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應用華語歌曲及錄音軟體於華語教學之課程設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應用華語歌曲及錄音軟體於華語教學之課程設計"

Copied!
1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應用華語歌曲及錄音軟體於華語教學之 課程設計 The Usage of Chinese Songs and Recording Software in Mandarin Curriculum Design. 指導教授:信世昌 博士 研 究 生:張瑞祥 撰 中華民國 一百零四年 一月.

(2) 使用中文歌曲及多媒體輔助華語教學之教學設計  . 謝辭 這本論文能夠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信世昌博士,也要感謝兩 位評審委員的指教。 當然,也謝謝同學們和家人一路的支持。.

(3)  . 應用華語歌曲及錄音軟 體於華語教學之課程設 計 論文摘要 關鍵字: 華語教學,學習動機,中文歌曲,模仿學習,錄音軟體 華語在近幾年已成為學習第二外語的熱門選擇,尤其隨著中國在國際地 位的提高,以及在軍事及經濟發展各方面都不斷成長,華語學習的需求趨勢 預估將有增無減。《每日電訊報》針對碩士畢業人士應學習的語言做排名, 華語是亞洲區語言第一名,並且是全世界第四名。 很多人對於華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學習深感興趣與動機,然而,對非母語 人士來說華語學習極具挑戰。尤其很多學生在初學階段抱持興趣,但是隨著 程度加深,會有越來越多人放棄學習。因此,隨著華語學習需求的增加,華 語教師的需求也隨之增加,華語教學方法的設計與探討也成為重要的研究對 象,發展能夠不斷維持學生動機的課程設計,讓無論初級或高級階段的學生 都能保持興趣,更是華語教學亟待探討的主題之一。 本研究探討改進的方式之一,是以中文歌曲作為教材的課程設計,以引 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研究並探討什麼樣的歌曲適合作為教材以及適合的教學 方式,並以焦點團體教學方式探討教學效果。研究發現,以歌曲作為課程設 計的主軸,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動機,並 符合馬斯駱(Maslow,1943)所指出的動機來自於自我認同。透過中文歌曲, 學生能以多元方式探索與認識華語本身以及華語文化。 作為第二外語,華語這片學海對非母語人士來說浩瀚無窮,常使學生感 到挫折。因此研究者希冀透過本研究,在華語教學的教學方法上帶來一些新 的見解與嘗試,進而提供華語教師作為多元教學參考。貢獻在於希望教師藉 由採用以中文歌曲為輔助教材的教學方法,能讓學生藉由中文民歌、流行歌 以及古典民謠等歌曲更認識華語、華語文化甚至認識自己,進而對華語學習 保持不滅的興趣。. i  .

(4)  . The Usage of Chinese Songs and Recording Software in Mandarin Curriculum Design Abstract Keywords: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Motivation, Chinese Songs, Mimicry, Recording Software Regarding foreign language study, in 2014 Mandarin Chinese is hot and only growing hotter. Britain’s Telegraph Newspaper ranks Mandarin as the top Asian language for graduate jobs, and fourth in world languages overall. With the world’s largest population of native speakers, qualified Chinese teachers and classroom seats are in great demand. This is a trend that has only been growing in recent years, as China increasingly commands a more powerful and influential military, diplomatic, and economic international presence. However, as Chinese language students progress into upper semesters, their overall numbers drop precipitously. On the one hand then, Chinese holds tremendous appeal for beginning students,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it remains for non-native speakers, arguably one of the world’s hardest languages to learn. Still, with this being the case, it only makes it more imperative that Chinese language educators and university programs find ways in which to retain students’ initial enthusiasm, and stem the flow of upper semester student attrition. In this paper, I discuss some of the reasons behind this attrition, how the introduction of music, specifically Chinese songs, can alleviate the drop in student numbers, which songs are suitable as classroom material, and what is to be expected from their proper implementation. It is the author’s assertion that through the use of songs as a curriculum backbone, a new avenue opens for students. Chinese songs allow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immerse themselves, in a dynamic and expressive new form of their language study. Motivation is piqued and the excitement of new language learning rekindled. I also discuss motivation as it manifests intrinsically, or extrinsically. Further the research provides support for the position that our motivations are born of our sense of self, as evidenced in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1943).. ii  .

(5)  . Chinese in its immensity has a propensity to overwhelm students. It is to the benefit of the entire endeav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hat dynamic learning programs are infused into pedagogical settings. This paper introduces focused teaching goals, stressing realistic student expectations, and measured outcomes. It is hoped that as students 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the hooks of Chinese folk, pop, or classic era music, that they will become further hooked by the fascinating study that is Mandarin Chinese.. iii  .

(6)  . 目錄 目錄 ............................................................................................................................. iv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7 一、漢語、國語、華語、中文 ................................................................ 7 二、華語文教學 ......................................................................................... 7 三、華語歌曲 .............................................................................................. 7 四、Audacity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中文的特性 ........................................................................................... 8 第二節 記憶力、音樂與語言學習 ............................................................... 13 一、建立有感連結 ................................................................................... 13 二、詞彙習得 ............................................................................................ 15 第三節 韻律、模仿與發音 ............................................................................ 17 一、韻律 .................................................................................................... 17 二、模仿 .................................................................................................... 21 三、發音 ....................................................................................................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0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30 一、發展研究法 ....................................................................................... 30 二、文獻分析 ............................................................................................ 30 三、焦點訪談法 ....................................................................................... 31 四、問卷調查法 ....................................................................................... 3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33  . iv  .

(7)  .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 34.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 36 一、教材評估 ........................................................................................... 36 二、觀察 .................................................................................................... 36 三、教師訪談 ........................................................................................... 37 四、學生訪談 ........................................................................................... 37 第四章 華語歌曲教學現況需求分析 ................................................................... 39 第一節 華語歌曲教學教材現況 ................................................................... 39 一、《實用視聽華語》............................................................................. 39 二、《遠東生活華語》............................................................................. 41 三、《学唱中国歌》 ................................................................................. 43 四、《唱民歌学汉语》............................................................................. 43 五、小結 .................................................................................................... 44 第二節 課程觀察 ............................................................................................. 45 第三節 焦點訪談 ............................................................................................. 47 一、學生需求面 ....................................................................................... 47 二、教師需求面 ....................................................................................... 49 三、本章結語 ........................................................................................... 54 第五章 華語歌曲教學設計 .................................................................................... 55 第一節 教學理念 ............................................................................................. 55 第二節 教學設定 ............................................................................................. 57 一、教學目標 ........................................................................................... 57 二、教學者的角色 ................................................................................... 58 三、學習者的角色 ................................................................................... 60 第三節 教與學的活動 .................................................................................... 61 一、聆聽前 ................................................................................................ 61 二、聆聽中 ................................................................................................ 61 三、聆聽後 ................................................................................................ 63 第四節 教材的角色 ......................................................................................... 65 一、學生程度 ......................................................................................... 67. v  .

(8)  . 二、音樂表現 .......................................................................................... 69 三、歌曲速度 .......................................................................................... 70 四、咬字清晰 .......................................................................................... 71 五、真實原創 .......................................................................................... 72 六、詞義清晰 .......................................................................................... 73 第五節 測驗與評量之考慮 ............................................................................ 74 第六章 教學實施 ..................................................................................................... 77 第一節. 教學實施原則................................................................................... 77. 一、課程開始 ............................................................................................ 77 二、歌曲介紹 ............................................................................................ 78 第二節. 錄音軟體使用................................................................................... 86. 一、錄音軟體輔助教學 ........................................................................... 86 二、作業與評量 ....................................................................................... 93 第三節. 教學活動實施................................................................................... 94. 一、學習者資料 ....................................................................................... 94 二、教學目標 ............................................................................................ 95 三、教材編制 ............................................................................................ 95 四、教學步驟與教學流程 ...................................................................... 95 第四節. 實施結果 ......................................................................................... 100. 一、學習者回饋 ..................................................................................... 100 二、教學者反思 ..................................................................................... 102 三、結語 .................................................................................................. 104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05. 第一節 結論 .................................................................................................... 105 一、音樂功能 .......................................................................................... 105 二、錄音軟體使用 ................................................................................. 106 三、教學設計 .......................................................................................... 106 第二節 研究限制 ........................................................................................... 108 一、資料蒐集 .......................................................................................... 108 二、教學設計 .......................................................................................... 108. vi  .

