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我管理策略 自我管理策略 自我管理策略介入成效之資料分析 自我管理策略 介入成效之資料分析 介入成效之資料分析 介入成效之資料分析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自我管理策略 自我管理策略 自我管理策略介入成效之資料分析 自我管理策略 介入成效之資料分析 介入成效之資料分析 介入成效之資料分析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本章旨在探討自我管理策略對ㄧ名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行為問題 輔導之成效。資料之蒐集方式為研究者於每週二、三、四、五輔導教學後,對 受試者進行觀察,其結果以「目視分析法」分析資料,將受試者在各階段內及 階段間的變化列成一摘要表,並以 C 統計加以考驗,輔導方案結束後研究者 再依據受試者之班級社會科任教師及觀察員填寫的「教師回饋表」資料,進行 社會效度的資料蒐集。

本章共分為兩節以進行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討論,第一節為受試者經自我管 理策略介入成效之資料分析;第二節為綜合討論。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自我管理策略 自我管理策略 自我管理策略介入成效之資料分析 自我管理策略 介入成效之資料分析 介入成效之資料分析 介入成效之資料分析

本研究根據單一受試實驗研究之跨行為多基線實驗設計,蒐集ㄧ位受試者 在基線期、處理期及維持期的資料。此節主要是呈現觀察者間一致性的百分 比,以及受試者行為問題變化之結果資料分析,以探討自我管理策略對受試者 行為問題輔導之成效。

一一一

一、、、觀察者間一致性、觀察者間一致性觀察者間一致性 觀察者間一致性

研究者與觀察員在基線期、處理期與維持期所記錄的「行為問題觀察記錄 表」中,在每一階段中各抽取兩次觀察記錄,以計算觀察者間一致性的百分比,

得到研究者與觀察員在受試者行為問題觀察的信度結果如表 4-1 所示。

由表 4-1 可以看出研究者與觀察員在三項行為問題的觀察者間一致性百分 比位在 89.58%-97.22%之範圍內,其中研究者與觀察員對觀察受試者不專注

89.58%;對觀察受試者搶話行為的觀察者間一致性百分比落在 88.89-100% 性百分比的平均數分別為 90.23%、96.25%及 97.08%,總平均數為 94.52%,

由此得知,研究者與觀察員對於受試者的三項行為問題的觀察一致性具有相當 的信度。

二二二

二、、、受試者輔導方案介入資料分析、受試者輔導方案介入資料分析受試者輔導方案介入資料分析 受試者輔導方案介入資料分析

受試者在各階段的行為表現結果資料如圖 4-1、表 4-2 到表 4-10 所示,茲

分別說明如下:

(一)不專注行為問題 1. 視覺分析結果

受試者不專注行為問題在各階段內及階段間的資料如圖 4-1 及表 4-2、表 4-3 所示。基線期進行連續五天的觀察記錄,受試者的不專注行為問題平均為 12.8 次,趨向穩定性為 100%,水準穩定性為 80%。處理期進行八次的自我管 理策略教學後,受試者的不專注行為問題發生次數明顯下降為 11 次、9 次、

7 次、10 次、6 次、6 次、4 次、4 次,平均發生次數為 7.13 次,水準變化 為+7,趨向穩定性為 75%,水準穩定性為 12.5%,趨向走勢的變化效果為正 向,且與基線期的重疊百分比為 0%。從資料結果顯示,自我管理策略教學可 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在維持期的部份,在維持期進行 21 天的觀察紀錄,受試者的不專注行為 問題發生次數分別為 5 次、7 次、4 次、5 次、3 次、4 次、4 次、4 次、3 次、4 次、3 次、5 次、4 次、3 次,3 次、4 次、3 次、2 次、2 次、3 次、3 次,平均發生次數為 3.71 次,水準變化為+2,趨向穩定性為 95.2%,水準穩 定性為 71.4%,趨向走勢呈正向,與處理期的重疊百分比為 52.4%,資料顯示 自我管理策略教學具有維持的效果。

2. C 統計分析結果

受試者不專注行為問題在 C 統計的分析資料如表 4-4 所示,在處理期(B)

