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我管理策略對 自我管理策略對 自我管理策略對 自我管理策略對ADHD學生及行為問題的實徵研究 學生及行為問題的實徵研究 學生及行為問題的實徵研究 學生及行為問題的實徵研究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自我管理策略對 自我管理策略對 自我管理策略對 自我管理策略對ADHD學生及行為問題的實徵研究 學生及行為問題的實徵研究 學生及行為問題的實徵研究 學生及行為問題的實徵研究

自我管理策略是認知行為取向治療的重要技術,實施方法包含「目標設 定」、「自我監控」、「自我評鑑」、「自我增強」和「自我教導」等策略,

國內外有關自我管理策略為主軸之介入模式,是近年來教育界頗受重視的新 興領域。尤其在國外,自我管理策略於各類身心障礙學生之應用極為廣泛,

國內也漸漸有專家學者著手進行研究。因此研究者將自我管理策略與ADHD 學生及有關行為問題之相關研究文獻分別簡要整理,分述如下:

一 一一

一、、、自我管理策略運用在、自我管理策略運用在自我管理策略運用在ADHD學生教學效果之研究自我管理策略運用在 學生教學效果之研究學生教學效果之研究 學生教學效果之研究

Austin(2003)針對國小五名ADHD學生,採單一受試設計,運用目標設 定、自我監控和自我增強的介入策略,以降低學生工作後的煩躁行為,研究 結果顯示,成功降低受試者工作後的煩躁行為。David 和 Witte(2000)採用 倒返實驗設計,針對4名三年級ADHD學生,採用自我監控、同儕監控和自我增強的 策略,成功降低受試者不適當口語表現。Gureasko-Moore(2004)針對6名國中ADHD 學生,採用跨受試多基線設計,運用自我監控(自我評量、自我記錄)的策略,

成功提昇受試者課前準備工作行為。Gureasko-Moore、DuPaul 和 White(2005)

採用跨受試多基線設計,運用自我監控(自我評量、自我記錄)的策略,成 功提升受試者課前準備工作行為。

林玉華(1994)針對3名11歲ADHD學生,採用自我教導策略,運用跨受 試多基線設計,成功提升受試者的專注行為及閱讀效果。王乙婷(2003)採 取跨行為多基線設計,運用自我教導策略,針對3名國小中年級ADHD學生做 研究,結果顯示成功提昇受試者持續性注意力的表現。王碧暉(2004)針對2 名ADHD學生,採跨行為多基線設計,運用自我教導策略,結果顯示成功改 善受試者的行為問題與人際互動關係。黃力貞(2008)採取單一受試多基線

之跨情境實驗設計,運用自我教導策略,針對2名國小四年級ADHD學生做研

綜合上述相關文獻,從自我管理策略運用在ADHD學生教學效果之相關 研究中發現,在研究對象方面可以發現,研究人數以少數為原則,著重個別 行為的特質進行研究,以掌握其內在效度;研究對象年齡則從國小到國中皆 適宜,但主要年齡在國小中年級以上為多數,顯示此項策略的實施研究對象 如果年齡太小,學習理解能力較差,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夠成熟,相對的可能 就比較無法正確習得自我管理的技巧,因此成效可能不明顯,甚至無法達到 任何成效。

在研究方法上可以發現,多數採單一受試實驗設計,以跨受試多基線設計 及跨行為多基線設計最多,因此也顯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接受自我管理 策略,適合經由個別長時間的策略教學及觀察,方能正確使用自我管理策略,

以期達到教學成效。

從上述文獻研究整理中得知,在 ADHD 學生的介入策略方面,國外與國 內學者方面存在一個明顯的差異,國外學者多數採用目標設定、自我監控、自 我評量與自我增強等套裝策略介入研究,均能得到良好的教學成效;反觀國內 學者,使用上述自我管理策略運用在 ADHD 學生的研究幾乎沒有,而是採用 自我管理策略中的自我教導策略佔多數,雖然介入策略不同,但實施的成效都 呈現教學效果良好。由於上述自我管理的套裝策略運用在國小 ADHD 學生方 面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更顯現出本研究之價值。

由於 ADHD 學生的主要症狀及其他行為問題類型很多,因此研究者可針 對受試者的不同特性與需求,運用自我管理策略以處理多元的目標行為。從上 述研究中可以發現,研究的目標行為舉凡提升專注力、提升閱讀效果、改善人 際互動、改善行為問題等都有學者介入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都有正向的效果,

在類化、維持的效果上,多數也證實有良好成效。由此可見,自我管理策略對 於 ADHD 兒童而言,是一項值得研究、值得參考的策略。

二 二二

二、、、自我管理策略對行為問題教學效果之研究、自我管理策略對行為問題教學效果之研究自我管理策略對行為問題教學效果之研究 自我管理策略對行為問題教學效果之研究

行為問題大略可分為內向性行為(internalizing behaviors)與外向性行為

(extermalizing behaviors)的問題。外向性的行為問題,如攻擊、過動、抗拒、

破壞、暴躁、譴責、侵犯財務及違規行為等;內向性的行為問題,如害羞、

退怯、自卑、焦慮、恐懼、躲避群眾、哀傷、憂鬱、冷漠、過度敏感、固執 等(侯禎塘,1999;Coleman, 1996)。林朝夫(1991)則對行為問題進一步 說明,將之區分為廣、狹兩種定義,前者是指表現正常學生所表現之外的一 切行為,因此涵蓋智障、學障、肢障、視障、聽障、身體病弱等所引起的適 應欠佳問題;後者則著重在情緒障礙、性格異常或行為異常上。Kauffman

