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角色壓力的意涵及理論

本節分別以「角色壓力的定義」、「角色壓力的內涵」、「角色壓力的理論」及「教師 角色壓力之相關研究」說明角色壓力之意涵及理論。

一、角色壓力的定義

角色壓力的概念定義因人而異,運用在不同領域上亦有不同的詮釋,茲將角色壓力 一詞分為「角色」、「壓力」及「角色壓力」解釋,概述如下:

(一)角色

角色(role)是由拉丁文 rotula 而來,意思為小輪子(the little wheel)。它原本是指 一個圓形的木製滾輪,在滾輪上將羊皮紙平滑地捲住,以免羊皮紙破裂。到了 16-17 世 紀,在希臘、羅馬的劇院中,舞台上戲劇人物的台詞(parts)被纏繞在卷軸上,以便提 詞人向表演者提出暗示,此後每一佈景的台詞就成為一個角色(郭騰淵,1991)。往後

「角色」一詞被廣泛運用在社會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教育學等領域,因 其定義會因學門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看法。

郭為藩(1971)分析多位學者對角色的定義,歸納出以下四點結論:1.角色係指一 套結構性的行為或一組行為模式之表現。2.角色涉及某一類別的人共同的行為特性;通 常角色代表具有某種社會地位或身份的人,或是具有共同的人格屬性或行為特質。3.角 色會在社會互動情境中出現。4.角色所涉及的行為期待,代表社會結構的一部份。

此外,角色包含了三個種類:1.預期角色(expected role):指存在於社會中,並環 繞於角色據有者的一種期望系統。2.知覺角色(perceived role):指角色據有者對自己本 身可達成行為之特殊期望。3.實際角色(enacted role):角色據有者與別的社會位置據有 者互動時,所產生的特殊明顯行為(吳秉恩,1991;Campaniello, 1987)。角色關係如圖 2-1 所示,當「預期角色」與「知覺角色」產生差距,意即個體不清楚本身所擔任的職 責、權利或任務等,便造成了「角色模糊」(role ambiguity);而當「知覺角色」與「實 際角色」之間有落差,或是個體同時扮演兩種角色時,即產生了「角色衝突」(role conflict)。

圖 2-1 角色關係圖

資料來源:吳秉恩(1991):組織行為學。臺北:華泰書局。

綜合上述,研究者認為,角色是穩定的,但由於扮演的人不同,每個人來自不同背 景,在不同生長環境下,會有各自對同一角色不同的詮釋,雖有差異,但也不會對世人 原先對某個角色的期望造成太大的落差。角色存在於生活當中,一個人在一天中常常要 扮演好幾種角色,在詮釋角色的過程中,因為要符合社會對角色的期待,自然而然地就 會產生壓力。

(二)壓力

「壓力」(stress)一詞最早源於物理學和工程學,1932 年心理學家 Cannon 首先對 人類心理壓力作系統的研究,他認為個體在面對各種壓力時,常會產生攻擊或逃避的行 為,藉以適應生活(葉重新,1997)。後來 Cannon 的學生 Selye 繼承其理論,於 1956 年首先將壓力的概念應用至社會科學領域中,並界定其意義為對任何需求所產生的一種 非預期反應(賈馥茗、伍振鷟、楊深坑、黃發策與謝福生,2000)。此後即有不同的學 者由不同的觀點來定義壓力,有些學者從生理及心理狀況的反應,將壓力定義為「個人 的狀況或心理上的失調」;有的學者則以情境來定義,認為壓力是「個體在某一情況中 所感到的緊張、焦慮、害怕及其他心理上的失調情形」;此外,也有學者採社會化的觀 點,認為「當個人扮演各種角色時,因為無法學習到與角色有關的權利與義務,不能有 效的表現角色,就會產生壓力。」(Kahn, Wolfe, Quinn, Snoek, & Rosenthal, 1964)。

賈馥茗等人(2000)則對壓力有三種看法:1.壓力是對情境的反應,亦即壓力是在 令人不安的環境壓迫下,所產生的獨特反應;2.壓力是刺激,亦即社會與物理環境變化 下使人感到困擾,若變化超過個人的適應能力,就會產生適應不良的現象;3.壓力是個 體與環境要求之間的互動關係,亦即環境有變動時,將對個體形成要求,但是個體也會 透過認知作用,分辨壓力的性質,藉以做有效的反應,著重在個體知覺和認知特性的個 別差異。

預期角色 知覺角色 實際角色

角色模糊 角色衝突

總括而言,學者們多認為壓力是一種刺激,亦是一種反應,並且結合了人與環境的 互動。研究者認為角色壓力係指當外來環境或個體內在的因素,對個體的角色要求或期 望太多或不一致時,使個體對於其角色的扮演與角色任務的達成,產生生理、行為與心 理上之負擔。

(三)角色壓力(role stress)

Kahn 等人首先將角色理論引用到組織研究的範疇中,並提出角色中介模式(role of episode model),因而奠定了角色壓力研究的理論基礎。Kahn 等人認為,角色壓力可分 為客觀事實及主觀經驗兩種型態。客觀的角色壓力係指組織中的社會與環境特質具有某 些不利角色活動的因素,造成不良的角色特性;而主觀的角色壓力則指個人對客觀的角 色背景,經由心理認知、個人經驗及個人人格特質等中介歷程,所產生的一種負面反應

