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蘇聯的民族理論及實踐 2.1 史達林當政前的生平

史達林本名為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朱加什維利(Iosif Vissarionovich Dzhugashvili,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1879 年 12 月 21 日(儒略曆 12 月 9 日)出生於喬治亞東部的哥里。父親為鞋匠,母親則是農奴。年幼時,其父擁有一 間小工廠,家庭不差;但後來因父親嗜酒成性、經常性家暴而導致家道中落。十歲時,

年幼的史達林入學於哥里市一間東正教學校,習得俄語,亦同時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

1898 年,史達林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但次年即因無力付清學費、宣傳馬克思主義 等原因被學校開除。1903 年,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分裂時,史達林加入了列寧所屬的布 爾什維克派,並在高加索一帶活躍,是當地的重要社會主義革命人士。此間史達林經常 發放宣傳品、組織工人運動;並以綁架、詐騙、搶劫銀行等手段來募集資金。如 1907 年 6 月 26 日,史達林即以土製炸彈襲擊俄羅斯帝國銀行的運鈔隊,炸死 40 人後劫得二 十五萬盧布。1912 年,史達林在聖彼得堡創辦真理報,並開始以「史達林」為筆名。

1916 年史達林被徵召入伍,但是因左臂有舊傷因而免役;二月革命之後,史達林一 度因為試圖推翻俄國民主政府而被通緝,被迫逃往芬蘭。在十月革命成功後,史達林則 極力支持列寧,並任職於五人主席團。在俄國紅白內戰中,史達林曾多次無視軍事委員 會主席托洛斯基的命令,將紅軍中曾為沙皇效命的軍官處死。在察里津戰役中,史達林 和第一騎兵軍成功贏得了勝利,也因此後來察里津被改名為「史達林格勒」。1919 年 5 月,史達林又轉調西部前線,並首開以槍決督戰。到了 1921 年,紅軍開入高加索,喬 治亞也建立了紅色政權。史達林認為,應當成立南高加索聯邦來取代三個獨立的共和 國,這一點在當地受到反對。史達林用高壓手段對付反對派,但也因此受到列寧本人的 批評。雖然史達林被列寧排斥,但是當時列寧去日無多。在列寧死後,史達林掌 握了政治局的人脈,將列寧帶有「排除史達林」的遺書密而不發、僅供高層參閱,

進而取得了權力。

2.2 蘇聯初期列寧的民族理論

做為一個左派政黨,俄國社會民主工人黨的黨綱在一開始就將民族平等納 入,做為其民族理論的基本結構。由於在沙俄時代武力向外擴張的結果,俄國在 十月革命前,人口僅有不到一半為俄羅斯人,其餘大部份則為各少數民族人民。

列寧認為俄國當時「採取大俄羅斯民族主義精神…即大俄羅斯民族享有種種特 權」、「竭力把住在俄國的一切其他民族權力削減得愈來愈小」,4 因此號召俄國 的各少數民族,一起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之下,向俄國政府、孟什維克,以及 資產階級政黨進行鬥爭。5

4 參見:列寧,《列寧全集》,(1990 年中文第二版)第 23 卷,頁 395

1917 年 4 月召開的俄國社會民主黨布爾什維克第七 次代表大會將列寧的民族自決論加以演繹:

5 參見:趙常慶、陳聯璧、劉庚岑、董曉陽著,《蘇聯民族問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 版社,1996),頁 2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必須承認俄國境內一切民族自由分離和成立獨立國家的權利。否認這種權 利和不保護此權利之實現,即等於支持侵略和兼併政策。無產階級只有承認民族 分離權,才能使進各民族真正「民主地」接近…(布爾什維克黨)宣佈任何一個 民族所享有的任何特權和侵犯任何任何少數民族的規定,皆一律無效。6

誠然,許多民族的獨立要求,可能是來自當地的地主、當權者及社會精英。

在國家被沙俄滅亡後,原本的實際利益關係者為了恢復自身的利益而假民族自決 之口號。共產主義一般是以「階級」而非「種族」或「民族」理論為世界觀之基 礎,為何列寧要支持「民族自決」而非「全世界的工人聯合起來」?烏克蘭、波 蘭、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國,當時不是已經發展了健全的現代 經濟體系和工業,就是資本主義體系正在形成;這些地方按民族自決之後所成立 的政府,自然是西歐式的「資產階級民主政府」,絕非「無產階級專政」或是「社 會主義民主政府」。若列寧支持「民族自決」,也就是變相地支持俄國部份地區的 資產階級或是地主政權了。對於列寧和社會主義者而言,這當然是極其矛盾的。

列寧之所以在此時支持俄國境內各少數民族獨立,自是有其用意,旨在「幫助以 前受壓迫民族的勞動者達到事實上的平等、要幫助他們發展語言文化,以便消除 資本主義時代遺留下來的不信任和隔閡」。7 此「不信任和隔閡」,是對俄羅斯無 產階級的「不信任和隔閡」而言。若少數民族的工農完全無法相信身為前「主體 民族」的俄羅斯勞動者們,當然也就無從「聯合起來」了。在 1919 年俄共八大 的綱領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此政治性的動機。8

