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記憶力、音樂與語言學習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記憶力、音樂與語言學習

一、建立有感連結

若要進一步探討以歌曲作為中文教學有什麼價值的話,必須先了解大 腦的構造,以及為什麼以歌曲作為教學的媒介時,大腦可以建立有感的連 結,進而強化記憶、印象深度及學習效果。透過歌曲學習,學生不斷地學 習、吟唱歌曲,這樣的過程中,整個大腦的胼胝體(corpus callosum)不斷同 時處理、運行語言性和音樂性的雙重資訊,強化訊息的接受並留下深刻的 記憶。胼胝體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指「強硬的身體」,是由Hubel (1995) 發 現定義:「胼胝體是目前神經系統中最大的神經纖維集合,約由兩億條神 經軸索組成,實際的數目可能更高。胼胝體透過一群極細小的神經束叢─

前連合,連結左右兩個半腦」(Hubel, 1995) 。

圖 二-4 胼胝體插圖.

(資料來源:Hubel, D. (1995) Eye, Brain, and Vision. [Online] Available from:

http://hubel.med.harvard.edu/book/bcontex.htm. [Accessed: 6th September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知的知識,或是任何相關的資訊來解讀、記憶中文。所以在這個階段的教 師,必須要絞腦汁想出所有可能幫助學生學習的方法與技巧。

Krashen(1982)提出,應將第二外語習得理論應用在教學實務上。而 透過中文流行歌曲的歌詞,學生應可學到克森理論中的三種溝通能力 (Bancroft, 1999),包含聽力、基礎表達能力及促進語言習得的表達能力。

Bancroft 認為,使用克森理論的教學方式對第二外語學習來說是很獨 特的,它和傳統教學法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這個方法讓學生去感受文法而非 記憶文法規則。克森並提出情感過濾假設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他 認為有較高動機、自信、自我感覺良好及低學習焦慮的學習者,能較成功 地習得第二外語;反之,低動機、低自尊和有學習焦慮的學習者,對於第 二外語的習得會產生較高的情感阻礙,也就比較難有良好的學習成效了,

換句話說,當過濾阻礙 (filter) 高時,則不利於第二外語的習得。

Brewer & Campbell (1991)歸論得出,音樂可以創造輕鬆的課堂氣氛、

建立正向的學習狀態,還能提供多重感官刺激的學習過程,進而幫助學生 處地結合,而歌曲能夠幫助對於辭彙的記憶力。Palmer & Kelly (1992)指出,

僅僅是一個小小的改變,在音樂與文字的結合上就能夠看出一首歌能夠容

 

16  

多的資訊。另外,Lems (2001) 指出,流行歌曲的歌詞通常非常好理解,而 且一首歌曲內的歌詞通常具有高度重複性,而這正是讓學生學習新辭彙的 最佳工具,或是也可以讓他們復習並加強已經過的辭彙。

然而,Lems 也指出,使用歌曲作為教學教材的困難處在於,歌詞常 常過於口語,有時甚至提供了錯誤的文法資訊。他以 Cat Stevens 的歌曲

“Morning Has Broken” (1975)為例,指出這首歌曲中的現在完成式過於口語

而多有誤用,容易導致學生混淆。不過,Lems仍然對於歌曲作為教學教材 仍持有相當正面的態度,尤其他認為,當老師要為學生選取歌曲時,老師 可以優先選擇那些會讓自己感到有趣的歌曲。不過,相反的,Keong(nd)

指出了另一種觀點,他認為老師在選擇歌曲的時候必須多一層考慮。即使 是一首老師本身喜歡的歌曲,老師仍必須考慮到這首歌曲對學生來說是否 太老氣,或是否聽起來過於像是死板的教材,導致學生很快就聽膩。另外,

Horner (1993) 提醒,雖然選歌是準備教材至為重要的關鍵,然而老師真正

的挑戰是在確定了歌曲之後,因為接下來,老師必須仔細思考如何利用這 份教材,如何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如何將歌曲恰當地融入到課程之中,

並且如何才能以歌曲達到教學目的。

第二章 文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