的 Z 值為 2.01,未達.01 顯著水準,表示受試者在自我管理策略介入處理後,

在不專注行為方面的表現不具有方向性改變的一致性,該階段的行為表現,變 化幅度甚鉅,呈現不穩定狀態,亦即處理成效不穩定;但是從階段間的變化來 看,合併基線期與處理期(A+B)的 C 統計考驗結果,Z 值為 2.46,達.01 顯 著水準,配合圖 4-1 可看出,受試者的不專注行為問題發生次數呈現逐漸下降

趨勢,顯示自我管理策略教學對受試者的不專注行為問題方面,介入效果顯著。

表 4-4 受試者不專注行為問題 C 統計分析摘要表

階段 C Sc Z

基線期(A) --- 0.35 --- 處理期(B) 0.62 0.31 2.01 維持期(M) 0.39 0.21 1.86 基線期+處理期

(A+B) 0.59 0.24 2.46*

處理期+維持期

(B+M) 0.32 0.22 1.46 註:*p<.01 ---無法計算

(二)搶話行為問題 1. 視覺分析結果

受試者搶話行為問題在各階段內及階段間資料如圖4-1及表4-5、表4-6 所 示。在基線期進行十三天的觀察紀錄,受試者的搶話行為問題平均為10.38 次,趨向穩定性為69.23%,水準穩定性為53.8%。在處理期進行八次的自我管 理策略教學後,受試者的搶話行為問題發生次數下降為6 次、5 次、4 次、4 次、5 次、4 次、4 次、2 次,平均發生次數為 4.25 次,水準變化為+4,

趨向穩定性為87.5%,水準穩定性為75%,趨向走勢的變化效果為正向,與基 線期的重疊百分比為0%,由此看出自我管理策略教學具有良好的效果。

緊接著進入維持期,在維持期進行13 天的觀察紀錄,受試者的搶話行為 問題發生次數為3 次、2 次、1 次、3 次、2 次、3 次、3 次、3 次、2 次、

4 次、1 次、2 次、2 次,平均發生次數為2.38次,水準變化為+1,趨向穩 定性和水準穩定性分別為84.6%和61.5%,趨向走勢呈正向,與處理期的重疊 百分比為84.6%,可看出自我管理策略教學具有維持的效果。

2. C 統計分析結果

表 4-6 受試者搶話行為問題階段間資料摘要表

階 段 間 分 析 階段間比較 處 理 期 /基 線 期

B: A

維 持 期 /處 理 期 M: B 趨向比較 \ \ \ \

趨向效果 正向 正向

趨向穩定 不穩定到穩定 穩定到穩定

水準變化 9 - 6 +3

2 - 3 -1

重疊百分比 0% 84.6%

非重疊百分比 100% 15.4%

表 4-7 受試者搶話行為問題 C 統計分析摘要表

階段 C Sc Z

基線期(A) -0.11 0.26 -0.41 處理期(B) 0.58 0.31 1.87 維持期(M) -0.27 0.26 -1.04 基線期+處理期

(A+B) 0.77 0.23 3.35*

處理期+維持期

(B+M) 0.42 0.22 1.91 註:*p<.01 ---無法計算

(三)離座行為問題 1. 視覺分析結果

受試者離座行為問題在各階段內及階段間資料如圖4-1及表4-8、表4-9 所 示。在基線期進行 21 天的觀察紀錄,受試者的離座行為問題平均為4.57次,

趨向穩定性和水準穩定性均為71.40%和61.9%。處理期進行八次的自我管理策

略教學後,受試者的離座行為問題發生次數下降為2 次、2 次、1 次、1 次、

0 次、0 次、1 次、0 次,平均發生次數為0.88次,水準變化為+2,趨向穩 定性和水準穩定性分別為100%和75%,趨向走勢的變化效果為正向,與基線 期的重疊百分比為25%,由此看出自我管理策略教學具有良好的效果。

進入維持期時,做五天的觀察記錄,受試者的離座行為問題發生次數為0 次、0 次、0 次、0 次、0 次,平均發生次數為0次,水準變化為0,趨向穩定 性和水準穩定性分別為100%和100%,趨向走勢呈正向,與處理期的重疊百分 比為100%,顯示自我管理策略教學有維持的效果。