(9)  . 三、教學實施 ......................................................................................... 109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 110 參考文獻.................................................................................................................. 111 附錄一:課堂問卷................................................................................................. 122 附錄二:訪談對象資料 ........................................................................................ 125 附錄三:教學實施課堂講義................................................................................ 127 附錄四:教學實施課堂投影片 ........................................................................... 131. vii  .

(10)  . 表目錄 表 一-1 1998 年與 2009 美國大學生修習中文語言課的人數與比率............... 1 表 四-1 2014 年 6 月 25 日「唱歌學中文」課堂講義 ...................................... 45 表 六-1 學習者資料 ............................................................................................... 94 表 六-2 教學流程 .................................................................................................... 97 表 六-3 問卷結果 .................................................................................................. 100. viii  .

(11)  . 圖目錄 圖 一-1 參加 AP 華語考試人數 ............................................................................. 2 圖 二-1 漢語拼音與注音符號 ................................................................................ 9 圖 二-2 漢語拼音 412 種可能的聲音組合 ......................................................... 10 圖 二-3 英文:重音韻律 / 中文:音節韻律 ................................................... 11 圖 二-4 胼胝體插圖 ............................................................................................... 13 圖 三. 華語歌曲教學課程設計概念圖 .............................................................. 33. 圖 六-1 創作背景介紹 ........................................................................................... 79 圖 六-2 FSI 針對英文母語者最難學的語言 ....................................................... 81 圖 六-3 錄音軟體截圖 ........................................................................................... 86 圖 六-4 錄音軟體編輯工具列視窗...................................................................... 88 圖 六-5 錄音軟體改變播放節奏 .......................................................................... 89 圖 六-6 錄音軟體改變音準 .................................................................................. 91 圖 六-7 錄音軟體消除人聲 .................................................................................. 92. ix  .

(12)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華語是最廣泛使用的語言。根據 CIA World Factbook (2014),世界上 12.44% 的人口以華語為母語,而只有 4.83%的人口以英語為母語,因此相 較之下華語著實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全球有九億三千五百萬人說華語, 而光是這個事實就足以讓華語成為最實用的語言。近日英國首相大衛卡麥 隆的一段話亦呼應了這個觀點。在一次至中訪問後,卡麥隆表示:「當今 日的學童出社會之時,中國必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所以是時候放眼 未來了,法文和德文已經是舊日的焦點,我們應讓更多學童學習華語。」 (http://www.theguardian.com/politics/2013/dec/05/david-cameron-ditch-french -learn-mandarin-china) 自 1998 至 2009 年間,美國大學生修習華語語言課的人數增加了一倍 以上,同樣地,高中學生參加 AP 華語考試的人數在 2007 至 2010 的三年 間也相對倍增。表一及圖一分別說明了華語在全球使用與學習人口成長的 情形。 表 一-1 1998 年與 2009 美國大學生修習中文語言課的人數與比率. 學 習 西 班 牙 學 習 法 語 人 學習阿拉伯 學 習 華 語 人 語人數. 數. 語人數. 數. 總人數. 1998 656,590 (57%) 199,064 (17%) 5,505 (0.5%) 28,456 (2%). 1,151,283. 2009 864,986 (53%) 216,419 (13%) 35,083 (2%). 1,629,326. 60,976 (4%). (資料來源:CIA World Factbook, (2014) [Online] Available from: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xx.html [Accessed January 30th, 2014.]). 1.

(14) 應用華語歌曲及錄音軟體於華語教學之課程設計  . 圖 一-1 參加 AP 華語考試人數. (資料來源:CIA World Factbook, (2014) [Online] Available from: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xx.html [Accessed January 30th, 2014.]). Liu (2011) 也認為,從世界性的角度來探討華語教育時,可以由全球 的數據明顯發現學習華語的趨勢與重要性並無衰退。當 HSK 測驗於 1990 年第一次在中國舉行時,全球僅有 4 家測驗中心、每年受試者不到 2,000 人且沒有任何海外受試者;但到了 2010 年,在全球 69 個國家已有 203 家 HSK 測驗中心設立,每年接受測驗的受試者達到近 750,000 人,而其中更 有將近 670,000 人是海外受試者。 一方面來說,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對華語學習的興趣日增的假設,且隨 著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軍事,及文化影響,這樣的潮流似乎將日趨增長。 然而,即使在全世界各地有越來越多人想要學習華語,這些第華語學習者 卻不見得能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 前澳洲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提出了一項提倡華語學習的政策, 其施政目標是在 2020 年以前,使澳洲高中生的華語學習人數增加到 8000 人,然而,這項政策卻失敗了(McDonald, 2010) 。根據 Truett Black: 「一 項關於澳洲高中生修習華語課程的成果調查顯示,94%的學生在 12 歲以前. 2  .

(15) 第一章 緒論  . 就放棄了。」Black 假設 Rudd 的政策失敗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學習中文 實在太困難了」。. 3  .

(16) 應用華語歌曲及錄音軟體於華語教學之課程設計  .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於 1990 年代 在威斯康辛大學(U.W. Madison)大學修習學 士學位期間,親身體會了華語課程修課人數的戲劇化減損。在第一個學 期,教室人滿為患,但研究者於 1997 年畢業時,包含研究者在內,總共 只有兩人熬過了四年的華語學習課程。這樣的現象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是什麼阻礙了當初懷抱學習熱忱的學生?什麼讓他們挫折,以致不想繼續 修課?從研究者當時同學們的經驗來看,學習華語所需耗費的時間與精力 讓人怯步與氣餒。再者,華語課程每週密集的上課頻率,加上一個學期 六學分,卻換來壓低學期總平的低分壓力,也是讓學生裹足不前的原因 之一。 很多華語課程的學生在早期階段便放棄學習,因此引起研究者的研 究興趣:華語學習課程的學生如何保持興趣,老師又如何能保住學生呢? 研究者認為,在教室教學的限制下,音樂,或是更確切的說,華語歌曲 的教學,相較於傳統的背誦與課本學習,更能提供目標導向,有彈性, 以及多元近用的教學方式。 在華語學習的課程中,有太多因素使初學者感到無聊或疲乏,甚而 使他們失去學習動機,而較為簡單,更為有趣吸引人的教學方法卻未被 更為廣泛地使用,這使人驚訝。在本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即使音樂與 歌曲在教學上的使用能被找到,但是卻不充裕,更重要的是,新方法的 使用少的驚人。Salcedo (2010)在研究了外國與教學的期刊後,表示「相 較於為數眾多有關其他教學法的文章,關於音樂作為語言教學法的文章 寥寥無幾。」還有其他的研究者也關注到這一點了,例如 Coe (1972) 表 示,並沒有任何關於嚴謹的音樂在語言課堂上的教學使用之實驗,至於 在歌曲與音樂為何沒有更積極地在語言課堂上被使用這方面,Griffee (1989) 認為在此領域缺乏理論論述及建立在經驗之上的研究。即使在此 領域已有研究傾向,大體而言仍是少有改變。 因此,在前述完整的前提下:學習華語已經是全球盛行且重要的生 活趨勢,研究者認為,應著重探討如何在台灣這樣的華語環境中,維持. 4  .

