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二、 西文部分

Alexander, J. E., & Heathington, B.E.(1998).

Assessing and correcting classroom reading problem.

Glenview, IL:Scott,Foresman & Co.

Alexander,J. E.,& Heathington, B.E.(1988).Assessing and correcting classroom reading problem.Glenview, IL:Scott,Foresman & Co.

Barchers, S.I. (1998).

Teaching reading from process to practice

.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urns,Paul C.,Roc,Betty D.,& Ross,Elinor P.(1999).Teaching Reading in Today's Elementary Schools.Boston,NY: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Clark, L.H.& Starr, I.S.(1996).

Second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ing methods

.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Dillon,J.T.(1994).Discussion in classroom.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Evans,S.S.,Evans,W.H.,& Mercer,C.D.(1986).

Assessment for instruction.Boston

:Allyn and Bacon,Inc..

Flavell,J.H.(1979).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A new 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qui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4(10),906-911.

Frey,N.(2006).How to Build Great Reader.Teaching Pre K-8,36(7),1.

Gall, M. D. & Gillet, M.(1981)."The discussion method in Classroom teaching",

Theory into Practic

, 19(2).

Gagn’e,E.D.(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MA:Little,Brown and Company.

Gall M. D. (1987). Discussion methods , in M.J. Dunkin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 Oxforn:

Perqamon.

Gambrell,L.B.(1996).Creating classroom cultures that foster reading motivation.

The reading Teacher

,50(1),14-25.

Gettys, C. M. & Fowler, F.(1996).

The relationship of academic and recreational reading attitudes school wide: A beginning stud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2568)

Heilman,A.,Blair,T.,& Ruplev,W.(1994).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teaching reading.Columbus, Ohio:Merrill.

Jewell, T. A. & Pratt, D.(1999).Literature discussions in the primary grades:Childern's thoughtful discourse about books and what teachers can do to make it happen.

The Reading

Teacher,

52(8),842-851.

Kintsch, W.(1986).Learning form text.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 3(2),87-108.

Lesley,M. M.& Linda B.G.(1996).

Literature-Based Reading Instruction

.New York:Stenhouse Publishers.

Lehman,B.A. & Scharer P.L.(1996).Reading alone,talking together:The role of discussion in developing Literary awareness.

The Reading Teacher

,50(1),26-35.

Mathewson,G. C.(1994).Model of attitude influence upon reading and learning to read. In R.B. Ruddell, M. R. Ruddell, &

H.Singer(Ed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

(pp.1131-1161).Newark, Del.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Pearson,P.D.,& Johnson,D.D.(1978).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New York:Holt,Rinehart,Winston.

Palincsar,A.S.,& Brown,A.L.(1984).P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117-175.

Robinson,F.P.(1964).Effective study.N.Y.:Harper & Row.

Rumelhart,D.E.(1985).Toward an interactiove model of reading.In H.Singer & R.B.Ruddell(Eds.).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4th ed),864-894,Neward,Pleaware: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Rosenblatt,L.M.(1994).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of reading and writing.

In Robert B.Ruddell,M.R.Ruddell, & Singer Harry.(Eds),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Reading(4th

ed.,1057-1092).Newark,DE: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Reutzel,D.R.,& Cooter,R.B.Jr(1996).

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From basals to boods(2nd ed.)

Stauffer,R.G.(1969).

Teaching reading as a Thinking Process

.N.Y.:Harper& Row.

Stauffer, R. G.(1980).The language-experience approach to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NY:Harper & Row.

Smith,E.E.,Adams,N.,& Schorr,K.(1978).Fact retrieval and the paradox of interference.

Cognitive Psychology

,10,468-474.

Samuels,S.J.& Kamil,M.L.(1984). Model of the reading process. In P.

D.Pearson, R.Barr, M.L.Kamil, & P. Mosenthal (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pp.185-224).N.Y.Longman.

Smith, M.C.(1990).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reading attitude development from child to adulthood.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3,215-219.

Sutherland,Z.& Arbuthnot,M.H.(1996).