2. C 統計分析結果

受試者離座行為問題在 C 統計的分析資料如表 4-10 所示,在處理期(B)

的 Z 值為 1.90,未達.01 顯著水準,表示受試者在自我管理策略介入處理後,

在不專注行為方面的表現不具有方向性改變的一致性,該階段的行為表現,變 化幅度甚鉅,呈現不穩定狀態,亦即處理成效不穩定;但是從階段間的變化來 看,合併基線期與處理期(A+B)的 C 統計考驗結果,Z 值為 3.45,達.01 顯 著水準,配合圖 4-1 可看出,受試者的離座行為問題發生次數呈現逐漸下降的 趨勢,顯示自我管理策略教學對受試者離座行為問題而言,介入效果顯著。

在維持期(M)的 Z 值因為觀測值不夠,因此無法計算,但是在處理期合 併維持期(B+M)的 C 統計考驗結果,Z 值為 0.77,未達.01 顯著水準,表示 維持效果顯著。

表 4-8 受試者離座行為問題階段內資料摘要表

表 4-10 受試者離座行為問題 C 統計分析摘要表

階段 C Sc Z

基線期(A) 0.19 0.21 0.90 處理期(B) 0.59 0.31 1.90 維持期(M) --- 0.35 --- 基線期+處理期

(A+B) 0.76 0.22 3.45*

處理期+維持期

(B+M) 0.17 0.22 0.77 註:*p<.01 ---無法計算

三三三

三、、、社會效度分析、社會效度分析社會效度分析 社會效度分析

為了了解自我管理策略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介入的成效,本研究於結 束後,透過受試者本身填寫「學生自我回饋表」及同儕填寫「學生回饋表」, 觀察員及科任教師填寫「教師回饋表」,以此方式來蒐集資料分析歸納,以便 進行社會效度的分析。本研究所採用的社會效度分析資料及使用方式如表 4-11 所示。

表 4-11 社會效度分析資料表

研 究 工 具 填 寫 者

學生自我回饋表 受試者

學生回饋表 受試者同班學生

教師回饋表 觀察員、社會科任教師

(一)受試者對輔導成效自我評量回饋部份

「學生自我回饋表」為受試者於輔導方案結束後,為自己的行為表現所打

的分數,分數解釋分別為:明顯進步給 5 分,進步一半給 4 分,少許進步給 3 分,沒有改變給 2 分,有退步趨勢給 1 分。根據受試者在「學生自我回饋表」

中的十二個目標行為分數解釋,所得結果整理如表 4-12 所示。

資料顯示,受試者認為自己在輔導教學結束後,進步最多的行為表現是「上 課能注意聽老師或同學說話」、「寫作業時專心寫」、「老師說話時,不會任意插 嘴」、「上課說話能先舉手再說」、「經過老師同意才離開座位」、「上課中沒有隨 便站起來」、「老師未允許,沒有跑去擦黑板」和「沒有離開座位去丟垃圾」, 這些行為受試者認為自己明顯進步,給了 5 分;而在「按照老師的說明或要求 做動作」、「同學說話時,不會任意插嘴」和「舉手之後老師仍未允許說話,能 耐心等待」上的得分最少,受試者認為自己只有少許進步,只為自己打了 3 分。

歸納得知,受試者在自我回饋表的自評分數,在上課專心行為上的平均值 為 4.25 分,正確處理搶話行為的平均值為 4 分,正確處理離座行為的平均值 為 5 分,總平均值為 4.42 分。在回饋表的分數解釋上,進步一半給 4 分,明 顯進步給 5 分,由此得知,受試者認為自己在學習自我管理教學方案後,在自 我處理三項行為問題方面,皆有進步一半以上的表現,因此,從「學生自我回 饋表」的數值得知,受試者認為自我管理策略對自己而言有幫助,可以輔助自 己控制自己的行為表現,降低行為問題發生的次數。

表 4-12 受試者對輔導方案自我評量回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