(17) 第一章 緒論  . 學習者動機的難題。不過,首先必須清楚定義本論文特定研究對象的情 況條件。研究者選擇此研究主題的動機,是基於求學時觀察到同班同學 在美國這樣一個雙語環境中學習華語的困難。以英語母語者作為研究個 案的重點是,相較於其他歐系語言,華語對他們來說學習難度高出許多。 因此平均而言,英語母語者在自己的國家、學習相對艱難的華語時,較 有可能因為挫折與困難造成學習動機下降。尤其在一個非華語的環境中 學習華語時,能遇到華語母語者的互動機會很少,真正想學好華語的學 習者,必須自己高度勤勞用功才能做到。 本研究的目的是展示在現有的華語教學方法中,加入音樂教學,能讓學 生獲益良多。參考同領域的其他研究報告,能發現學生認為音樂的加入 在外語學習的課程中帶給他們更多樂趣。研究者希望能建立旋律的使用, 韻律節奏以及文字整合及正面對於記憶的影響。 以音樂作為教學媒介時,我們應採取哪些實際的步驟,尤其當華語 學習是如此不迷人,不多元又報酬不多時? 如果給予足夠吸引人的動機, 研究者相信華語的初學者不但不會放棄,甚至會發現學習華語其實比他 們相像中的簡單多了。研究者發現,在華語文化中,與朋友到 KTV 唱歌 是最受歡迎的娛樂活動之一,因此在本研究裡,研究者希望能透過 Mando-pop 華語流行歌曲的研究證明初學者對於華語的入門興趣將大幅 提升,並因此更有意願繼續修習華語課程,甚至在整個華語學習生涯中 繼續努力向前。 音樂教學能夠透過富含文化意義的歌曲與節奏性饒舌曲提供學生練 習華語的機會。透過歌曲的引進,藉由重複性的刺激,或許能幫助學生 記憶辭彙。根據 Falioni (1993) 的研究指出,事實上,所有文法重點都能 在歌詞中被找到,而且歌詞也提供了豐富的辭彙,而這些都能夠用來練 習溝通的四個技能。本研究將探討音樂的使用,如何能在華語教學上帶 給學生長期的影響。另外,現今數位錄音軟體已非常發達與進步,無論 是簡便性、彈性與處理速度都很便利,多數人在家中就能唾手可得媲美 專業錄音室的高水準錄音品質。本研究擇一錄音軟體作為教學輔助軟體, 嘗試將新媒體融入傳統華語教學,檢視學生學習成效。. 5  .

(18) 應用華語歌曲及錄音軟體於華語教學之課程設計  .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語言是一種工具,學習語言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溝通。而音樂亦是一種 語言,且研究者認為,音樂可說是人類所知最原始且最微妙的溝通形式。 本研究因此將試圖探討如何在華語教學中使用中文歌曲以達到教學成效。 研究目的與問題包含以下三大面向: 1.. 在音樂功能方面,音樂與語言學習的關聯性為何?在語言教學的 理論與實務上,歌曲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性為何?. 2.. 在錄音軟體使用方面,以錄音軟體輔助歌曲教學的功能為何?如 何設計以錄音軟體為輔助的教學設計?. 3.. 在教學設計方面,華語歌曲教學的課程設計原則及基本架構有哪 些?. 6  .

(19) 第一章 緒論  .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漢語、國語、華語、中文 本文所稱華語、漢語、中文都是指稱「現代標準漢語」,是一種廣泛 通行於中國與漢族社群的語言。 其稱呼與定義因地而異,中國大陸和港 澳地區稱漢語為「普通話」,臺灣則稱「國語」,在東南亞與漢語社群以 外地區則稱為「華語」。 漢語的文文字系統屬意音語系統,亦即表意的 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 在本文中為了行文流暢並尊重文獻原文的使用,可能出現漢語、國語、 華語及中文等用字,但都是指稱「現代標準漢語」。. 二、華語文教學 華語文教學又稱「漢語作為外語教學」或「對外漢語教學」(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Foreign Language),係指對以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人 士進行之語文教學,更明確地說便是「以華語做為第二語言或外語教學的 教育」。華語文教學的對象可分為三類,其教學內容與方式也有所差異, 對象分別是非華裔的純外籍人士、海外華裔及華僑或是來華新住民。. 三、華語歌曲 音樂配以歌詞並可以歌唱即為歌曲。歌曲依據其類型、內容及其它表 演形式可分各種類型,並可由單一歌手或是多人合唱進行表演。一般來說, 歌曲有樂器伴奏,但也可以無樂器伴奏。歌詞是歌曲的文詞部份。歌詞能 表達具體與豐富的意涵。歌詞不一定押韻,但是有些歌詞押韻,這類歌詞 算是韻文的一種,並被視作一種文學體裁。以華語為歌詞的歌曲即為華語 歌曲。. 四、Audacity Audacity 是一款跨平台的音頻編輯軟體,可使用於錄音和編輯音訊檔 案,是一個不需付費並開放原始碼的軟體。此錄音軟體可在 Mac OS X、 Microsoft Windows、GNU/Linux 和其它作業系統上運作。. 7  .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為了能掌握音樂與外語教學的關聯性以及其於語言教學中所扮演的 角色,研究者於本章中探討音樂及第二語言教學法的相關理論。文獻探討 的焦點為,藉由將音樂引進課程設計之中,學生如何能習得新的詞彙,並 且是否能更容易地重述與記憶他們所學到的東西。另外,歌曲旋律如何讓 學生在發音的層面上有所進步,甚至幫助他們能聽起來像個母語人士?透 過上述幾個焦點的探討,本研究希望能瞭解音樂既有的結構如何能被利用 在語言教學方法上,並提供相關研究進一步研發新的且更加多元的華語教 學方法。. 第一節 中文語音特性 當討論到中文學習時,還有另外一個需要教師關注的因素。中文不像 英語,中文不是拼音系語言。因此,中文的發音和中文字無直接關係。這 樣的語言特性,絕對會造成中文教學的困難。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中國 自行發展了一套羅馬拼音系統稱作「漢語拼音」,作為孩童與外國人學習 中文時使用的標準拼音系統。另外一種拼音系統只適用於台灣內,叫做「注 音符號」,又被稱為「ㄅㄆㄇㄈ (bopomofo)」,這套系統最初是由中華民 國在中國境內所發展的。注音符號事實上就是為了中文教學而發展,總共 有 37 個特殊的符號,其中 21 個為聲母、16 個為韻母,還有四種聲調。. 8.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圖 二-1 漢語拼音與注音符號 (資料來源:Peabody M., Seneff S. (2009). “Annotation and features of non-native Mandarin tone quality,” in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 INTERSPEECH, Brighton, 460–463). 不論是漢語拼音或是注音符號,組成的基礎元素都是聲母和韻母,也 就是代表語言的語音元素。聲母也就是起始的子音,而韻母包含中間音(在 母音前的半母音)、核心母音和結尾音(結尾母音或子音)。若這些語音沒有 被仔細教導與學習時,就會有可能產生問題。拼音或注音符號一定都是中 文課程的發音入門,相較於正確的語音念法,教學上更特別著重在聲調變 化。成人的中文學習者通常都完全沒有四聲韻的概念,幾乎所有的學生都 認為聲調對他們來說是最難學會的部分,聲調的平賞去入對這些學生而言 是相當困難且複雜的 (Peabody and Seneff, 2009) 。 也因為如此,有時教師 會將發音與聲調兩者混為一談。聲調絕對是很重要的教學重點,但這不代 表教師可以忽略中文其他發音的面向,包含:發音時的口型、發音方式等, 先學會正確的發音方式,才能加入音調的變化。一、二、三、四、輕聲在 中文裡相當重要,因為中文字只能以母音或是ㄥ(N)、ㄣ(NG)結束,不會. 9  .

