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臺灣近期的幼兒教育政策發展

第一節 臺灣幼兒教育改革背景

臺灣的幼兒教育從最早期的日治時期 1897 年第一間幼稚園設立,發展至今 已經有 124 年的歷史。這一百多年來伴隨著政治經濟環境的改變,幼兒教育也 發生許多變化。對於臺灣的幼兒教育發展來說,1980 年代至 1997 年為近期幼兒 教育改革的開端,民間以及政府此起彼落地出現各種教育改革的呼聲,配合政 治開放以及經濟發展,民間發起許多支持教育改革的活動,例如:1988 年的民 間團體教育會議、1994 年的四一〇大遊行等。而從 1998 年至今則是幼兒教育改 革正式啟動的開始。1998 年政府通過「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其中包括十二項 教改工作,而中間提到幼兒教育的部分,首次將幼托整合的議題加入「研議規 劃」,為現今幼托整合政策的第一步。以下將近期臺灣的幼兒教育改革背景分上 述兩階段說明。

一、1980 年代至 1997 年

(一)政治背景

時間來到 1980 年代,臺灣的政治環境處於劇變階段,反對運動和黨外勢力 興起,以街頭抗議和示威遊行要求國民黨政府解除戒嚴、廢除萬年國會、開放 黨禁報禁等(張鐸嚴,2005)。此時期的臺灣政治情勢可以說是風起雲湧,反對 運動及黨外勢力的興起促使國民黨開始思考權威統治分化的可行性,使得臺灣 政治逐漸轉向民主制度。

此時期政治上最重要的就是一黨獨大的局面產生變化。許多學者及評論家 認為,事實上在 1970 年代末期臺灣已具兩黨競爭的雛形;黨外人士於 1986 年 9

38

月 28 日在圓山飯店正式宣佈成立「民主進步黨」,臺灣民主發展進入另一階 段;民進黨的出現顯示臺灣民主已逐漸走向多元政黨競爭的階段,除非有特殊 的環境變化,臺灣的政治已不可能再出現強權的統治。這一階段被視為是臺灣 民主開始成長的階段,主要是基於民主的一些重要表徵在此時期均有極大的進 展,如反對勢力的存在及政治競爭的激烈,以及言論自由和民眾政治參與權 利、管道的擴大(彭懷恩,2005;葛永光,1998)。

國民黨於民國 1986 年 10 月 15 日中常會中決議優先進行「解嚴 43」與「開 放黨禁」,臺灣的民主政治開始起飛,使臺灣社會的面貌煥然一新,充滿活力與 生命力,並日趨自由、開放和多元,1986 年至 1987 年之間,是臺灣政治、社會 的轉型年代,可稱是自國民黨政府播遷來臺以來,在政治、社會方面最具突破 性的發展時刻,加上 1988 年 1 月 13 日蔣經國因病過世,李登輝依憲法繼任總 統,意涵著臺灣政治走向自主的發展;之後,推動一連串的政治改革,包括解 除報禁 44、通過《集會遊行法》45、開放大陸探親 46、國會全面改選 47、終止 動員戡亂時期 48 及修憲通過總統、副總統、臺灣省省長及北高兩院轄市市長均 改為直接民選 49 等,經由這些改革,臺灣的民主快速發展,為臺灣的政治帶來 新的氣象,展現出與以往不同的新面貌(李筱峰,2004;彭懷恩,2005;葛永 光,1998);從雜誌的開禁,到報禁與黨禁的開放,至宣布解除戒嚴,都在預期 與可控制下,陸續展開(江澄祥,1995)。此外,臺灣人民可直接對民意代表行 使罷免權,1996 年更進一步召開「國家發展會議」,會議中建立共識,今後人 民可就全國性事務行使創制、複決權;「主權在民」的理想已逐漸實現(葛永 光,1998)。

(二)經濟背景

1980 年代臺灣經濟漸漸由管制與保護轉變為開放與自由化;首先是 1984 年,盱衡國內外經濟情勢,為了促進經濟的升級,政府宣布經濟自由化、國際 化,計畫進行國營及公營事業民營化,同時廢除利率管制條例,大幅降低關

39

稅,廢除匯率中心價格(于宗先,1999:12;林金田,2000:317)。在自由化、

國際化方面,同年六月成立臺灣境外金融中心,另外,國內公共建設仍持續進 行,政府於 1984 年宣布推動「十四項重要建設」計畫,以帶動國內工商業的發 展,激發民間投資,促進經濟的家速成長,並藉各項公共設施的建設,均衡社 會及經濟的發展;臺灣的經濟發展也因此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李筱峰,

2004;行政院經建會經濟研究處,1986)。

為創備臺灣未來更優越的經濟發展環境,於 1985 年五月成立「經濟革新委 員會」,為期半年,檢討並策劃經濟革新原則與方向,總計在財政、金融、產 業、貿易與經濟行政等五方面提出 56 項應興革之建議方案(行政院經建會經 濟研究處,1986)。1980 年代後半期,臺灣發生金融風暴及泡沫經濟,深究其原 因,其實是一種總體經濟失衡現象,這得歸因求經濟快速成長,鼓勵出口,限 制進口的結果,於是產生大量出超,對內產生超額儲蓄(于宗先,1999;彭懷 恩,2005)。