(Kahn et al., 1964)。

個體因其地位與扮演不同角色,其所受之角色期望也有所差異,角色壓力也因而產 生,如 Hardy 與 Conway (1978) 認為當個體在所處的社會環境中,無法表現出適當的角 色行為時,就會出現角色壓力;同於上述看法,董秀珍(2002)亦認為角色壓力是指個 體受到外在力量的影響,經由心理認知,感受到無法完成其角色任務,或無法表現出適 當的角色行為時,所產生的一種負面反應;同樣地,陳傳宗(2003)指出角色壓力係指 當外在環境對個體的角色期望太多或不一致時,使個體無法表現適當角色行為或達成角 色任務,所產生心理與生理負擔的狀況。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角色壓力是指個體本身受到內在因素及外在環境的交互作用 下,因感受角色期望過深、角色任務過多且不一致,個體判斷自己無法表現出符合社會 的角色期待,所知覺的心理負荷感。

二、角色壓力的內涵

關於角色壓力的內涵,各家學者看法並不一致。部分學者將其分為「角色模糊」(role ambiguity)及「角色衝突」(role conflict)(Van Sell, Brief & Schuler, 1981)。Kahn 等人

(1964)則增加了「角色過度負荷」(role overload),加上原先的角色模糊、角色衝突,

總共分為三個層面,也是一般探討角色壓力時最優先考量的三個層面。而後 Hardy 與

Conway (1978) 又根據原先三個層面再將其細分為角色模糊、角色衝突、角色過度負荷、

角色不一致與角色能力不足(或過度)等五個層面;目前國內有關角色壓力的研究,多 將角色壓力的內涵分為「角色模糊」、「角色衝突」及「角色過度負荷」等三大層面(李 清波,2005;高景志,2005;陳瑞成,1997;趙美鈴,1997;韓繼成,2002)。

本研究將角色壓力的內涵區分為「角色模糊」、「角色衝突」及「角色過度負荷」三 個層面,為深入瞭解這三個層面的意義,分別探討如下:

(一)角色模糊(role ambiguity)

Kahn 等人針對角色模糊的研究發現,角色模糊是個體在組織職位中,對於其所需 扮演之角色與角色期望間產生不確定與不足性,導致個體無法有效扮演其角色,並且缺 乏對目標與權責的確切認識,遂產生角色模糊。研究中亦指出三種組織情況會造成個體 角色模糊的現象:組織的複雜性、組織管理者與下屬間不當的溝通、組織的急遽變遷。

研究中也發現,角色模糊往往伴隨著低度工作滿意度、自信心低落及高度工作緊張感

(Kahn et al., 1964);除此之外,Grean (1976)也指出,當個體對其扮演之角色的期望、

完成角色期望的方法以及角色績效的結果等三種訊息,缺少任何一項或一項以上時,就 會產生角色模糊的現象;同於 Grean 之看法,Biddle (1979) 亦認為角色模糊是個人受到 不一致的角色期望,或對工作績效水準及完成工作目標的方法不清楚的現象。

在其他角色模糊的相關研究中,Greenberg 與 Baron(1997) 發現,角色模糊是來自 於個體在組織職位中,缺乏足夠必要的資訊,使得個體扮演其組織角色時,對於目標與 權責認識不足,導致角色模糊;賈馥茗等人(2000)亦指出,在教育機構裡,有三種情 況會造成成員角色模糊的情況:第一,教育人員缺乏足夠且明確的角色訊息,則可能使 其未能認清自己的角色職責;第二,或許教育人員能掌握自己的角色職責,但可能缺乏 有效執行角色職責的訊息;第三,即使教育人員了解如何執行角色職責,他也可能不了 解上司對其角色表現的評價。

綜合上述,研究者認為角色模糊通常存在於組織結構,由於未充分告知個體角色期 待及職責,而使其無法了解在組織中應扮演的角色,也未能達成組織目標任務,導致個 體產生角色模糊。

(二)角色衝突(role conflict)

Kahn 等人(1964)認為角色衝突係指個體經常被要求扮演與自我價值觀不一致的角 色,或者同時扮演兩種以上相互衝突的角色,所產生無所適從的感覺。因此當一個人同 時扮演多種角色,或是個人期望與他人不一致時,往往會產生各種衝突,包含了角色間 的衝突、角色內的衝突、人格間的衝突等;此外,張春興(1995)從角色扮演的角度予 以解析,認為角色衝突是由於個人在生活中的角色扮演上,遭遇顧此失彼的心理困境。

賈馥茗等人(2000)指出,角色衝突有兩種不同的意義:第一,指兩種不同身份或 地位因處於對立的立場而發生的衝突,例如:師生之間由於地位不同而衍生的內在衝突;

第二,指某種身份或地位者為執行其任務或表現其角色行為而導致內心的緊張、不安或 困擾,例如:教育行政當局與學生家長對教師角色期望的不一致,形成教師的角色衝突。

第二,指某種身份或地位者為執行其任務或表現其角色行為而導致內心的緊張、不安或 困擾,例如:教育行政當局與學生家長對教師角色期望的不一致,形成教師的角色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