(2005)認為具有問題行為的學生在教室會表現出過動、衝動、分心、攻擊、

退縮、不成熟或不適應的行為。

相關文獻指出,自我管理策略對於各類別的學生,在專注行為、同儕互 動、口語表現、學業成就等都具有提升的功效,也能有效的減少攻擊、離座、

煩躁等行為問題。以下就上述自我管理策略對於各類別學生,應用於行為問 題介入的相關研究結果,分述如後,並整理如表2-2:

Barry和Messer(2003)則針對5名12歲的情緒障礙學生,以倒返實驗設計,

採取自我監控(自我評量、自我記錄)策略,成功提升受試者工作時的專注 行為。Rock(2005)以跨受試多基線設計,針對9名7~13歲的各類學生(包含:

資優1名、一般2名、語障2名、情障2名、學障1名、亞斯柏格症1名),採取 自我監控(自我評量、自我記錄)策略,成功提升受試者的專心度並減少行 為問題。Smith和Sugai(2000)則針對1名13歲的情緒障礙學生,以倒返實驗 設計,採用自我監控、自我增強和自我教導策略,成功提升受試者工作時的 專注行為。Coycle和Cole(2004)則針對3名9-11歲的自閉症學生,以倒返實 驗設計,採用自我監控(自我評量、自我記錄)策略,成功減少受試者的不 專注行為。

曹瑞蘭(2007)針對1名國小二年級具嚴重不專注行為之學生,採逐變標 準設計,運用自我檢視、自我評鑑和自我增強策略,成功改善受試者課堂的 不專注行為。賴素華(2006)針對1名國小二年級具攻擊行為之學生,採逐變 標準設計,運用自我檢視、自我評鑑和自我增強策略,成功改善受試者的攻 擊行為。王玉琳(2002)以跨行為多基線設計,針對1名二年級的輕度智能障 礙學生,採取自我教導、合作學習與增強系統策略,成功改善受試者的課室 適應問題行為。王碧暉(2004)對行為問題的研究結果如前面所述。李乙蘭

(2005)以跨受試多基線設計,採自我教導策略,針對3名國小三年級情緒障 礙兒童,結果顯示成功降低受試者的攻擊次數。

在上述有關自我管理策略對行為問題的相關研究中,研究對象從國小到 國中皆適宜,舉凡一般生或各種障礙類別的學生,都有研究者介入研究,研 究對象人數約在1-9人不等,顯示自我管理策略適用於不同年齡層,且適合一 般生或各種障礙類別且具有行為問題的學生身上。

在研究方法上,多數採單一受試實驗設計,跨受試多基線設計、跨行為多 基線設計、倒返實驗設計及逐變標準設計皆有學者介入研究,因此也顯示,具 行為問題的學生接受自我管理策略,適合經由個別長時間的策略教學及觀察,

方能正確習得並使用自我管理策略,以達到改善行為問題的成效。

在介入策略方面,國外學者採取自我監控、自我評量、自我增強等方式為 主的自我管理套裝策略研究較多;國內雖然自我管理策略介入的研究亦有,

但是其中僅有兩篇(賴素華,2006;曹瑞蘭,2007)以自我管理套裝策略方 式介入學生行為問題,其餘均一致的採取自我教導單一策略介入,顯見國內 採用自我管理套裝策略運用在行為問題之研究不多。

本研究將採自我管理策略的套裝策略進行研究,雖然與賴素華(2006)

和曹瑞蘭(2007)研究的介入策略類似,但是採取的研究設計不同,上述兩 篇採用的是逐變標準設計,此種研究設計適用於難度較高的課程、不易改變

表2-2 自我管理策略對行為問題教學效果之研究

的行為、能力較低或動機較弱的研究對象(杜正治,2006),而跨行為多基 線設計,是以多種行為同時納入研究範圍,適用於研究對象的多種偏差行為,

教師仍然可以採原來的教學型態,進行教學活動,以合乎自然情境的原則(杜 正治,2006)。

由於研究對象特質及背景的差異,因此本研究與上述兩篇研究採取的研 究設計不同。由此顯見本研究有別於上述兩篇研究,因此在研究發展上而言,

研究空間很大、研究價值亦高。

綜合以上國內外應用自我管理策略在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及行為問題 方面的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以國小兒童及國中青少年為主,舉凡普通班 或特殊班之學生,不論在改善情緒方面、增進專注行為方面、改善行為問題 及增進社會能力等,都有正向的效果,在類化、維持的效果上,多數也證實 有良好成效。學者洪儷瑜、黃裕惠(1997)亦認為自我管理是一種利用個人 內在力量改變行為的策略,普遍運用於減少不良的行為(例如:離座)與增

綜合以上國內外應用自我管理策略在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及行為問題 方面的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以國小兒童及國中青少年為主,舉凡普通班 或特殊班之學生,不論在改善情緒方面、增進專注行為方面、改善行為問題 及增進社會能力等,都有正向的效果,在類化、維持的效果上,多數也證實 有良好成效。學者洪儷瑜、黃裕惠(1997)亦認為自我管理是一種利用個人 內在力量改變行為的策略,普遍運用於減少不良的行為(例如:離座)與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