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討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討論

友善環境行動是普遍被認為能減緩氣候變遷影響的關鍵因素,許多研究也都 致力於找出能夠促進此類行為的原因,而為了探究行為的影響因素,近年來應對 理論及心理學的概念也開始被運用在環境傳播研究(Reser & Swim, 2011;

Homburg & Stolberg, 2006; Homburg, Stolberg & Wagner, 2007; Stokols et al., 2009;

Swim et al., 2011)。然而該領域的學者並未發現,在面對氣候變遷的議題上,心 理健康程度亦可能對友善環境行為意圖產生影響,因此本研究從主觀幸福感的角 度解釋,將其視為民眾進行友善環境行為的心理歷程。以下為本研究之研究結 論。

一、 情緒導向因應路徑

探討氣候變遷因應策略與人們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目的在於了解不同情 況下怎樣的應對策略能更好地促進個人心理健康。首先,根據本研究問題一研究 結果,情緒導向因應策略對主觀幸福感有負向關聯性,此結果不同於Ojala(2012;

2013)之研究(使用情緒導向因應策略之兒童及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程度之間無 顯著關係),本研究發現善於使用情緒導向因應策略的民眾,不論是生活滿意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或一般積極情感程度都較低,而一般消極情感程度則較高,此研究結果應證了應 對理論中對情緒導向因應策略的說明,也就是善於使用情緒導向因應策略者,會 表現出較高的憂鬱程度,因此主觀幸福感程度較低。本研究認為造成此結果可能 的原因在於對氣候變遷了解程度較低(如表5-1-1),由於本研究分析中發現,

那些善於使用情緒導向因應之民眾,其自認為對氣候變遷了解程度也較使用問題 導向因應程度的民眾低,故推測對於氣候變遷知識的不足或誤解,也是造成主觀 幸福感與行為意圖程度較低之原因,然而此與徐美苓、楊意菁(2011)研究認為 台灣民眾對氣候變遷知識越高,減緩行為的意圖就越低的結果相反,因此這個原 因有待未來研究再證實。

表 5-1-1

情緒導向因應程度對氣候變遷了解程度次數分配表 情緒導向因應程度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完全不了解 6 1.5% 3 0.8%

幾乎不了解 19 4.8% 85 23.6%

大概了解 339 85.4% 251 69.8%

非常了解 33 8.3% 21 5.8%

總計 397 100% 360 10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其次,根據問題三的交互作用結果,本研究發現意義導向因應會調節使用情 緒導向的民眾之主觀幸福感,也就是使用「意義導向因應」程度越高者,「情緒 導向因應」不會影響「主觀幸福感」,而使用「意義導向因應」程度越低者,「情 緒導向因應」程度越高,「主觀幸福感」程度越低,其中,又以「一般積極情感」

程度為顯著。此結果代表,意義導向因應程度確實能夠有效提高使用情緒導向因 應者的積極情感。本研究認為,由於意義導向因應策略為對氣候變遷之改善抱持 希望、信任的態度,因此面在對氣候變遷時,積極情感能獲得提升。此結果也與

Ojala(2013)之研究相似,也就是意義導向因應程度越高的兒童及青少年,生活滿 意度及一般積極情感程度越高,因此認為使用意義導向因應策略對積極情感有良 好的調節作用,同時促進更多友善環境行為意圖,而本研究結果支持了作者此說 法。

最後,根據問題四分析結果,本研究發現情緒導向因應策略對行為意圖則有 負向影響,此研究結果支持過去許多研究,例如O’Neill & Nicholson-Cole(2009) 就解釋,個人若是否認問題的存在,則行動意願更低;此外也能從 Lertzman(2008) 與 Randall(2009)之研究解釋,作者認為情緒導向因應是對自身情緒的剝離,進而 對現實問題產生麻痺,因此更不願意採取解決行動。而在情緒導向因應到行為意 圖的路徑中,假設五研究結果則顯示主觀幸福感程度對於『「情緒導向因應」與

「友善環境行為意圖」』具有中介效果,顯現主觀幸福感為友善環境行為意圖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關鍵心理歷程,尤其以一般積極情感為顯著,也就是民眾對氣候變遷進行因應後,

會透過一般積極情感進而產生友善環境行為意圖,一般積極情感程度越高,採取 友善環境行為的意願也越高。

二、 問題導向因應路徑

對於問題導向因應路徑,本研究中的假設多為部分成立或未成立,唯一成立 之路徑僅有問題導向因應能夠正向引導行為意圖,也就是使用問題導向因應程度 越高的民眾,友善環境行為意願也越高。本研究推測其餘假設不成立之原因如下 所述。

根據假設一研究結果,問題導向因應與主觀幸福感並無顯著相關,也就是採 用問題導向因應的民眾,對其主觀幸福感並沒有影響。此研究結果與 Ojala(2012) 對瑞典兒童之研究不同,作者發現高度使用問題導向因應的兒童,日常生活中會 伴隨出現焦慮、沮喪的情緒體驗,然而在本研究成人受測者中卻沒有發現同樣的 結果。本研究認為可能的原因在於成人的心理狀態較不會受到氣候變遷議題之影 響,尤其是在認知到氣候變遷的存在與如何解決後,於情緒感受上會較兒童及青 少年來得穩定,過去也有研究發現成人面對不確定之情緒控管較兒童來得穩定 (Rafnsson et al., 2006)。此原因或許也能解釋研究假設二之分析結果:問題導向因 應路徑並無透過主觀幸福感的中介;以及問題二的研究結果:「意義導向因應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度」與「問題導向因應」並無交互作用關係,亦即縱使民眾具有解決氣候變遷問 題的意圖,也相信問題得以被解決,但是主觀幸福感仍然不會有顯著的增加。由 此研究結果能看出雖然應對策略相同,但是不同年齡層的族群使用時,仍會產生 差異。

三、 其他發現

本研究一有趣的發現是性別差異對於友善環境行為意圖有顯著差異,研究結 果顯示女性相較於男性友善環境行為意圖更高。此發現與徐美苓、楊意菁(2011)

的研究結果接近,研究顯示女性較能夠力行節能減碳之結果反映出台灣民眾氣候 變遷認知的一項常民特色,即越是被認為具有較多知識掌控力的男性,反而是較 不關心氣候變遷問題、也較不會實踐節能減碳的族群(徐美苓、楊意菁,2011)。

此對氣候變遷議題的參與,反映出的是否為對氣候變遷風險認知不足、興趣不高、

或是對暖化成因解釋抱持質疑態度,這些都值得後續研究延伸探究。

此外,本研究也發現友善環境行為意圖中,民眾「對玻璃、鋁罐、塑膠或報 紙做分類回收」的行為意願較高(M=4.60,SD=.65)、「多吃素,少吃肉」之 意願則最低(M=2.96,SD=1.19)。本研究認為造成此結果的原因與台灣培養民 眾垃圾分類之概念已久,進行回收工作相較於改變飲食習慣容易,因此意願較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又本研究之受測者大多為 20 至 30 歲年輕人,他們過去接收的環境教育及經歷皆 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然而這些因素也有待未來研究證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