(22)  . 有子音的組合。因此,這樣的語音規則限制了中文的組合,所以音調就是 中文變化的關鍵,包含一、二、三、四、輕聲共五種聲調,搭配最多 412 種的語音組合,讓中文能以不同的發音表達不同的意思,否則的話,中文 就會變成一種非常受限的語言了。. 圖 二-2 漢語拼音 412 種可能的聲音組合 (資料來源:Peabody M., Seneff S. (2009). “Annotation and features of non-native Mandarin tone quality,” in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 INTERSPEECH, Brighton, 460–463). 然而,如同先前所述,在確定某一個中文字的音調前,務必要先正確 地發音。若有任何一位外籍新生想要在台北「租」房子,跟房東通電話時, 發音不清講成「豬」房子的話是相當不妥的。又假設學生肚子餓時,他應 該要準確地表達他想「吃」東西,而不是「撕」東西;想要跟服務生「點」 菜時,也不能說成「舔」菜。想要與人順利地用中文溝通、讓他人瞭解自 己所說的話,中文學生務必要注意發音的準確性。在本研究後面的內容中, 將討論用錄音軟體和其他教學技巧,如:影子跟隨、流動重疊法等可幫助 學生改善發音的教學方法,這些方法能讓學生注意到自身發音與母語者標 準的發音中間,是否有什麼不同和差異 (Schmidt, 1990) 。 對於一個不懂中文也不懂英文的第二外語學習者來說,對新學習的語 言是完全沒有概念的,這樣的狀況下中文的聲韻應該比英文來得簡單,而 這樣的差異則是因為兩種語言本身聲韻的組成邏輯就是不一樣的。即使一 個不會中文或英文的人來聽中文及英文的「聲音」,就是完全不知道任何 語意的狀況下,也會分辨得出來這兩種語言有不一樣的「音樂性」。以更 實際的方式來做比喻,當一個人講到英文的重音音節時,他的眉毛都會跟. 10  .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著動一下,但是對中文來說,就很難出現這樣的臉部表情連結,因為中文 並沒有所謂的重音音節。相反地,中文裡重要的是聲調,也就是所謂的一、 二、三、四、輕聲,並沒有重音音節。 語言學家用等時性(isochrony)作為韻律的理論區分基礎,也就是用每一 種語言在韻律上的時間分割與差異來作為分類。最主要的三種語言等時性 為:「重音等時 (stress-timed)」,也就是每個重音節之間的時間都差不多, 不論這些音節間還有多少其他非重讀的音節;其次是「音節等時 (syllabus-timed)」,則是每一個音節都持續一樣的時間長度;最後是 「莫 拉節拍 (mora-timed)」,指的是以音拍為時間單位的語言,每個音拍都大 約有相同的時間長度和強度,日文就是這種語言,長的音節會包含兩個音 拍而短的音節就只會有一個音拍 (McCawley, 1986) 。 本研究的比較基礎著 重在前兩種語言韻律型式,根據學者 May (2004) 的說法,英文是屬於重 音等時,但中文則完全相反,屬於音節等時。. Pronunciation is important.. 發 音 很 重 要● ●. 圖 二-3 英文:重音韻律 / 中文:音節韻律 (資料來源:May, T. (2003-2004). Pus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TESOL Program; [Online] Available from: http://www.thormay.net/lxesl/tesol/intonation/intonation1.htm [Accessed: 11th October, 2014]). 11  .

(24)  . 如果用相反的角度來思考,英文或其他重音等時語言的母語者,他 們在學中文時遇到的困難,顛倒過來看就會是中文母語學生在學重音等 時這類外語的障礙。Hsian-Pao Lin (1995) 的研究發現,台灣學生在學英文 時,常會搞不清楚重音的位置,也會將所有重音、非重音音節的長度讀 成一樣長,也就是說台灣學生將英文用音節等時的方法去思考。Lin 更進 一步指出,因為台灣學生不確定哪裡該放重音,所以也常會出現他們在 很多音節都加上重音的情況發生。另一方面,由於超音段特徵在中文這 樣的音節等時的韻律中經常被忽略,或是幾乎不存在任何連結性,因此 就會造成中文母語學生在講英文時,發音聽起來鱉腳、怪怪的。 若以相反的角度來檢視,並且拿 Facebook 執行長馬克‧祖柏克 (Mark Zuckerberg) 講的中文做為案例,可以聽出很明顯的英文韻律,想像一下若 把中文的語意抽走,則聽到的聲音和韻律,其實是英文的音韻。華盛頓郵 報的王威廉 (William Wan) 也表示:「祖柏克完全沒有講出中文複雜的音 調,而且是以美式英文的文法在講中文。」 (Phillp, 2014)。當主持人問祖 柏克:「Facebook 在中國的計畫是什麼呢?」祖柏克回答:「我們已經在 中國」這句話時,很明顯地可以聽出祖柏克講的「已經」完全是美式英文 的音律,他特別強調「經」,因為他把這個字當作第二個音節加上重音了, 他心裡想的英文句子是「We’re alrEAdy in China.」,而並非用中文的音律 去念每個音節。雖然祖柏克是一位極度聰明、優秀的企業家,但是談到他 的中文的流利度─包含了音調、超音段特徵、中文的詩性等,他還有很長 的一段路需要努力才能講得更好。. 12  .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記憶力、音樂與語言學習 一、建立有感連結 若要進一步探討以歌曲作為中文教學有什麼價值的話,必須先了解大 腦的構造,以及為什麼以歌曲作為教學的媒介時,大腦可以建立有感的連 結,進而強化記憶、印象深度及學習效果。透過歌曲學習,學生不斷地學 習、吟唱歌曲,這樣的過程中,整個大腦的胼胝體(corpus callosum)不斷同 時處理、運行語言性和音樂性的雙重資訊,強化訊息的接受並留下深刻的 記憶。胼胝體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指「強硬的身體」,是由 Hubel (1995) 發 現定義:「胼胝體是目前神經系統中最大的神經纖維集合,約由兩億條神 經軸索組成,實際的數目可能更高。胼胝體透過一群極細小的神經束叢─ 前連合,連結左右兩個半腦」(Hubel, 1995) 。. 圖 二-4 胼胝體插圖. (資料來源:Hubel, D. (1995) Eye, Brain, and Vision. [Online] Available from: http://hubel.med.harvard.edu/book/bcontex.htm.. 13  . [Accessed:. 6th. September.

(26)  . 2014].). 腦部最重要的就是神經細胞,換句話說,神經細胞的交換就是腦部能 創造不同連結的關鍵。人類的思考與學習過程,就像是成萬上億個神經細 胞不斷地產生交換作用。這些神經細胞組成的網絡,中間的交換與連結路 徑可能有上億萬種組合,所以對科學家來說,到底神經細胞是怎麼互相產 生火花、進而創造連結,是人體非常重要的關鍵奧秘,同樣地,這些連結 對語言教育者來說一樣重要。根據 Hart (1983) 發現,大部分的人以左腦處 理語言、文字訊息,而右腦則是負責視覺、音樂等工作,不過這樣的劃分 並無絕對。左右兩個半腦的連結關鍵就是在胼胝體,因此大腦的運作就像 是分成左右兩個系統,分別處理不同工作,再透過不同神經網絡交換來產 生連結。哈特更進一步說明,聽到語言與音樂對大腦的工作處理來說,並 沒有先後順序,因此當理解大腦的運作方式並非線性,而是同步多工時, 便可以理解為什麼透過歌曲,能夠同時幫助語言學習並加強記憶了。 Campbell (1992) 也認為歌曲能幫助兩個半腦之間的連結,因為左腦同時要. 處理歌詞的文字訊息而右腦則要分辨音樂的旋律起伏和樂曲抑揚頓挫,所 以左右兩個半腦就不斷地透過胼胝體產生連結。雖然不能把左右腦的工作 完全一分為二,但研究指出,腦部中的神經細胞不斷產生交換作用、創造 聯繫時,對記憶的加強是絕對有幫助的 (Campbell, 1992) 。 若將學者 Gough & Juel (1991) 的閱讀學習理論應用到中文字的習得上, 則可將孩童的學習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是早期視覺辨識階段,第二階段 是透過學習理解字義、文義。在第一階段中,孩童完全沒有如何了解文義 的能力,所以為了能讀、分辨不同的字,他會使用任何的手段、任何想得 到的方法或他已知的知識來處理資訊,特別注意這裡的功能關鍵字是「任 何的手段」。經過這樣一連串的過程,孩童會在腦中建立自己的一套視覺 索引庫,Gough & Juel 稱之為「選擇性連結」,也就是大腦會將字的形狀與 名稱以獨特的連結串在一起。經過這一階段不斷的學習和累積,孩童就會 逐漸建立解釋、了解文字意義的能力,最終當累積了足夠的連結後,就會 進入第二階段─擁有對文字解碼的能力,可以了解文字的意義。這樣的學 習階段也適用於成人,中文的初學者,就像是還在本理論中第一階段的孩 子,對中文完全沒有任何概念,所以他們會利用任何的方法、任何他們已. 14  .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知的知識,或是任何相關的資訊來解讀、記憶中文。所以在這個階段的教 師,必須要絞腦汁想出所有可能幫助學生學習的方法與技巧。 Krashen(1982)提出,應將第二外語習得理論應用在教學實務上。而 透過中文流行歌曲的歌詞,學生應可學到克森理論中的三種溝通能力 (Bancroft, 1999),包含聽力、基礎表達能力及促進語言習得的表達能力。 Bancroft 認為,使用克森理論的教學方式對第二外語學習來說是很獨 特的,它和傳統教學法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這個方法讓學生去感受文法而非 記憶文法規則。克森並提出情感過濾假設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他 認為有較高動機、自信、自我感覺良好及低學習焦慮的學習者,能較成功 地習得第二外語;反之,低動機、低自尊和有學習焦慮的學習者,對於第 二外語的習得會產生較高的情感阻礙,也就比較難有良好的學習成效了, 換句話說,當過濾阻礙 (filter) 高時,則不利於第二外語的習得。 Brewer & Campbell (1991)歸論得出,音樂可以創造輕鬆的課堂氣氛、 建立正向的學習狀態,還能提供多重感官刺激的學習過程,進而幫助學生 的記憶、增加課堂的激情、興奮、趣味與能量,提高整體的學習參與度。. 二、詞彙習得 詞彙習得與記憶力理所當然是學習任何外語的重點之一,而對於華語 作為第二外語的學習者來說,如果沒有相關的連結,要記憶華語辭彙可說 是無比困難,而這正是音樂可以派上用場之處。歌曲將辭彙與音韻恰到好 處地結合,而歌曲能夠幫助對於辭彙的記憶力。Palmer & Kelly (1992)指出, 僅僅是一個小小的改變,在音樂與文字的結合上就能夠看出一首歌能夠容 易讓人記得還是聽過就忘,並能決定它在提供語言資訊上是失敗還是成功。 當歌詞與旋律結合以後,更能讓人記得。 Serafine (1986)指出,國歌便是一 個歌詞與旋律“整合”的例子,當被要求要唱國歌的時候,許多人可能發 現,在歌曲的某些部份,只能用哼唱的方式帶過,而無法完整唱出歌詞。 Dowling (1973) 做了一個實驗,以檢驗記憶單字的情況。她發現相對於直接. 背誦單獨的單字,以歌詞段落的方式較能夠幫助受試者記憶辭彙。這就像 是一首電腦上的歌曲,雖然它佔用的記憶體空間很少,但是卻包含了非常. 15  .