1991 年政府為通盤規劃建設藍圖,加速國家現代化,擘劃「國家建設六年 計畫」,推動一系列重大公共建設,突破發展瓶頸,並促進經濟、社會公平,確 保建設成果為全民所共享,全面提升國民生活品質(林金田,2000)。時序進入 1990 年代,為了因應第二次能源危機所導致的不景氣,政府特別強調發展「策 略性工業」,如電腦、電傳資訊、自動化等技術密集工業,臺灣經濟朝向發展高 科技工業,工業產品朝資本密集、技術密集轉化;中期,臺灣經濟逐步推升,

股市也逐漸回到高點;到了後期,金融經濟產業時代開始在東亞地區發展,金 融自由化、國際化的程度增高,致使區域經濟有牽一髮動全身的連鎖反應;在 東亞金融風暴爆發前,整個亞洲經濟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尤其臺灣經濟 情況相當良好,但自 1997 年 7 月泰國爆發金融風暴,使得金融風暴如傳染病 般,馬上感染到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及新加坡,而後又蔓延到香港、臺 灣、韓國及日本,成為亞洲金融風暴;臺幣隨之貶值,再度呈現泡沫經濟的困 境(李筱峰,2004;彭懷恩,2005)。

40

在政治開放、經濟迅速發展,社會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之下,民眾的 對於教育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乃至於學前教 育,都出現改革的呼聲。面對政治經濟急遽的變化,政府對於各項過時的教育 法規,以及新的教育問題都開始積極應對。

二、1998 年至今

(一)政治背景

1998 年 12 月 1 日,臺灣省長、省議會走入歷史,此次行政組織改造稱為

「精省」,省府不再擁有財產權、課稅權,省產及負債由國家概括承受(李筱 峰,2004)。此舉之正面意義包括,可改善臺灣的行政效率,避免浪費人力及物 力;另一方面,可以視為是一種政治鬥爭下的產物,本省人與外省人、統一與 獨立的鬥爭。就臺灣的政治情勢而言,自從與中國分據大陸與臺灣之後,所謂 的「一中一臺」或是「一國兩制」一直為大家所爭執不休,因此這次「精省」

的動作難免引起諸多意見,但就臺灣政治的發展而言,可以說是跨出了一大 步。

從 1980 年代開始,臺灣的政治已走向開放、民主的進路,總統直接民選使 得政黨輪替之可能性大幅提昇。2000 年三月十八日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以 39

%相對多數的選票擊敗國民黨,取得執政權,政黨政治可說已然成形(李筱 峰,2004;林金田,2000)。2000 年的政黨輪替,可以說是國民黨執政長達五十 多年以來第一次面臨身分的轉換,由執政黨變成在野黨,不僅為臺灣民主之腳 步劃下新頁,也代表著臺灣民意的選擇。許多中外學者稱臺灣的民主改革為

「寧靜革命」,原因在於臺灣的民主改革是政府與人民集體以耐心和智慧,用和 平漸進、不流血的方式逐步完成的(葛永光,1998)。臺灣歷經日治、威權統 治、戒嚴時期的重重洗鍊,躋身民主化國家之列,並以政權和平轉移的政治奇 蹟,為 20 世紀劃下完美的休止符(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

雖然政權成功和平轉移,但政府亦出現治理危機,一連串的政策失誤及治

41

理能力不當,使得臺灣經濟遭受重大打擊,在短短兩年多內,經濟成長率急速 下滑,外國資本裹足不前,失業率上升到歷史高點,亦影響到人民對政府的支 持率;反觀國民黨政府,從早期的威權到後來的民主化,其政權的統治性質從

「鎮壓的國家機器」轉變為「技術官僚威權」,以具體的經濟成就來鞏固其統治 地位(彭懷恩,2005)。因此自從民進黨政府上臺之後,政治局勢可說是波濤洶 湧、暗潮不斷。2008 年臺灣又迎來另一次的政黨輪替,民進黨在執政八年後下 臺,由國民黨重掌政權。2016 年臺灣經歷第三度政黨輪替,民進黨再次贏得總 統選舉取得執政權,至此,政權輪替已經成為臺灣政治的常態,如何做好執政 黨與在野黨的角色,考驗各政黨的智慧。

除了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大主要政黨外,還有其他較小政黨的存在,例如 2000 年成立的親民黨、2001 年成立的臺灣團結聯盟、2015 年成立的時代力量 黨、2019 年臺灣民眾黨等,這些較小的政黨其政治理念不盡相同,但大致上可 以分成偏國民黨的「泛藍」以及偏民進黨的「泛綠」,臺灣政壇以這這兩大陣營 為主體相互較勁。從臺灣政治長期的變動和發展來看,其主軸是民主化與民主 鞏固;從運作層次而言,則是選舉政治;以當前的政治情勢來看,臺灣的政治 現況與選舉、政黨息息相關,但政治並非只是如此而已,政黨衝突造成藍綠對 抗,種種衝突與對立時有所聞,國家在此狀況下,將很難順利運作。

(二)經濟背景

從經濟層面來說,1997 年的泰國金融風暴成為亞洲金融風暴的導火線,亞 洲各國無不面臨重大的經濟衝擊,這也突顯出其經濟模式的問題。過去東南亞 以引進外資做為經濟發展主軸的模式,在持續一段高度成長期後已進入調整

從經濟層面來說,1997 年的泰國金融風暴成為亞洲金融風暴的導火線,亞 洲各國無不面臨重大的經濟衝擊,這也突顯出其經濟模式的問題。過去東南亞 以引進外資做為經濟發展主軸的模式,在持續一段高度成長期後已進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