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與內積操作相關之概念

在解題或教學上,遇到需要使用內積的時候,我們常會說:「把 a 跟

b 作內積」或「

a 內積

b 」。這也是學生對於內積一個直接的觀感,就是把 內積當作是一種操作,而向量是操作的元素。那麼既然是操作,我們就應 該考慮哪些東西可以拿來操作?操作的順序會不會有什麼影響?以這樣 的角度來看,也就是要問「哪些向量可以作內積?」以及「

a .

b 等不等 於

b .

a ?」

這樣的兩個問題,我們在換成內積的相關概念來看,也就是「任兩向 量皆可作內積」以及「內積具備交換律」這兩個內積相關的概念。所以接 下來針對這兩個概念來加以探討。

而「任兩向量皆可作內積」這個部分,在論文分析過程中,已先將本 部分發表於中等教育期刊,以下「任兩向量皆可作內積」部分(p74~p87)轉 載自中等教育期刊。

Io.內積操作_任兩向量可作內積

11.假設

題目分析:

第10.題為是非題,題目如圖 4-5-1 所示;第 11.題為單選題,題目如 圖4-5-2 所示。兩部分都另要求學生寫出答題的理由或看法,以取得質與 量的資料。其中第10.題因小題的題數過多,僅要求學生針對整體的情形 而未要求針對每一題提供理由或看法,此作法的優點是避免學生因失去耐 心放棄某些順序較後面題目的回答,而且學生在整體回答可提供多項理由 時,會選擇性提供,此時所展現出的往往是其最核心的概念心像。

第10.題中向量的關係主要有兩個考慮因素:(1) 向量的起點相同與 否;(2) 夾角的大小(<90°、=90°、>90°),此因素的探測題主要著重在起 點不同時,當起點不同時,夾角乃指向量本身或向量平移後相交之夾角;

另起點不同時也多增加了平行向量夾角為0°與 180°之狀況。施測題目的結 構如下表4-5-1、表 4-5-2 所示:

表4-5-1. 向量起點相同與否搭配夾角大小的題目分布情形

<90° = 90° >90°

起點相同 典型圖形 (7) (1)

起點不同 (3), (6) (2) (4)

表4-5-2. 向量平行時方向相同與否的題目分布情形 同向( 0°) 反向( 180°)

平行 (5) (8)

其中起點相同且夾角小於90°為一般典範例中的典型圖形,為基礎 題,根據實務經驗,學生多數知道可以求作內積,概念心像變化度不大,

故並未在此部分施測,若學生認為典型圖形的情況不能作內積會在其他題 目顯示出來。當兩向量起點不同時,可分為兩向量本身有相交,或兩向量 平移後有相交,本研究選擇兩向量平移後有相交的情形探討,對於兩向量 本身有相交的情形,則以第(6)題典型的夾角(<90)做為代表,與第(3)題

比較,可探討向量本身相交與平移後相交的概念心像差異。表(二)中第(5) 題與第(8)題皆為平行狀況,可視為單一概念進行探討,其中第(5)題為兩向 量平行且方向相同,第(8)題為兩向量平行且方向相反。

第11.題中三維空間向量與平面向量最大的不同處在於「歪斜」的狀 況,故設計第(1)題為兩向量平行的情形,搭配第一部分的第(5)題,可探究 空間對於學生的概念心像影響情形;這個部分的第(2)小題為兩向量歪斜的 情形,為空間中的特殊狀況,為避免學生因不瞭解或忘記什麼是「歪斜」

致使無法作答,題目中提供「歪斜線(不在同一平面,且永不相交)」的敘 述,並且附上圖形;第(3)小題是兩任意向量的情形,用以取得學生整體概 念的心像狀況。

施測結果&概念心像分析:

下面依照施測題目設計以及發現結果分四個部分報導,分別為:

一、平面上兩向量是否可作內積的概念心像

下面表 4-5-3 為第一部分「平面上任意兩向量皆可作內積」的概念心 像題之施測結果。

表4-5-3. 平面向量可作內積各小題勾選百分比 題號

班級 (1) (2) (3) (4) (5) (6) (7) (8)

高程度文組 100% 81% 84% 86% 70% 89% 95% 70%

高程度理組 97% 89% 91% 91% 89% 94% 91% 91%

中程度文組 93% 69% 74% 67% 48% 76% 95% 43%

中程度理組 97% 80% 83% 83% 51% 83% 91% 60%

合計 97% 79% 83% 81% 64% 85% 93% 65%

圖4-5-3. 平面向量可作內積各題勾選百分比折線圖

由表 4-5-3 與圖 4-5-3 可看出,整體而言,學生最認為可以作向量內 積的是兩向量起點相同的第(1)及第(7)題,都分別有九成以上的勾選率。

他們認為最不能作內積的是兩向量平行的第(5)及第(8)題,都只有約六成 五的勾選率。

高程度學校理組同學的「平面上任意兩向量皆可作內積」之概念心像 較為完整,各不同向量關係都有約九成以上的同學具備,反觀文組同學,

不同向量關係是否可作內積的心像就有較大的差異,較為典型的起點相同 向量可高達九成至十成的勾選率,但起點不同的平行或垂直題勾選率就降 至七成或八成,且由圖 4-5-3 可看出,此程度學校文組同學受到不同向量 關係刺激的概念心像模式與中程度學校的學生較為接近。中程度學校不論 是理組或文組同學,不同向量關係下所具備的可作內積概念心像差異都頗 大,而文組同學,在起點不同的向量關係上,顯然比理組同學不具備可作 內積的概念心像。