(28)  . 多的資訊。另外,Lems (2001) 指出,流行歌曲的歌詞通常非常好理解,而 且一首歌曲內的歌詞通常具有高度重複性,而這正是讓學生學習新辭彙的 最佳工具,或是也可以讓他們復習並加強已經過的辭彙。 然而,Lems 也指出,使用歌曲作為教學教材的困難處在於,歌詞常 常過於口語,有時甚至提供了錯誤的文法資訊。他以 Cat Stevens 的歌曲 “Morning Has Broken” (1975)為例,指出這首歌曲中的現在完成式過於口語. 而多有誤用,容易導致學生混淆。不過,Lems 仍然對於歌曲作為教學教材 仍持有相當正面的態度,尤其他認為,當老師要為學生選取歌曲時,老師 可以優先選擇那些會讓自己感到有趣的歌曲。不過,相反的,Keong(nd) 指出了另一種觀點,他認為老師在選擇歌曲的時候必須多一層考慮。即使 是一首老師本身喜歡的歌曲,老師仍必須考慮到這首歌曲對學生來說是否 太老氣,或是否聽起來過於像是死板的教材,導致學生很快就聽膩。另外, Horner (1993) 提醒,雖然選歌是準備教材至為重要的關鍵,然而老師真正. 的挑戰是在確定了歌曲之後,因為接下來,老師必須仔細思考如何利用這 份教材,如何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如何將歌曲恰當地融入到課程之中, 並且如何才能以歌曲達到教學目的。. 16  .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韻律、模仿與發音 在本節中,研究者將探討韻律、模仿與發音對於語言學習的重要性。 音樂、押韻和韻律是學習語言的必要元素,能讓學習語言的過程更有系統 性並充滿學習樂趣,而這不光只適用在學習第二外語,甚至對學習本身的 母語也是如此(Zhang, 2011)。 在語言學習的模仿技巧方面,許多人通常都有一個迷思,認為模仿是 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生來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 雖然某部分的人的確天生比較具備仿效別人的天份,但是每一個人都可以 學習如何去有效地模仿 (Ness, 2014),本節將探討相關的理論 。 最後,由於發音關乎一位學生能不能具備良好的第二外語溝通能力, 是扮演語言學習最重要的基礎角色 (Atli & Su Bergil, 2012),所以當教師在 教第二外語學習者發音時,應該要充分準備所有的教學決策與活動,研究 者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因此在本節中加以著墨。. 一、韻律 (一)韻律的重要性 「時機決定一切。」這一句短短的箴言,看起來幾乎在任何的情況下 都適用。對於習得第二外語的過程來說,這句話的形容也是再貼切不過。 當要以中文發音說出任何一個單詞、句子或問題,該在什麼時候開始、什 麼時候結束,這樣特殊的節奏和韻律,其實就是如何說出正統、標準中文 的基本要素。在許多第二語言的學習中,常常有很多容易被忽略的面向,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每種語言獨特的韻律表現─該如何婉轉美妙地「唱」 出正確的音律。研究者在此特地以「唱」這個動詞取代了一般慣用的「說」, 就是為了代表語言韻律的重要。若讀者您覺得用這樣的形容有些奇怪,那 就正好完美解釋了研究者前面所述的論點─大部分的人其實都忽略了語 言「韻律」的重要。把語言比擬作為一首歌,或是一種特殊獨立的音樂形 式,這樣的論點還是很少見;因此,即使是在非正式的日常聊天中講到「唱 出一種語言」,大部分的人聽到這句話時,都會覺得對方講錯了、甚至感. 17  .

(30)  . 到驚訝奇怪。以 Graham (2006) 成功的爵士曲調系列來探討韻律的重要性, 可以知道其實爵士的曲調就是一種自然語言的韻律表現,它將口語的美式 英文和傳統的爵士這兩者的聲韻、韻律結合在一起。學習英文的學生,能 在聽一位英語母語者說話時,感受到如同爵士曲調的韻律、重音和抑揚頓 挫等語言表現。韻律就是學習語言最重要的關鍵。因此,當學習某種第二 外語達到一定的程度後,若沒有辦法掌握該語言的「歌曲」元素時,則永 遠都沒有辦法說得「流利」。如同英文和中文同時都以「流利 - fluent」形 容語言的韻律,包含音調的升、降、起落、流動等意思,由此就可以了解 在第二語言的學習上,必須將其韻律掌握得像流水一般自然、順暢,而韻 律的重要、必要性也就不言可喻了。 對學習中文的學生來說,想要將中文說得「流利」,達到如流水般順 暢優美的境界,不能只想著要把中文「說」好,而是要能「唱」出中文的 一字一句,想像用歌唱的方式來表達中文。相較於英文,在中文裡語調具 有非常高的重要性,所以若想像中文母語者說得一樣流利,對韻律和聲韻 的表達就更加關鍵了。舉例來解釋,全世界都說英文,而每個地方都有各 式各樣不同的重音和口音,但是大致上來說,無論是從美國芝加哥、丹麥 哥本哈根、中國成都甚至到委內瑞拉的卡拉卡斯,不同的口音並不會影響 聽者了解正確的英文語意。但相反的,在中文裡,常常會把「睡覺」聽錯 成「水餃」,或是把「想」說成「像」;也就是說,對中文來說,只有特 定一種語調、音調才是真正對的說法,才能傳遞正確的語意。有人可能會 認為,上述的例子只不過是無意的語調錯誤,並不能代表聲韻的重要,但 在研究者的觀念中,如何表達一整句話的韻律節奏,對傳遞正確的語意是 非常重要的。因此即使在中文裡,如何說對每一個字的音調固然重要,但 想要成為一個流利的中文口說者,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中文整體的韻律、節 奏和流暢性。對中文母語者來說,對中文的音韻、節奏掌握是與生俱來的, 而對非中文母語者來說,最重要的不二法門就是不斷的學習和練習。如同 學者 Karen Yates 在她的論文《以語言模仿教學增進第二外語發音》中所提: 「能掌握語言的韻律和音樂性,是能說得像母語者一樣流利的關鍵」(Yates, 2003) 。. (二)韻律的教學重點. 18  .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詩詞與歌曲的特點,就是都具有韻律,而聲韻跟節奏對於教學有很大 的幫助,能幫助學生更快地學會該種語言。而且透過中文歌曲,可以幫助 學生以一個有趣、容易進入的方式去學習嚴謹的中文韻律。因此,在選擇 教學用的中文歌曲時,教師不僅僅是可以用適合學生程度的字彙、文法來 做篩選條件,也可以選擇具有強烈節奏或是聲韻感的歌曲,在教學上會更 有效果與張力。當韻律作為教學重心時,應著重在連串字句間的音調轉 換。 利用歌曲來做中文教學有很多具體顯著的優勢,其中一項就是歌曲有 既定的旋律能幫助學習,一首歌的長度是固定的,表示每一次練習唱的時 間也一樣,為了要跟上每一個音的節奏,學生被要求要適應所有旋律、韻 律的速度與音調,所以自然必須會有一些發音的省略或延長產生。 值得一提的是,透過這樣的韻律教學,對學生來說就像在不知不覺中 學習,透過中文歌學習的學生,在過程中是可以很放鬆、很享受課堂氣氛 的,因此他們會有很高的學習興趣,但學習焦慮卻可以被降低,少了一般 中文課堂上的壓力和挫折感,學生可以處在一個有明確目的的語音環境下, 自然而然地接受音韻的訓練。另一方面,許多傳統的教學方式,如:念課 文、念字彙表等等,除了為了完成回家作業外,學生很少會自願在課堂以 外的時間進行練習或是模仿。但是若是學一首中文流行歌曲,學生會在課 堂結束後更自願性、反覆地不斷練習歌唱。對學生來說,練習唱中文歌是 一種最自在、不用刻意努力,就可以學會正統中文音韻變化的方式。而當 學生自然而然學會這種掌握音韻的方式,他們就能更輕鬆地建立在日常生 活中聽懂、解讀自然中文對話的能力了。 大腦處理各式各樣的資訊與指令以完成工作,大部分的教師多以左右 腦來區別、分類不同的工作類型,右腦負責:感情的、藝術的工作類型; 而左腦則是負責:思考的、科學的、邏輯性的理性工作。例如 Regina Richards (1993) 也認為:「音樂、韻律、旋律流動等等,可以建立右腦處理音樂和. 左腦處理文字語言的共同連結。」研究者認為音樂是一種非常複雜的複合 作業,無法直接歸類在左腦或右腦處理。而就實際上的經驗來說,語言的 韻律是一種必須要被簡化、深入學習的能力,讓學習者能自然而然地掌握。. 19  .