Children and Books

(7th ed.).Illinois: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

附錄一

二、問答題:

歡看書③大姐姐教我寫作文。

4.( ) 閱讀的成果不包括下列何者?①寫作能力會進步②能像彩虹鳥一樣 在空中飛翔③能學習到不同的知識。

5.( ) 本文作者主要是想表達什麼?①要學習彩虹鳥在空中飛翔②閱讀的 快樂③要有像彩虹鳥一樣的好朋友。

二、問答題:

(一) 本文中的大姐姐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麼?(請從文中舉例說明)

(二)「謝謝『彩虹鳥』,你是我最好的朋友」,為什麼作者會這麼說?

(三) 本文中的「我」為什麼會懷著感恩的心,期待「彩虹鳥」的到來?

(四) 為什麼當作者讀著一本本有趣的書時,心裡都充滿了幸福的感覺?

(五) 你喜歡利用課餘時間閱讀課外書嗎?為什麼?

附錄二

3( ) 文中提到「他們走過的地方,草綠了!跑過的地方,花開了!跳過 的地方,小鳥飛來了!」這些句子以這種方式描寫的用意是什麼? ① 唸起來比較好唸 ②告訴讀者春天就快來了 ③證明小孩子為花園帶來 新生命。

4( )作者寫這樣的故事是想表達什麼? ①從牆上的小洞鑽進別人家裡是 一個不錯的方法 ②小孩們要到大花園裡遊玩才會感到快樂③和他人 分享是非常快樂的事。

二、簡答題:

(一)故事中,春天是怎麼回到巨人的花園呢?答:

(二)巨人拆掉圍牆後,孩子們為什麼會圍著巨人又唱又跳的呢?

(三)故事中說:「花園裡少了孩子的笑聲,冬天顯得特別漫長。」這是為什麼 呢?

(四)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孩子們,有其他的方法能讓巨人願意開放花園,讓你 們進去玩嗎?請寫出一種方法。

(五) 故事中的巨人,有沒有那些行為是可以讓人學習的呢?如果有,請寫出 來。

文章二 〈老榕樹〉 (翰林第六冊第十三課)

路邊的空地上有一棵老榕樹。他的根深深的埋在土裡,粗壯的樹幹伸出 有力的臂膀,把濃濃密密的樹葉撐開,像一把綠色的大傘。

炎熱的夏天裡,這把大傘擋住了火熱的陽光,留下一片涼爽的綠蔭。孩 子們最喜歡在樹蔭下遊戲,玩累了還可以靠在樹幹上,舒舒服服的睡覺。有 時陣陣微風吹過,綠色的葉子隨風起舞,招來許多飛鳥吱吱喳喳叫著、跳著。

榕樹上是鳥兒們的天堂,榕樹下是孩子們的樂園。

有一天,一陣和風輕輕吹過,看見榕樹青翠的葉片,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忍不住讚美說:「好美的綠葉啊!山裡頭上上下下再也找不著這麼美的大樹 了,難怪每天日出日落的時候,鳥兒們總是喜歡到這裡來唱歌。」

樹上的鳥兒聽見了和風的話,高興的說:「是啊,是啊!幸好有這一大片

附錄三

附錄四

閱讀書名 世界上最美麗的村子

閱讀書名 花婆婆

閱讀書名 寫信到天堂

閱讀書名 愛思考的青蛙

閱讀書名 叔公的理髮店

閱讀書名 公主的月亮

閱讀書名 會飛的秘密

閱讀書名 我的名字叫希望

閱讀書名 烏龜大夢

四、延伸活動

五、總結性討論

12.為什麼彎彎的月亮告訴小大肚魚以後不能吃月亮請的點 心?(詮釋性理解)

13.你覺得故事的名稱為什麼取為「悲傷的月亮」? (批判性 理解)

14.你覺得「怕寂寞的鬼」中的蜘蛛是隻怎樣的蜘蛛?為什 麼你這麼認為?(批判性理解)

15.有很多的孩子都很寂寞,他們可以一起做什麼?(字面理 解)

16.你認為滴滴後來有什麼改變?這樣的改變好嗎?為什 麼?(批判性理解)

17.你會覺得寂寞嗎?寂寞時是什麼感覺?寂寞時你可以做 些什麼事呢?(創造性理解)

18.故事中的巫婆和鬼後來為什麼會和好了呢? (字面理解) 19.你覺得故事中的玫瑰姑娘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 (批判

性理解)

20.看完這一篇故事,你對中國鬼節和西洋鬼節有什麼看法?

(批判性理解)

21.這六篇童話好看嗎?看完這六篇後,你有什麼想法呢?