…爭取民族自由的鬥爭,但是不一定要堅持全部的民族自決要求。社會民主 黨作為一個無產階產政黨,真正的目的不是要促進各民族的自決,而是促進各民 族的無產階級的自決。我們應當…力求各民族的無產階級能緊密地聯合起來。

綱領中明確指出:「為了克服被 壓迫國家勞動群眾對於壓迫國家無產階級的不信任,必須消滅任何民族的一切特 權,實現各民族的完全平等。」這種政治性的民族自決主張是一時的權宜之計,

畢竟真正的目標依然是以世界無產階級鬥爭、推動社會主義革命為主。若民族自 決無法為其所用,甚至反過來妨害了社會主義發展的話,自然是本末倒置了。列 寧在《我們綱領中的民族問題》一文中便明白寫道:

9

按這種「為無產階級革命舖路」的民族自決構想,蘇聯成立之初,即承認芬 蘭、波蘭、波羅地海三小國等國家獨立,聽任其建立西歐式民主政權;烏克蘭、

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則和俄羅斯聯邦共組蘇聯。俄羅斯聯邦內部尚有許多未 過渡至資本主義生產模式的民族,也予以建立自治共和國或是自治州。誠然,如 列寧所直言者,並非全部的獨立要求皆照單採納;可能會危及社會主義政權的獨 立要求是不允許的。例如,1918 年 4 月,當西伯利亞意圖成立獨立的「西伯利

6 同前註:頁 26~27

7 參見:《列寧全集》,(1960 年版)第 3 卷,頁 760

8 參見:趙常慶、陳聯璧、劉庚岑、董曉陽著,《蘇聯民族問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 版社,1996),頁 35

9 參見:《列寧全集》,(1986 年版),第 7 卷,頁 21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亞蘇維埃共和國」時,即被列寧以「會為來自東方的兼併帶來條件」為理由加以 否決。10

從上述列寧處理民族問題的態度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而絕非 民族主義者。當列寧討論民族問題時,乃是站在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的角度,以國 際共產革命的得失去做有關的評斷。以列寧而言,「工人無祖國」;為使各國無產 階級能夠聯合行動,壓迫民族的無產階級應當予被壓迫民族無產階級平等和分離 的權利。

11 「民族自決」有助於各民族工人階級的團結,能夠獲得各民族工人 真誠的、自主意識的聯合,而非一種由上而下的領導關係。縱使列寧曾經拒絕少 部份自決的案例,但在大部份情況下,為因應當時特定的歷史和政治情勢,民族 自決是可以跟社會主義革命相結合的。此「特殊的歷史和政治情境」者,即俄國 繼承沙皇及二月革命資產階級政權後,必須處理其遺留下來的戰爭問題、以及在 沙俄時期民族殖民政策的反作用。當十月革命於 11 月 7 日成功後,12 部份效忠 於俄國民主政府的將領其及其部依舊對抗著托洛斯基的工農紅軍;13 西方國家 先是擔心俄國民主政府會退出戰爭、後又因列寧簽署布列斯特.里多夫斯克條約 退出戰爭而武力干涉俄國革命。外國的干涉兵力幾達三十萬人之眾。14 新獨立 的波蘭除了獨立之外,波蘭元首兼總司令畢蘇斯基恃法國支持,意圖恢復 1772 年舊波蘭-立陶宛聯邦國界。因此波蘭大舉進攻同樣是新獨立的立陶宛、同時又 侵入了加里西亞和烏克蘭,甚至一度達到基輔和明斯克。15 在俄國境內,一共 有十五個民族宣佈獨立,其中最先獨立的是烏克蘭。烏克蘭於 1917 年 11 月 20 日宣佈獨立,而布爾什維克黨人也於 12 月 17 日在卡爾科夫建立了一個烏克蘭蘇 維埃政府,並且在蘇聯紅軍的支持下作戰,是為烏克蘭獨立戰爭。16 在面對眾 多內憂外患的緊急情勢下,初創的蘇維埃政權如果不能團結各國無產階級,反而 讓他們支持自己新獨立的祖國,很可能會面臨滿盤皆輸的局面。這並不代表列寧 的「民族自決」乃是基於政治及戰略考量下作出的偽態,而是列寧以世界無產階 級革命的成功為優先考量。列寧並非民族主義者,他關心的是無產階級和社會主 義革命事業;但是在面臨前述緊張情勢時,他必須以一個馬克思主義政權領導人 的身份去處理民族問題。

10 參見:《列寧全集》,(1987 年版),第 48 卷,頁 732

11 參見:參見:趙常慶、陳聯璧、劉庚岑、董曉陽著,《蘇聯民族問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 文獻出版社,1996),頁 243

12 俄國當時使用凱撒制定的儒略曆,跟現今西方通用的格利果曆差 13 天。

13 參見:富勒著,鈕先鍾譯,《西洋世界軍事史》,(台北:麥田,1998),頁 434~435

14 Ibidem

15 同前註:頁 435~443。今烏克蘭西部居民大多信奉天主教,舊時為奧匈帝國轄下,稱加里西亞 省。加里西亞居民和烏克蘭東部信奉天主教的同胞在文化上略有出入。

15 同前註:頁 435~443。今烏克蘭西部居民大多信奉天主教,舊時為奧匈帝國轄下,稱加里西亞 省。加里西亞居民和烏克蘭東部信奉天主教的同胞在文化上略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