(32)  . 韻律是每一種語言與生俱來的獨特性,所以可以說沒有任何制式的方法可 以去「讀會」韻律,一定得要搭配聽力兩者相輔相成的訓練、使用。 Mora (2000) 認為孩童在還沒有辦法完整講出一個字的時候,就已經可. 以模仿語言的韻律和音樂性,這個論點相信只要和小孩有相處過的人都會 認同。另外,莫拉指出,語言的音樂性、音調、停頓、重音、音色是形成 音素之所以響亮的關鍵元素,而子音、母音的聲音則是之後再附加上去的。 因此,就像孩童是透過聽覺來學習語言,對於中文的學習者來說,也一定 要用這樣的方式學習。一個學習者想要學會如何正確說出中文的音調、停 頓、重音和音色,一定要透過「中文的歌曲」來學習,無論是真正一首三 分多鐘的中文流行歌,或是朋友間日常流利的對話片段,學習者都必須透 過這樣具有「音樂性」的內容,反覆練習、歌唱與交談中文,才能越來越 進步。 (二)韻律的評價 用中文歌曲作為課程設計,通常會遇到的挑戰或批評是,當歌詞為 了配合歌曲的旋律,常常在唱的時候已經不是原本正確的讀音,雖然中 國古樂的五聲音階能完美地融合中文的音調與歌曲的旋律,但是中文流 行歌曲常會遇到的質疑是在歌曲中為了配合現代的音韻和旋律,而犧牲 了中文原本的音調系統。在剛開始介紹這樣的教學法時,應先暫時將中 文的音調結構暫時放在一旁,這並不會損害學習中文的最終目標,目前 只是利用這種教學法作為眾多教學工具的一種。同時,也必須時時記得, 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學習中文的各個方面,透過歌曲教學,可以習得 中文的韻律,但這並不表示應完全屏棄其他必須學習的內容與面向,畢 竟中文是一個非常古老且複雜的語言,所以要學習的東西是非常地多 的。 那麼,唱歌到底能如何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上獲得精進呢?以音樂 和語言的相通性作為基礎來說,Palmer & Kelly(1992)表示,大部分歌曲 都以樂理為基礎,以四拍小節為結構,這樣的結構和語言中雙元交替 (Binary Alternation)、重音和非重音的音節可以完美搭配。這樣的搭配性,. 可以幫助學生在歌唱時,增進對字句的記憶度。進一步來說, 「文字和音. 20  .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樂的韻律結構,即使之間無任何交互作用,兩者本身就有某程度的相似 效用,因此藉由音樂的組成和表演,可以幫助學習語言的整體詩韻性。」 龐莫和凱利也建議可以用音樂來幫助建立、解譯語言的意義。當歌曲和 文字在重音與腔調上能搭配時,學習者可以更加體會、理解文字的重音, 增加學習的注意力、對課程的期待感,還可以提升並幫助記憶。總而言 之,將文字和韻律適當地配對,就能夠全面地幫助學生有效記憶、回想 這些課程內容。. 二、模仿 (一)模仿的重要性 所有的 L2 級中文學習者都會帶著他們既有的「語言學習」背景,包 含他們在 L1 學到的基礎與自身的母語背景,以及眾所皆知的注音符號表。 然而對 L2 的教師來說,雖然學生具備這樣的既有基礎是很自然並可預期 的,但教師還是必須專注在如何能更加提升學習專注度和安排適當的教 學活動來幫助學生進步。 Flege (1987) 認為形成準確語言腔調的重要原因 之一即是 L2 學習者的意願,只要學習者在 L1 或先前的階段學會了語音 結構,那麼他們就可以在 L2 階段利用這些語音、拼音結構學會新的語彙 發音。另一方面來說,學生會習慣用之前 L1 學過的知識複製到 L2 的學 習上,但他們必須克服這樣的習性,如果學生想要真正流利地使用中文, 他們必須在 L2 級中,進一步了解中文本身的音韻節奏,才能更佳掌握發 音。這就是研究者從之前到此為止,一直在強調說明的,學生必須進入 到一個新的語言學習心智階段,也就是透過「模仿」來掌握最準確的中 文發音。 通常在電話上交談時,可以在第一時間透過不自然的抑揚頓挫、奇 怪的斷句間隔、誤用的語助或感嘆詞以及字詞間過長的停頓,分辨出對 方是否是母語使用者,即使對方沒有講錯任何一句話或是任何一個詞, 也可以判別他到底是不是母語使用者。這些小地方在任一種語言中都是 獨特、相異的,但是不變的是對每一種語言來說,這些細微之處都不能 被忽略,因為它們即是形成語言特殊與獨特性的要素。在一個理想的案 例中,當 L2 學習者能夠開始分辨、注意這些「語言的微妙之處」,並能. 21  .