(創造性理解)

(一)發下學習單,請孩子們畫一畫他們心中認為的鬼應該是 什麼模樣。

(二)請學生分享作品及為何這樣畫的原因。

經過討論後,請學生分享閱讀這本書之後的想法,教師再做 總結。

附錄五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你覺得閱讀課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的缺點是:可複選

□討論時秩序會很混亂 □有些人都不參與討論

□別人在討論時,自己都插不上嘴 □討論時聲音會很吵雜

□有些人不遵守討論的規則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你喜不喜歡閱讀課外書後,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討論所閱讀的書籍?為什

學生回饋問卷(書寫心得單班級用) 小朋友你好:

經過十週的閱讀後書寫心得單活動,老師想了解你對這個活動的看法,

以下有幾個問題要請你據實填寫,謝謝你的配合。

老師 洪味珍 一、你每週平均會花多少時間閱讀課外讀物?

□從不閱讀 □1~2 小時 □2~4 小時 □4 小時以上(約__時) 二、你平均一星期看幾本課外讀物?

□從不看書 □1 本 □2~3 本 □4 本以上(約__本) 三、你覺得閱讀課外書後寫心得單的優點是:可複選

□閱讀課變得更有趣了 □可以寫下自己讀後的心得

□可以記下優美的句子 □讓自己對故事內容更加了解

□可以累積兌換閱讀小學士 □讓自己的寫作能力更進步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你覺得閱讀後寫心得單的缺點是:可複選

□不知道該怎麼寫心得 □看完後要寫心得,很麻煩

□讀完書後,沒有什麼感想 □不喜歡寫字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你喜不喜歡閱讀課外書後,以寫心得單的方式來紀錄自己的感想?為什 麼?

喜歡,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喜歡,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你覺得自己在這二個多月的閱讀活動中,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六

4.《寫信到天堂》

的大臣來幫忙,他們都異口同聲說:「沒有人可以拿到月亮。」當國王與一 眾大臣謀士,為著蒂蒂公主的難題而發呆的時候,只有小丑想到要向公主問 清楚她想的是甚麼,結果公主的答案竟然出奇地簡單。誇張的故事情節帶出 了饒有的趣味的深意,我們對事物的詮釋更依重個人的主觀判斷,容易將簡 單的問題複雜化,作繭自困。曲折多姿的故事情節亦點出了溝通在人際關係 的重要性,提醒我們行動之前需要理解清楚問題核心的關鍵意義。

8.《會飛的秘密》

每個人都擁有祕密,故事中的主角劉乃堂擁有的是一個會飛的祕密!這 個會飛的祕密,帶著劉乃堂經歷了「發現別人的祕密」那種竊喜、「打破自 己收藏的祕密」那種懊悔 、「分享好友的祕密」那種快樂……。本書藉由奇 趣的故事、鮮活的兒童生活細節,以及精準的兒童心理呈現,由不同層面剖 析「祕密」這個主題,新鮮、巧妙、趣味滿點,且可激發小讀者多方思考「該 如何看待祕密」!

9.《我的名字叫希望》

本書以大地震為背景,敘述一對勇敢的姊弟,在大地震中受困在倒塌的 大樓裡,靠著冷靜機智和即時應變的能力,終於被救難人員安全救出。 全書 呈現親情的溫馨和人情的溫暖,為大地震中受創的孩子們,帶來鼓勵的力量!

10.《烏龜大夢》

這本書共有六篇童話,文化衝擊是本書六篇童話的共同特色。作者以新 奇溫暖的情節,表現出細密的觀察與深刻的哲理,啟發讀者從不同的觀點看 事物,頗值得討論與思考。譬如,中國人和德國人對烏龜的不同看法、鬼和 蜘蛛如何處理寂寞的問題、美國巫婆和中國鬼的比較、鬼節習俗的不同……

等等。作者李淑真以異質文化的相逢所碰撞出來的衝突和諒解,引發故事中 的角色自我懷疑和反省,換一個角度觀察事物,擺脫刻板的思考,並以童話 方式讓孩子融會其中,從而獲得更廣闊的文化關照。 透過專業的插畫及編 排,將文字烘托得更具滋味。 在書本最後更有獨創的「童話遊樂園」單元,

設計活潑,讓孩子有想像力再創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