除此,由起點相同與否及夾角大小關係兩因素來看,本研究有下列幾 項發現:

1. 平面上兩向量可否作內積的影響主要來自起點相同與否而非夾角大 小。將答題的勾選狀況搭配施測結構表 4-5-1 可以得到表 4-5-4。

表4-5-4. 向量起點相同與否搭配夾角大小題目之勾選百分比

<90° = 90° >90° 平均

起點相同 典型圖形 93% 97% 95%

起點不同 84% 79% 81% 81%

表 4-5-4 數據顯示在不同的向量關係上,九成以上學生具備「兩起點相 同的向量可作內積」之概念心像,因為教師教學時常使用起點相同這類 例子,故學生透過例子經驗發展出其概念心像。而在非平行狀況下,約 有八成學生具備「起點不相同的兩向量可作內積」的概念心像,與起點 相同的狀況相比約有 15%的落差。而夾角大小的影響並不大,只有 2%

~5%的差異。

2. 85%的學生認為「起點不相同且本身相交的兩向量可作內積」,83%的學 生認為「起點不相同且平移後才相交的兩向量可作內積」,其差異並不 大,這顯示兩向量當起點不同時,不論本身相交或平移後才相交,學生 對其是否可作內積的概念心像類似。

3. 當兩向量起點相同或者兩向量起點不同但非平行時,多數學生之概念心 像為此兩向量可作內積

4. 表 4-5-5 是兩向量平行時的勾選狀況,表中數據顯示,學生對於兩向量 平行時可作內積的概念心像較為薄弱。

表4-5-5. 兩向量平行題目之勾選百分比 同向( 0°) 反向( 180°) 平均

平行 64% 65% 64%

從表 4-5-4 可看出,當兩向量非平行時,夾角的角度大小對於是否可作

圖4-5-4. 三維空間及任意兩向量是否可作內積各題勾選百分比折線圖

由表 4-5-6 與圖 4-5-4 可看出,就平行與歪斜而言,較多學生具備平 行向量不可或不一定可作內積的概念心像,且比例高達四成。對於給定明 確關係的向量而言,較多學生具有絕對的「一定可以」或「一定不可以」

作內積的概念心像,而對於未明確指定關係的任意兩向量而言,高達一半 的學生認為其有時可以,有時不可作內積。

高程度理組學生不論有沒有給定向量關係或所給定關係為何,都有高 達九成比例的學生具有兩向量可作內積的概念心像,反觀此程度文組學生

(參見圖 4-5-4),未給定明確關係向量時,其一定可以作內積的概念心像 大幅滑落,約高達四成的學生轉為有時可以作內積的心像。至於中程度學 校的學生,不論理組還是文組,學生的主要概念心像反而是有時可以作內 積而非一定可以作內積,文組學生比例甚至超過八成。

三、任意兩向量是否可作內積的概念心像

由表 4-5-7 可看出,僅有 42%的學生其「任意兩向量一定可以作內積」

第二部分的平行與歪斜都認為一定不可以作內積,並且說明其勾選理由 為「有兩者的夾角才能算出內積」、「兩向量無交點」等,顯然他在面對 向量時,並沒有或無法引動向量可平移使得任兩向量都可以相交的概念 心像,導致視向量如線段般有絕對位置,影響可否作內積的心像。

學生 題 目 勾 選 狀 況 說 明

第一部分

勾選可以:

1,7

有角度,才有內積

第 二 部 分

平行 一定不可以 沒有角度,怎能作內積~

歪斜 一定不可以 [空白]

任意 有時可以 [空白]

從上表乙同學的回答可以看到該生認為有角度才有內積,他認為

「沒有角度,怎能作內積」,而他在第一部分並沒有勾選本身相交的兩 向量,在面對向量時與甲同學相同,並沒有或無法引動向量可平移使得 任兩向量都可以以起點重合的方式相交,找到角度作內積的概念心像。

2. 角度概念:這類型的學生,具有「向量可平移」的概念,但他們具有「平 行沒有角度」的心像,搭配其「有角度方可作內積」的心像,導致他們 任何向量皆可作內積的心像不完備。底下是兩個學生的例子:

學 生 題 目 勾 選 狀 況 說 明

第一部分

勾選可以:

1,2,3,4,6,7

兩向量除平行和重合外,其他都有內積

1,2,3,4,6,7

可以形成角度的應該都可以吧!

上表顯示丁同學與上一位丙同學一樣,在第一部分只有第(5)與(8)

1,2,3,4,6,7

a 和

學 生 題 目 勾 選 狀 況 說 明

第一部分

勾選可以:

1,3,4,5,6,8

[空白]

第 3.(5)小題為是非題,若學生具備有「內積具有交換律」這個子概

施測結果&概念心像分析:

同學。我們從同學的答題理由來看,會發現同學有幾種不同的概念心像: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將對於研究的結果進行論述,並對往後教學與後續研究提出建 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