(34)  . 逐步吸收、應用在自身的語言學習過程中,那麼其語言的流利度就會突 飛猛進、大大提升。這些微妙之處在語言學中通常被稱為「超音段特徵」, 是由 Kjellin (1998) 定義的,其中包含: 1.. 重音:代表一個單詞中,不同音節的長短、聲量、音準的特殊組 合. 2.. 韻律:不同音節中固定、獨特的節奏、重音、非重音與暫停的特 殊組合. 3.. 連續說話調整:一段說話中,在字詞中或字詞間作聲音調整. 4.. 強調:說話者去特別強調某些字詞來凸顯某部分的語意或內容. 5.. 語調:在短語、句子間,聲調與音準的起落. 可以發現,大部分的超音段特徵和所學習語言的正確音韻、節奏有很 大的關係,而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卻經常發現很多人都忽視了韻律的重 要性。因此,無論是要去「說」或是「唱」中文,不應採用無效的教學方 法─也就是一般人認為的自然學習法,而是要利用更簡單卻高效率的工具 ─模仿。 (二)模仿的教學重點 絕大多數的人普遍認為,有關音樂性的特質,包含韻律感、音準、 準確唱出每個音或模仿能力等,都是天生決定的能力。的確,2008 年的 一份芬蘭研究也指出,對音樂的資質是由基因決定的,人天生就由基因 決定了對音樂傾向的差異。除了 DNA 排序跟音樂能力有關外,學者也找 出音樂的表現有百分之五十是天生決定的。意即對於音樂的天資高低, 與生俱來的天性決定了一半以上,這也連帶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受試者雖 然沒有經過任何音樂訓練,卻能在許多測驗中都表現極佳,甚至達到專 業水準 (Järvelä, 2008) 。另一方面,亦有許多研究顯示,音樂性的能力是 能夠透過學習與訓練建立起來的。在 Hambrick (2014) 年有關 DNA 和音樂 成就的研究中,他認為,基因決定的音樂成就潛力,需要透過練習才能 夠完美展現出來。也就是說,基因像是決定音樂成就的種子,但是不斷 的練習就像是提供種子成長的養分,幫助有音樂才華的人充分表現出他. 22  .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的潛力、大鳴大放。因此,必須接受唯有透過練習,才能真正養成敏銳 的「音樂耳」,那麼,應該怎麼樣著手訓練學生的能力呢? 不論是襁褓中的嬰兒開始試著牙牙學語,嘗試發出母語的第一個字、 或是想要學會中文的成年學習者,所有語言的學習都起始於模仿。學習語 言時,很重要的一點即是要模仿該語言的正確腔調,才能講出正確的發音, 因此,對已經較有中文基礎的 L2 程度學生來說,接下來的中文學習已經 不只是去記下新的字彙、瞭解語意,或是單純學會文法結構與用法這些事 情而已了。想要更進一步的學習,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的,就是語言最純 粹的本質─透過說話、聲音來進行溝通,想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有兩個最基 礎的步驟:學會標準的發音及認識這些聲音的正確意義。Stevick (1989) 針 對具有成功學習經驗的 L2 與 L3 程度學生進行研究,進而發展並提出這樣 的學習概念。在記錄 L2 中文學生的學習過程時,Stevick 形容就像是一段 「極大量的模仿記憶」歷程,也就是包含:一、連結發音與意義,二、專 注記下發音與意義,這兩件事情。這樣的過程,就是所有人學會自身母語 的方式,透過模仿環境中的人互相講話的聲音,來學習正確的語言意義及 發音。一開始,人們學會連結某些聲音和生活中常出現的東西,比如:食 物或家庭成員,之後我們漸漸學會要用那些聲音來表達更複雜的情緒及概 念。最終,我們的耳朵與嘴巴就完全習慣並學會了固定的韻律、語音和音 調起伏的發音方式。至此,模仿學習對人類來說就更加簡單了,因為所需 學習的詞句的「新意義」,其實是一些已經習得的聲音的「新組合」。因 此,身為一位成人學習者,學習中文的最終目標就是完全熟悉這些發音, 就像是第一次學習的母語一樣,一直到能完全熟悉、習慣中文獨特的語音、 聲調及韻律等等。 當談到腔調與 L2 學習者的發音關係時,其實是以另一種方式去討論 該學習者的聲音模仿能力,以及他是否能盡量將這些發音內化,轉換至如 同講母語一樣自然流利。Flege & Liu (2001) 提出,因為 L2 的兒童學習者較 容易處在大量第二外語的環境之下,因為他們天天都要上學,而且身旁的 同學都說中文。為了要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孩童別無他法,一定要專心 注意地聽,並盡力模仿同學間的說話方式,以求能盡速融入到校園生活中 的人際、課堂等環境中。然而相反地,L2 程度的成人學生,通常沒有辦法. 23  .

(36)  . 在全中文的環境下工作,所以他們也沒辦法像孩童一樣整天讓自己用中文 與他人溝通、聯繫。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成人學生自然而然沒有太多機會 接觸中文,也沒辦法有足夠的對象讓他們可以模仿。換個角度來說,通常 較年幼的學習者,他們的大腦在生理上比較容易去適應不同的資訊,也能 較快適應新語言。一項和語言直接相關的研究,Penfield & Roberts (1959) 所 提出學習語言的「關鍵階段」,即認為孩童的大腦是較具「彈性」的,所 以較容易去模仿、扭轉與學習新的語言。對 L2 程度語言習得的這項理論, 在語言學者間是被廣泛接受的,雖然學習語言有一段最適宜的年紀段,但 是並不是絕對代表學習的成功或失敗。不過普遍認為年紀越大,對於學習 語言是相較越來越困難的。Birdsong & Mollis (2001) 指出,大概到了 15 歲 這個階段,所有的孩童都已經到了學習語言關鍵階段的上限了。然而,即 使所謂的關鍵階段僅有短短的幾年,但是這並不代表 L2 階段的學習者, 會因為年齡的限制,而無法學好流利的中文或是不帶腔調完美的發音。由 於母語影響力的逐漸淡化,加上第二語言的學習,Opitz (2011)發現,在她 研究中所有具備雙語能力的參與者,都能達到「接近母語」的英文流利程 度,而且都是在青少年時期後才開始學。這代表語言學習有年齡關鍵階段 限制這樣的理論其實可以不用在意,而且更代表了語言教學者不應該受到 年齡限制的束縛,而應該運用正確的教學技巧,讓學生成功達到接近母語 表達的中文程度與能力。 (三)模仿的實作教學 Nida (1957)在他所著作的「師者的指南」一書中斬釘截鐵地強調: 「能. 輕鬆具備良好模仿能力的人,在學習外語上佔有很大的優勢,因為他們 能準確地模仿母語者的說話方式。」這也是研究者在本論文中一直希望 堅持的目標,就是透過有目的、結構化的中文歌曲教學,讓學生模仿學 習。若學生要完整、標準地唱出一首中文歌,他們必須要注意到音調、 重音的位置以及歌詞的發音,如此一來一首歌必須要被分解為不同的小 段落,並且仔細地教導每一個細節,之後還要引導學生不只是單純唱出 歌曲,更要去刻意「模仿」原歌手的唱法並加以重複練習。Nida 更明確 列出模仿必須包含的三個層面:準確與持續的觀察、全然的決心與投入 以及連續不斷的練習。. 24  .

(3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專注的觀察對學習中文歌來說包含了其他作為:特別注意嘴型的長、 圓變化,嘴巴張開的大小程度,哪裡有聲、哪裡無聲、怎麼換氣、鼻音、 唇音、齒音…等等。再以本研究的歌曲案例「忽然之間」作為例子,在課 堂教學的時候,研究者特別仔細地注意學生唱第一個字「忽」時的嘴型, 也就是他們在開始唱歌的第一時間嘴巴的開啟動作。在這樣的觀察下,研 究者發現班上有一位法籍學生對於這個字的發音有極大的困難,必須立即 示範這個字的發音方式:也就是由一個「ㄏ」的摩擦顎音開啟,並以「ㄨ」 結尾。這位學生無法將舌頭抬高至軟顎處,並沒有辦法將氣流推送到捲成 圓形的嘴唇處。這位學生可能在 L1 階段時欠缺這樣的練習,所以現在沒 有辦法成功地發音,於是把「忽然」不斷地念成「汙染」。 所謂全然的決心與投入,不是一般普羅大眾認為的「全心投入」,因 為這裡所指的決心與投入與兒童時期的教育相關。Nida 認為要能成為一位 成功的 L2 學習者,一定要下定所有的決心傾力投入 (Reed, 1985) 。 然而, 從 1960 年代加拿大發展出的教育模式作為延伸,來考量有關學習投入的 角度,以 Swain & Lapkin (1998) 的論點來看,加拿大成人 L2 的教育與學習 投入之間的關係其中之一,即是建議教師不能讓成人 L2 程度的學生感到 學習挫折。成人學習者需要很多認知及語言學習的策略才能學習成功,而 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幫助他們發展出適合自身的學習策略。當 L2 學習 的投入理論普遍用於鼓勵越來越多年紀小的學習者時,學者 Hammerly (1987) 提出了反對論點。Hammerly 認為,早期的投入理論會失敗,是因為太早讓 第二外語學習者建立了過高的自信,以至於他們忽略自己的文法錯誤,也 不願意徹底改正。Hammerly 提倡鼓勵學習投入的作為應該針對小學五年級 以上的學生,然後再持續隨著年齡增加。他的理由是,當學習者的心智認 知較成熟時,他們比較能去分析自己的語言學習狀況,也較不會因循 L1 前階段的錯誤。學習投入與本研究中的受試者有關,較無法被具體衡量, 因為其代表的是學習者對中文的承諾或決心。不過幸運的是,研究者接觸 到的學生都對本研究相當感興趣,這也讓研究者在許多方面有了選擇的空 間,研究者得以選擇自身認為更適合的研究項目,並排除不那麼重要的面 向,更能夠全心、專注地探討研究內容。以「忽然之間」舉例,研究者希 望著重的是讓學生能記下歌詞,並了解歌詞的字彙與文法。. 25  .

