺北:貓頭鷹。

彭渰雯、林依依、葉靜宜(2009)。女性在陽剛職場內的樣板處境:以海巡與消 防單位為例。東吳政治學報,27(4),115-170。

游志平(2016)。女性在樣板效應下的生存策略--以海巡署機動查緝隊為例。國 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游美惠(2011)。父權紅利。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3,84-86。

游美惠(2013)。操演。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2,101-105。

黃琬玲(2013)。男性操演幼兒教育及照顧角色~重構社會性別的新劇本。世新 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鴻文(2011)。抗拒乎?拒絕乎?偏差乎。-學生文化研究中抗拒概念之誤用 與澄清。教育研究集刊,54(3),123-154。

黃囇莉(2007)。性別歧視的多面性。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 台灣社會(頁:3-24)。臺北:巨流。

楊幸真(2004)。當西方到了東方:女性主義教育學的回顧與前瞻《首部曲》。載 於教育部主辦、樹德科技大學承辦,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458-488)。高雄:樹德科技大學。

楊俊鴻、歐用生(2009)。「第三空間」及其課程美學蘊義,教育資料與研究,88,

69-92。

楊棻荍(2014)。陽剛的球場,性別化的經驗 :多元性別特質女同志的籃球經驗 探究。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楊濰萍(2006)。在陽剛職場中「打滾」的女人---以台灣基層女警的職涯路徑 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葉靜宜(2011)。陽剛特質生理女性之日常生活處境與生存策略。世新大學性別

葉靜宜(2011)。陽剛特質生理女性之日常生活處境與生存策略。世新大學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