(38)  . 在研究者近二十年接觸中文學習的經驗中,無論是在教室中學習中文, 或是與同樣學習中文的外國學生相處,有一件事是從未改變的─以課堂經 驗和大多數的學習者經驗看來,中文 L2 程度的學習者,總是花非常多的 時間在了解中文字。這是中文學習無法避免之惡,而且是學習中文的歷程 中一直必須要面對、不能逃避的事情,所以很不幸地,這樣令人討厭的負 擔就會造成學生不喜歡、排斥去學習中文,也無法真正了解中文文字的發 音或是去學一首中文歌。因此,可以推斷學生在學習外語時受到的折磨跟 掙扎,絕大多是都是因為他們並沒有真正去了解正確的文字應該要怎麼念、 怎麼發音而造成的。相反地,學生總是花時間在研讀這些字詞是什麼意思、 字該怎麼寫。其實文字的意義跟發音是息息相關的,而且學生必須要將兩 者連結,所以若學生只是一昧專注在文字的意義,卻根本沒有辦法把它們 念對時,其實根本完全沒有學到任何東西。由此可知,研究者將本研究的 重心,放在吸引學生對音韻與聲調的學習,能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與用心。. 三、發音 (一)發音的重要性 當被問到如何定義「語言」的意義時,大部分的人會回應表示語言 就是由許多的字詞和文法結構所組成,然而研究者認為,這樣的解釋不 但是過於簡化,更是一種過於僵化、錯誤的解釋,完全忽略了語言是一 種與時俱進的有機體,具有隨著時代不斷演進的特性。語言是一種有生 命、會不斷變化的集合,同時包含了語音和語意。因此,當透過放大鏡 仔細檢視語言時,可以發現學生要學會某一種語言並有效溝通,其實只 有兩個最基本的步驟:專精掌握語音的理解和發出,以及了解所有語音 代表的正確語意所以發音應該要怎麼融入這一整套語言的學習機制中? 一般來說發音的學習會自然而然發生,因為發音是語言學習的核心, 所以當學生對某個特定字詞發音錯誤的時候,可以判定這學生並不是真正 會說該種語言,只是在模仿聲音而已。這樣的狀況在中文上更加明顯,精 準的語調和發音對於正確地習得中文是非常基礎且關鍵的。 發音錯誤有時會被認為學生誤解了正確的發音,若學生一直都發音錯 誤、或總是有很濃厚的腔調的話,表示無論這個學生學到了多少單字和文. 26  .

(3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法,他都並沒有真正正確地跨出語言學習的第一步。根據 Wang, et al. (2013) 的研究,接收語言的聆聽者,在發音不影響到整體說話內容的可理解程度 時,能夠忍受一些「發音上的瑕疵」,但是當發音的錯誤太「嚴重」到影 響語意時,則說話者一定會被立即糾正。無論如何,在研究者的經驗中, 許多教師與學生常都花太多時間與精神在關注語言學習的其他面向,卻忽 略了在語言習得過程中,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正確的發音;想當然爾,這 些學生很快就會遇到學習瓶頸而無法進步。事實上,若有一位中文學習者 發音不標準,但以很慢的速度講話時,還是可以了解他們的意思;相反地, 也可以用很慢的速度、說很簡單的句子讓對方了解所表達的意思,但難道 這樣的情形,真的是一位中文學習者所想要達成的學習目標嗎?說外語時 的口音絕對不是生理構造或是基因上的原因造成的,Several studies (Stevick, 1976; Leather & James, 1991; Thompson, 1991) 的實證研究都顯示出,在許多情. 況之下,不只是兒童,即使從青少年或成年才開始學第二外語,也能說得 流利不帶口音。 強調了發音對於第二外語習得無可取代的重要性後,接著要更深入針 對「腔調」做進一步探討。語言是一種能共通分享的語音及語意組成集合。 如果一個人在說第二外語時帶著濃厚的異國腔調,就某個程度上來說,他 並沒有照著該語言約定俗成或正確的語音用法發音,也就會跟母語使用者 講得不一樣。以一個較直接大膽的說法表示,這個帶有腔調的學習者,會 在語言上造成自己和該母語使用者的隔閡,進而無法有更進一步交流與發 展的機會。舉例來說,能精通中文的發音和語調,就能幫助自己能很快地 融入中文母語者的群體,而在這樣的環境中互動,學生就能更自然而然地 學會更多的字詞、表達方式和語言結構;換句話說,就是透過模仿中文母 語者而得以進步得更加快速。掌握了中文正確的發音,對學生來說,每一 次聽到別人說中文,都能再次強化正確的語音、語意間的連結關係。研究 者的意思並非貶抑有腔調的中文學習者,在學習第二外語的過程中,摸索 發音是很正常的現象;然而,想要進一步掌握標準的發音,對任何學習第 二外語的學生,尤其是中文學習者來說,一定要極盡所能地追求發音的完 美。現實殘酷的是,若沒有辦法掌握標準完美的發音,很容易就會被淘汰 了。. 27  .

(40)  . (二) 發音的教學重點 以研究者自身於台灣多年的英語教學經驗看來,若說有哪一部分的教 學一直沒有獲得很好的成效、可以再加強改進的話,那一定就是清楚與準 確的發音了。事實上,研究也顯示這樣的問題不只存在台灣學生的英文學 習上,而是普遍在世界各地的現象,只要是學習外語時,無論學生願不願 意,發音的教學都相當重要 (Gilakjani, 2012) 。 當更仔細觀察 L2 程度班級 的發音教學時,便可以看到在許多最主流的教學法當中,都以發音教學作 為最重要的主軸。根據 Celce-Murcia, Brinton & Goodwin (2010) 的研究指出, 早在 19 世紀與 20 世紀初期,發音教學在直接教學法中就已經占有非常重 要的角色。直接教學法針對 L2 程度的學生提倡模仿與反覆練習,就像兒 童在學習母語的過程一樣。若想以這樣直覺性模仿的方式成功學習,關鍵 在於學生「聆聽與模仿目標語言韻律與聲調的能力」是否良好 (Celce-Murcia et al., 2010) 。. 到了 1940 年代,聽說教學法逐漸興起。聽說教學法較強調分析語音並 倡導要在發音表或其他音韻工具(如:注音符號表)的輔助下清楚明確地進 行語音教學 (Celce-Murcia et al., 2010) 。 同時,聽說教學法也要利用不同 的教學技巧,例如:配對比較、對話,進而讓學生記下發音規則並能進一 步內化自行運用 (Morley, 1991) 。正因為如此,聽說教學法和直接教學法 相似在於透過「模仿」進行發音的教學。聽說教學法強調整體發音的流暢 度,並且非常注重音韻如何被準確地發出 (Celce-Murcia et al., 2010; Isaacs, 2009; Morley, 1991) 。. 為了要幫助學生能更加流利地說出外語並提升溝通技巧,溝通式教學 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在 1980 年代應運而生。不過,溝 通教學法的信念與上述等傳統教學法相去甚遠 (Jones, 2002) 。 而 Levis (2005) 認為傳統發音教學法和溝通教學法的差異來自「過去的教學方式已. 不適用於新的現實狀況」(p.376)。舉例來說,語言教科書通常都是根據聽 說教學理論而編輯,但是卻沒有辦法幫助學生有效地建立日常溝通技巧 (Pennington & Richards, 1986) 。. 在某些狀況下,溝通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法對於發音教學的差異,會造 成教師對於發音的教學無所適從 (Isaacs, 2009; Morley, 1991) 。 幸運的是,. 28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d) While essential learning is provided in the core subjects of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Language, Mathematics and Liberal Studies, a wide spectrum of elective subjects and COS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 為協助新來港非華語學生融入學校,教育局 資助啟動課程及適應課程,並為啟動課程畢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This glossary provides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ose English term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enriched Technology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Secondary

 Authorized by the State Education Ministry,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CTCM) was established in 1992 within TUTCM..  It is in TUTCM where